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之词语辨析(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之词语辨析(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之词语辨析
【考情分析】
就题型来看,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客观题为主,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以主观题型为主。
(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
(3)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
①结合词义。
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
③从语段性质(学性语段或说明性语段等)文、词语使用的对象(主语)及表达意图等方面展开分析。
【方法指导】
一、实词(含成语)辨析“抓6点”
实词(含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表现在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适用对象不同、范围大小不同、感彩不同、语法功能不同等几个角度上。
角度(一) 抓词义侧重点
对近义词词义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辨明了近义词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语素的意义也就清楚了。然后抓住给定语境的表意侧重,确定最恰当的词语。
如:沉思、深思、寻思
辨析:这三个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又如: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辨析:虽然两词都有“本末”,但一个是“倒置”,一个是“舍”“逐”,侧重点就可以区分出来了。
角度(二) 比较词义轻重
词语的意义有的表示程度深,有的表示程度浅。近义词语可根据词语的表意轻重不同进行辨析。
如:诬蔑、诬陷
辨析: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程度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程度较重。
又如:魂不守舍、失魂落魄
辨析:“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失魂落魄”,像丢失了魂魄似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角度(三) 明确适用对象
很多词语都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词语的方法之一。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
如:爱护、爱戴
辨析:两者都可以用于人,但“爱戴”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爱护”用于同志之间或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有时还用于物,如“爱护公物”。
又如: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辨析:“另眼相看”常用来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人,是一个人与他人的区别;“刮目相看”常用来形容对某个人有新的看法,是对一个人前后不同的看法。
角度(四) 把握使用范围
很多近义词使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词语使用的正误。
如:边疆、边境、边界
辨析:这三个词表示的范围越来越小。“边疆”指比较边远的靠近国界的区域,范围大,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线,范围最小。
角度(五) 区分感彩
从感彩角度区分,词语可分为褒义(含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贬义(含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和中性(既不明显褒奖,也不明显贬斥)三种。
如:牟取、谋取
辨析:“牟取”含贬义,而“谋取”属中性词。
又如:面目一新、面目全非
辨析:“一新”一词,明显表明前者为褒义词;“全非”一词,明显表明后者为贬义词。
角度(六) 分析语法功能
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语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近义词语可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的不同进行辨析。
如:颁布、颁发
辨析:“颁布”同“法令、法规、条例、纲领”等词语搭配,其对象是群体;而“颁发”同“勋章、奖状、证书”等词语搭配,其对象是个体。
又如:一蹴而就、耳濡目染
辨析:“一蹴而就”只用于否定句,“耳濡目染”后面一般不跟宾语。
二、虚词辨析“看5点”
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角度(一) 看词性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副词,但“固然”还可充当连词,表示承认某种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如“你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我觉得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与之相似的虚词混用情况有:必须(副词)——必需(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等。
角度(二) 看搭配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替换。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否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例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关联词语如下:
表并列 一方面……另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又……。
表选择 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表递进 不但……而且……;尚且……何况……。
表转折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表条件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是……。
表假设 如果……那么……;即使……也……。
表因果 因为……所以……;既然……就……。
角度(三) 看语气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是不如前者强烈。
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难道还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
今天他没来,莫非生病了不成?
角度(四) 看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又如“只要”与“只有”,前者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角度(五) 看位置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典题例析】
例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________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____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________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答案】D
【解析】选D“名闻遐迩”,遐迩,遥远,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一时,一个时期,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前者侧重名声传播远,后者侧重名声传于一时。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应填“栖居”。故选D项。
例2 选词填空
(1)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亚内兹·波托奇尼克近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欧洲许多政策正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努力。在全球环境与气候合作中,中国是最值得欧盟的实力伙伴,中欧应携手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信任、信赖)
【答案】信赖
【解析】“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信赖”指信任并依靠,词义比“信任”重。
(2)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截然相反、大相径庭)
【答案】大相径庭
【解析】首先明确文段中需要填入的成语构成的语意是“称不上是翻译”,既然不是翻译就不符合翻译的标准;而文段中又提到“不管多么通顺”,这就说明文段需填内容表达的意思是不忠实于原意的文字。截然相反和大相径庭相比,截然相反的语义过重,与原意不符,因而答案是“大相径庭”,表示有差距。
(3)针对部分地方政府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急于推进城市化建设等现象,社会各界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专家指出,权利主体的树立,固然需要权力者转变观念,但开发商野蛮拆迁之风,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等为权利主体撑腰,保障其合法权益。(匡正、改正)
【答案】匡正
【解析】“匡正”指纠正,改正,与“风气”“纲纪”搭配;“纠正”“改正”常与“错误”搭配,因此该空应为“匡正”。
例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常常看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极光。天幕上,群星闪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________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宛如皓月当空,向大地倾泻下一片光华。极光形状各异,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极光运动所造成的________的瑰丽景象,时动时静,变幻莫测,是大自然这个魔法师,以苍穹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其本色不外乎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________的手法,将隐显明暗组合起来,一下子就变成了神奇的万花筒。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飘洒 瞬息万变 出神入化
B.散落 瞬息万变 鬼斧神工
C.散落 浩如烟海 出神入化
D.飘洒 浩如烟海 鬼斧神工
【答案】A
【解析】“飘洒”指飘舞着落下来。“散落”指分散地往下落。前者强调飘舞,后者强调分散。根据语境,光带是从大熊星座飘舞出来,用“飘洒”更恰当。“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前者强调时间短,变化多;后者强调丰富,专指文献、资料等。语境中的对象是“瑰丽景象”,且“时动时静,变幻莫测”,用“瞬息万变”更恰当。“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前者适用对象是创作者,后者适用对象多是建筑、雕塑等作品。语境中用于形容画家的技艺,用“出神入化”更恰当。
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3分)
【解析】分析重叠词语的含义 “处处”意为到处、每处,“处”意为某个地方,前者范围更广,结合文中“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可知,“处处”比“处”更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微微”和“早早”分别是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微”有稍微、略微之意,两个“微”字叠用,使程度更轻,结合“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可知,微微更能表现黄色之浅;“早”指时间早,两个“早”字叠用,有比平常时间更早的意思,更能突出祥子拉车时间之早。
【自主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五一”假期,游客出行需求持续高涨。向着旅游资源开、向着旅游需求开、向着旅游体验开,具有“一线多游、夜行日游、移步换景”等特点的旅游专列,受到游客追捧。不只是“五一”,今年以来,铁路部门开通了赏花专列、踏青专列、研学专列等,方便游客出行。在旅途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有沿途的人文风情,还有自然美景,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坐上旅游专列去“打卡”, “铁路+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串联起美景的同时,旅游专列还锚定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量身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让旅途更为安心、丰富。伴随研学游持续火爆,将现场教学、实践体验等融于一体的研学专列拓展了研学的趣味性和便利性,受到广大学子和家长的欢迎。在广铁集团“我的韶山行”红色旅游专列上,中小学生体验了一次“移动思政课”。列车在车窗、板壁、宣传框、桌面等各处,都精心布置了红色旅游研学宣传标识。每一个车厢都配备了一名专业的研学导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分享红色故事、红色诗词和红色歌曲,让同学们在乘车途中就能学到红色知识。
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移动电话”是指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与固定电话(座机)相对。请据此解释画横线的“移动思政课”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讲究比兴的,其实,这种说法很肤浅。很明显,就比喻来说,只是一种修辞,是诗歌、戏剧、小说都少不得要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并不包含诗的特点。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谢道韫的比喻比较好,但是,① 。因为第一,感觉到的,可能有错;第二,即使没有错,感觉也是比较肤浅的。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
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是抓住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第二种是②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与相异点统一起来的就更特殊,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比较少见。最基本、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属于这一种。
构成比喻,③ :首先是,从客体上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是,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
3.下列句子中的“讲究”,与文中加点的“讲究”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像管弦丝竹这些音乐,他没有不悉心讲究的。
B.他知道那一波儿人是在讲究他,便益发慢条斯理,得意洋洋。
C.贾家向来讲究礼数,故第一次进入大观园的林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一切。
D.这两三年来,太太小姐们穿得越发讲究了,连那位黄老太太也穿得花花绿绿的。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属于比喻的一项是( )
A.人生到处知何是,应似飞鸿踏雪泥。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___①___。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___②___。但反过来,题得不好,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___③____。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马比较好骑,用骑马来类比题画,推理出好的画就好题。
B.用经受过训练的马来类比画家,推理出画家要经过训练才能作好画。
C.用略通骑术来类比题画,推理出题画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D.用初次学骑类比初次学画,推理出初次学画不会让人十分着难。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与详解---
1.在旅途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偷换主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有沿途的人文风情,还有自然美景”主语是“游客感受到的(内容)”,而后文“享受着优越的服务”主语应是“游客”,前后语句结构混乱,导致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将语句改为“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
第二处,语序不当,按照表述的逻辑关系,应是先“自然美景”,再“人文风情”,故两者应调换顺序。
故句子应改为:在旅途中,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沿途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更享受着优越的服务,这使得旅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别具趣味的体验。
2.“移动思政课”指的是在旅途中,利用旅游专列这一移动的载体,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红色知识学习课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
对于“移动思政课”的含义,可以分成“移动”和“思政课”这两部分来解释。对于“移动”的解释,可以借助题干中“移动电话”的概念阐释,抓住“较广范围”“便携”等关键词,找到语段中“让旅途更为安心、丰富”“‘我的韶山行’红色旅游专列”等内容,说明“移动思政课”采用的是在旅途中,利用旅游专列这一移动的载体这一形式。
而“思政课”则针对核心内容而言,从语段中“红色旅游研学宣传标识”“红色故事、红色诗词和红色歌曲”“红色知识”可知,之所以成为思政课,是因为这一趟旅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中小学生介绍红色知识,感悟红色文化。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原句的讲究,意为注重。
A. 意为研究,探究。
B. 意为议论。
C. 意为注重。与原句相同。
D. 意为力求精美完善。
故选C。
4.①光有个感觉式的答案还不够 ②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 ③有两个基本的要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感觉到的,可能有错”“即使没有错,感觉也是比较肤浅的”,论述了感觉的缺点,只有感觉,不一定理解;根据“因为”可知,下文是对上文内容的阐述原因,即上文应该说只凭感觉不行。同时,根据上文“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可知是只凭借印象知道答案,故填写“光有个感觉式的答案还不够”。
第二空。根据上文可知,第一种比喻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根据下文可知,第三种比喻是“把相同与相异点统一起来”,第二种处于两者之间,故为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异点。故填写“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
第三空。根据本段内容,首句为本段的中心句,下文从“客体”“局部”两个方面说比喻的构成,故本空的内容应为比喻由两个方面内容构成,故填写“有两个基本的要素”。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 比喻,将人生留下痕迹比作“飞鸿踏雪泥”。
B. 比喻,将“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将“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
C. 借代和对比。用“粉黛”比喻六宫美人。将杨贵妃与六宫粉黛进行对比。
D. 比喻,将自己高洁的内心和品性比作“冰心”“玉壶”。
故选C。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分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
划线句“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这里是用马与画类比。“好的马比较好骑”类比“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可推出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与画作相得益彰。
故选A。
7.①相得益彰 ②锦上添花 ③耿耿于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好画还须有好题”可知,中国画中“题”与“画”配合的好,是可以更显出对方长处的,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第二空,画画的好,如果再题的好,那就是好上加好,可填“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
第三空,因为题的拙劣,所以至今对这件事仍在介怀,可填“耿耿在怀”。耿耿在怀:意思是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怀,牵萦回绕。
8.①原文用三个短句,排比,语义层进,有强调作用;②句式整齐,更有韵律美 富有音乐美,增强了文章的美感。③节奏舒缓,与文段语体风格一致,也是情感更充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原句“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运用了三个短句,并且这三个短句在句式上相同,构成排比,先说“辞”,再说“字”,最后说“款式”,有层层推进的意思,分三次说,更有强调意味;而改句“辞、字、款式要好”变成一个句子,“辞、字、款式”是并列关系,没有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句式上,而且“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结构一致,形成排比句,不但更有气势,而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更有节奏之美,增强了表现力和文章的美感。
原句中运用了三个短句而不是一个长句,句子节奏比较舒缓,而整个文段的语体风格也是比较舒缓的,风格上保持一致,情感表达更加地充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