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株洲市二中202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全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2节,满分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满分19分)
文创,即文化创意产品,它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创意设计,厚重的历史化作轻盈的生活诗意,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都浓缩在小小的文创之中。目前,文创设计在市场发展中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破解“符号挪用”导致的同质化困境,又要回应青年一代“情感刚需”催生的体验升级诉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设计正经历从”文化搬运”向”情感联结”的转型,因此,设计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符号、实用功能和视觉观赏的关注上,还应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产品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结合文化符号转译、场景叙事体验、用户共创,寻找趣味性、互动性、审美性、心理疗愈等价值,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目标。
文化符号的情感转译
文化符号,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是人们在提到某个地方或事件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印象”,比如天安门、天坛之于北京,大雁塔、汉唐文化之于西安,东方明珠塔、石库门建筑之于上海,等等。因其直接性与形象性,这些文化符号是文创设计的首选内容。在进行当代转译时,需要保留传统文物或图案造型的基本样式,更重要的是,突破对表层形态的模仿,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注重以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进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消费者基于情绪共振的消费行为。比如,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冰箱贴近两年成为备受推崇的首都文创,其中就体现出明显的“社交货币”属性。现实展厅中,广大观众面对相机,通过不断地调换角度、更换姿势,只为隔空“戴”上风冠;文创商店中,购买到一款高颜值的限量版风冠冰箱贴,所达到的强烈获得感,促使他们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风冠文创兼具文化性、艺术性与时尚性的特征,可以为拥有者提供一种明确的“人设标签”,带来流量,实现一种可见性的情绪价值。
场景叙事的沉浸体验
情绪价值,让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纪念品层面上的吸引力,更具备了文化消费层面上的“心引力”,当前,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到更渴望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这些促使设计师在文创产品中更多、更深地融入情感元素。以地域文创为例,以前它多是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见证物;如今,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可以成为吸引更多人前往当地消费的拉动器。文创销售空间从“商品陈列场”向“情感共鸣器”进化,从线性陈述转向多感官的情绪剧场构建,许多“出圈”文创由单向的售卖模式转变为“情境表演式”。
情境化的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比如,河南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创领域频频发力,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院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因此,它发挥优势,在全国较早推出“考古盲金”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并未停留在青铜器造型的复刻层面,而是将考古工作的核心体验提炼为“未知、探索、发现”的情感链条,让用户成为一名文物“发掘者”。盲盒内随机埋藏的文物模型、附赠的洛阳铲工具、包裹“文物”的夯土材料,共同构建起完整的考古仪式感。当用户用微型洛阳铲层层剥离土壤时,指尖传来的颗粒质感与历史触觉记忆形成通感;而文物逐渐显露的过程,则复现了考古学家“破译文明密码”的惊喜体验。2025年河南博物院深挖情绪体验,又推出“考古明盒”体验箱,侧重于让年轻人作为鉴定官层层揭开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些设计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将考古体验转化为游戏化的情感记忆,使普通人完成的不仅是一次休闲解压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互动共创中的文化传承
文创设计发展至今,正从“物的集合”转向“人的连接”,让用户成为文化的共创者。文创设计者需要对文化成因、审美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不断寻找创意灵感,使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播手段的提升,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天下”,文创设计也朝向数字化、个性化、交互式的方向发展。如敦煌研究院发布的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户可以登录体验“云彩丝巾”制作。将藻井、瑞兽、装饰图案、山水、建筑等壁画经典图案元素搭配叠加,生成专属的视觉搭配样稿之后,用户可以将该图案移至丝巾上,根据个人喜好编排设计,然后进行数字打印。这种参与式设计使文化传承呈现三个转变:从专家主导到大众共建,从静态保护到动态进化,从工艺复制到情感附着。
文创设计中体现出的情绪共振,本质是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当文创设计不再止步于纹样复刻与功能附加,当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穿越时空的情感导体,我们便触摸到了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温度。文创的情感化设计实践,正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它们不再是被瞻仰的标本,而是可参与、可触摸、可生长的生命体。未来的文创赛道,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设计师需化身文化翻译官,将青铜的冷峻转化为掌心的温度,让碑文的斑驳跃动为城市的心电图。当每个用户都能在文创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坐标,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无声陈列,而是成为一代代人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摘编自荆伟《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谈文创设计中的情感导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创”即文化创意产品的简称,不同于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纪念品,文创产品承载了特定的历史与文化,以及情感寄托。
B.在进行文化符号转译时,设计师需要保留传统文物或图案造型的基本样式,更需要突破对表层形态的模仿,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
C.河南博物院先后推出的“考古盲盒”“考古明盒”等文创产品,虽然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但都能让年轻的用户们产生休闲解压体验。
D.具有情感化设计的文创产品,正在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这就导致未来的文创赛道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给“文创”的概念做了解释,接着指出“文创设计”在市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而引出下文的中心观点。
B.文本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为主,论述充分翔实,文中也有提升论述权威性的引用论证、鲜明突出的对比论证。
C.文本论证语言严谨周密,也不乏形象之处,如文末画线的句子,用生动的文字诠释了“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强化了观点。
D.文本论证结构为总分式结构,分说部分是从设计文创的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西安长安通推出地铁公交卡——“奉旨出行”玉玺卡,选择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块汉代皇后玉玺为原型,将古代寓意皇权威仪和 ① 的玺印和当代数字芯片相结合,赋予刷卡开闸门一种皇家“奉旨出行”的 ② 。一个小小的公交卡,成为时尚出行的载体,建立了 ③ 的“超链接”,在方寸之间尽显科技与文化的巧思。
4.近年新晋顶流文创“绒馍馍”,在设计上参考了西安地域美食肉夹馍,拥有柔软亲肤的毛绒材质,高度还原了肉夹馍形态。结合文本,请你为“绒馍馍”购买现场设计一种情境表演式活动,并阐述理由。(4分)
5.省博物馆的“现代开发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拟邀请年轻消费者就文创设计专题献计献策,请你结合文本提供相关建议。(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满分16分)
文本一:
药(节选)
鲁迅
没有多久,老栓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 ;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①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②“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 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 ”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得了么 ”
“得了。”
两个人一齐走进灶下,商量了一会;华大妈便出去了,不多时,拿着一片老荷叶回来,摊在桌上。老栓也打开灯笼罩,用荷叶重新包了那红的馒头。小栓也吃完饭,他的母亲慌忙说:
“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
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好香! 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此时恰恰蹩到临街的壁角的桌边,便坐下问话,然而没有人答应他。“炒米粥么 ”仍然没有人应。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
“睡一会罢,——便好了。”
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钉的夹被。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 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 好了么 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 ——你仍旧只是肚饿 ……”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 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 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
“包好! 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③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绽,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绽;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 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 ”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 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文本二: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我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④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突出他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优良品质。
B.文本一通过“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交”“却又不敢去接”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因恐惧及贫困而小心谨慎的形象。
C.文本一中的“古□亭口”指秋瑾烈士的牺牲地点“古轩亭口”,其旁边的黯淡环境正面衬托出老栓当时因儿子的病产生的绝望心理。
D.从文本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与文本一中愚昧自私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这一事件相契合。
7.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子①处实写处刑场面与周围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刻画出这类人的神情,他们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
B.画线句子②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运用交易用语,刻画出“黑色的人”贪婪嘴脸;“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老栓的懦弱一面。
C.画线句子③中描绘了分外寒冷的清明春日,杨柳才刚刚发芽的景象,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氛围,为后文瑜儿奶奶与华大妈上坟相遇做铺垫。
D.画线句子④中欲言又止的细节,体现藤野先生对“我”弃医的惋惜,以及对中日局势的无奈,展现他关心学生、有悲悯情怀与人文关怀的特点。
8.文本二中,鲁迅对声音的描写从最开始对“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变化为结尾的“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请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9.结合两文内容,谈谈文本二中鲁迅弃医从文对你的启示。(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节,满分3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满分22分)
材料一: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毗随兄评从袁绍。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及袁尚攻兄谭於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他日置酒,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旱蝗,饥馑并臻,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明年攻邺,克之,表毗为议郎。
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明帝即位,进封颍乡侯,邑三百户。帝方脩①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巿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乃止。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辛毗传》,有删改)
[注]①脩,同“修”,修筑。
材料二: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摘编自《世说新语·方正》)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处得1分,涂超过3处得0分。(3分)
毗与朝臣A俱求见B帝C知其D欲谏E作色F以见之G皆H莫敢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停留、驻扎,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相同。
B.而,连词,表转折,与《醉翁亭记》中“已而夕阳在山”的“而”意思不相同。
C.遗,读wèi,赠送,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遗”读音、意思相同。
D.乃,于是、就,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乃”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毗善于分析形势,太祖本欲先南下取荆州,辛毗力劝太祖北上,然后利用袁氏兄弟自相残杀,成功将袁氏击败。
B.辛毗在魏明帝大兴土木时上书表示,诸葛亮在整治武备,孙权在辽东购买战马,有互相攻击的迹象,应趁机准备进攻。
C.诸葛亮统军北伐,与魏军对峙。司马懿请求出战时,被辛毗严词拒绝。魏军上下都听从辛毗的调度,没有任何人敢违犯。
D.辛毗在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被诸葛亮派遣的间谍看到,间谍回来报告后诸葛亮认出了间谍看到拿着黄钺的人就是辛毗。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2)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14.三则材料都描述了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的经过在三则材料中有何异同?结合内容,你认为哪则材料最可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满分9分)
明招杂诗四首(其一)
吕祖谦①
前山雨退花,余芳栖老木。
卷藏万古春,归此一窗竹。
浮光泛轩槛,秀色若可掬。
丰腴当夕餐,大胜五鼎肉。
[注]①吕祖谦,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在武夷明招寺讲学,主张学以致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雨后山景,残花缀于老枝,余芳犹存,意境清新又略萧瑟。
B.颔联以“卷藏万古春”写竹窗涵纳古今春意,暗含对历史文化的沉思。
C.颈联“浮光”“秀色”虚实结合,表现竹影映于轩槛、秀色可掬的景致。
D.尾联“五鼎肉”反衬竹之清雅,表达诗人安于清贫、不慕荣利的志向。
16.吕祖谦作为理学家,诗中体现了怎样的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抒写战乱漂泊、老病孤独的巨大感伤句子是“ , 。”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的人暗中向郭橐驼学种树,但仍然比不上他的句子是“ , 。”
(3)古诗文中常常提到“阁楼”,如“ , ”便是一例。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满分17分)
阅兵作为一项兼具仪式感与功能性的国家行为,并非单纯的军事展示,而是承载历史记忆、彰显国家意志、凝聚民族精神的复合载体,其内涵可从历史演进、核心功能与现代价值三个维度深度解读。
从历史演进看,阅兵的形态随时代需求不断dié代。古代阅兵多为“演武”性质,如中国西周“观兵”、古罗马“凯旋式”,核心是检验军队战力、震慑潜在威胁;近代工业革命后,阅兵逐渐融入国家主权象征,18世纪欧洲各国国庆阅兵成为惯例;①二战后,②阅兵赋予纪念战争胜利、维护国际秩序的意义,③如俄罗斯红场胜利日阅兵、中国系列抗战胜利阅兵,④将军事仪式与历史记忆深度绑定,⑤形成以史为鉴的价值传递范式。
从核心功能看,现代阅兵呈现三重属性。一是政治属性,它是国家政治意志的直观表达,通过( )的队列、先进的武器装备,传递政权稳定、军民同心的信号,如中国阅兵中”听党指挥”的旗帜引领,本质是强化政治认同;二是军事属性,并非单纯“炫武”,而是对军队建设成果的实战化检验,受阅装备须具备现役作战能力,参阅部队需经过严格战备训练,体现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能力;三是文化属性,通过仪式流程中的历史元素(,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将爱国精神、抗争精神等文化内核具象化,实现精神传承。
从现代价值看,阅兵在全球化时代有了新的内涵。在国际层面,它是维护国际秩序的”话语工具”,中国多次阅兵强调“永不称霸”,与部分国家的威慑性阅兵形成对比;传递和平发展理念;在国内层面,它是凝聚发展共识的精神纽带,尤其在民族复兴关键阶段,通过阅兵激发民众对国家实力的认同,将历史荣誉感转化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实现以仪式聚人心,以人心促发展的深层目标。
18.下列有关文中加点的字、词、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载”的读音应为zài,与“下载”一词中“载”的读音不同。
B.“dié”的字形应为迭,“迭代”的在这里的意思是“更新”。
C.“演进”和“演武”的构词方式不同,分别是联合式和动宾式。
D.“在国际层面”作状语短语,对下一句话进行修饰和限定。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填人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循规蹈矩
B.威武雄壮
C.滔滔不绝
D.气宇轩昂
21.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请模仿“以仪式聚人心,以人心促发展”这句话,概括中小学升旗仪式的目标。(3分)
22.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简单、高效,是一种实用的思维工具。请梳理本文内容,绘制一个包含中心主题、一级分支和二级分支的三级思维导图。(5分)
四、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而稻草孕育的稻米的香味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4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B
2.B
3.①皇家准允之意 ②情绪体验(情绪价值)③历史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每空1分,有关键词、语意搭配正确即可给分)
4.(示例)活动设计:在购买场景中,售货员操着地道的陕西方言,完美复制选馍、夹肉等制作过程,复现西安当地美食的制作场景。(2分)
理由:通过提供沉浸式互动,使购买者获取关于地域文化的情绪体验。这种设计突出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情绪对话。(2分。所有的观点只要是从文本延伸出来,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
5.①博物馆的文创设计应注重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满足年轻人的情绪需求;
②博物馆的文创设计可考虑能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消费;
③博物馆的文创设计更需要结合数字技术,让年轻的用户成为文化的共创者,在互动共创中实现文化传承。(每点2分。只要是从文本延伸出来的建议,且表述清楚,都可给分。)
6.B
8.①最初“新鲜的讲义”体现鲁迅对医学知识的求知欲,对藤野先生的敬重;(1.5分)
②后来“刺耳”的欢呼声,是因为鲁迅看到中国人被杀害而同胞麻木围观,深受刺激,认识到精神愚昧比身体病痛更可怕;(1.5分)
③这一变化反映鲁迅思想从“医人”到“医心”的转变,体现其民族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1分)
9.①揭示社会病根:文本一展现民众愚昧麻木,文本二中鲁迅意识到精神启蒙比肉体救治更紧迫,启示我们应关注社会思想根源;
②唤醒民族意识:鲁迅弃医从文是为唤醒民众,改变文本一中民众对革命“看客”心态,启示青年应勇于担当,用思想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③文学的力量:鲁迅以笔为武器,批判如文本一中老栓及其顾客的迷信等封建陋习,启示我们文学可揭露黑暗、启迪人心,具有改造社会的力量。(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10.BEG
11.C
12.B
13.(1)辛毗说:“现在迁徙,既失去民心,又没有粮食供给他们。”文帝于是只迁徙了一半人家。(“无以食”,没有粮食供给;“遂”,于是;“其半”,一半人家。以上各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他本来就不想出战,坚决请求出战的原因,只是向部众显示自己的威武罢了。(“所以”,……的原因;“耳”罢了。以上各点1分,句意通顺2分。)
14.①三则材料都描述了诸葛亮北伐时,魏明帝派辛毗持节节制司马懿的事件。(1分)
②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法相同,司马懿多次请求出战,都被持有军权的辛毗严词拒绝。材料二与上列说法不同,材料二认为: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故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是做给众将领看的。(2分)
③示例一:材料二说法更有道理:首先司马懿识破诸葛亮引其出战的计谋,又怕输了面子,故意作欲战之态,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武。其次,将军在外带兵打仗,君王的命令也有可以不接受的,如果他想出战,就没必要远去千里请示魏明帝。
示例二:材料一说法更有道理:首先因为《三国志》是正史,记载严谨,而《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都是含有文学色彩的著作;其次材料二、三中增添的诸葛亮送女装、派间谍,辛毗仗黄钺等细节都有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可信度没有材料一高。(第③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D
16.①自然永恒之理:万古春意凝于一窗竹中,体现天地生生不息的永恒之理,竹作为自然载体,蕴含古今不变的生机。
②观物悟道之趣:诗人通过观察竹影浮光、秀色可掬的景象,领悟万物皆可亲近、体悟的理趣,表现理学家格物致知的思想。
③精神超越之境:尾联以对比物质与精神,强调以竹之清雅气韵为精神食粮,超越世俗欲望,达到心灵丰足的境界。(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3)示例: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每句1分,多字、错字、漏字不给分。第(3)小题填写的古诗文名句符合含“阁楼”即可,可以宽松一点,但应或明或暗含有阁楼这一意象。)
18.A
19.序号:② 修改:“阅兵被赋予纪念战争胜利、维护国际秩序的意义”。
序号:③ 修改:“如俄罗斯红场胜利日阅兵、中国抗战胜利系列阅兵”。
(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20.B
21.示例:以仪式唤敬畏,以敬畏凝共识(表意符合要求2分,字数、结构符合要求1分。)
22.示例: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