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二是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是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四是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让广大教师潜心育人、大胆探索,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五是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是我们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要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更好服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如期建成教育强国,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要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以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戮力同心、锐意进取,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摘自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我们要坚持实干为先,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遵循教育强国是教育整体实力强和服务现代化建设支撑力、引领力强的双重逻辑,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根据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完善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突出分类施策,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短期需求激增的学科专业重点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对于面向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需求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学科专业适度超前布局,对于人才需求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注重更新内涵、提高质量。建好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再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推进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打造“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体系,把优秀人才放在真实一线场景、解决企业问题实战中,实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相融合。
(摘编自怀进鹏《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升师范教育办学水平。聚焦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全球教育竞争的本质与其说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不如说是教师质量的竞争,许多世界教育强国都在实施教师强教计划。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卓越教师培养,以学科专业改革为牵引,完善“4+2”师范生培养方案,优化本研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实施卓越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着力塑造师德品格高尚、学科素养专深、综合素养通达的“红、专、通”教师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实施“强师工程”,形成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质量监测诊断和奖励的全流程改革举措,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优秀教师。自2020年起,已累计招录定向就业师范生近300人,覆盖21个省区市,从源头提升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学学科转型,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学科交叉平台,打造“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学科新样态,培养师范生跨学科智能教育教学能力,推动补齐国家人工智能师资缺口,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作出贡献。
(摘编自程建平《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强国目标实现之际,也是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之时。
B.建设教育强国需处理五大关系,其中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旨在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C.怀进鹏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根据高校功能定位等,构建同一评价体系。
D.教育竞争的本质是教师质量的竞争,要聚焦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支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
2.下列有关材料语言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中,“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等词语的使用,凸显出教育的战略高度。
B.材料二中,运用三个“对于”,强调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学科专业调整策略。
C.材料三中,“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指明强师工程的实施思路。
D.三则材料,语言整体严谨规范,风格庄重,准确地传达了国家的方针政策。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的一项是( ) (3分)
A.某理工大学设立“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攻防技术人才,同时在革命老区开展网络素养普及课程。
B.某艺术院校开设“敦煌艺术复原”工作坊的同时,引入意大利歌剧表演体系,将传统壁画元素融入现代舞台设计。
C.某医科大学实施“卓越医生计划”,要求学生必修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课程,并在边疆地区医院完成12个月实习。
D.某科技大学在海外建设“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引入国际先进研发体系,并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4.北京师范大学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6分)
5.三则材料有怎样的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光下的课桌
陈敏
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里摇晃,像极了二爷爷佝偻的脊背。树身上有个碗口大的树洞,去年麻雀在里面做了窝,此刻大概正搂着雏鸟在梦里啄食。我攥着半截铅笔,蹲在祠堂门口的石阶上写字,石板缝里的青苔沾湿了裤脚,凉丝丝的潮气顺着脚踝往上爬。石阶被generations的人踩得发亮,凹下去的地方积着月光,像一汪小小的湖。
“小满,进屋写。”二爷爷端着煤油灯从祠堂里出来,灯罩上的蛛网被火苗烘得轻轻颤动。他的粗布褂子洗得发白,肘部打着菱形的补丁,是用奶奶生前留下的花布做的,蓝底白花,在昏黄的灯光下像落了片星空。祠堂正中央摆着三张掉漆的八仙桌,桌腿用麻绳捆着,结打得很讲究,是二爷爷年轻时在部队学的十字结,免得散架。这是我们村小唯一的教室,七个年级挤在一间屋里,二爷爷教完一年级算术,转身就给五年级上语文课。粉笔头快捏不住了,他就蘸着水在桌面上写,水渍干了再写,桌面被磨得发亮,像块巨大的墨玉,隐约能照见孩子们凑过去的脸蛋。
墙角堆着十几个小马扎,是各家各户从家里搬来的,高矮不一,最高的那个缺了条腿,垫着块厚木板。我今年上四年级,课本是用姐姐的旧书改的。她去年跟着爹娘去了城里,临走时把书里的字迹用橡皮擦掉,纸页擦得毛毛糙糙,像村口老井里泡胀的棉絮。有页《桂林山水》的插图被雨水泡过,漓江的波浪晕成了一团淡蓝,倒像是我们后山的溪流。二爷爷总说:“字擦得掉,学问擦不掉。”他的眼镜片厚得像酒瓶底,每次低头看书,鼻尖都快碰到纸页。有回我发现他对着字典查“忐忑”二字,查了半节课,后来在黑板上写这两个字时,特意用红粉笔描了心字底,说这样能记住“心里有事才不安”。
上个月暴雨冲垮了后山的土路,城里捐赠的新书困在山坳里。二爷爷背着竹篓冒雨去接,临行前在腰间缠了三圈塑料布,说是怕打湿书。我偷偷跟在后面,看见他在滑坡处手脚并用地爬,竹篓在背上颠得像只受惊的雀儿。有段路全是稀泥,他滑倒了三次,每次都先把竹篓举起来。回来时他浑身是泥,唯独怀里的书裹得严严实实,用塑料布包了三层。那天他教我们读课文时,声音比平时哑了三分,偶尔咳嗽起来,得按住胸口好一会儿才能缓过气。我发现他袖口沾着暗红的血渍,后来才知道是爬陡坡时被碎石划破了胳膊,伤口有巴掌大。
“人之初,性本善……”一年级的娃娃们扯着嗓子念书,声音像檐角的铜铃,脆生生的。穿开裆裤的小石头总把“性本善”念成“杏本酸”,因为他爹种了三棵杏树,青杏确实酸得牙疼。每次念错,引得大家笑,二爷爷也笑,皱纹里盛着月光,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人性像熟透的杏子,是甜的。”我看见他站在月光里,背着手听着,镜片反射着细碎的光。他的教案本是用烟盒纸钉的,字写得极小,密密麻麻像蚁群,有些地方被雨水洇得发蓝,“教育”两个字却总是写得格外大,还用红笔描了边。
上周镇上来了位年轻老师,穿着白球鞋,说要接二爷爷去城里养老,城里有宽敞的房子,还有专门的医生。二爷爷没应声,只是把八仙桌擦得锃亮,木缝里的粉笔灰都用牙签挑了出来,笑着说:“我走了,这些桌子该寂寞了。”那天傍晚,他在祠堂后面的菜地里摘了满满一筐豆角,紫莹莹的挂着水珠,新鲜得很。分给每个学生时,都要叮嘱几句,给小石头的豆角里塞了颗水果糖,那是城里捐赠物资里的,他一直没舍得吃,说小石头正长身体。我的豆角里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石板上能练字,月光下能读书。”字迹被水汽晕开,像片小小的云。
昨夜又下了雨,石板路上的水洼盛着月亮,圆圆的,像面镜子。我蹲在老地方写字,忽然发现石板缝里冒出了嫩芽,嫩得能掐出水,是那种带着希望的绿。远处传来二爷爷的咳嗽声,混着风吹过槐树叶的沙沙响,像支温柔的曲子。祠堂的门虚掩着,煤油灯的光晕从门缝里漏出来,在地上投出个晃动的人影,是二爷爷在批改作业。他总说作业要当天改,不然睡不安稳。窗台上晾着他的布鞋,鞋帮上打了补丁,针脚密密匝匝,像他写在烟盒纸上的字,整齐又认真。
风穿过祠堂的门槛,带来课本的油墨香,还有二爷爷身上淡淡的草药味——他总说自己老了,贴点草药能精神些。我知道,明天一早,二爷爷准会踩着露水去检查山路,看看能不能走了,竹篓里会装着给我们带的野栗子,是他昨天下午上山摘的。那些掉漆的八仙桌会在晨光里醒来,等着被孩子们的书本压出温暖的印记,就像二爷爷手掌上的老茧,都是时光留下的珍贵痕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多次提到“月光”,既点明了孩子们学习环境的艰苦,也象征着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
B.二爷爷用烟盒纸钉教案本,体现了他生活的节俭和对教育的珍视。
C.姐姐的旧课本被擦得毛毛糙糙,暗示了城里教育资源比乡村优越。
D.年轻老师来接二爷爷的情节,反衬出二爷爷坚守乡村教育的可贵。
7.文中画线句子“石板上能练字,月光下能读书”的含义是( ) (3分)
A.乡村的学习条件虽然简陋,但依然可以追求知识
B.石板和月光是乡村孩子独特的学习工具
C.二爷爷鼓励孩子们要珍惜大自然提供的学习环境
D.暗示乡村教育终将被现代化教育取代
8.结合全文,分析二爷爷的人物形象。 (4分)
9.文章以“月光下的课桌”为题,有何妙处?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②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
【注】①驵(zǎng):马贩子。②泰:甚,“去泰”意思是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
10.文本三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世人A读书B者C但能D言之E不能F行之G忠孝无闻仁义H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常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蚕丝,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尸子《劝学》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14.三个文本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归燕诗
张九龄①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名相,直言敢谏,遭权臣李林甫排挤,渐渐被唐玄宗疏远。
1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说微贱渺小的海燕趁着春天而来,但“暂”字也表明其来到之后停留的时间不会长久。
B.中间四句诗指出燕子衔泥筑窠,而不知“泥滓”之贱,只要看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
C.尾联写海燕表明自己无心与外物竞争的坚决态度,也提醒鹰隼等动物应学习海燕,不要相互猜忌。
D.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句句诗不离燕子,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了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16.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形象。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项研究发现,大脑无法同时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学习,大脑会主动抑制这两种记忆的同时形成,从而解决行为选择的冲突。
人类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族。经典条件反射的典形例子是巴甫洛夫实验,即狗通过铃声与食物的联系形成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涉及刺激之间的被动关联。(甲),它通过行为与结果的联系进行主动学习。例如当特定行为带来积极结果时,人们会重复这一行为,若带来负面结果,则会避免。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胁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例如,老鼠可以分别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会害怕某种气味,但反应方式却不同:前者会因害怕而僵住不动,后者则会逃离气味源。如果两种记忆同时存在,老鼠会僵住、逃跑,还是无动于衷?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训练果蝇将一种气味与电击联系起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果蝇学会在闻到气味时僵住不动;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果蝇(乙),当尝试同时教会果蝇两种学习模式时,结果是它们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学习。这一结果表明,“导航中心”会干预,大脑确保在任何时刻只有一种记忆类型占主导地位,从而防止两种系统发生冲突,果蝇的大脑结构虽然简单,但是与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大脑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强大的基因工具,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大脑中不同学习系统的竞争机制。这一发现还帮助解释了为什么多任务处理有时会导致遗忘关键细节?
研究认为,这一突破性发现有助于重新理解人类学习和记忆形成的机制,不仅重塑了对人类学习的认知,还有助于开发治疗学习障碍的新策略。比如,通过更好地理解多动症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形成过程,可能有助于开创新的治疗方法。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负面”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优点 B.打倒 C.地震 D.凝聚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分)
20.请对第三段中画横线处“导航中心”的引号及本段末的问号的用法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可能”,有人认为必须保留,有人认为应当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韩愈《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传承与创新”,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学年高一语文答案
1.D 2.B 3.D
【选择题解析】1.A.“教育强国目标实现之际,也是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之时”错误。材料一指出“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果,而“教育强国目标实现”是2035年的目标,二者时间并不重合。
B.“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旨在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错误。材料一提及“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包含“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两方面,选项缩小为“仅防范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C.“构建同一评价体系”错误。材料二明确要求“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而非“同一评价体系”。
2.B.“强调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学科专业调整策略”错误。结合材料二“加快建立科技发展……突出分类施策,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于人才需求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注重更新内涵、提高质量”可知,材料二中三个“对于”是并列分类说明学科专业调整策略,强调“分类施策”,而非“分阶段按步骤”。
3.材料一提出五大关系:①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③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④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⑤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
A.“培养攻防技术人才”体现支撑国家战略,“开展网络素养普及课程”体现满足民生需求,属于五大关系中的关系①。
B.“敦煌艺术复原”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引入意大利歌剧表演体系”体现借鉴国际经验,属于五大关系中的关系⑤。
C.“实施‘卓越医生计划’”体现培养人才,“在边疆地区医院完成12个月实习”体现满足社会需要,属于五大关系中的关系③。
D.某科技大学在海外建实验室并引入国际体系,仅体现“借鉴国际经验”,未涉及与其他关系的结合,不属于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故选D。
4.①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模式;②实施“强师工程”,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适应时代需求。
5.①材料一提出“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材料二、材料三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工作;
②材料二着眼于把教育强国蓝图转化为现实,制定实施策略;
③材料三聚焦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对教育强国目标的具体实践。
6.C 7.A
【选择题解析】6.C.“暗示了城里教育资源比乡村优越”错误。姐姐的旧课本被擦得毛毛糙糙,主要体现的是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珍视—— 即使书本破旧,依然努力从中汲取学问。文中并没有通过这一情节对比城乡教育资源,更没有暗示城里教育资源比乡村优越。
7.“石板上能练字,月光下能读书”,“石板”和“月光”反映出乡村学习条件的简陋 —— 没有专门的书桌,只能在石阶上写字;没有充足的照明,只能借着月光学习。但二爷爷写下这句话,是在鼓励“我”,即便环境艰苦,依然可以坚持追求知识。
A.选项内容与句子含义表述一致;
B.将“石板”“月光”定义为“学习工具”过于表面;
C. “珍惜大自然提供的学习环境”偏离了核心,其重点并非“珍惜环境”,而是强调艰苦条件下对知识的追求;
D. “暗示乡村教育终将被现代化教育取代”与原文情感相悖,文中并无此含义。
8.①热爱教育、甘于奉献:冒雨抢救捐赠书籍,即使受伤也优先保护书本;用烟盒纸钉教案本,认真备课,坚守乡村教育数十年。②关爱学生、细心体贴:给小石头塞水果糖,为“我”写鼓励纸条,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如用红粉笔描“忐忑”的心字底)。③生活节俭、坚守信念:衣服打补丁,用旧物改造教学用具;拒绝进城养老,坚持留在乡村教书,坚信“学问擦不掉”。
9.①点明场景与核心意象:“月光下的课桌”是文章的核心场景,既指祠堂里的八仙桌,也包括“我”写字的石板,直观呈现乡村简陋的教学环境。②蕴含象征意义:“月光”象征希望与坚守,“课桌”代表教育传承,标题凝聚了乡村教育的艰难与希望,凸显二爷爷等教育者的精神。③营造诗意氛围:“月光”与“课桌”的组合富有画面感,赋予艰苦的乡村教育场景以诗意,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10.CEG 11.B 12.A
【选择题解析】10.句意: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
“世人读书者”为主语,单独断开,起强调作用,故C处断开;
“能言之”中“能”作状语修饰“言”,“言”是谓语,“之”是宾语,其后停顿,故E处断开;
“不能行之”与上文“能言之”结构一致,其后停顿,故G处断开;
11.B.“文中‘贾人’指后者”错误。文中的“贾人”指商人。句意:子贡,是卫地商人。
12.A.“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误。本语段是在说劝勉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使他们成为“显士”。
13.(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烘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有”,通“又”;“槁”,枯;“暴”,晒。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因为这样吧!
“故”,所以;“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良”,确实;“是”,代词,这个原因。
14.文本一: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文本二: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
文本三: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
【参考译文】材料一: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材料二: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的马贩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邾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刺击下面也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材料三: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历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不会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不会管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得长进的原因啊!
15.C 【选择题解析】C.“也提醒鹰隼等动物应学习海燕,不要相互猜忌”错误。诗人用“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表明了自己无心名利、与世无争并希望李林甫不要猜忌的态度。
16.①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②“乘春亦暂来”中借“春”表明自己旨在追寻圣明的时代。③“泥滓、华堂”二句,借海燕衔泥辛勤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④尾联表明自己只是有心为国效力,无意与人争权夺利的心迹。
【诗歌解析】①首联“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中,诗人以“海燕”自喻,首先指出其出身微贱渺小,这隐喻了诗人自己出身不高。②但紧接着用“乘春亦暂来”一句,借“春”象征圣明的时代,表达了诗人虽然出身微贱,但仍有心追寻圣明时代,希望有所作为的志向。这展现了诗人不畏出身,勇于追求的精神。③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进一步通过海燕的行为来隐喻诗人自己。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看见“玉堂”(朝廷)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这里诗人借燕子辛勤筑巢的行为,隐喻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不辞劳苦,为国家的治理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展现了诗人勤勉尽责、忠于职守的形象。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继续以海燕的行为来象征诗人的活动。燕子频繁地出入绣户、华堂,暗喻诗人频繁地进出朝廷,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勤勉尽责的形象。④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则是诗人借海燕之口表白心迹。诗人明确表示自己无心与外物竞争,只是希望为国效力,无意与人争权夺利。这里“鹰隼”暗喻朝廷中的奸邪小人,诗人告诫他们不要无端猜忌和陷害忠良。这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忠贞不渝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中奸邪小人的不满和告诫。
17.①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易错、漏字:】驽、驾、卑、谀、也。
18.A 【解析】:“负面”是偏正结构,“负”修饰“面”。A.“优点”是偏正结构,“优”是用来修饰“点”的质量或性质;B.“打倒”是动补结构,“倒”补充说明“打”的结果;C.“地震”是主谓结构,“地”是主语,“震”,是谓语;D.“凝聚”是并列结构,“凝”和“聚”意思相近。故选A。
19.①“不一而族”改为“不一而足”;②“典形”改为“典型”;
③“胁同”改为“协同”。 三处错字改正,每处1分,共2分。
20.引号正确,表示特定称谓; 问号错误,陈述句末尾应用句号。
21.(甲)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不同 (乙)学会主动逃离带有该气味的环境
22.必须保留。“可能”表示一种不确定性和推测。目前只是基于理论上的可能性,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一定能开创新的治疗方法。如果删去“可能”,就变成了肯定的语气,会让人误以为已经确定能够开创新的治疗方法,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首先,荀子的“青出于蓝”比喻揭示了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关系。染料从蓼蓝中提取却比原色更青,冰由水凝结却比水更冷,这说明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就像现代科技发展,都是在牛顿力学等传统理论基础上实现的突破。
其次,韩愈的论述进一步打破了传承的固化模式。他提出师生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这就像现代教育中,老师传授知识体系(传承),学生则可能提出新见解(创新)。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强调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创新可能来自任何虚心求教的人。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这种辩证关系提升到文化发展的高度。“不忘本来”强调对文化根基的坚守,这是创新的土壤;“善于继承”则指出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有鉴别地吸收。就像书法艺术,必须先临摹古帖(传承),而后才能形成个人风格(创新)。
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传承与创新如硬币的两面。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传承是僵化守旧。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在于像接力赛一样,每一代人都要在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后,跑出属于自己的新里程。这要求我们既要虚心学习传统,又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作时,开头可从荀子与韩愈的名言切入,点明“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体现创新;弟子不必不如师,强调突破传统的可能。再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提出核心观点——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中间部分可分两层:先论述传承的意义,如文化、技艺、思想的延续性,强调“不忘本来”是创新的前提;再分析创新的价值,以科技、艺术等领域为例,说明只有突破传统才能开辟未来。结尾可回归现实,呼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如青年既要学习先辈智慧,又要敢于提出新见解,推动社会进步。
立意:1.守正出新:传统文化是创新最深厚的土壤。
2.无问西东:开放包容才能让传统焕发新生。3.薪火相传:创新者首先是合格的传承者。
【例文】: 承故才能启新
承故启新,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它绝非简单的复刻或割裂,而是在尊重传统根基上的创造性转化。南宋学者在注疏先秦经典时,既恪守经文原义,又常发前人所未发,使古老智慧焕发新机。欧洲文艺复兴巨匠重返希腊古典,非为复古,而是借古典之炬照亮人性觉醒之路。这些皆证明,创新若离开继承便是无源之水,继承若拒绝创新则成无波之潭。
承故启新,是文明存续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传统是民族的精神基因,承载着集体的智慧与认同。若完全抛弃传统,文明将失去连续性,如同树木断根,难以参天。另一方面,时代不断变迁,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若固守旧轨,不思革新,文明便会僵化落后,难以应对现实需求。从秦汉变法到近代思想启蒙,无不是在深刻把握传统精髓后,顺应时势作出的伟大革新。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承故启新?首先需深入学习,沉潜体味。“青出于蓝”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蓝”的本质。没有对传统的深刻把握,所谓创新易流于浅薄。其次要保有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启示我们应以真理为依归,勇于在继承中反思,在借鉴中超越。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实践,让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正如宋明理学融合儒释道,回应了当时的思想困局。
承故启新在当今时代尤具现实意义。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与科技的革命性变革,我们既不能封闭自守、简单回归传统,也不能盲目逐新、全盘否定历史。科技领域的进步往往建立在前人知识积累之上,人文精神的塑造更需要从传统伦理中汲取养分。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正需要这种承故启新的智慧——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方向。
承故启新,是文明发展的永恒之道。它要求我们既做虚心的继承者,深刻理解“本来”的价值;又做勇敢的创新者,勇于开辟“未来”的境界。唯有如此,文明之长河才能既不失其源,又奔流向前,汇聚成更加浩瀚的洪流。在这承与启的辩证中,蕴藏着个人成长、文化繁荣与民族复兴的密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