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年1号台风“蝴蝶”于6月13日22时在海南岛登陆,之后北上,于14日22时在雷州半岛西侧再次登陆,图为台风“蝴蝶”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蝴蝶”第一次登陆时,琼州海峡会出现
A.偏东风 低水位 B.偏东风 高水位
C.偏西风 高水位 D.偏西风 低水位
2.在此次台风灾害的研究过程中,可利用
A.BDS统计湛江经济损失 B.GIS检测海口的风暴潮
C.GNSS确定台风的中心位置 D.RS检测城市内涝受灾面积
山西北部的杀虎口隧道,洞口附近冬季因温度降低,可能发生滴水结冰现象威胁隧道土木结构。下图示意杀虎口隧道内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隧道甲洞口气温高于乙洞口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 B.建筑材料好 C.通风散热慢 D.地面温度高
4.与隧道1500米处相比,夏季杀虎口隧道甲洞口附近
A.气温较低,日变化小 B.气温较低,日变化大
C.气温较高,日变化大 D.气温较高,日变化小
5.从气温角度看,乙洞口500米范围内没有发生滴水结冰的时间每年大约长达
A.2个月 B.4个月 C.6个月 D.8个月
寒冻风化是因气温正负温频繁交替过程中,岩石节理裂隙中水分冻结膨胀而导致的岩石机械破碎过程。石海是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的大片棱角分明的巨石角砾。如图示意我国大兴安岭乌兰坝石海景观。据此完成6—8题。
6.根据石海形成原因,推测石海中岩石裂隙加深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推测石海纵剖面由上至下颗粒物分布规律
A.杂乱无章 B.大小一致 C.由大到小 D.由小到大
8.下列关于石海说法正确的是
A.石海的分布主要在平原地区 B.石海上堆积的岩石为石灰岩
C.形成石海地区的昼夜温差大 D.石海的形成与冰川作用有关
“工业上楼”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沿海城市改造升级老旧工业园区,发展都市型工业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主要方式是建设高层工业楼宇,并销售或租赁给工业企业。高层工业楼宇正在替代曾经流行一时的“花园式工厂”。据此完成9—11题。
9.从“花园式工厂”到“工业上楼”,反映出当地
A.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B.土地供应日趋紧张
C.产业转型基本完成 D.信息工业发展迅速
10.最适合入驻高层工业楼宇的制造业部门是
A.医疗仪器 B.五金制品 C.塑胶材料 D.瓶装饮料
11.与高层住宅楼相比,高层工业楼宇建设时较少考虑建设的配套设施是、
A.超市等商业设施 B.公共交通设施
C.水电网络设施 D.文化娱乐设施
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的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回流人口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空间差异,我国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如图为“2016年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与年龄关系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回流产生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进行产业转型 B.消除贫困差距
C.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D.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13.针对人口回流现象,流入地政府应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扩大农业用地的比重
C.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D.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
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开放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5.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河流结冰期延长 B.降水量明显增多
C.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D.地下水显著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纳米布沙漠(图1)沿海多雾,夜晚这里的甲虫常在沙丘上迎风而立,甲虫壳能将空气中水汽液化,为甲虫提供生存必需的水源。受纳米布甲虫的启发,人类发明了“空中取水灌溉系统”,实现了干旱区的低能耗、低水耗供水,其工作原理如图2。
(1)从气候角度说明甲虫的生活习性。(3分)
(2)说明材料中“夜晚这里的甲虫常在沙丘上迎风而立”的风向及其形成过程。(3分)
(3)说明“空中取水灌溉系统”低能耗、低水耗的原理。(4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称为海风锋。当海风锋与较弱的冷锋相遇时,易形成强对流雷暴天气。如图示意渤海湾地区夏季某日一次典型雷暴天气系统。
(1)判断渤海湾地区夏季一天中最易形成海风锋的时间,并说明原因。(4分)
(2)推测图中此次海风锋F点处锋面接下来的发展方向。(2分)
(3)研究表明,海风锋与渤海湾地区雷暴天气关系密切,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6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淮海城市群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地带,皖北、苏北、鲁南、豫东的8个城市组成了淮海城市群核心区,都是所在省份经济欠发达地区。淮海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如图示意淮海城市群位置。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淮海城市群核心区经济欠发达的原因。(4分)
(2)说明徐州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在淮海城市群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6分)
(3)说明淮海城市群对徐州自身发展的意义。(6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其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如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
(1)从土壤物质组成角度,分析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裸地的原因。(6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模式图说明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的过程。(4分)
(3)针对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从保障灌丛生长水量的角度提出合理保护措施。(3分)
(4)描述该地荒漠化过程中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的强弱变化,并从水源补给角度说明灌丛入侵的原因。(4分)高三地理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A C D A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D A D C 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耐高温;耐干旱;不惧强光;适应一天中气温的剧烈变化。(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2)偏东风。(1分)夜晚海洋比陆地降温慢,相对于陆地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2分)
(3)低能耗:水汽在自然风带动下进入冷凝管;由于低温和气温存在温差,水汽在冷凝管自然凝结;干旱区光照充足,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抽水。(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低水耗:建有地下储水装置,减少蒸发;地下滴灌,直接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每点2分,共4分)
17.(1)时间:午后2点(14时)左右。(2分)原因:一天当中近地面气温最大值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此时陆地上有较热的空气层,强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气层而形成锋面。(2分)
(2)渤海东岸F点处海风为东南风,因此海风锋锋面往西北部迁移(延伸)。(2分)
(3)海风锋能降低地面温度,为水汽凝结提供温度条件;(2分)海风锋从海洋移动到陆地,带来丰沛的水汽,(2分)且海风锋气温较陆地气温低,因此使得陆地气团被迫抬升,加剧了空气对流运动,促使雷暴天气发生。(2分)
18.(1)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带,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接受的辐射带动作用小;交通相对不变,与省内其他城市联系相对较少,不利于经济发展。(每点2分,共4分)
(2)徐州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吸引周边的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徐州集聚,提升徐州的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可以促进徐州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等。(每点2分,共6分)
(3)淮海城市群可以为徐州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徐州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可以为徐州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促进徐州的经济发展;可以为徐州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徐州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等。(每点2分,共6分)
19.(1)与濯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减少蒸发,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周边。(每点2分,共6分)
(2)受气候和水源的影响,灌丛化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根系浅的)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植被由草甸退化为灌丛;沙漠化阶段,灌丛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减少,濯从死亡,植被由灌丛退化为荒漠。(每点2分,共4分)
(3)增加水量补给;适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4)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增强。(2分)
原因:灌丛化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