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 硫酸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1. 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变稀(挥发性)B. 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脱水性)C. 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氧化性)D.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吸水性)2. 蔗糖与浓硫酸发生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B. 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的大量气体有关C. 过程中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D. 过程中蔗糖分子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3. 按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Ⅰ中烧瓶内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B. Ⅱ中无水硫酸铜可替换无水C. Ⅲ中溶液褪色,证明产物中有D. Ⅳ中溶液褪色且Ⅴ中产生沉淀,证明产物中一定有4. 下列物质的检验中,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后,白色沉淀不溶解,也无其它现象,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D.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定是5. 某废水中存在大量的Na+、Cl-、NH、SO,欲除去其中的NH和SO,设计了如下流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NaOH的作用是除去NHB. Na2CO3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Ba2+C. 试剂a为H2SO4溶液D. NaOH改在过滤后加入可达到相同目的6. Fe、Mg与H2SO4反应的实验记录如下:实验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Fe表面产生少量气泡后迅速停止 Mg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Fe表面有大量气泡,Mg表面有少量气泡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中,合理的说法是( )。A. I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 2Fe + 6H+=2Fe3++ 3H2↑B. I和Ⅲ对比,能说明浓度能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C. Ⅱ和Ⅲ对比可知:Mg的金属性比Fe强D. Ⅳ中现象说明Mg的金属性比Fe强7. 工业上用黄铁矿为原料制备硫酸的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1)已知FeS2的阴离子达到稳定结构,则FeS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2)已知:,请写出焦硫酸的结构式___________。(3)写出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4)室温下,SO3为液体,SO2为气体。SO3熔点高于SO2的原因___________。(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步骤①,产生的气体进入接触室之前无需净化处理B.步骤②,使用催化剂能使SO2的转化率达到100%C.步骤③,吸收设备中填充瓷环可提高SO3吸收率D.可以预测:Na2S2O7的水溶液呈酸性,H2S2能将Fe2+氧化成Fe3+E.17.8g H2S2O7与2.2g水充分混合后,可获得98%浓硫酸(6)若硫铁矿煅烧不充分,则炉渣中混有+2价的铁元素,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之。简述实验操作和有关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供选择的试剂:KSCN溶液、稀硫酸、稀盐酸、KMnO4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8.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验证SO2性质并制备NaHSO3,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②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2)确认浓硫酸与铜反应后的产物中含有Cu2+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3)试管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4)向装置E中通入SO2可制得NaHSO3.已知:Na2SO3水溶液中H2SO3、HSO3-、SO32-随pH的分布如图1所示,Na2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①边搅拌边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制备NaHSO3溶液。实验中确定何时停止通入SO2的实验操作为测量溶液的pH,当pH约为___________时,停止通入SO2 。②请补充完整由NaHSO3溶液制备无水Na2SO3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干燥,密封包装。【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1.0 mol ·L-1 NaOH溶液、无水乙醇】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 硫酸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1. 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变稀(挥发性)B. 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脱水性)C. 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氧化性)D.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吸水性)【答案】D【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表现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故A错误;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表现的是浓硫酸的氧化性,故B错误;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表现的是浓硫酸的脱水性,故C错误;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某些与浓硫酸不反应的酸性或中性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表现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故D正确;故选D。2. 蔗糖与浓硫酸发生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B. 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的大量气体有关C. 过程中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D. 过程中蔗糖分子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答案】C【解析】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有机物中的H原子和O原子按2∶1的比例脱除,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白色固体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A项正确;B.浓硫酸脱水过程中释放大量热,此时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固体体积膨胀,B项正确;C.结合选项B可知,浓硫酸脱水过程中生成的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C项错误;D.该过程中,蔗糖发生化学反应,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D项正确;故选C。3. 按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Ⅰ中烧瓶内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B. Ⅱ中无水硫酸铜可替换无水C. Ⅲ中溶液褪色,证明产物中有D. Ⅳ中溶液褪色且Ⅴ中产生沉淀,证明产物中一定有【答案】C【解析】、I中发生的反应为:,通过Ⅱ对产生的水进行检验,Ⅲ可以验证SO2的漂白性,Ⅳ可以验证SO2的还原性,V可以检验CO2的生成,但由于未知SO2是否除尽,不一定是CO2让其产生沉淀,据此作答。【详解】A.浓硫酸与木炭共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硫元素化合价全部降低,体现浓硫酸强氧化性,未体现酸性,故A错误;B.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水,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检验水,无水氯化钙可以吸水,但是无水氯化钙无颜色变化,故B错误;C.品红褪色证明二氧化硫的存在,故C正确;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并不能证明产物中一定有CO2,原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D错误;故选:C。4. 下列物质的检验中,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后,白色沉淀不溶解,也无其它现象,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D.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定是【答案】A【解析】A.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A正确;B.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中至少含有 与碳酸氢根之一,B错误;C.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后,白色沉淀不溶解,也无其它现象,说明原溶液中可能含有或者银离子等,C错误;D.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可能是或者氯气等,D错误;故选A。5. 某废水中存在大量的Na+、Cl-、NH、SO,欲除去其中的NH和SO,设计了如下流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NaOH的作用是除去NHB. Na2CO3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Ba2+C. 试剂a为H2SO4溶液D. NaOH改在过滤后加入可达到相同目的【答案】C【解析】A.NH与OH-反应放出氨气,NaOH的作用是除去NH,故A正确;B.Ba2+和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Na2CO3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Ba2+,故B正确;C.加试剂a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若试剂a为H2SO4溶液,会引入杂质SO,所以试剂a为盐酸,故C错误;D.NaOH的作用是除去NH,加入氢氧化钠不生成沉淀,NaOH改在过滤后加入可达到相同目的,故D正确;故选C。6. Fe、Mg与H2SO4反应的实验记录如下:实验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Fe表面产生少量气泡后迅速停止 Mg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Fe表面有大量气泡,Mg表面有少量气泡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中,合理的说法是( )。A. I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 2Fe + 6H+=2Fe3++ 3H2↑B. I和Ⅲ对比,能说明浓度能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C. Ⅱ和Ⅲ对比可知:Mg的金属性比Fe强D. Ⅳ中现象说明Mg的金属性比Fe强【答案】D【解析】A.稀硫酸具有弱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氢气,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2H+═Fe2++H2↑,故A错误;B.I和Ⅲ是两种不同的金属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且I中生成的是氢气,而Ⅲ中Mg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反应原理不一样,则I和Ⅲ对比,无法说明浓度能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C.浓硫酸有强氧化性,Ⅱ中Fe钝化,而Ⅲ中Mg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则Ⅱ和Ⅲ对比无法比较Mg和Fe的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D.构成原电池,Mg为负极失去电子,Fe为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可知Mg的金属性比Fe强,故D正确;故答案D。【点睛】元素金属性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还原性越强的金属元素原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7. 工业上用黄铁矿为原料制备硫酸的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1)已知FeS2的阴离子达到稳定结构,则FeS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2)已知:,请写出焦硫酸的结构式___________。(3)写出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4)室温下,SO3为液体,SO2为气体。SO3熔点高于SO2的原因___________。(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步骤①,产生的气体进入接触室之前无需净化处理B.步骤②,使用催化剂能使SO2的转化率达到100%C.步骤③,吸收设备中填充瓷环可提高SO3吸收率D.可以预测:Na2S2O7的水溶液呈酸性,H2S2能将Fe2+氧化成Fe3+E.17.8g H2S2O7与2.2g水充分混合后,可获得98%浓硫酸(6)若硫铁矿煅烧不充分,则炉渣中混有+2价的铁元素,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之。简述实验操作和有关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供选择的试剂:KSCN溶液、稀硫酸、稀盐酸、KMnO4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答案】(1) (2)(3)4FeS2+11O28SO2+2Fe2O3 (4)SO3 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间作用力强,故熔点高 (5)CE (6)炉渣稀硫酸溶解后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KMnO4溶液,若紫红色褪去,则炉渣中混有+2价的铁元素【解析】本题为工业流程题,由黄铁矿高温灼烧生成二氧化硫,再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用浓硫酸吸收后,再经过处理得到浓硫酸,以此解题。【小问1详解】由于阴离子达到稳定结构,则FeS2的电子式为:;【小问2详解】结合焦硫酸分子式和题给信息可知,焦硫酸的结构式为;【小问3详解】步骤①为黄铁矿灼烧的过程,方程式为:4FeS2+11O28SO2+2Fe2O3;【小问4详解】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都是分子晶体,三氧化硫分子量大,分子间作用力大,故熔点高,故答案为:SO3 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间作用力强,故熔点高;【小问5详解】A.为防止催化剂中毒,进入接触室之前的气流需净化处理,A错误;B.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且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转化率不能达到100%,B错误;C.吸收设备中填充瓷环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可提高SO3吸收率,C正确;D. Na2S2O7溶于水成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H2S2氧化性较弱,不能将Fe2+氧化成Fe3+,D错误;E.17.8g H2S2O7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H2S2O7+H2O=2H2SO4,则可以生成0.2mol硫酸,其质量分数为:,E正确;故选CE;【小问6详解】若硫铁矿煅烧不充分,则炉渣中混有+2价的铁元素,利用稀硫酸溶解都生成的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而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性,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选择试剂为硫酸,高锰酸钾溶液,操作方法为炉渣稀硫酸溶解后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KMnO4溶液,若紫红色褪去,则炉渣中混有+2价的铁元素。8.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验证SO2性质并制备NaHSO3,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②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2)确认浓硫酸与铜反应后的产物中含有Cu2+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3)试管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4)向装置E中通入SO2可制得NaHSO3.已知:Na2SO3水溶液中H2SO3、HSO3-、SO32-随pH的分布如图1所示,Na2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①边搅拌边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制备NaHSO3溶液。实验中确定何时停止通入SO2的实验操作为测量溶液的pH,当pH约为___________时,停止通入SO2 。②请补充完整由NaHSO3溶液制备无水Na2SO3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干燥,密封包装。【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1.0 mol ·L-1 NaOH溶液、无水乙醇】【答案】(1)①分液漏斗 ②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2)冷却后,将反应后混合溶液缓慢倒入水中,并不停地搅拌 (3)5SO2+2+2H2O=5+2Mn2++4H+ (4)①4 ②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测量溶液pH,pH约为10时,停止滴加NaOH溶液,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高于34℃条件下趁热过滤,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解析】由实验装置可知,A中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B是安全瓶,有防倒吸的作用;C中石蕊试液变红色,检验二氧化硫水为酸性氧化物;D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检验二氧化硫检验还原性;SO2继续通入E中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NaHSO3,F装置进行尾气处理;(1)①仪器a是分液漏斗;②由分析可知,C中的实验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2)确认反应后的产物中含有Cu2+的操作方法是冷却后,将反应后混合溶液缓慢倒入水中,并不停地搅拌,得到蓝色溶液,说明含有Cu2+;(3)D中SO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SO2+2+2H2O=5+2Mn2++4H+;(4)①由图1可知,当pH约为4时,的含量最高,此时应停止通SO2;②由NaHSO3溶液制备无水Na2SO3,可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测量溶液pH,pH约为10时,停止滴加NaOH溶液,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高于34℃条件下趁热过滤,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密封包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5.1.2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随堂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5.1.2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随堂练习(学生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