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如何鉴赏美术作品(第1课时:形式)21世纪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如何鉴赏美术作品(第1课时:形式)21世纪

资源简介

(共68张PPT)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2课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第1课时:形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创作”
知道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正如我们从《愚公移山》和《梅杜萨之筏》中认识到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承载着时代故事与创作者情感。
这节课我们将探讨“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
我们如何进行鉴赏活动?
如果此刻我们置身于一座汇聚中西名作的美术馆
当你在喜欢的作品前驻足,心中涌起怎样的感受?
溪山行旅图(水墨绢本) 范宽
雄浑磅礴
巍峨雄壮
苍劲庄严
古意盎然
气象万千
深远幽寂
震撼心灵
渔庄秋霁图(纸本水墨) 倪瓒
空灵静谧
清冷孤寂
萧疏淡远
寂寥旷远
超然物外
疏朗简淡
禅意悠长
倒牛奶的女仆(布面油画) 维米尔
温暖沉静
柔和质朴
恬淡安适
细腻入微
生活意趣
纯净素朴
岁月静好
格尔尼卡(布面油画) 毕加索
悲怆绝望
破碎扭曲
震撼魂魄
触目惊心
黑暗窒息
混乱嘶喊
撕裂痉挛
不同的美术作品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有些作品雄浑磅礴振奋人心
有些作品肃杀寂寥引人忧伤
有些作品和温情脉脉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呢?
在美术作品中,线条、色彩、材质等视觉要素构成第一层审美感受(形式);
其次我们看到塑造的画面形象和场景,如人物、花鸟、山川、河流等(题材);
若具备知识储备,我们还能读懂作品讲述的故事,解读传达的内容信息(主题);
再结合艺术家创作经历、社会背景,同类作品的历史脉络,便能理解作品立意与价值(情境);
最终触发情感共鸣,体会艺术家的精神内核。
我们知道了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同样,这也是我们对美术作品的较完整的鉴赏过程
一、形式
(一)线条
线条在美术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线条的变化又会给人哪些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呢?
接下来,我们从几幅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来感受线条的神奇作用。
线条,是视觉节奏的脉搏。
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元素,它是点的运动轨迹,在绘画中的实线来自笔迹的游走,即便没有画出实线,运动的方向、目光的指引也可以让观者在心中感受到线条的存在。
曲腿裸女(油彩纤维板) 常玉
常玉笔下最“贵”的曲线
曾被评价为将女性躯体化为“东方山水奇石”
2019年它以1.98亿港元拍卖,寥寥几根线条组成,每根线条都能价值千万?!
线条在美术作品中有何独特魅力?
用东方水墨般的简练线条,勾出扭曲张扬的裸女躯体,仿佛一笔成山、一气呵成!既像中国书法的狂草,又像西方现代的叛逆。
若没有线条,我们无法表现视觉世界
作用1:线条最直接的作用是勾勒形状、暗示材质。
作用2:中国画擅长单纯用线来表示形面与体积。
作用3:线条能起到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的作用。
作用4: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线条在美术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1:线条最直接的作用是勾勒形状、暗示材质
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线条类型及它们的视觉特征
直线
虚线
折线
曲线
稳定、坚定,常传达秩序与力量感
断续节奏,营造视觉张力与情绪波动
有力度,富有动感与冲突感
柔美、流畅,传达温和与律动
坐着的男性裸体自画像 席勒
老女人肖像 丢勒
席勒、丢勒的用锋利而缺乏变化的线条
给人以枯瘦、干涩、衰老的质感
正在挖掘的农夫 梵高
黑发的玛德琳 蒙克
梵高和蒙克的用稚拙、反复叠加的线条
给人以拙重、质朴、粗粝的质感
帕里西娜 安格尔
女子头像 达·芬奇
安格尔和达·芬奇的用圆润流畅的弧线
给人以温润、丰腴、年轻的质感
绵羊用细笔勾勒出饱满的轮廓
山羊用干笔画出覆盖的皮毛
绘画中不同的线条用笔,呈现出鲜明各异的视觉质感
二羊图(纸本水墨) 赵孟頫
作用2:中国画擅长单纯用线来表示形面与体积
梁楷《太白行吟图》中,人物衣袍、身姿皆由线条勾勒而成
太白行吟图(纸本水墨) 梁楷
用线的粗细、疾徐、提按变化,表现出衣褶的起伏与身形的动态。
墨兰图(纸本水墨) 郑思肖
荆棘丛兰图卷(局部)(纸本水墨) 郑燮
郑燮的《荆棘丛兰图卷》郑思肖的《墨兰图》,画兰画竹均是一笔下去,
用笔锋、轻重、浓淡的变化来表现叶面的方向及转折。
作用3:线条能起到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的作用
炫技式的勾线
李嵩以炫技般的笔法,细致勾勒出货担上层层叠叠的货物。
市担婴戏图(册页) 李嵩
(在树干上留下“五百件”字样,可见对自己的描绘技巧极为自信。)
(看着好像没什么?但你要知道,这幅画其实只有25厘米,差不多就你一只手那么大!)
姿势与眼神的互动
市担婴戏图(册页) 李嵩
这些姿势与眼神的互动,构成了丰富的人物关系,正是这些目光与姿态暗示的线条为画面赋予了活力。
母亲看着怀抱的婴儿
货郎看着扒货架的儿童
儿童拽着母亲指着货架
最左侧的儿童看着画外的观众
浪子的回归(布面油画) 伦勃朗
参照本课对《市担婴戏图》利用隐形线条组织人物关系的分析,
尝试对伦勃朗的作品《浪子的回归》进行鉴赏。
探究与发现
浪子的回归(布面油画) 伦勃朗
光线的“隐形线”
与《市担婴戏图》不同,伦勃朗借助光影与结构的隐形线,实现了人物情感的深度交织。
画面中只有父亲与儿子被强光照亮,其他人物处于暗影中。光线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索,将父与子的形象紧密联系,强化他们之间的亲情纽带与精神交流。
视线与姿态的关系线
右侧人物多为旁观者,视线集中于跪地的儿子和站立的父亲,形成环形视线线索。这种“围观感”既构建了空间,也突显父子关系的唯一性与中心性。
作用4: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以“六法”来鉴赏绘画,品评优劣。
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骨法用笔:笔下线条似动物骨骼般劲健有力)
“六法”第二法即“骨法用笔”,可见线条尤为重要。
“六法论”
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煞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指顾恺之作画时成竹在胸,运笔迅速,线条连绵不断,周密完整。
因此,用笔的力度、速度、角度、疏密不同,线条就具备了不同的品质。
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局部)(绢本设色)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局部)(绢本设色)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绢本设色) 顾恺之
刚刚我们说,线条可以勾勒形状、组织画面……
那你们觉得,如果一幅画用的是粗粗的、断断续续的线,会是什么感觉?如果线条很细、很流畅,又会怎样?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不同线条带来的不同情绪和美感。
线条的变化会给人哪些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呢?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绢本水墨) 吴道子(传)
吴道子用匀质平缓的长线,描绘了87位道教帝君与神仙,衣袋飘扬、旌旆飞舞均有单线勾出,走线圆润连绵,如流水一般,富有动态节律。使用“吴带当风”的线描风格,突出线条的质感与动态之美。
戴草帽的自画像(布面油画) 凡 · 高
画家凡 · 高常用排列紧密而不连贯的短线。凡 · 高描绘自画像,戴着黄色草帽,背景与面部色彩对比强烈。采用密集短促的笔触,笔法急促、方向变化丰富。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绢本水墨) 吴道子(传)
戴草帽的自画像(布面油画) 凡 · 高
匀质平缓的长线
给人连贯一气、通达舒畅的感受
排列紧密不连贯的短线
给人紧张激烈、情感强烈的感受
(二)色彩
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产生无限丰富的视觉效果。
那么,色彩如何刺激我们的视觉?又如何传达画家的情绪和意图?
接下来,我们从几种常见的搭配方式来感受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自然光的礼物。
它不仅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第一印象,更在美术作品中发挥着引人注目、唤起情感的重要作用。
作为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色彩赋予画面生命、节奏、感染力。
红色的房间(布面油画) 马蒂斯
色彩鲜艳明亮,视觉冲击力强,常用来营造热烈、奔放的氛围。
高纯度的红色近乎布满室内,靛蓝的花纹从桌布蔓延到墙上,点级上鹅黄和翠绿,奏出一曲富有活力的色彩乐章。
高纯度色彩
静物(布面油画) 莫兰迪
色彩柔和含蓄,往往给人宁静、精致的感觉。
莫兰迪《静物》以灰黄为主色调,整体色彩低纯度,营造出安静和谐的氛围。画面中的砖红瓶与橙色纸盒纯度稍高,巧妙成为视觉焦点,展现出低纯度色彩中的精致平衡。
低纯度色彩
捣练图(赵佶摹本)(局部)(绢本设色) 张萱
色相对立的颜色搭配(如红与绿、蓝与橙)。
对比色可以相互加强,鲜艳明快,局部施用可以活跃画面气氛、突出重要景物。
在唐代画家张营的名作《捣练图》中两位捣练妇女的衣裳红、绿、蓝、黄交相构成对比,形象就远比附近的另两位妇女鲜明,在这一局部成为视觉重点。
对比色
枇杷山鸟图(绢本设色) 林椿
色相接近的颜色(如黄与绿、蓝与紫)。
邻近色的搭配柔和,不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大面积施用可为画面定下基调。
林椿《枇杷山鸟图》以黄色和绿色为主,邻近色搭配柔和统一。画家用工笔分染法细致描绘果实与叶片,画面清幽宁静,层次丰富。
邻近色
(三)材质
材料质地各异,金、石、木、棉,或光洁、或粗糙、或坚硬、或柔软,触感不同,唤起的情感反应也不同。
水墨
油画
雕塑
壁画
版画
……
中国自古崇尚玉器,玉石质地温润,敲击有清越的声响,因其温婉无暇,也成为美德的象征。丝绸品类极多,柔软光滑是共同特征,轻薄的可以做到“举之若无”“真若烟雾”,引发美好的遐想。
材质,是美术的基础与肌理。
在三维艺术中,材质不仅塑造形态,更参与叙事与表达。
不同材料的光泽、质地、重量感,赋予雕塑作品丰富的视觉层次与触觉联想,引导观者在观看中与作品建立感官的共鸣。
思(大理石) 罗丹
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思》是一个大理石的少女头像,她鼻尖秀挺、眼眉低垂,嘴唇圆润饱满,石材打磨得跟皮肤一般透亮光滑。帽子上的织物较为粗糙,用短密的纹理表现,转折处可见织物的柔软。罗丹还有意保留了一整块未雕凿打磨的大理石,用粗粝对比莹润,用沉重对比轻盈,让观者的视线停留在少女的面容上。
细腻的大理石质感,既呈现了少女的柔美形象,也通过粗细对比,强化了作品的视觉焦点与情感深度。
空间中的鸟(青铜) 布朗库西
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对材质的使用更为单纯,《空间中的鸟》用极为光亮的青铜制造出一个流线型的形状,虽没有鸟的翅膀,但表现出了飞翔的速度感。
高度抛光的青铜材质营造出光滑流动的表面,使简约的形体充满动感,唤起对飞翔的速度与自由的联想。
在二维艺术中,材质的呈现是一种精妙的“错觉”。
画家依靠笔触与造型的控制,使观者在平面中“看见”肌理、光感与触感,从而唤起丰富的感知体验与情绪联想。
古树盘根错节,翠竹细枝劲挺,竹叶柔软,在风中摇曳
喜鹊翎毛层次分明,似有反光的错觉
山免嘴边的须毛刚硬、背上短毛次之,耳背及耳郭内绒毛最为细软
通过细腻多变的笔触,画家在平面中营造出丰富的材质质感,使观者仿佛能“看见”触感,感受到生命的细节与律动。
双喜图(绢本设色) 崔白
(四)空间
空间,是艺术构图中的隐形骨架。
在现实中,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而在艺术中,空间可以被压缩、扩展、虚构或重构。雕塑真实占据空间,绘画则通过透视与层次营造出“可见”的深度。艺术家借助不同手法,让平面有了纵深,让静止充满张力。
我们生活在立体的空间中,但艺术中的空间,常常是被“构建”出来的幻象。
那么,艺术家如何在雕塑中占据真实空间?又如何在平面中营造出深远与层次?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不同媒介中的经典作品,来感受空间语言的魅力。
三维艺术中的空间
二维艺术中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
在我们日常的视觉世界中,人物都是在三维空间中活动,物品都是在三维空间中安放。雕塑是空间性的美术,体块与空间构成正负关系,共同塑造出雕塑的品格。
在三维艺术中,真实的空间塑造出艺术的品格。
轰炸(铸铜) 滑田友
滑田友的《轰炸》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惊慌失措地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雕塑造型浑厚简练,母子三人相依,连接为紧密的整体。下半部两个相似的斜向空间强化了疾走的动势,右上方的留白则暗示出危险的临近,渲染出逃亡时刻的紧张气氛。
雕塑通过真实占据空间,使形体与空隙相互作用,在动势与留白中传达情感张力与叙事力量。
对于二维艺术而言,空间则是虚构的,是用多种手段对真实空间的模拟。空间既提供场景,又能构造出画面的层次。
在二维艺术中,虚构的空间是对空间的模拟。
圣母的婚礼(透视示意图)
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我们会感到空间向后延伸,人物站在真实的广场上,建筑在人物背后较远处,而不是悬在人的头顶,这都是向中间汇聚的地砖界线所造成的错觉这些线条会在地平线上交会于一点。
通过线性透视,画家在二维画面中营造出深远空间,使观者仿佛透过画面,看见一个真实延伸的世界。
圣母的婚礼(木板油画) 拉斐尔
在中国山水画中,空间是流动的、可游可居的想象世界。
中国山水画讲究“山形面面观”,以多角度融合的方式展现自然景观,通过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在二维画面中构建出丰富而自由的空间想象。
早春图(绢本设色) 郭熙
北宋画家郭熙提出“三远法”,以高远、深远、平远三种方式构建山水画的空间层次与意境,使画面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林泉高致》
郭熙在《早春图》中把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融于一幅画中。
前景巨石层叠,山腰烟岚蒸腾,至画面上方山势突兀,描绘的是在山下仰视山巅的高远景象。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注释:自山下仰望山巅,营造巍峨险峻之势。
展现山势高耸、气势巍峨,给人以崇高挺拔之感。
高远代表作品
谿山行旅图(绢本设色) 范宽
庐山高图(纸本浅绛) 沈周
秋山行旅图(绢本设色) 郭熙
画面左侧沟壑纵横、溪水流出,远山被挡住大半,将观者视线引向山后,画面就有了深远之感。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注释:自山前窥探山后,构建幽深重叠之境。
营造出山峦重叠、空间幽深的视觉效果,引导视线深入画面。
深远代表作品
具区林屋图(纸本设色) 王蒙
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巨然
秋山图(绢本水墨)巨然(传)
近处,侧母子挑夫相携上岸,一侧渔夫渔归,烟波辽阔,又给人横向宽广的想象,呈现出平远之势。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注释:自近山延展至远山,呈现开阔冲融之态。
表现山川绵延、天地开阔的广远意境,使人有可行可游之感。
平远代表作品
渔庄秋霁图(纸本水墨) 倪瓒
潇湘图(绢本水墨) 董源
富春山居图(局部)(纸本水墨) 黄公望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艺术的形式,是感官的入口,也是思想的载体。
看得见的线条、色彩、材质与空间,
都是为了传达看不见的情感与意图。
云门(不锈钢镜面) 安尼施 · 卡普尔
《云门》(Cloud Gate)是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创作的大型雕塑,位于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作品由不锈钢打造,外形如液态水滴,因形似豆子被昵称为“The Bean”。
请你观察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思考:
在“线条”“材质”“空间”这三个形式要素中,哪一点最打动你?
它在作品中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影响你的视觉感受或情绪体验的?
拓展学习
云门(不锈钢雕塑) 安尼施 · 卡普尔
生于印度孟买,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移居英国后,在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并发展其艺术创作。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哲思与西方形式,擅长使用纯色颜料、不锈钢镜面、蜡、石材等材料,通过极简而富有张力的造型,引发人们对空间、身体、感知与存在的深层思考。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卡普尔的代表作包括芝加哥《云门》、伦敦奥运塔《轨道》、火药喷射装置《昇华》等。他的雕塑往往介于物质与虚空、可见与不可见之间,邀请观众走入作品,与作品共同“发生”。
空间感知缔造者——安尼施·卡普尔
线条:流动的造型语言
《云门》以流畅圆润的曲线构成整体形态,线条柔和无棱角,营造出有机、亲切的视觉印象,打破传统雕塑的刚硬感,赋予作品流动性与轻盈感。
材质:镜面与环境的融合
作品采用高抛光不锈钢,反射周围景物与观众自身,使雕塑与环境相互交融,增强互动性与沉浸感,体现材质在视觉与感知上的延展作用。
空间:可进入的艺术体验
《云门》不仅占据公共空间,其下方开放结构更邀请观者穿行其间,感受空间的流动与变化,突破雕塑静观的界限,形成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在“线条”“材质”“空间”这三个形式要素中,哪一点最打动你?它在作品中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影响你的视觉感受或情绪体验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