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内 课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内 课外)(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内+课外)
(分值:60分,参考时间:6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散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弈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⑶太丘舍去
⑷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友人/便怒/曰。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述了元方懂礼守信、彬彬有礼、方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凸显了“方正篇”的旨趣。《咏雪》选自《言语》篇,你认为胡儿和谢道韫谁的“咏雪言语”更高妙?请结合文意,写出你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A)。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5.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俄而雪骤 (1)
联系常见成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根据语境推断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组词解释意思 友人惭 (4)
6.通过辨别文言语句末尾的语气词,我们能够体会句子的语气。请揣摩句子语气,将“哉”“也”还原到两文括号内。(2分)
方法提示:“哉”表示感叹或反问语气;“也”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A( ) B( )
7.请用给下列句子补上标点符号。(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8.请把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撒盐空中差可拟。
9.【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友人惭”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7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友期行 三人行 字里行间
B.则是无信 信手拈来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下车引之 呼朋引伴 引经据典
D.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后顾之忧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受了委屈就自己走了。
理解:陈太丘的朋友言而无信,失了约不知自省,反而怒骂别人。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翻译: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理解:陈元方据理抗辩,让父亲的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12.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3分)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
(取材于宋濂《吴起守信》)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①_________。陈太丘与友人相约正午同行,但友人②_________,不仅被陈太丘舍弃,还被七岁的孩童鄙视;吴起和友人约好一起进餐,老友傍晚没来,吴起因为担心“自食其言”而③_________。吴起具备这一品质,因此“能服三军”。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传不习乎 传:传授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C.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D.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B.人不知而不愠 思而不学则殆
C.学而时习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于我如浮云
15.翻译。(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请结合自身实际,就修身、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任选一个方面,谈谈文段对你的启示。(2分)
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吾日三省吾身 省:_________(2)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
(3)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_(4)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9.孔子说“贤哉,回也!”,颜回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20.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联系自身,谈谈生活中值得高兴的事情?(2分)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6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论语·雍也》中孔子盛赞颜回“贤”,为了突出颜回的“贤”,这一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6分)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祀天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敬叔与俱( ) (2)及去周,老子送之( )
2.本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3.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1分)
许衡,字仲平,河内人也,世为农。稍长,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漏,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尝暑中过河阳 (2)或问之
(3)熟烂堕地 (4)亦不睨视而去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下车引之
A.众取啖之 B.童子过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夫君子之行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7.简要概括元方和许衡性格上的相同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3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9分)
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尝失官居东阳,桓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桓时方欲招起屈滞①,以倾朝廷。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比入至庭,倾身引望,语笑欢甚。顾谓袁虎曰:“范公可作太常卿。”范才坐,桓便谢其远来意。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②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③在此,故来省视。”桓怅然失望,向之虚伫④,一时都尽。
(选自《世说新语 假谲⑤》,有删改)
【注】①屈滞:屈居下位、很久不迁升的人。②趋时:附和时势。③瘗(yì):埋葬。④虚伫:虚心期待。⑤假谲:虚假欺骗。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桓时方欲招起屈滞 方:正要
B.以倾朝廷 倾:压倒,胜过
C.顾谓袁虎曰 顾:顾虑
D.一时都尽 尽:消失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
②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
(3)本文出自《世说新语 假谲》篇。作者为何将本文编入“假谲”篇?请结合文中所叙之事,推测原因。(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王子猷、子敬①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②取屐;子敬神色恬然③,徐唤左右,扶凭④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⑤。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⑦不悲。便索舆⑧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⑩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子敬:即王徽之和王献之,两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惶:同“遑”,空闲。③恬然:平静,安然。④扶凭:指搀扶。⑤神字:胸襟气度。⑥都:总,竟。⑦了:完全。⑧舆:轿子。⑨调:协调。⑩恸(tòng)绝:指因悲哀过度而昏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 俱:一起 B.子猷遽走避 遽:急
C.子敬先亡 亡:死亡 D.因恸绝良久 良:美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B.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C.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D.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面对突发火灾,王子猷连鞋都来不及拿就跑了。
B.王子猷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子敬的消息,觉得子敬肯定去世了。
C.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D.王子猷在得知王子敬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也去世了。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
(2)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shàn)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③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shǐ)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③盈:满,足。④豕(shǐ):猪。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为狼所逼 为:是
B.股不能屈 股:大腿
C.令不可去 去:离开
D.方缚以带 以:用
14.翻译句子(4分)
(1)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5.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分)
班级里组织了“跟着古人学交友”活动,同学们引经据典,搜集阅读古人关于“交友”的诗文,整理出了以下材料。请你一起完成以下活动。(16分)
【梳理资料】
(甲)
送韩侍御之广德①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②与君倾③。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三年(758)。韩歆被贬为广德令,李白为其送行。韩侍御即韩歆。②贳(shì)酒:赊酒。③倾:尽,用尽。④泉明:陶渊明,唐人为避唐高祖李渊讳,“渊”字尽改为“泉”字。这里把韩歆比作隐居的陶渊明,这是对他的安慰和赞美。
(乙)
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②。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____,见孺子③焉。”乃共克④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⑤以白母,请设馔⑥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⑦邪?”对曰:“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告归乡里:请假回家乡。③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④克:约定⑤具:详细。⑥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⑦审:确定。
16.【解决难点】在读故事时,小语遇到了几个不能理解的词语,请你借助方法提示,帮他解惑。(4分)
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后期方至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1)_________
查阅字典法 二人并告归乡里 《古汉语常用字典》“并”字义项:①兼;②通“屏”,屏除;③一同。 (2)_________(填序号)
语境猜读法 式谓元伯曰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 (3)_________
成语关联法 若然 理所当然 (4)_________
17.称谓代表礼节,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在文中横线上,我们应该填_________(A.尊亲B.家亲)(1分)
18.小语发现文中有个句子没有停顿,你觉得该怎么断句?(限断3处)(3分)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19.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小语遇到了读不懂的句子,请你根据上下文帮他翻译。(2分)
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20.【讨论探究】交友之道,贵相知心。甲诗和乙文都体现出真挚的友情,请结合甲诗和乙文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
21.【获得启示】班级就“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发表看法,请你参考下列表格,选择下图中最重要的一项特质,并模仿示例,进行留言。(3分)
古诗中的友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韩侍御之广德》……
古文中的友谊 《刘柳情谊》《鸡黍之交》《管鲍之交》……
(本图来源于《道德和法治》书中《友谊之树常青》)
小文:《割席断交》告诉我们,获得真正的友谊需要志同道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错朋友会造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所以,找朋友时必须要了解对方的特长爱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4分)
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①。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②按③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④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⑤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⑥不足⑦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①在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李白墓即在此。②予:作者洪迈自称。③按:查阅。④试弦歌:做地方官。⑤俾:使、让。⑥良:很。⑦不足:不值得。
22.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1分)
23.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1分)
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
24.你从选文结尾“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感悟到了什么?(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8分)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北史·孝行传·张元》)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犬为人所弃 为:被 B.元乞求毋弃 毋:不要
C.叔父为蛇所啮 啮:牙齿 D.速延医治之 延:请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
A.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
B.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
C.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
D.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
2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元收养了一只流浪的野狗,叔父一开始时是生气地反对。
B.张元认为叔父看见狗被抛弃却不收养它,就是没有仁慈心。
C.狗跑回家叫个不停,张元责怪了它,但还是跟着它出了门。
D.叔父因狗得生,从那以后,他把那只狗当作亲人一样看待。
28.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王生①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②谓君不善学,信③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④能志⑤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⑥学贵善思,君但⑦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⑧愠,不应而还⑨走。居⑩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 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 闻道 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 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注释:①生:读书人的通称。②或:有的人。③信:真实。④悉:全都。⑤志:记住。⑥盖:大概。⑦但:只。⑧益:更加。⑨还(xuán);迅速,立即。⑩居:经过。 夫: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 冀:希望。 道:这里指正确的道理。 色:脸色。
29.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1)王生不说 说:_________
(2)终必无所成 必:_________
(3)择善而从之 择:_________
(4)而君变色以去 去:_________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2)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3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善学者”表现的一项是( )(2分)
A.学贵善思 B.不耻下问 C.但志不思 D.冀闻道也
33.假如你是王生,在听到朋友李生后来“告之”的一番话后,态度或行为上会有怎样的变化?(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②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③?”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④。”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⑤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世说新语·夙慧》
注释:①箅:蒸食物用的竹屉。②釜:锅。③馏:把食物蒸熟。④糜:粥。⑤易:补充。
3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太丘使元方( ) (2)元方、季方长跪曰( )
(3)对曰( ) (4)更相易夺( )
35.翻译句子。(4分)
(1)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6.结合材料与《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内容谈谈陈太丘家庭教育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1.(1)差:大体
(2)因:趁、乘
(3)舍:舍弃
(4)委:舍弃
解析:结合课内注释及语境理解。“差可拟”意为“大体可以相比”;“因风起”指“趁风而起”;“舍去”即“丢下(他)离开”;“相委而去”指“丢下别人先离开”。
2.翻译句子
(1)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2)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解析:(1)“欣然”译为“高兴地”,“何所似”即“像什么”。(2)“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期日中”指“约定正午”,“无信”“无礼”直接译为“不讲信用”“没有礼貌”。
3.朗读停顿
D(正确停顿: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王凝之”是人名,不可断开。)
4.谢道韫的“咏雪言语”更高妙。胡儿用“撒盐空中”比喻雪,仅形似;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比喻,既写出雪的轻盈飘逸,又暗含春天将至的意境,形神兼备,更富文学美感。
5.解释加点词
(1)骤:急(结合字形“马”旁,推测与“快速”相关)
(2)期:约定(联系成语“不期而遇”)
(3)因:趁、乘(语境中“柳絮”需“风”助力,故为“趁风”)
(4)惭:惭愧(组词法“惭愧”直接对应)
6.语气词还原
A(也) B(哉)
解析:A处“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用“也”表判断;B处“非人哉”是感叹句,用“哉”表感叹。
7.标点符号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8.翻译句子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9.描写手法及效果
相似之处:均为神态描写。
表达效果:“公大笑乐”表现谢太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友人惭”刻画友人因元方指责而羞愧的情态,凸显元方的方正和友人的知错能改。
10.D(A项“行”分别为“出行”“行走”“行列”;B项“信”分别为“信用”“随意”“诚信”;C项“引”分别为“拉”“招引”“引用”;D项“顾”均为“回头看”。)
11.B(A项“相委而去”译为“丢下别人离开”,非“受了委屈”;B项翻译和理解均正确。)
12.①守信②过中不至③不食待之
13.A(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4.B(A项“为”分别为“替”“成为”;B项“而”均表转折;C项“之”分别为“代词,学过的知识”“人名后缀”;D项“于”分别为“在”“对于”。)
15.翻译句子
(1)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
16.启示示例(任选一方面)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示我们,应以学习为乐趣,主动探索知识,而非被动接受。例如,我通过将数学难题转化为趣味游戏,提高了学习兴趣,成绩也有所提升。
17. (1)省:自我检查、反省 (2)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惑:迷惑、疑惑 (4)堪:能忍受
18.翻译句子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9.颜回的“贤”: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生活中的“乐”:例如,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难题后,感受到分享知识的快乐,正如“学而时习之”的愉悦。
21.翻译句子
(1)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
(2)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22.写作手法:对比。将“人不堪其忧”与“回也不改其乐”对比,突出颜回在贫困中坚守乐道的贤德。
二、课外阅读
1.(1)俱:一同、一起 (2)去:离开
2.原因: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3.孔子的特点:好学求知(主动向老聃学习)、谦逊尊师(称老聃为“吾师”)。
4. (1)尝:曾经 (2)或:有人 (3)堕:掉落 (4)睨:斜着眼看
5.D(例句“之”为代词;A、B、C项“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的”。)
6.翻译句子
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7.相同点:坚守原则、品德正直。
元方:面对友人无信无礼,据理反驳,“入门不顾”,维护父亲尊严。
许衡:众人摘梨解渴,他因“梨无主,吾心有主”而不摘,坚守道义。
8.(1)C(顾:回头看)
(2)翻译句子
①范玄平为人喜欢用智谋,但有时因为智谋太多而错失机会。
②况且玄平在京城,一向也有声誉,桓温认为他是远道来投奔自己。
(3)编入“假谲”篇的原因:范玄平本是投奔桓温,却谎称“亡儿瘗在此,故来省视”,以虚假理由掩饰“趋时”之心,体现了“虚假欺骗”的特点,符合“假谲”篇主旨。
9.D(良:很、非常)
10.A(断句: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1.D(王子猷“月余亦卒”,非“不到一个月”。)
12.翻译句子
(1)王子猷急忙逃跑躲避,来不及拿鞋子。
(2)王子敬神色平静,慢慢呼唤随从,搀扶着走出来,和平常没有区别。
13.A(为:被)
14.翻译句子
(1)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2)(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呢!
15.启示:面对困境,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或:万物皆有灵,不可轻视弱小)。
16. (1)至:到 (2)③(一同) (3)谓:对……说 (4)然:这样
17.A(尊亲:尊称对方的父母;家亲:谦称自己的父母,此处应选尊称。)
18.断句: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19.翻译句子
(张劭)回答说:“范式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
20.真挚友情的体现
甲诗:李白为被贬的韩歆送行,“酣歌一夜送泉明”,以陶渊明喻友人,体现对友人的安慰与敬重,友情不因地位变化而改变。
乙文: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相见,张劭坚信范式会守信,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体现“一诺千金”的真挚友情。
21.留言示例
选择“诚信”。《鸡黍之交》中范式守信赴约,启示我们交友需诚信。现实中,答应朋友的事要尽力做到,如约定共同学习,就应准时赴约,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22.杜子美:杜甫
23.断句: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
24.感悟:对民间传说应理性考证,不可盲从(或:权威史料比俗传更可信)。
25.C(啮:咬)
26.D(断句: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
27.C(张元“怪之”是“对狗的异常行为感到奇怪”,非“责怪狗”。)
28.翻译句子
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于是答应(收养狗)。
29. (1)说:同“悦”,愉快 (2)必:必定、一定 (3)择:选择 (4)去:离开
30.翻译句子
(1)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2)王生更加生气,不回应(李生)就转身跑开。
31.B(断句: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32.C(“但志不思”是王生的错误做法,非“善学者”表现。)
33.变化示例:王生会认识到自己“但志不思”“拒人千里”的错误,主动向李生道歉,并请教学习方法,从此做到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34. (1)使:让、派 (2)长跪:直身而跪 (3)对:回答 (4)更:互相
35.翻译句子
(1)兄弟二人正在烧火,都丢下(活计)去偷听。
(2)像这样(能记住论议内容),只是粥也可以,何必一定要米饭呢?
家庭教育特点
36.宽容鼓励:太丘对元方、季方“炊忘著箅”未加责备,反而肯定他们“言无遗失”,体现对孩子求知欲的保护。
重视品德与学识:《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重“信”,元方“方正”;此文中,太丘鼓励孩子旁听论议,培养学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