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同体学校24级高二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麓山国际麓山滨江麓山梅溪湖麓山慈利长沙六中长郡湘府长郡浏阳长郡金洲珺琟高级中学联合参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调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棚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1共同体学校24级高二10月学情检测答案1.c2.A3.D4.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每点2分)5.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每点2分)6.B7.B8.①渲染压抑环境,铺垫底层生存的残酷底色:兀鹰“叼食残渣”、“争抢食物”的习性,与广场上“饥饿的人群”、“苦苦哀求的乞丐”形成呼应,共同构建出一幅资源匮乏、生存艰难的场景。兀鹰的“不安”、“尖叫”、“猛然坠落”,更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②隐喻红发乞丐的命运,强化人物悲剧性:兀鹰以残渣为食,红发乞丐在社会的边缘挣扎求存,二者形成隐喻关系,衬托出乞丐像被社会抛弃的“残渣”一样的悲惨命运。③深化“物质生存与精神尊严的博弈”主题:即便身处如同“兀鹰环伺”的残酷环境,人仍需坚守精神尊严一一不能为生存丢弃人格底线。(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9.每点2分(叙事特点1分+好处1分),答对3点给6分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故事始终通过“我”的观察、猜测和回忆来展开,逐步揭开红发乞丐的身份,使叙事真实自然;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以“我”的记忆唤醒追溯红发乞丐的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深化主题的开放性与思辨性;④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10.BDF11.C12.B13(1)(严君平)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没有不通晓的,依照老子、庄周的旨意撰写了十多万字的书。“博览亡不通”,省略主语;“亡”,通“无”,没有:“指”,旨意。书十余万言,定后。一点1分(2)(“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像是)剩饭、赘瘤,有的人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其,代词;“赘行”,多余的形状,指赘瘤;“或”,有的人;“处”,为,做。一点1分14.①修身自省:严遵“不仕”且拒富人资助,契合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思想。拒绝“仕途”以避“自见”;严遵拒受车马衣粮以避“自矜”。②顺应自然:严遵“依老庄之指著书、因势导人以善”,契合老子“不强行、顺自然”的思想。著书与治学:依“老庄之指”而非“自我立说”;卜筮与人:“因势导之以善”而非“强行说教”。③知足守分:老子认为“富有”的本质不是物质的堆积,而是对自身需求的清醒认知与满足,严遵“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契合老子“知足者富”的思想。(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15.C16.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以极平常的生活画面承载极沉痛的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语文 试卷.pdf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