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测评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测评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合肥一中 2026 届高三 10 月份教学质量测评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
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
下图所示为约以(47°N、1°W)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 1-3 题。
“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南半球、西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东半球 2.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1°W 向西至 20°W B.20°W 向西至 91°W
C.91°W 向东至 89°E D.20°W 向东至 89°E
考试当日,“陆半球”极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
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读图,完成 4-5 题。
政府计划在小海坨山开发漂流项目,备选漂流地点可能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地点能直接看到E 地的是
A.A 地 B.B 地 C.C 地 D.D 地
地表反照率是表征地表反射太阳辐射能力的参数。有研究表明,当太阳高度大于 40°时,地表反照率基本不再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地 1 月、4 月、7 月、10 月晴天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平均值。读图,完成 6-8 题。
图中丁对应的月份是
四月 B.七月 C.十月 D.一月 7.该地最可能位于
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 8.甲月份地表反照率偏高主要是因为
地表积雪量大 B.大气污染物少 C.土壤含水量高 D.植被覆盖率低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 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左图)。右图为某年 1 月 28 日在 A 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 B 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 14:00 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 左右开始移动。读图,完成 9-11 题。
9.A 观测点出现焚风的时间(地方时)是
A.6—7 时 B.7—8 时 C.17—18 时 D.18—19 时
10.AB 段地形对焚风风速的影响是
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弱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11.15:30 后B 观测点附近锋面的类型及移动方向为
A.冷锋、向北 B.冷锋、向南 C.暖锋、向南 D.暖锋、向北
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中下部,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能量交换的重要空间。地面受热之后,通过热量传导、促进对流等形式加厚大气边界层。在河西走廊某气象站的观测表明,该地大气边界层在 5 月达到最厚。大气边界层增厚导致浮尘容纳的空间增大,沙尘多发,而浮尘的增加又会导致大
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完成 12-14 题。
与 6~7 月相比,该地 5 月大气边界层更厚,主要因为
A.太阳高度较小 B.平均气温更高 C.土壤较为干燥 D.平均风速较小
浮尘的增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主要因为
A.太阳辐射削弱 B.地面辐射增强 C.大气辐射增强 D.地表反射减弱 14.推测世界上大气边界层最厚的区域为
A.西欧平原 B.格陵兰冰盖 C.塔里木盆地 D.撒哈拉沙漠
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独特,下图是区域局部简图。读图,完成 15-
16 题。
符合甲、乙两地气候特征描述的是
终年寒冷 B.冬温夏凉 C.降水偏少 D.雨热同期
导致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是
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洋流性质 D.地形地势
二、综合题(共 3 小题,共计 5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近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总投资大,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的又一超级水电项目。当地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巨量水能,从源头到墨脱县出口处落差超 5000 米,尤其是大拐
弯段(派镇—墨脱),直线距离仅 35 公里,天然落差却达 2200 米,水量充沛,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为水电工程的开发提供了理想条件。该水电站采用了极具创新性的“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发电方案。方案的核心是通过人工缩短河道、集中落差,在大拐弯顶点处设计低坝作为引水口,引导江水流入隧洞,在短距离内依次建设 5 座梯级电站,提升发电效率。但有专家认为,该水电站可能是有史以来施工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水电基础设施。
从地形角度,分析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富集的原因。(6 分)
推测该水电站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发电方案的原因。(6 分)
分析该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6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冷空气移动过程中,如果在冷锋后侧再出现一个新冷锋,则原冷锋称为前沿冷锋,后侧冷锋称为副冷锋,副冷锋和前沿冷锋性质相似,出现时间相当。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某年 12 月 25 日
白天至 26 日夜晚的天气过程,图中显示一组前沿冷锋和副冷锋在天气过程中的移动路径。受此次天气系统过境影响,25 日夜间,湖南中部地区出现暴雪、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雪。
简述本次天气过程中副冷锋的形成过程。(6 分)
写出该天气过程中前沿冷锋移动的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用图中数字表示),并比较前沿冷锋和副冷锋移动的快慢。(6 分)
从天气系统的角度,简述湘中地区出现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6 分)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洞穴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是洞穴环境监则的重要指标。洞穴温度与洞穴结构、通风效应、人类活动、滴水导热(指通过滴水的方式来实现热量的传递)等因素有关。洞穴二氧化碳浓度与通风效应、生物活动、洞穴滴水、滴水速率、人类旅游活动等因素有关。九天洞位于山东省淄博市,1991年开发为旅游洞穴,为典型的单口洞穴,洞穴狭长。洞穴监测发现,洞外气温变化会影响洞内温度,通常洞穴平均温度与洞外当地多年平均气温持平,但九天洞洞穴平均温度比当地洞外多年平均气温高 2-4℃。下面左图为九天洞洞穴平面及各监测点位置图,右图为各监测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图。
说明九天洞洞穴平均温度高于洞外当地多年平均气温的原因。(4 分)
结合右图,描述洞穴内二氧化碳浓度值的时空变化特征。(4 分)
试解释夏秋季九天洞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原因。(8 分)
合肥一中 2026 届高三 10 月份教学质量测评
地理参考答案
1.A 2.B 3.D
“水半球”的极点和“陆半球”的极点为对跖点,即(47°S、179°E),故选 A。
赤道上位于“陆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91°W-0°-89°E,西半球的经度范围 160°E-180°-20°W,故选 B。
考试当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正午太阳位于“陆半球”极点的南面,故选 D。
4.C 5.D
读图可知,①在山脊线附近,没有河流;③地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也是山脊线处,没有河流发育,不能做漂流地点;②和④处等高线都向高值方向凸出,为山谷线,有河流发育,可以选做漂流的地点。综上所述,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5.A 地势高于 E 地,但从 A 到 E 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不能通视,A 错误;B 地与 E 地之间有山脊线相隔,不能直接看到E 地,B 错误;C 和E 之间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有山脊阻挡,不能直接看到 E地,C 错误;DE 之间无地形阻挡,可以通视,D 正确。故选 D。
6.B 7.C 8.A
根据甲乙丙丁地表返照率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可以判断昼夜长短,由此判断丁昼长最长为夏季,故选 B。
当太阳高度大于 40°时,地表反照率基本不再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由于太阳视运动上午下午对称分布。反照率基本不变曲线的中点对应当地正午 12 点,此时北京时间大概为 14 点。根据时差可以求出当地经度 90°E,判断地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故选 C。
由于甲昼短,推断此时为冬季,任何时段反照率数值都较大,推测为地表积雪量大,故选 A.
9.B 10.C 11.A
由所学知识可知,焚风多越过山脉沿山坡下沉,湿度下降,温度上升。若A 观测点出现焚风,气流应从 A 处山坡上吹向山麓,同时受河谷地形限制,应为偏北风。该日 7—8 时,A 观测点风向由弱南风转为强北风,且伴有升温、减湿过程,应为焚风出现的时间。故选 B。
AB 段为南北走向山谷,地势北高南低,偏北风向的气流翻越北部山地后,在下沉过程中形成干热的焚风。AB 段河谷狭窄,具有“狭管效应”,可使风速加快。B 处位于山谷出口,山谷变宽,地形相对开阔,坡度较缓,风速减少。故选C。
受焚风影响,锋面北侧为暖干气团,受湖泊影响,锋面南侧上空在午后形成冷湿气团,7:00—15:30 焚风影响 AB 段,增温减湿,15:30 后焚风减弱,并逐渐被南风取代,南侧冷气团推动锋面北上。故选 A。
12.C 13.A 14.D
12.5 月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燥,地面升温更快,更易加厚大气边界层,C 正确;太阳高度较小,温度低,由材料可知,气温低,对流弱,大气层边界薄,A 错误;大陆 7 月平均温度更高, B 错误;河西走廊夏季平均风速小,D 错误。故选 C。
浮尘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抑制地面增温,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抑制大气边界层的加厚,A 正确;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对流旺盛,大气边界层厚度增厚,B 错误;浮尘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降低,大气辐射也减弱,
C 错误;地表反射减弱,地表吸收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的对流强,大气层边界变厚,
D 错误。故选 A。
撒哈拉沙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地面干燥,比热容小,升温快,对流旺盛,大气边界层最厚,D 正确;西欧平原、格陵兰冰盖、塔里木盆地都没有撒哈拉沙漠气温高,对流运动较撒哈拉沙漠弱,大气层边界没有撒哈拉沙漠厚,ABC 错误。故选 D。
15.B 16.A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终年受到来自太平洋西南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降水丰富;甲、乙东部为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冬季南下的冷空气,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冬季温和;两地地处中高纬度,且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性强,夏季凉爽。故选 B。
甲、乙两地都位于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都受西风带和沿岸暖流的影响。两地的纬度位置差异明显,因此纬度是导致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关键因素。故选 A。
17.(18 分)
从上游到下游地势起伏大,尤其是大拐弯段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水能丰富;流域内尤其是中下游河段以峡谷地形为主,多深窄 V 形峡谷,水能富集;下游河谷地区成为西南季风水汽通道,多地形雨,年降水量大。(每点 2 分,共 6 分)
截弯取直,缩短流程,更高效地利用天然落差,提升发电效率;隧洞引水,梯级开发,既降低单级电站面临的巨大落差压力,又能提升发电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更好地适配电网的调峰需求);低坝设计,减少淹没面积和移民,保护河岸生态环境;工程建筑物主要隐藏于山体内部,减少地表植被破坏。(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共 6 分)
①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山体岩石破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较大;②高寒气候条件恶劣:海拔高,气温低,缺氧,对施工带来了一定困难;③生态环境脆弱:该区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电站的修建可能会破坏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④基础设施较落后,材料运输成本高;⑤国际关系敏感:印度和孟加拉国依赖雅鲁藏布江下游水资源,我国
的水电开发可能引发跨境水资源争端。(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共 6 分)
18.(18 分)
冷锋过境后,锋线后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升温变性,成为较暖气团;后续冷空气持续南下,主动向变性形成的较暖气团方向前进(后续更冷空气南下,主动向相对温暖的气团方向前进),不同性质的
(或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副冷锋。(6 分)
初始:③;结束:④;副冷锋移动速度快。(6 分)
冷锋过境,富含水汽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副冷锋移动速度快,上升水汽短时间增多,降水强度大;冷锋带来降温,降水以降雪的形式出现。(每点 3 分,任答 2 点,共 6 分)
19.(16 分)
九天洞为单口洞穴,洞穴狭长,洞穴相对封闭,通风效应弱,与洞外大气交换弱;(2 分)九天洞为旅游洞穴,旅游活动释放热量,使洞内平均温度高于洞外当地多年平均气温。(2 分)
时间变化:夏秋季浓度高于冬春季;(2 分)
空间变化:监测点 3#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监测点 2#大于监测点 1#。(或越靠近入洞口,大致二氧化碳浓度越低)(2 分)
夏秋季节气温升高,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滴水携带二氧化碳增多,洞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夏秋季节降水增多,滴水速率加快,携带更多的二氧化碳进入洞内;滴水速率加快,易阻塞洞穴内外空气交换的岩溶裂隙,通风效应减弱,使得洞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较高;夏秋季为旅游旺季,进入洞内游客较多,使得洞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每点 2 分,共 8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