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诗文整合复习课件(共36张PPT) 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河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诗文整合复习课件(共36张PPT) 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河南)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大单元复习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整合复习
1.梳理教材与苏轼相关的古诗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人生轨迹及所学诗文写作背景,明确作品与苏轼人生阶段的对应关系。
2.借助相关意象,分析作品手法及情感,归纳苏轼诗文风格的共性与差异,深入理解苏轼的诗文风格及其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目标
为了有效缓解初三学生考前的焦虑情绪,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备考动力,学校精心策划了“文学古韵·偶像引航”主题活动,特别邀请全体初三学子担任“古典文学偶像推荐官”。活动举办过程中,语文老师鼓励同学们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为灵感源泉,穿越时空,对话古代文学巨匠。
小慕与她的几位同学积极响应,决定以宋代文坛巨擘苏东坡为推介对象,展现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卓越的文学才华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携手小慕一起来完成推荐设计,共同踏上这场宋代文坛“顶流”的探索之旅!
情境任务
目 录
任务一:搜集偶像资料
任务二:探秘偶像诗文
任务三:我来推荐偶像
搜集偶像资料

想一想六册教材中与苏轼相关的古诗文篇目有哪些呢?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课外古诗词)
活动一:整理偶像诗文
活动二:搜集相关资料,梳理苏轼基本资料,了解其人生经历及所学诗文写作背景。
苏轼个人档案:
姓名: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活时代:北宋
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上为宋四家之一,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等。
苏轼生平有哪些重大事迹呢?我们所学诗文写作背景又源自其哪个人生阶段呢?
补充诗文背景资料: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见。这首词就是他赏月思亲而作。
密州
黄州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而雨具先去,朋友均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于雨后作下此篇。
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总结
一、幼年:文脉浸润,天赋初显
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熏陶,自幼聪颖好学,对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二、壮年:宦海沉浮,起落不定
步入仕途后,历经官场波折: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还惨遭多次贬谪流放,人生三起三落。在仕与谪的交替中,逐渐见识世事复杂与人生无常。
总结
三、至暗:黄州淬炼,向光而生
被贬黄州成为人生转折点。面对绝境,他未陷颓废,反而沉淀自醒:为百姓谋福祉,与樵夫农夫相交甚欢,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胸襟接纳众生,在苦难中完成精神超越。
四、归途:此心安处,他乡即乡
晚年回望一生,最珍视的不是庙堂辉煌,而是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的岁月。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将流离之地变为精神故乡,终成超越逆境的生命力量。
总结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探秘偶像诗文
活动一: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文意象、手法运用、主旨情感。
密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
手法: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用典。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勇武可用。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
内容:
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
手法: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运用比喻修辞,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主旨情感: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典。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现了企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意象
密州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手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用“月有阴晴圆缺”象征亲人间的“悲欢离合”,寄托词人的思念之情。
内容:
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抒发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感慨。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借景抒情。描绘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心情。
意象
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主旨情感:
全词充满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黄州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内容:
上片描写了苏轼初到黄州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下片专写孤鸿,托物写怀。
意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缺月”“疏桐”“幽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氛围,“孤鸿”表现词人心境的孤独。
手法: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运用托物写怀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
主旨情感:
这首词托物写怀,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黄州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内容:
与朋友出游遇雨,写出途中所感所思。
手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一蓑烟雨”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写出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晴”一语双关,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意象
主旨情感: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与同行人在野外偶遇风雨的不同表现,反映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屡遭挫折却不畏惧、不颓丧的性格,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黄州
《记承天寺夜游》
内容:
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描绘了清激美妙的月色,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透露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明澄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渲染清幽氛围,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侧面表现月光的澄澈空明,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主旨情感:
通过对月下庭中景物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活动二:解密诗文中的同与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闲适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缺月挂疏桐”则寓含了孤独与清高;
《水调歌头》借明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壮阔的狩猎场景展现豪迈气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描绘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情景,寄托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手法
借景抒情:这五篇作品都擅长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象征与比喻:苏轼在这几篇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和比喻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将月光比作清明澄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藻、荇”;“闲人”表面上是指苏轼和张怀民这两个被贬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但实际上,它象征着一种超脱功利、亲近自然的闲适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孤鸿”象征作者自己,孤独而高傲;
《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明月”既是具象的自然景物,又是叩问的载体,象征着对永恒与短暂的思考;“月有阴晴圆缺”用“月”的阴晴圆缺来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以“明月”象征亲人千里相隔却能共享美好情感的纽带。
象征与比喻:苏轼在这几篇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和比喻手法。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象征,以孙权自比,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象征,以魏尚自许,表达词人渴望被朝廷重新重用的迫切心情;“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天狼”则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传达出词人的为国立功之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蓑烟雨”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竹杖芒鞋”则是以简朴出行象征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为国效力、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月夜美景,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及随缘自适、乐观豁达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情感
尽管情感各异,但苏轼在这些作品中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总结
从“密州”到“黄州”的变迁,不仅是苏轼仕途轨迹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他艺术造诣与思想境界深刻蜕变的鲜明印记。这段历程,见证了苏轼从主动请缨治理一方到不幸遭贬黄州的命运起伏,亦是他内心情感从初时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愤懑,逐渐转化为淡然处之、笑对人生风雨的心路历程。在黄州的岁月里,苏轼没有沉沦于个人的不幸,反而以一种超乎常人的豁达与乐观,坦然面对所经历的风雨。他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将个人的遭遇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思之中,从而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与升华。

我来推荐偶像
活动:创作偶像推荐语
通过对苏轼其文其人的认识,同学们可以提炼出苏东坡作为文学偶像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撰写一段不超过150字的推荐语,要求内容精炼、情感真挚,能够准确概括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人格特质,并激发读者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兴趣与探索欲。
写作要求:
内容精练:需提炼苏轼的核心文学成就与人格特质,避免泛化。
情感真挚:避免空泛赞美,可结合其经典语句或经历,传递对其精神魅力的共鸣。
语言风格:语言凝练且有感染力,激发读者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兴趣与探索欲。
字数限制:控制在150字以内。
示例:“他是北宋文坛的‘全才’: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水调歌头》道尽人生哲思,《定风波》写透逆境旷达。乌台诗案后,他从朝堂贬至乡野,却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把黄州的月光、密州的风雨都酿成了生命的诗意。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东坡居士,不仅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文,更教会我们:心若安定,何处不是故乡?不妨翻开他的作品,读懂这份穿越千年的生命智慧。”
苏轼,这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人生哲学,成为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偶像,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世界。
从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到中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再到晚年超然物外、寄情山水,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与和解,展现了非凡的生命韧性和精神高度。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寻找自我,保持乐观与旷达。希望同学们也能够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力量,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也能够自我排解,用豁达乐观的积极态度笑对人生,做生活的强者。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