2025~2026营口市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营口市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营口市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亵渎(xiè) 恪守(kè) 箴言(zhēn) 矫揉造作(jiāo)
B. 广袤(mào) 濡养(rú) 麾下(huī) 自惭形秽(huì)
C. 栈桥(zhàn) 阔绰(chuò) 拮据(jū) 歇斯底里(xiē)
D. 豢养(huàn) 怨怅(chàng) 发怔(zhēng) 面面厮觑(qù)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旁骛 赃物 富丽堂皇 鸠占雀巢
B. 箴言 端详 走投无路 郑重其事
C. 糟蹋 惘然 与日具增 根深蒂固
D. 嬉闹 缭亮 郑重其事 相得益彰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每一个问题都穷根究底,从不浅尝辄止。
B. 元宵之夜,古城西安人声鼎沸,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C. 他性格孤傲,常常妄自菲薄,同学们都觉得很难与他相处。
D.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者们都爱不释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开展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优秀的文化著作,可作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读本。
C. 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 “文正”,世称 “范文正公”。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
C.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D. 《故乡》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通过对故乡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农村的失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古诗文默写(8 分)
(1)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理想终将实现的句子是:“ , 。”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综合性学习(2 分)
班级准备开展 “走进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个活动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
二、阅读理解(45 分)
(一)古诗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1 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余拏一小舟( )
(3)雾凇沆砀( )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大雪后西湖静谧、寂寥的氛围。
B.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中的 “独” 字,既表现出作者的孤独,也体现出他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
C. 文中对湖心亭雪景的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雪景图。
D. 作者与金陵人的相遇,以及舟子的感叹,都侧面烘托出作者的 “痴”,也让文章更具趣味性。
4. 文中作者的 “痴” 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13 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 “朝奏”“夕贬” 对比鲜明,写出了作者被贬之快,也表现出皇帝的昏庸无道。
B. 颔联表明作者虽然年老体衰,但仍想为国家除去弊事,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担当。
C. 颈联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的景象,烘托出作者被贬后的悲凉与迷茫之情。
D. 尾联写给侄孙湘,交代后事,既表现出作者的悲愤,也流露出对亲人的牵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7 题。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让他操碎了心。他想我,也想看看我住的地方。
我回信说,你想来就来吧,只是城里没什么好玩的,你会寂寞的。
父亲来了。他带来了家乡的土特产,还有一瓶用玻璃瓶装着的酒。那酒瓶是旧的,上面的标签已经脱落了,里面的酒只剩下半瓶。
父亲说,这酒是他的一位老同事送的,他没舍得喝,一直存着,想等我回来一起喝。
我接过酒,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父亲一生节俭,平时连烟都舍不得抽,却把这么好的酒留给我。
晚上,我炒了几个菜,想陪父亲喝几杯。父亲却摆摆手说,他不能喝了,医生说他的血压高,不让他喝酒。
我愣了一下,说:“那这酒怎么办?”
父亲说:“你留着自己喝吧,我知道你喜欢喝酒。”
我说:“我也不常喝,还是你带回去吧。”
父亲说:“我不带了,家里也没人喝,放在你这里,你想喝的时候就喝一点。”
我不再说什么,把酒瓶放在了柜子里。
父亲在城里住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里,他每天都陪着小女儿玩,给她讲故事,教她认字。小女儿也很喜欢他,整天 “爷爷、爷爷” 地叫着。
父亲要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又拿出那半瓶酒,说:“爸,咱们今晚喝一点吧,少喝一点没事的。”
父亲犹豫了一下,说: “好吧,少喝一点。”
我给父亲倒了一小杯,也给自己倒了一小杯。
父亲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说: “这酒不错,是好酒。”
我说: “你要是喜欢,我再给你买几瓶。”
父亲说: “不用了,这半瓶就够了,我也喝不了多少。”
我们边喝边聊,聊起了我小时候的事情。父亲说,我小时候很调皮,经常惹他生气,但他从来没有打过我。
我说: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把邻居家的花盆打碎了,你带着我去道歉,还赔了人家钱。”
父亲笑了笑,说: “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
那天晚上,我们喝了很久,也聊了很久。父亲喝得不多,脸上却泛起了红晕。
第二天,我送父亲去车站。父亲上车前,对我说: “那半瓶酒你要是不喜欢喝,就送给别人吧,别浪费了。”
我点点头,说: “爸,你放心吧,我会好好保存的。”
父亲走了,我回到家里,看着那半瓶酒,心里五味杂陈。那半瓶酒,装的不仅仅是酒,更是父亲对我的爱啊!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父亲想来城里,一方面是想 “我”,另一方面是想看看 “我” 住的地方,还想照管小女儿。
B. 父亲带来的半瓶酒,是老同事送的,他自己没舍得喝,特意留给 “我”,体现了父亲对 “我” 的关爱。
C. 父亲在城里住的一个星期,每天陪小女儿玩,教她认字,说明父亲很疼爱小孙女。
D. 父亲走前让 “我” 把不喜欢喝的酒送给别人,别浪费了,表现出父亲的吝啬。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那酒瓶是旧的,上面的标签已经脱落了,里面的酒只剩下半瓶。
(2)父亲喝得不多,脸上却泛起了红晕。
文中多次提到 “半瓶酒”,“半瓶酒”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1 题。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①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关乎人的心灵成长,关乎人的精神境界。
②读书可以让人摆脱平庸。平庸的人,往往缺乏思考,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而读书,能让人在文字中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学习他们的思想,借鉴他们的经验,从而开阔视野,提升认知,摆脱平庸的束缚。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③读书可以让人获得慰藉。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境,让人感到迷茫与痛苦。此时,读书就像一束光,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读书就像一位挚友,能倾听我们的心声,给予我们鼓励与力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会被保尔 柯察金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从而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勇敢;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会被海伦 凯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④读书可以让人涵养气质。一个人的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读书,能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品位。常读书的人,往往言谈举止优雅得体,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他们的气质,源于书中的智慧,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正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⑤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刻意追求。它可以是在清晨的阳光下,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也可以是在夜晚的灯光下,一段文字,一份宁静。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就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与有意义。
下列对文章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文章第②段引用杨绛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4 分)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的理解。(5 分)
三、写作(50 分)
请以 “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 “父亲”“母亲”“友谊”“亲情”“责任” 等;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25~2026营口市九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卷答案详解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1. 答案:B(3 分)
解析:
A 项:“矫揉造作” 的 “矫” 应读 “jiǎo”(不是 “jiāo”),意为 “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形容故意做作”;
B 项:所有加点字注音均正确(广袤 mào、濡养 rú、麾下 huī、自惭形秽 huì);
C 项:“拮据” 的 “据” 虽读 “jū”,但本题需唯一正确项,且若结合出题意图,C 项无错误,此处修正原卷小瑕疵 —— 实际本题核心考查 “矫”“怔” 的注音,故优先选 B;
D 项:“发怔” 的 “怔” 应读 “zhèng”(不是 “zhēng”),意为 “发呆、发愣”。
2. 答案:B(3 分)
解析:
A 项:“鸠占雀巢” 应为 “鸠占鹊巢”(“鹊” 指喜鹊,是筑巢的鸟类,“雀” 多指麻雀,无筑巢习性,此处为固定成语);
B 项:无错别字(箴言、端详、走投无路、郑重其事均正确);
C 项:“与日具增” 应为 “与日俱增”(“俱” 是 “全、都”,指随着时间一起增长,“具” 无此义);
D 项:“缭亮” 应为 “嘹亮”(“嘹” 形容声音清脆响亮,“缭” 指缠绕,如 “缭绕”)。
3. 答案:C(3 分)
解析:
A 项:“浅尝辄止” 指略微尝试就停下,形容不深入,与 “治学严谨、穷根究底” 形成对比,使用正确;
B 项:“人声鼎沸” 形容人群声音嘈杂,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符合 “元宵之夜古城热闹” 的语境,使用正确;
C 项:“妄自菲薄” 指过分看轻自己,多形容自卑。而句中 “性格孤傲” 强调的是 “不合群、自视甚高”,与 “妄自菲薄” 语义矛盾,使用错误;
D 项:“跌宕起伏” 形容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指吸引人进入情境,符合 “小说情节吸引人” 的语境,使用正确。
4. 答案:B(3 分)
解析:
A 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 “使”(如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仍缺主语,需删 “使”);
B 项:无语病(“传统文化” 为主语,“优秀的文化著作” 作宾语,“作为人格教育读本” 搭配合理);
C 项:两面对一面(“有无扎实基础” 是两面,“提高写作能力” 是一面),可删去 “有无”(改为 “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 项:否定不当(“防止”“不再发生” 双重否定表肯定,意为 “让失窃事件发生”),可删去 “不”。
5. 答案:D(3 分)
解析:
D 项:《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不是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收录的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青年生活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而《故乡》是虚构的小说,通过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反映旧中国农村的衰败,故 D 错误;
A、B、C 项文学常识均正确(范仲淹谥号 “文正”,欧阳修号 “六一居士”,《水浒传》是第一部章回体白话小说)。
6. 答案:(每空 1 分,共 8 分)
(1)月是故乡明 (2)鸡声茅店月
(3)千里共婵娟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6)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需注意易错字:
(2)“茅店” 的 “茅”(不要写成 “矛”);
(3)“婵娟” 的 “婵”(不要写成 “蝉”,“婵娟” 指月色美好或美人,此处指月亮);
(5)“济沧海” 的 “济”(意为 “渡”,不要写成 “寄”);
(6)“侧畔” 的 “畔”(指田地、江河的边界,不要写成 “判”)。
7. 答案示例:(2 分)
活动环节:“传统节日习俗分享会”—— 让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分享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如端午包粽子、挂艾草,中秋赏月、吃月饼),并展示相关实物(如粽子叶、月饼模具)。
设计意图:通过 “分享 + 实物展示”,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避免 “只知节日,不懂习俗” 的情况,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其他合理设计也可,如 “古诗文诵读会”“传统手工艺体验” 等,需明确 “环节内容” 和 “意图” 的关联)
二、阅读理解(45 分)
(一)古诗文阅读(15 分)
《湖心亭看雪》
8. 答案:(每空 1 分,共 4 分)
(1)消失(断绝) (2)撑(划) (3)白汽弥漫的样子 (4)尽力(勉强)
解析:
(1)“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后西湖寂静,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 需结合语境译为 “消失”(不是 “断绝” 的本义,而是 “没有声音”);
(2)“余拏一小舟”:“拏” 是古汉语动词,结合 “小舟” 可知译为 “撑(船)”;
(3)“雾凇沆砀”:“雾凇” 指冰花,“沆砀” 形容白汽弥漫,整体指冰花和白汽交织的景象;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本不想喝,但盛情难却,故 “强” 译为 “尽力”(不是 “勉强” 的消极义,而是 “努力满足对方心意”)。
9. 答案:(每句 2 分,共 4 分)
(1)天和云、山、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色。
解析:“与” 表并列,译为 “和”;“一” 是 “全、都”,“一白” 即 “全白”,需直译出 “上下” 的空间感(天在上,水在下,山在中间,整体一片白)。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解析:“莫说” 译为 “不要说”;“相公” 是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作者;“痴” 是核心词,需保留(不是 “愚蠢”,而是 “痴迷于雪景、超脱世俗的情怀”);“更有…… 者” 译为 “还有…… 的人”。
10. 答案:D(3 分)
解析:
D 项:“作者与金陵人的相遇,以及舟子的感叹,都侧面烘托出作者的‘痴’” 错误。
与金陵人的相遇:两人 “铺毡对坐”“烧酒炉沸”,也是雪夜赏雪,属于 “同痴者”,通过 “他人之痴” 侧面烘托作者的 “痴”;
舟子的感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是直接评价作者 “痴”,属于直接点题,不是 “侧面烘托”。故 D 理解有误。
A、B、C 项均正确(A 项写静谧氛围,B 项 “独” 显高洁,C 项白描手法勾勒雪景)。
11. 答案:(4 分)
作者的 “痴” 体现在三点:
行为之痴:大雪三日、天寒地冻,“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顾严寒,超脱世俗;
赏景之痴:用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的白描手法,痴迷于雪景的简洁、空灵,沉浸在天地一白的意境中;
心境之痴:与金陵人偶遇后 “强饮三大白而别”,不问姓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后无追问),只重 “同痴” 的共鸣,不重世俗交往,体现出超脱的心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 答案:A(3 分)
解析:
A 项:“表现出皇帝的昏庸无道” 错误。首联 “朝奏夕贬”“路八千” 突出被贬之快、路途之远,主要体现作者 “忠而被贬” 的悲愤,以及对朝廷决策的失望,而非直接指责 “皇帝昏庸”(韩愈是 “忠君” 思想,不会直接骂皇帝);
B、C、D 项均正确(B 项颔联显忠诚,C 项颈联借景抒悲凉,D 项尾联交代后事显牵挂)。
13. 答案:(3 分)
这首诗表达了四层情感:
忠君报国的坚定:“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使年老被贬,仍想为朝廷除去弊政,不吝惜余生;
被贬的悲愤:“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早晨上奏、晚上被贬,落差巨大,暗含对不公待遇的愤懑;
前途的迷茫:“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秦岭阻断归途,蓝关大雪阻路,既写实景,也写内心的迷茫(不知家在何方,不知未来如何);
对亲人的牵挂:“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给侄孙,交代 “若我死在潮州,就把我的尸骨收回来”,流露对亲人的不舍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父亲的半瓶酒》
14. 答案:D(3 分)
解析:
D 项:“表现出父亲的吝啬” 错误。父亲让 “我” 把不喜欢的酒送给别人,是因为 “父亲一生节俭”,不想浪费,体现的是 “朴实、不浪费” 的品质,而非 “吝啬”(吝啬是 “舍不得给别人,自己也不用”,此处父亲是 “自己不喝,也不让酒浪费”);
A、B、C 项均正确(A 项父亲来城的三个原因,B 项半瓶酒显关爱,C 项陪孙女显疼爱)。
15. 答案:(每句 2 分,共 4 分)
(1)细节描写,通过 “旧酒瓶”“标签脱落”“半瓶酒” 的细节,写出酒存放时间久、父亲对酒的珍视(不舍得喝),侧面烘托父亲的节俭,以及 “把好东西留给儿子” 的关爱(旧瓶、半瓶更显 “不是刻意准备,而是珍藏已久”,情感更真实)。
(2)神态描写,“喝得不多” 却 “脸上泛红”,不是因为酒劲,而是因为和儿子团聚、聊天的喜悦(多年未见,能和儿子聊小时候的事,内心温暖、欣慰),通过神态展现父亲的细腻情感,让人物更鲜活。
16. 答案:(4 分)
“半瓶酒” 是全文的线索和情感象征:
线索作用:从 “父亲带酒来”“我想陪父亲喝酒被拒”“走前共饮半瓶酒”“父亲叮嘱不浪费酒”,“半瓶酒” 贯穿全文,串联起父子相处的关键情节;
象征作用:“半瓶酒” 不是名贵的酒,却是父亲 “没舍得喝、珍藏已久” 的酒,象征父亲对儿子朴素、深沉的爱(酒里装的不是酒,是父亲的牵挂和疼爱),让 “父爱” 的主题更具体可感。
17. 答案:(5 分)
父亲是一个节俭、关爱儿子、疼爱孙女、朴实真诚的人:
节俭:“父亲一生节俭,平时连烟都舍不得抽”,带来的酒是 “旧瓶、半瓶”(珍藏已久),走前还叮嘱 “不喜欢就送给别人,别浪费”,不浪费一粒一物;
关爱儿子:把 “老同事送的、自己没舍得喝的酒” 留给儿子,即使血压高不能喝,也愿意 “少喝一点” 陪儿子聊天,体现对儿子的牵挂;
疼爱孙女:在城里住的一周,“每天陪着小女儿玩,给她讲故事,教她认字”,孙女 “爷爷、爷爷” 地叫,体现对孙女的耐心和疼爱;
朴实真诚:聊天时回忆 “儿子小时候调皮,没打过他”“陪儿子道歉赔钱”,不掩饰对儿子的关心,情感真实不做作。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18. 答案:A(3 分)
解析:
文章结构为 “总 — 分 — 总”:
①段:总起,提出中心论点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关乎心灵成长和精神境界”;
②③④段:分述,从 “摆脱平庸”“获得慰藉”“涵养气质” 三个角度论证读书的意义;
⑤段:总结,重申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其 “不刻意、日常化” 的特点,以及带来的快乐和充实。
故划分应为①/②③④/⑤,选 A。
19. 答案:(4 分)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杨绛先生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的话:
内容上:直接点明 “读书的本质是提升人格”,呼应本段论点 “读书可以让人摆脱平庸”(平庸的人缺乏思考,读书能让人成为 “会思考的人”);
效果上:杨绛先生是知名作家、学者,其观点具有权威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让读者更易认同 “读书能摆脱平庸” 的观点。
20. 答案:(4 分)
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把 “读书” 比作 “一束光”(照亮道路)、“一位挚友”(倾听心声),生动形象地写出读书能 “带来希望、给予鼓励”,让 “读书获得慰藉” 的观点更易懂;
举例论证:举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保尔精神感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海伦态度感染” 的例子,具体证明 “读书能让人在挫折中获得力量”,避免论证空洞,增强说服力。
21. 答案:(5 分)
结合文章内容,“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可从三方面理解:
它是 “反平庸” 的生活选择:读书能让人与古今智者对话,开阔视野、提升认知,摆脱 “缺乏思考、不懂感悟” 的平庸(如第②段,读书让人成为 “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它是 “疗愈心灵” 的日常陪伴:生活遇到挫折时,读书能像 “光” 和 “挚友” 一样,给予慰藉和力量(如第③段,读保尔、海伦的书能让人更勇敢、珍惜生活);
它是 “涵养气质” 的自然过程:读书不需要刻意追求,清晨阳光下、夜晚灯光下,一杯茶一本书,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修养,让人 “言谈优雅、待人从容”(如第④⑤段,“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融入日常,自然滋养气质)。
总之,读书不是 “任务”,而是像 “吃饭、睡觉” 一样的日常,能让生活更充实、心灵更丰盈。
三、写作(50 分)
22. 题目:《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示例)
写作思路解析:
补题选择:优先选 “父亲”“母亲”“亲情” 等贴近生活的主题,容易找到真实素材(如 “读懂父亲的沉默”“读懂母亲的唠叨”);
结构设计:
铺垫:先写 “不理解”(如 “父亲从不说爱我,总是沉默,我以为他不爱我”);
转折(那一刻):选取具体事件(如 “我发烧深夜,父亲冒雨送我去医院,背着我跑,衣服湿透却没让我淋到雨,那一刻看到他的汗和喘,我读懂了沉默的爱”);
感悟:点明 “那一刻读懂的内容”(如 “父亲的爱不是语言,是行动,是默默的守护”);
细节描写:重点写 “那一刻” 的场景(父亲的动作 “背我时的弯腰”、神态 “额头的汗”、语言 “别怕,马上到”),让情感更真实;
避坑提醒:不要写 “多个时刻”,需聚焦 “那一刻”(一个具体场景);避免空洞抒情,要结合 “事件” 谈 “读懂”(如只说 “我读懂了父亲”,不写事件,会显得虚假)。
评分标准(参考):
一类文(45-50 分):补题恰当,中心明确,“那一刻” 具体,细节生动,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二类文(40-44 分):补题恰当,中心较明确,“那一刻” 较具体,有细节,情感真实,语言通顺;
三类文(35-39 分):补题基本恰当,中心不明确,“那一刻” 模糊,细节不足,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文(35 分以下):补题不当,无中心,无 “那一刻” 的具体描写,语言不通顺,字数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