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成都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8届10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③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以“云”所构成的意象为例,“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陶渊明《咏贫士》中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中的“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寄渭北徐从事》中的“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停云》中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⑤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⑥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①整体而言,中西语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西方“意象”就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其意义的生成具有多义性、弥散性,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某种共识来生发,其意义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径,两者在意义生成机制上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②具体来说,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从“预备”到“生发”的过程。在“预备”的过程中,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导,而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
③以庞德的诗歌为例:“芦苇重,弯曲了。竹子言说,似乎在流泪。”“几张脸在人群中幻影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庞德的书写模式,模仿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路数,这种写法显然比波德莱尔那种跳跃性、抽象化、晦涩冗长的象征主义书写要更具蕴藉性、可读性和画面的美感。但庞德显然依旧未能理解中国诗歌中运用自然意象之精髓。中国的自然意象基本都自带特定意味,这是与一般的自然物象最根本的区别,比如竹子在中国的绘画和诗歌当中,一般都带着“临风不惧”“青翠挺拔”“高洁自爱”“宁折不屈”等意味,其与梅兰菊等自然意象一道,构成了所谓君子处世的审美姿态。至于“桃花”则让人联想到“春暖”“萌动”“艳丽”等意味,诸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诗中“桃花”这一自然意象指向的是佳人的意味,而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中,“桃花”则指涉着“春暖”“萌动”的气息。
④也就是说,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能够在接触某个自然意象的刹那间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至于在这种审美情境之中,审美参与者究竟希望进入哪一类审美情境,就由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这跟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式的碎片化、抽象化、晦涩化有着本质区别,也跟庞德试图模仿中国的“自然意象”却写出了诸如“芦苇重,弯曲了”之类的“自然物象”有着显著区别。
(节选自《对中西“意象”概念的考察和梳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挑选或思想感情的点染就能进入诗中成为意象。
B. 诗歌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带有诗人主观的色彩。
C.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这导致诗人融入的情意不同。
D. 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是稳定的,“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固定不变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这一意象固定地带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古代诗人长久不衰地书写、题咏的结果。
B. 物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础,诗人可借物象虚构创造出神仙、灵异等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如李白诗中“仙之人”。
C. 西方“意象”是“图像”通过象征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来生发。
D. 西方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西方读者更重视个性自由。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五段观点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C.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 材料二在论证中国意象的独特性时,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月”是如何成为意象并引发游子共鸣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
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来。
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那一脸稚气、才十四五岁的通信员小叮当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自然战士们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最近,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黑油油的塘泥在男人的脚下向两边湮开去,男人的脚板像犁又像船。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村庄黛青色的屋顶上到处都升起袅袅的炊烟,飘飘拂拂的,像女人长长的头发。
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
起风了,屋外的枫树上传来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秋荷听到树叶落地的声音。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靠着男人宽广的胸膛美美地做了个梦。
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秋荷无力地靠在枫树上,枫叶红得出血,纷纷扬扬落了秋荷一身。秋雨打在秋荷的脸上,冰凉,秋荷已分不清是雨还是自己的泪。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红军队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愈行愈远,愈行愈远。藕饼从秋荷无力的手中撒落了一地,香气弥漫了秋荷一身。
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荷丈夫因为事情忙碌好些日子都没有回家,小说通过小通讯员之口,交代了秋荷丈夫的行踪并点明其身份。
B. 秋荷所唱的歌词,除了表达对丈夫革命事业的支持,更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她本人渴望投身革命的迫切愿望。
C. 出征前对秋荷送行的描写,关注点从秋荷的小家庭转向整个村子,映射出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与国家征程的紧密交织。
D. 小说的结尾特意提及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的惨烈战斗,体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增添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秋荷”为标题,既指主人公名字,也以“荷”的形象暗喻人物品格,实现“人”“物”“意”的三重关联,标题内涵丰富。
B. 文中多次提及“枪炮声”“飞机”“马蹄声”,既交代革命斗争背景,暗示战斗的紧张激烈,也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C. “藕”是小说核心意象之一,从“洁白粉嫩的莲藕”到“断藕连丝”,再到“藕饼”,既串联起秋荷的日常生活,也象征着夫妻间的情感。
D.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秋荷初见战士时“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与得知丈夫要走时的悲痛形成对比,突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层次。
8. 文中两次枫叶描写深度贴合人物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化小说”这一特点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泊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①,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②。”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模勒:仿照原样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贞元末B进C士尚驰D竞E不尚文F就中G六籍H尤摈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各地民间歌谣,共计160篇。
B. 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C. “召而问之”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D. 刺,担任刺史,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刺”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自小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明确无误地分辨出“之”与“无”字,后来他在给元稹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细节。
B. 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典来决定录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白居易进入翰林院,掌管起草诏令,上书谈论得失。
C. 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领的新诗风十分流行,时人纷纷仿效,称之为“元和诗”,扬、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诗作,并叫卖于市井之中。
D. 元稹在会稽时亲自收集并编辑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为考虑到次年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就把这部作品集命名为《白氏长庆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
(2)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14. 元稹在文末声称官秩、品行、交情“非叙文之要”。请根据材料,概括他在本文中记述了哪些内容,以体现其“叙文之要”。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描绘了一幅由山水、杜鹃、烟雨构成的初夏风光图。
B. “才了蚕桑又插田”中“才”和“又”两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C. 两首诗都表现了农事繁忙,但翁诗以简笔勾勒出农事节奏,杨诗则聚焦雨中插秧场景。
D. 两首诗都通过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来描绘乡村景象,简洁生动,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16. 两首诗都写到“雨”,但情形、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毕业多年的学生与老师久别重逢,师生在一起欢饮畅谈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女子隐藏起来,没有如约出现,男子只好“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芳草,但不知该送去哪里,因为“______________”。
(3)“风”经常撩动诗人情思。比如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牵引出词人故国之思,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袁隆平身边工作25年,辛业芸对袁隆平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她看来,首先是袁隆平拥有非常强烈的立志报国情怀。这种情怀是在他儿时看到日军的飞机在中国领土上狂轰滥炸时就已经产生的。1952年,袁隆平差一点就成为飞行员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空军部队来袁隆平就读的学校选拔飞行员,身体素质优秀的袁隆平毅然报了名,并在800多位同学中锋芒毕露,成为空军部队拟录用的8名大学生之一。但因战事缓和,国家百废待兴,对大学生极其需要,袁隆平最终没有成为飞行员。袁隆平还酷爱游泳,中学时就是游泳健将,差一点就被选进国家游泳队。这两个著名的“差一点”,是袁隆平丰富人生中的点缀,也幸得如此,他在农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次是不畏艰难的坚强乐观。1970年,袁隆平在云南元江“南繁”时,曾遇到7.7级的滇南大地震,由于住的房子倒塌,他只得在操场上搭个窝棚住了三个月。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袁隆平矢志不渝,依然咬牙坚持,研究杂交水稻。第三是富于诗情的追梦人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在领取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42元之后,当即去商店花27元买了把小提琴。在时常与泥土为伴的杂交水稻研发工作中,拉小提琴成了他工作之外的一种享受。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差一点”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农业科技领域做出贡献惠及全球。
B.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论断,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工作的重要原则。
D. 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19. 文中加点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锋芒毕露 B. 百废待兴 C. 不可磨灭 D. 矢志不渝
20. 上述文段的表述条理清楚,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根据抖音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②过去一年,近百万名网友在抖音发布短视频,③分享唐诗之美得到了广泛传播。④其中有不少文学“大咖”。⑤他们的讲解扩大了短视频内容的含金量,⑥保证了高质量作品的持续输出,⑦将经典古诗词携带的文化基因融入更多人的血脉,⑧使得短视频也成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的利器。此外,这些知名学者提出了不少有关使用新媒体传播古诗词的建议。
一位学者强调,给公众讲诗词, A :“学术性是为了诗词研究的高度,那么趣味性则是为了传播的广度。过度强调学术性,可能会让有些观众一头雾水,觉得离自己太远了;但也不能为了流量一味强调趣味性,让诗词的内涵受损。”
另一位学者建议传播者遵循三个原则:“首先,传播者要真的喜欢,不能以商业利益为首要目的;其次,要传播自己擅长的内容,否则极易翻车;再次, B ,以正能量净化网络空间。”
21.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水”,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革命领袖毛泽东的“击水”,是在动荡岁月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无畏无惧;科学家袁隆平的“击水”,是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而细心观察,详尽记录的全力以赴……他们的“击水”经历,也唤醒着我们的“击水”记忆,在“击水”中迸发的青春光芒和生命力量,指引着我们奋力前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8届10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 A 4. ①对比论证。将中西方意象的概念和意义生成机制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意象基于某种共识而生发的特点。
②举例论证。以中国诗歌和绘画中的竹子、桃花等意象为例,论证了中国的自然意象基本都自带特定意味的观点。
5. ①诗人将审美经验与思乡的情感融入“月”这一物象,使之成为意象。
②由于历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月”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思乡”内涵。
③“月”意象相对稳定地指向“思乡”,使得游子在接触这一意象的瞬间直接进入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D
8. ①第一次描写将枫叶比作燃烧的火把,以火把的炽热表现出秋荷对丈夫强烈的思念。
②第二次描写以血色、纷纷扬扬的落叶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暗合秋荷送别丈夫时悲伤、绝望的心情。
9. ①构建“景情交融”诗意空间,萧瑟的荷塘、醉红的枫叶、绵绵的秋雨共同构成了哀婉深沉的离别氛围。
②情节舒缓,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故事在挖藕、贴藕饼等日常生活情节中展开。
③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表达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淳朴的军民鱼水情的歌颂。
④小说语言凝练、形象且富有韵律。如开篇“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肥”与“瘦”的对比极具张力和诗意。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F
11. C 12. D
13. (1)因此《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文,新科进士们争相在京城传阅。
(2)自从有文章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流传广泛的。
14. ①白居易的才能表现;
②作品影响及其流传情况;
③作品编辑过程;
④作品得名缘由。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翁诗中的“雨”,细雨绵绵,如烟似雾,烘托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与农耕生活的喜爱之情。②杨诗中的“雨”,雨势猛烈,农人尽管穿蓑衣戴斗笠,仍淋得浑身湿透,表达出诗人对农人辛勤劳作的深切同情与吃苦耐劳精神的赞美。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契阔谈讌 ②. 心念旧恩 ③. 搔首踟蹰 ④. 所思在远道 ⑤.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 金风玉露一相逢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D 19. A
20. 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组织文本内容,文段首先总说对袁隆平有着不同的认识,再分述不同认识的具体方面。②运用了“首先”“其次”“第三”这样的结构标志词,从袁隆平的报国情怀、乐观精神、诗意人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①抖音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
③唐诗之美得到了广泛传播
⑤他们的讲解提高了短视频内容的含金量
22. A.要注意学术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B.要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要多传播积极向上的内容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击水三千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伟人之问,声震寰宇。这“击水”二字,看似仅是劈波斩浪的刹那雄姿,实则如一枚深植华夏血脉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个体生命的激昂。从毛泽东在时代激流中的“指点江山”到袁隆平于稻浪深处的“全力以赴”,无不是这文明长河中“击水”姿态的璀璨映照。
溯源而上,“击水”的雄浑意象早在中国文明的开端便已镌刻。《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讽孔子“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孔子怃然答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此正是精神意义上的“中流击水”:于礼崩乐坏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之世,以一己身躯力挽狂澜,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击水”的原始精神,是主动介入的担当,是即便孤身一人,也要在时代洪流中击打出自己浪花的勇毅。
然而,华夏文明的“击水”并非一味勇猛精进的单音符号,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孕育出更为复杂深邃的和声。庄子《逍遥游》中,巨鲲化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水击”已超越尘世功利,直抵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它提示我们,“击水”之力,既可向外开疆拓土,亦可向内寻觅心灵的磅礴与超脱。
及至近代,当中华文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古老的“击水”精神再次被时代赋予雷霆万钧之力。青年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诘问,正是这精神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最强音。它既承接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更在救亡图存的急流中,升华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无畏实践。而今日,观袁隆平院士沉浸田垄,为一粒种子、一穗稻浪而“全力以赴”,这同样是“击水”。它少了几分金戈铁马的激昂,却多了几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深沉眷注,是与自然规律共舞、为生民立命的静水流深。先贤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在此化为一次次俯身泥土的细致观察,这是“击水”精神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中流”,每一代人亦有每一代人的“击水”姿态。在属于自己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既应勇毅“击水”于当下,亦要“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历史的天空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壮丽航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