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履历看,罗高丞就是那种“既要工作,又要‘诗和远方’”的“斜杠青年”。
年龄35岁,词龄20年;不是音乐专业科班出身,也不是全职词人;重新填词的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和《一路生花》(2024年特别版),分别荣获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这是他的音乐履历。
毕业于湘潭大学英语专业,在上海做过英语培训教师,“北漂”两年,入职华强方特集团13年,带领团队一起将《》等国产动漫传播到130多个国家——这是他的工作履历。
如果把青春比作一首歌,每个人的歌词旋律都会有不同的组合。罗高丞的歌声,自然流露少年般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如何以饱满的热情,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
他告诉我:“音乐就是我内心的一团火,有时微弱但从未熄灭,始终在照亮我。”
创作者的审美追求,是日积月累的积淀。父母是单位有名的“好嗓子”,小小的他在家庭营造的音乐氛围里耳濡目染。中国的、外国的,经典的、流行的,那些表现大主题、大情怀、大格局的作品最让他走心。渐渐地,他得出一个结论:超越语言和国界的好作品,一定能赋予人精神的能量。
这个年轻人梦想发芽的时刻,恰恰赶上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的历史节点。读大学期间,罗高丞尝试自己写歌、上台唱歌,尽管生涩,但并不缺少身边人的鼓励。他把自己录制的歌曲上传到早期的论坛社区、视频平台。互联网,将一个喜欢音乐的“无名少年”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连接在一起。陌生人的点赞,让他确信自己的方向。
我问他怎么理解“热爱”两个字。他说,热爱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能量。“一路歪七扭八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并不追求结果,热爱,就是我内心的永动机。”
(摘编自任姗姗《被热爱眷顾的“无名少年”》)
材料二:
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了!这105部优秀作品,涵盖了电影、戏剧、电视剧(片)、广播剧、歌曲、图书、网络文艺和理论文章等各个门类,充分反映了近两年来全国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的丰硕成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看的是作品。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势必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然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传递主流价值。歌曲《一路生花》是一首明快的励志歌曲,既有对梦想的热忱,也有对未来的信念,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海上的晚霞像年少的画,铺在天空等海鸥衔走它”,短短几句歌词便描绘出充满憧憬与勇气的意境;而“为梦再痛也不会害怕”则是歌曲情感的核心,鼓励人们在挫折中依然坚守初心,迎接人生的每一次绽放。与此同时,电声乐队的律动感为歌曲注入了青春与时尚的活力,交响弦乐的加入更增添了深邃和宏大的情感层次。无论是描绘个人梦想还是致敬新时代的蓬勃兴旺,这首歌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倾听它的人。它既是一曲献给时代的赞歌,也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笺,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浪时,仍要心怀希望,一路生花。
“五个一工程”的重要宗旨,是作品要紧扣时代脉搏,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立足大局大势,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以新担当新作为全面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力作!
(摘编自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力作》)
材料三:
我是一名词作者、原创歌手,曾因热爱音乐“北漂”,两年后并无多大起色,南下深圳工作后朋友们以为我放弃了音乐,但我觉得其实热爱藏在每个日常。10多年中,我的作品主打自娱自乐,但我依然乐此不疲。2017年,我创作的《中国很赞》,伴随着“手指舞挑战”流传开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的音乐作品可以影响到很多人。2021年,我受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邀请创作了《少年(建党百年版)》,作品入选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对于一个“无名”的超龄“少年”,这是一个超大的鼓励,也是鞭策。我很幸运,能在热爱的领域有一些作品被听到。
文艺有种魔力,可以连接不同年龄、职业和人生经历。它可以让建筑工人与专业演奏家一起弹钢琴,也可以让50多岁的外卖诗人赶着时间在文字里低空飞行。他们深深扎进生活,把经历酿成美好的作品。我想,文艺从来都不是目的地,也不是一份职业,而是灵魂的栖息地。
我会一直热爱创作,用文字凝聚时代的缩影,用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串联时代的印记。
(摘编自罗高丞《让文字在热爱里向上生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高丞的工作履历看似与他的音乐履历毫无关联,但工作对于他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B. 在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的历史节点上,陌生人可以通过论坛社区、视频平台等建立联系。
C. 《一路生花》之所以具有打动听者的巨大力量,是因为它的歌词能描绘充满憧憬与勇气的意境。
D. 罗高丞在南下深圳工作后,并未放弃音乐,而是在10多年自娱自乐的创作中收获快乐与价值。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符合人物通讯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的特点,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B. 材料二既具有新闻作品的属性,又有评论性文章的特点,现实针对性与舆论导向性比较强。
C. 材料三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个人经历,辅之以心理感受与对生活、创作的思考,内容充实,鼓舞人心。
D. 材料三结尾画横线的句子,也可以作为罗高丞回答材料一中“怎么理解‘热爱’两个字”的答案。
3. 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________。“五个一工程”实施30多年来,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作品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完美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既有思想性又有________,不仅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充分发挥了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________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4. 你准备推荐材料一为优秀新闻,请从结构层次、语言表达两个角度,撰写推荐书提纲。
5. 材料三中罗高丞说:“文艺从来都不是目的地,也不是一份职业,而是灵魂的栖息地。”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红
师陀
在孟林太太家里,每天我们能猜出都是来什么人,一个送水的,接着,一个卖绒线的。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小姐——孟林太太的女儿,一个像春天一样温柔,长长的像一根杨枝,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而端凝又像她的母亲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假使是春天,夏天或是秋天,她坐在庭院里的大槐树底下;在冬天,她不声不响坐在明亮的阳光照着的窗户下面。孟林太太这时候在她的床上照例睡她的午觉。
现在素姑正坐在庭院里,在右边,在素姑背后远远的墙角上,有一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在左边,在客房的窗下,靠近素姑的是一个花畦,桃红——就是果园城人给凤仙花取的名字,少女们种了预备来染指甲的——现在在开它们最后的花朵。庭院里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干净得连鸡甚至鸡粪都看不见。自从孟林先生去世以后,据说孟林太太从来没有高声说过一句话。她害怕聒噪得神鬼不安,数十年的空闲生活又使她倾向清洁。就在这种平静空气中,素姑十二岁就学会了各种女红,于是一年,二年,五年,十年……唉!她为自己缝绣满一口大箱,那种旧式的朱漆大箱,接着她又缝绣满另外一口。并且,当她二十岁的时候,她还给孟林太太缝绣好了寿衣。渐渐地,亲友们的和邻舍家的她的女友们,跟她同年的少女都出嫁了,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她们在出嫁之前,大半都请托过她,她为她们一个接着又一个地缝过嫁衣。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出她总共缝绣过多少,但据说,仅仅她给自己做成的已经足够她用三十年,用到够她成为一位白发苍苍的祖母了。这些衣物自然是逐年做成的,它们逐年都有个不同的式样,它们是宽的,瘦的,长袖的,短袖的,挑花的,镶滚的。从这些不同的式样你可以想到一个少女曾经做过怎样的梦,你可以看出一个少女所经历的长长岁月。现在她正为自己绣第三口箱子。
时光无声地——正像素姑一样无声地过去,它在一个小城里是多么长并且走得是多么慢啊!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她正幸福地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你早应该想到,这家人其实是用不着时钟的——人家忘记把它的发条开上,它不知几时就停住了。
素姑手中捏了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的蓝而且清澈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笼罩着烟尘的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祖坟祭扫的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流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家中女仆们去洗衣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
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
“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他自然没有留意素姑的心情,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她用一种深绿色的丝线在鞋面上绣一枝竹叶。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在大门外面的巷子里,一个卖梨的吆喝着走过去了,一个卖熟枣或熟藕的接着也走过去了,最后是一个卖煤油的,一个卖杂货的沉重地敲着木鱼。
正在这时候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买点什么吧,小姐?”
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一看。于是在天井里,卖绒线的坐下来,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全是便宜的,不耐用的,你简直可以说是丑的,这里的卖绒线的都带售点布料。素姑拣了一块杏红绫子,这好像是一种习惯;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什么地方最合适时,一种失意,一种悲哀,正是谁也没有料到,但是早已潜伏着的悲哀。
“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已经绣满两口大箱,她为她的同代的以及比她晚一代的少女们裁过嫁衣,并为她的母亲缝了寿衣,那么她还要这些做什么呢?她还缝什么呢?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坐在中心糊着灯红纸的窗户底下,一只书桌前面,在她背后,顶着床一边摆了一个梳妆桌,另一边,一个橱柜,上面叠着两只大箱,整整锁着她的无数的岁月。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的《漱玉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前面摆着的镜上去了。在镜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掉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这样望着。一只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丝瓜棚上发出一阵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渐渐地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堕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林太太的家不仅是安静且干净的,更有一种单调的乏味,甚至连每日的访客都是固定的。
B. 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暗示时间在孟林太太的家中是无关紧要的。
C. 素姑发现自己选择的杏红绫子与羽毛辫条虽然便宜,但不耐用且不好看,所以最后没有买。
D. 文中并未完整交代素姑为何一直未嫁,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体现了留白艺术的巧妙。
7. 关于文中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墙角的丝瓜棚与客房窗下花畦里凤仙花的生长状态,既点明时节,也隐喻素姑的现状。
B. 屋外的树林、茅舍、河流等是素姑见识过的景象,说明她曾经的生活是自由、多彩的。
C. 通过送水老王之口交代果园里的果子早就卸光了,表明时光在素姑缝绣衣物时悄然流逝。
D. 结尾从视觉与听觉的不同角度描写窗外的自然景物,含蓄地展现素姑压抑落寞的心境。
8. 请从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两个角度,对文中画横线部分作简要点评。
9.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哦,香雪》中的香雪与本文中的素姑,她们的梦想都通过与“物”的关联得以展现,请结合相关文本具体说明。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②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春耕,寻手劳③;秋耕,待白背劳。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秋耕, ④,青者为上。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菅茅之地,宜纵牛羊践之;七月耕之则死。
(节选自《齐民要术·耕田第一》)
材料三: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⑤,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节选自《梦溪笔谈·杂志一》)
材料四: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⑥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稿不可登场,以木桶就田击取。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减削生机,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节选自《天工开物·粹精·攻稻》)
【注】①公父文伯:鲁大夫,公父穆伯的儿子。②歜:公父文伯名歜。③劳:古代称为“耰”,指播种后用耰使土覆盖种子。④ :把地面的东西翻下去。⑤子方虫:即“虸蚄”,是一种水稻的害虫。⑥石:此处指碾子,一种石制的圆筒形碾轧工具。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秋[A]耕欲[B]深[C]春夏[D]欲浅[E]犁[F]欲廉[G]劳[H]欲再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同“汝”,你,与《富贵不能淫》中“往之女家”的“女”意思相同。
B. 春秋,此处指春、秋季,与表示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的“春秋”不同。
C. 蔽,蒙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甚矣”的“蔽”意思相同。
D. 藉,借助、依靠,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父文伯退朝后看到母亲在纺线觉得不妥,其母却说是公父文伯不明白做官之道。
B. 如果不能保证干湿得当,那么在干燥时候耕地更好;耕不同的地,所耕种的深度也有不同。
C. 元丰年间庆州出现一种昆虫,它的口部有钳子,遇到虸蚄会用钳子搏杀,并将其斩成两段。
D. 水稻收割后的两种脱粒方法中,用手来脱粒效果更好,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也更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2)收获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
14. 学习小组拟组织“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专题研讨,你准备选用上面四则材料作为研讨资料,请根据研讨主题归纳材料要点。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照田蚕①行
范成大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
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
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②。
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
不惟桑贱谷芃芃③,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注】①照田蚕:吴中广为流传的一种习俗,人们认为火把烧得越旺,蚕田越好,同时高呼祈祷词。②作者《秋雷叹》自注:“吴谚云‘秋孛辘(仿雷鸣的象声词),损万斛。’谓立秋日雷也。”由此推知,“今春雨雹茧丝少”或也出自民谚。③芃芃:植物生长茂盛貌。④苎麻无节:谓苎麻长势挺直,不分节杈。苎麻,麻的一种,皮之纤维可制线、布。无节,意为纤维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竿燃炬的场面将人类活动与田野自然相联结,热闹非凡。
B. 诗中运用远近结合与比喻手法,展现田间焰火的壮丽景象。
C. “秋日雷鸣稻堆小”一句实写秋收场景,表现农民丰收的喜悦。
D. 末句以苎麻无节、菜无虫暗示农民对农作物长势良好的期盼。
16. 本诗与《芣苢》《插秧歌》中蕴含的劳动精神有何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合肥某社区开展“邻里守望”活动,倡导居民超越小家观念,共同营造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组织者可引用《大道之行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绘这种人与人之间广泛关爱的理想图景。
(2)历史课上,杨老师讲到明代宦官仗势欺人、作威作福的现象,引用了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揭示了宦官倚仗皇权抬高自身地位的虚伪本质。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诗词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渐渐觉得,技巧并不像一些初学者想象的那么重要。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读得最多的一部书就是大自然,我经常被那伟大的美威摄得不能行动。我多想写呀,记下那一切,可我笨极了,我的句式蠢极了。一旦陷入韵和“因为……所以”中,那笔就团团乱转,那伟大的美就消散了。只有几次,我挣捝了习惯句式的紧身衣,在雷雨和太阳的幅射中写出了《生命幻想曲》等几首自认为还不错的作品。
后来读到了洛尔迦的诗:“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蟋蟀王……”他竟在一滴露水中找,最后“哑孩子找到了他的声音/却穿上了蟋蟀的衣裳”。哑孩子找声音,多美呀,当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美。后来看了相关理论我才知道,这是通感的作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相互兑换,于是,颜色的光亮就可以听见,声音可以看见。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通感也( ),如“雷声滚”“笑声尖”就是声音比为视觉,“冰凉的目光”就是视觉化为触觉。
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有一次,我看到太阳,一下就掠过新鲜、圆、红、早晨等直觉和观念,想到了草莓,甜而熟的草莓,于是就产生了这句话:“太阳是甜的。”
18.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下列教材诗歌中的原句,存在文中所说的“通感”的一项是( )
A.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雪莱《致云雀》)
B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闻一多《红烛》)
D.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0. 填入文中倒数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所不计 B. 比比皆是 C. 不知凡几 D. 随处可见
21. 小刚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不符合正常的表达语序,应改为“就可以听见颜色的光亮,可以看见声音”,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2. 学习完第一单元后,面对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慧慧产生了畏难心理,她担心自己不懂写诗的技巧,写不好。请你根据上文内容,劝说她勇于尝试,并给她提两条具体的建议。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把青春比作一首歌,每个人的歌词旋律都会有不同的组合。
——任姗姗《被热爱眷顾的“无名少年”》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
——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①. 精神力量 ②. 艺术性和观赏性 ③.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
4. ①结构层次:层层递进(成就呈现→动因挖掘→精神升华),形成“成就-动因-精神”完整链条,条理清晰。
②语言表达:语言平实、通俗,同时生动、鲜活,善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5. ①文艺创作应不问结果,专注过程。罗高丞的文艺创作从不以“达成目标”为导向,对他而言,创作的意义在于投入的过程,成果更像是“热爱的附属品”,而非他刻意追求的目标。
②罗高丞并非职业音乐人,而是兼顾工作的“斜杠青年”。他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传递能量,而非仅将其作为谋生手段,他的文艺创作无关功利、纯粹出于热爱。
③文艺能滋养精神、连接人心。罗高丞的作品如《少年》(建党百年版)、《一路生花》(2024年特别版)传递勇气与希望,赋予人精神能量;同时,文艺让普通人(如建筑工人、外卖诗人)也能通过创作安放灵魂、表达生命体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1)心理活动:素姑此时内心充满孤寂与失落。她渴望婚姻生活却求而不得,因年华逝去、前路渺茫而伤感,读到“人比黄花瘦”更触动了对自己青春凋零的悲叹。
(2)细节描写:
①“两只大箱,整整锁着她的无数的岁月”象征她多年封闭的青春与压抑的时光。
②拿起《漱玉词》并读到“人比黄花瘦”,暗示她以词自况,感慨命运。
③“梳妆桌”表明她精心打扮,与青春无爱而消逝的现状形成对照,更显苦闷。
9. ①新媳妇的百合花被面最初象征她对婚姻的憧憬与对安稳生活的梦想。最终她将被面盖在牺牲的小通讯员身上时,“梦”升华为对革命战士的崇敬与对革命理想的认同。
②《哦,香雪》中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现代文明与知识尊严。香雪为换取铅笔盒“跑三十里路”,这一行为背后是她走出大山、追求平等教育、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
③素姑绣满两口箱子的衣服寄托着她对婚姻、外面的世界、未来不一样的生活的期望,但青春却在漫长的等待中凋零,绣衣成了对她梦想的讽刺,其梦想终难实现。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C 12. D
13. (1)这种虫以前曾经出现过,当地人把它称作“傍不肯”。
(2)收割时,如果雨水多、晴天少,田间、稻谷都潮湿。
14. ①劳动具有修身育德的伦理价值。
②劳动蕴含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
③劳动体现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④合理运用工具可以提升劳动的价值。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热爱劳动。
②对劳动的重视与投入。
③劳动时的乐观坚韧。
④对劳动成果的热切期盼。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 不独子其子 ③. 官船来往乱如麻 ④. 全仗你抬声价 ⑤. 漫江碧透 ⑥. 百舸争流(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过尽千帆皆不 斜晖脉脉水悠悠)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①“威摄”改为“威慑”
②“挣捝”改为“挣脱”
③“幅射”改为“辐射”
19. A 20. A
21.
(示例一)不同意小刚的观点。
①原句语序更符合通感的表达习惯。原文指出通感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相互兑换”,因此“颜色的光亮就可以听见”强调视觉向听觉的转换,“声音可以看见”强调听觉向视觉的转换,语序突出感官之间的主动转换关系。
②改后句子削弱了表达效果。若改为“就可以听见颜色的光亮,可以看见声音”,则变成一般动宾结构,强调动作而非感官的互通,与原文强调“通感”的表达目的不符。
(示例二)同意小刚的观点。
①修改后的句子符合汉语常规的表达习惯。“听见光亮”“看见声音”作为符合语法规范的动宾短语,表意更直接、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②原文是创作谈、演讲稿等非文学性文体,无须也不适合使用诗歌创作中的倒装手法,这样反而与语段整体的语言风格不一致。
22.
(示例)慧慧,请不要畏难。写诗最重要的是真诚地表达感受,而不是追求复杂的技巧,技巧并不像一些初学者想象的那么重要。你可以抛开逻辑,直接用本能去感知和表达。不必纠结于“因为……所以”这样的理性逻辑,可学习“在一瞬间就用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的方法,打破常规句式的束缚;你还可以放心地跟随自己的感觉,让感官自然交融,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相互兑换”,比如用听觉词语来写你视觉上的感受,让表达更新奇。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青春独韵,永恒回响
任姗姗说,每个人青春都是“不同的组合”,严文井却提醒我们,那些“丢失的臼齿”和“消逝的兴味”永不复返。一个强调青春的丰富可能,一个感叹其短暂易逝,但青春的本质恰恰藏在这矛盾之中。它既是个体生命中最鲜活的独奏,又是时间洪流中不可逆转的片段。而真正的青春,或许正是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在独韵中留下回响。
青春的珍贵,首先在于它的独特性。就像一首歌的旋律,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声调。它不是模板化的历程,而是由无数选择、热爱与探索编织成的生命体验。有人在山野间寻找方向,用脚步丈量世界的辽阔;有人在书斋中追问真理,以思考叩击智慧的门扉。这种独特性赋予青春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是盲从的狂欢,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当我们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青春便不再是年龄的标记,而是生命状态的彰显,正如一棵树的成长,每片枝叶都朝向不同的天空,却共同构成盎然的绿意。
青春的独特性总是与它的短暂性相伴而行。“永远不会再返回”的岁月,像一把刻度精确的尺子,丈量着生命的限度。时间无情地冲刷着青春的痕迹,曾经敏捷的身手会变得迟缓,炽热的情感会逐渐沉淀,甚至那些坚信不疑的梦想也可能在现实中调整轨迹。这种失去不是偶然,而是生命的必然规律。面对这样的真相,我们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拼命挽留,企图冻结时光;要么放任自流,将青春视为可以挥霍的资本。但前者徒劳,后者可悲——它们都误解了青春与时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青春中实现真正的价值?用创造对抗消逝,用意义超越时限。青春的短暂性不是诅咒,而是提醒,它催促我们不再将青春视为静态的拥有,而是动态的生成。当一个年轻人投身热爱的事业,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在改写青春的边界;当他以勇气面对困难,以善意连接他人,青春的旋律便穿透时间的屏障,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回荡。袁隆平将青春献给稻田,那金黄的稻浪便是他不朽的青春之歌;张桂梅把岁月倾注在教育上,孩子们的笑脸成了她永恒的青春印记。他们的青春没有因年华老去而褪色,反而在奉献中获得了新生。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青年都是自己青春的创作者。我们谱写的歌词或许稚嫩,旋律也许青涩,但只要每个音符都饱含真诚,每次歌唱都源自热爱,这首青春之歌就一定能穿越时空,成为人类精神星空中的恒久光亮。正如那些伟大的灵魂所证明的:青春永远不会真正逝去,它只是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张扬的激情变成沉静的力量,从个体的独唱汇入文明的合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