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合肥一中 2026 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
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问一: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的 88 年,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再次带领观众重温这段不容
抹杀的历史。拍摄这部电影的念头是如何萌生的?
申奥:《南京照相馆》的创作缘起是我对这个题材太有感触。我的姥爷参加过新四军,我从小就听
姥爷讲述关于正义与和平的故事。大概 12 岁的时候,我看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屠城血证》,在心底埋下种子。
问二:《南京照相馆》从一个小切口着手,呈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你们是如何找到
这个叙述角度的?
申奥:每次创作我都非常依赖文献、纪录片、回忆录、采访等等资料。《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
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我们搜集了正式出版物、纪录片等大量资料。2024 年 6 月,我和几位主创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调研。尽管此前我们已经了解不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但真实历史的惨痛令人发指,一次次让我们震惊。我们还参考了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这两个原型故事。当时南京有一条街道叫贡院街,秦淮照相馆就在这条街的正当中。那时候,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家族永远可以流传下去的历史,照相馆可以串联起很多人群。我个人对胶片也有一份情结所在,相机在我心中有如图腾一般的存在。
问三:全片以七个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的视角展开,他们最初只为活下去,但面对亲手洗出的
罪证,面对日军耀武扬威的暴行、同胞的惨痛遭遇、民族存亡的紧迫,这群小人物做出了每个中国人都会做的选择。为什么要刻画这几个人物?
申奥:我们把主角设定为邮差,从邮差开始讲,对当代人会更有代入感。老金一家,代表在这场战
争中受到迫害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反面人物王广海,代表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投机分子。我们在搜集老照片的时候发现,当时除了抗日标语和海报,出现最多的就是“抓汉奸,杀汉奸”的标语横幅。军警则代表典型的抗战军人。看了那么多历史资料之后,我们发现,在那一辈人身上有一种非常可敬的、崇高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就是信念。而大量有信念的普通人并没有在历史课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南京照相馆》讲述了他们的抗争。
问四:自 1987 年《屠城血证》上映以来,至今有超过 10 部相关题材的电影问世。这段历史值得一
讲再讲,今天再拍,如何具有当下性,给观众带来新的思考和认知?
申奥:的确,最主要的是与当下的连接。剧本策划看完剧本后,向我提出了一个概念:侵华日军在
中国发起的不仅是一场热战,更是一场舆论战、文化战。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一张照片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号。电影要传递的是,第一要筛选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二要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我们在影片中把“朋友”两个字提到很高的维度,并且反复提及。其中一句重要的台词就是, “我们不是朋友”。侵华日军妄图震慑你、战胜你,最终是要奴役你,电影借“朋友”两个字揭露其伪善与欺骗的本质。
问五:你们怎么去处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申奥:要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要体现那一代人的精神和信念。作为电影,一定有戏剧的部分,在
艺术上需要个体情绪的爆发和观众在观影情绪上的高潮。要扣人心弦,也要保证绝不能歪曲历史。建组之初,我们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以严肃专业的态度面对创作,一定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避免细节上的纰漏。在我看来,电影是目前传播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艺术媒介。电影作品也是“活”的历史教科书。我们了解一个时代,了解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最直接的方式是去看看那个时代的电影。
问六:“愤慨、痛心、清醒”……观众用这些词表达自己的观影感受。你希望观众带着怎样的感受
走出电影院?”
申奥:好的创作,把虚构的东西拍得像真的一样,不够好的创作,真实也会被拍得像虚构的。我希
望这部电影在引发大家的讨论之后,形成一种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我们在创作当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这部电影必须肃穆,必须尊重历史。我希望观众从这部电影受到启发,对真正的历史感兴趣,通过学习和搜集相关资料,主动探寻历史的真相。
问七:?
申奥:当年国际社会关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对整个事件的走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
因为国际社会对于日军的施压,才导致南京大屠杀停滞下来。作为创作者,我非常感激当年那些无私奉献的勇士,那些选择留在南京安全区域委员会的外国人。他们是可以选择撤退的,但是他们选择留下来,并且选择记录下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影像被找到、被公布。是若干的人组成了这个历史真相, 而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人,或者一个胶卷、一本底片。放到今天来看,我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我们与国际上有一个更好的沟通,让更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反法西斯是全人类对于和平的共同期待,和平的成果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选自《人民日报.对话<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以真实笔触还原硝烟中的人性群像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申奥幼时听姥爷讲述的故事以及观看电影《屠城血证》的经历。
B.导演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在影片中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 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C.影片中所设定的人物如邮差、老金一家、王广海等,旨在代表不同阶层和立场,增强故事的代入感和历史真实性。
D.申奥认为,电影是传播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艺术媒介,因此电影创作可以适当虚构,以增强艺术效果。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导演选择“照相馆”作为影片的叙事载体,不仅因其能串联起各色人物,更源于他个人对胶片仪式感的情结。
B.影片对“朋友”这一关键词的强调,是一种话语分析式的叙事策略,其首要目的是颠覆侵略者的话语体系,次要目的是增强戏剧冲突。
C.申奥认为电影作为“活”的史书,其唯一的使命是绝对还原历史细节,任何戏剧化的艺术加工都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D.申奥希望影片不仅能致敬当年安全区委员会成员,更能进一步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反思,呼吁人类共同守护反法西斯和平成果。
3.问六中,导演申奥说:“好的创作,把虚构的东西拍得像真的一样,不够好的创作,真实也会被拍得像虚构的。”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 分)
4.根据上下文,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 分)
5.《南京照相馆》和《包身工》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手法在两部作品中的运用。(5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裁云记
陈春成
我在修剪站工作五年了。云彩管理局下属有很多个修剪站,遍布在城市的四方。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机构,负责管理城市上空所有过境浮云。《城市云彩管理条例》规定:“所有云都应依法修剪成规定尺寸的椭圆形,边缘为均匀的波浪形花边,否则即属于违法云,我局将依法对其进行消灭。”从那时起,所有的云都成了卡通画里的样子,胖乎乎的,看起来很温顺。语文课上,“流云”“落霞”这类陈旧的词语已经很难解释了。
我住在修剪站塔顶,库房在塔底,塔中部两侧各有一闸门。飘出来的云都被吸进闸门里,等从另一侧闸门释放出来,就成了标准的椭圆形合法云。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修剪云彩,维护机器,打印广 告,保证修剪站的正常运行。
山居生活我倒不觉得枯寂。捧一杯水,什么都不做,尽日对着门前黄叶飘落,我觉得很安适。我的老师去世前,将几千册藏书留给了我。有时随意抽出一本看看,有时只是摸摸起伏的书脊。我决定选一门学问作为毕生的事业,但还没有想好。我端着那本《海洋古生物学》坐在窗前时正当黄昏,林中烟萝小径上鸟声稠密。狐狸背着包袱从山上下来。
①这只狐狸我认识,常化了人形到县城里玩,每有大片上映必去看。经过修剪站时,它抬头对我说:“又在看书。上次叫你打牌你不来。”它怜悯地看了我一眼,摇摇头走了。我继续看书。
《海洋古生物学》我看了半年。在深山里研究海中久已灭绝的巨大生物,有一种甜美的荒诞感。我意识到再往下研究,就永远出不来了,于是驻足不前。接下来的三个月我开始研究建文帝的去向, 惊觉再看下去,我的后半生将笼罩在公元一四零二年那场大火的光焰里,永不得脱。于是我结束了钻研。
这些年我像在洞穴中行走。我站在分岔处,前方有许多通道,每一条都深不见底。我知道随便选一个洞口进去,沿途都有奇妙的钟乳和璀璨的结晶,每一条通道都无穷无尽,引人着魔。但我就是下不了决心去选择。总是走了一段,怕再走就回不了头了,又毕恭毕敬地退出来。我不知道哪个最适合我,又无法逐一尝试。选择其一,就意味着放弃了无穷的一种可能性。于是我就在分岔处耽搁了许多时日,感受着所有洞穴向我吹来的阴风。
这天我把修剪机器调到自动模式,确定了云朵定型液水量充足,关上灯,锁好门,搭车进县城去。我的老师生前有一位老友,多年未见了,我突然决定去拜访他。
楼梯间还是那样破旧。② 一些冰凉的音符,玉石质地,从楼梯上一级一级跳落下来,是巴赫的乐曲。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太太在弹奏,欣喜她还活着。许多年前我来过这栋楼,我的老师曾在这里居住。那时我还很年轻,很早之前就听人说过,这楼里住的都是些着了‘魔障’的人。当时觉得他们挺可怜,现在则艳羡不已。楼中住户原来都是些教授学者后来放弃了世俗的荣誉和温暖,在世界的某个点上钻了牛角尖,无暇他顾,从而抛掷了一生。
我敲开门。老先生见了我也没有多惊讶,他脸上有长年不曾交际的僵硬,我想他也从我脸上看到了。我们磕磕绊绊地聊了一会先师的事情,我毫无过渡地把关于洞穴的困惑告诉给他。他盯着茶杯, 叶子徐徐旋转,把水染成黄褐色。他说:“是啊,像你说的,每个洞穴都充满诱惑,难以取舍。我年轻时也在分岔处犹豫过。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所有洞口都陈列在那里,任人选择;有的埋伏在暗处: 我一脚踏空,就一头栽了下来,到现在也没有落到底。
往杯中续上水后,他向我描述他的洞窟。八十年代中期,他偶然得到博物馆清出来的一卷古书。他仔细研读后,发现整本书是一副对联,长达数千字。编纂者故意在上下联中各隐去一些文字,上联的缺失只能从下联对应处推断出来,反之亦然。听到这里,我插嘴说,可是对联没有唯一性啊。他说是的,这才是迷人之处,这就像一个流转不息、无穷无尽的填字游戏,比如上联有个词“青山”,下联怎么对?理论上说,只要音为“仄仄”的、带有颜色的词皆可。可以是碧水、白水、白首、绿树、绿水……但如果这些字在上联的其他部分出现过了,就只能全部排除。如果下联的其他部分必须用到水字,那水字也不能用在此处。而且考虑到“当句对”,可能性又多了许多。比如在这联中,青山所对的,按目前推测,很有可能是桂棹。好像不太工整?其实下联此处是桂棹兰舟,上联是青山碧水。上联两个颜色在当句中自对了,下联两种材质也自对了。好比“紫电青霜”对“腾蛟起凤”,“云容水态还堪赏”对“啸志歌怀亦自如”。但这也未必是最终答案,整副对联没有填补完整前,之前对上的字都有可能被推翻。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这就像一个流转不息、无穷无尽的填字游戏。这些残缺的文字里,有雪峰上或齿轮间所找不到的,“更圆满的安宁”,他这样说。他说他曾幻想当一个登山家,更小的时候则想做钟表匠;后来得到这副对联,同时体验了两者:③没有比它更陡峭的山岭,没有比它更精密的机械。
次日回程的大巴上,山川田野忽明忽暗。我抬起头就看见大朵大朵的,蓬松的,凌乱的,飘忽不
定的云。后座的小孩问:“那是什么?”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是云吧。”小孩笑了:“爷爷乱讲,哪有这样子的云。”我这才意识到出了事。原来我不在的时候机器坏了。一下车,我狂奔进修剪站库房, 没一会开出来一架老式双翼机就上天了。临近,投弹。“蓬”,下了一阵若有若无的雨。
夜里,狐狸邀请我加入牌局。我意识到每一局牌都是花色和数字的随机排列,这也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游戏。我问,我们玩钱吗?狐狸说我们赌命,计分的,一分十年的寿命。说着往我头顶看了看, 好像那里悬浮着一个数字。它说,你才这么点啊,没事,不够了我们匀给你,老龟多得用不完。
天亮时,我回到修剪站,我想关于洞穴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我在一张纸上把有兴趣的学问一门一门列出来。每门研究二十年的话,以我现在的寿命够研究一百二十门了。④晨光熹微中,我的手指从一排书脊上慢慢拂过,像抚摸着琴键,然后停下,抽出一本,就着窗前的光亮,读起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从事裁云的相关工作,云被具象化为可修剪加工的材料,这一荒诞的设定是对现实的 隐喻。
B.“我”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却没有选择深入研究,这体现了“我”对学习的热爱与内心的 浮躁。
C.小孩与爷爷的对话,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也与文章开头处“流云”“落霞”难以解释相 呼应。
D.狐狸邀请我加入牌局,并以寿命为筹码,这一情节打破了常规的生活逻辑,为故事增添了奇 幻色彩。
7.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①写狐狸由动物化为人形,这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由人化为动物相反,却同样以荒诞的笔法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句子②是对音乐的描写,将听觉与视觉触觉打通,赋予音符独特的质感,引发读者联想,使人感受到所弹曲目的音质与节奏。
C.句子③以“没有比它更……”的表述方式,强化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凸显出“对联”既具有挑战性又需要精准把握的特性。
D.句子④用“拂过”“抚摸”“停下”“抽出”等动词,体现“我”内心的恬淡与从容,与前文“随意抽出”“只是摸摸”等形成照应。
8.在老人描述他的洞穴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对联知识进行了描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9.《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陈春成时,认为《裁云记》是一部“有很多隐喻的作品”,请结合文本说说文中“裁云”这一行为的隐喻。(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孤,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①但也可。”于是羊
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②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故贤者之致功名也必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今夫塞③者,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贤。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④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 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 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 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材料三:
(节选自《吕氏春秋》)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注] ①午:祁午,祁奚之子。②伯华:即羊舌赤,伯华是羊舌赤的字。③塞:同“篝”,又名“格五”, 是古代的一种博弈游戏。④单父:县名,即今山东省单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故贤者之致A功名B也C必乎D良医E而君人者F不知疾求G岂不过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古人为官,最初没有退休制度,只要君王不罢免就可以一直为官到老死。
B.卜筮,即占卜,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方法。在《鸿门宴》中提到的望气也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之术。
C.时,意思是时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无失其时”的“时”意思不同。
D.委衣裘,犹垂衣。古时君主穿长衣,有事则振衣而起,无事则委衣裘而坐。后以“委裘”指君主垂拱而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晋国大夫祁奚请老,晋侯请他推荐能够接任他职位的官员,祁奚先是推荐了解孤,解狐是祁奚的仇人。
B.贤德的人,能推举和他一样有贤德的人。经祁奚的推荐,解狐得到推举,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
C.下棋的人,勇力、时机、卜筮、祷告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关键是下棋的技艺。建立功名也是如此,关键在于得到贤人。
D.宓子贱不出房门,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巫马期事必躬亲,却未能将单父治理好:因此作者认为宓子贱的做法更胜一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
(2)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
14.三则材料都提到“贤才”的问题,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5 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送古壶与人
赵师秀
小壶纯素无文采,验是殷商物至今。损处怕教凡手触,铸时应有吉星临。久藏厚土金声尽,微贮清泉翠色深。持赠高人安几席,为勾古意入新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古壶的外观与年代,有意突出古壶之“古”,并与“今”拉开距离。
B.诗人猜想铸壶之时出现吉兆,与屈原写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有相通之处。
C.第三联上句表现古壶年代久远,独具韵味,下句描写古壶依然美丽脱俗。
D.诗人希望古壶能够得到高人的赏爱,并希望高人能够将怀古之情写入新诗。
16.诗人将古壶赠与高人。请结合“高人”这一身份特征,分析诗人这样做的原因。(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小明填写高考志愿时,父亲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勉励他要有宏大的志向,坚韧的意志,以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2)《山河为证》上映,小李看到影片中中国军人不顾生命、拼死搏杀的画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高适《燕歌行并序》中将士们“ , ”的伟大境界。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一种“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修辞文本模式。
甲__,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其中就有一个小标题是:“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以四个名词并列,即是典型的“列锦”修辞文本。又如复旦大学教授吴礼权的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第十一章中的第二小节“梅雨·小巷·栀子花”,以三个名词短语并列,也是典型的“列锦”修辞文本。
“列锦”这种修辞现象,并非是现代汉语中所仅有, 乙 。据笔者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了列锦表达法的原始形态:“要要草虫,趯趯阜螽”。到了汉代诗歌中,这种列锦形态就非常普遍了,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苕岩山上亭,皎皎云间星”等,都是这一形态的“列锦”形式。到了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唐代,“列锦”的结构形式创新可谓( ),不仅类型多,而且在诗歌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
①不过,应该指出的是,②相对于古代汉语,③现代汉语中“列锦”已经很少出现使用了。④除非个别作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⑤才不太会有这类修辞文本的出现。这一点,大概与文体也有关系,诗、词、曲等体裁相对来说,因为篇幅容量有限,需要凝炼文字,这就更有可能创造出“列锦” 修辞文本。
18.请在文中甲、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19.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独占鳌头 B.炉火纯青 C.层出不穷 D.登峰造极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1.根据语段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 “列锦” 修辞的一项是(3 分)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D.杨柳岸,晓风残月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4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创业史》
选择其一,就意味着放弃了无穷的一种可能性。
——陈春成《裁云记》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D
2.D
3.①将“好的创作”与“不够好的创作”进行对比,强调创作者必须秉持严肃态度,才能驾驭好历史题材。
②将“虚构”与“真实”在句中的位置互换,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令人印象深刻,突出了创作态度与能力对作品真实感的决定性影响。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示例:
问题:影片如何体现国际力量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作用
理由: 理由在于申奥的回答全部围绕“国际社会”展开,包括国际关注的作用、安全区委员会外国人的贡献、历史真相的国际构成以及希望电影促进国际沟通和理解。因此,问题主要指向“国际社会” 或“外部力量”。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南京照相馆》中的“以小见大”:以一家普通的照相馆为背景,通过七位普通百姓的抉择与抗争, 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民族创伤,揭示了战争背后文化侵略的本质,彰显了一代中国人的抗战信念与人性光辉。
②《包身工》中的“以小见大”: 选取“芦柴棒”等无名女工,描绘其悲惨的生活,揭露了“包身工” 这一血腥剥削制度的残酷,进而批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迫害。(评分参考:答到 1
点 2 分,答到 2 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B
7.A
8.① 丰富人物形象:通过详细描述对联的复杂规则,展现老人沉浸于精深学问的专注与执着,凸显其“着了魔障”的学者形象。② 深化主题:以对联的“无穷可能性”将对联的严谨结构与人生的自由选择形成联系,表现了人生选择的复杂性、探索的永无止境,深化了小说主题。③ 舒缓叙事节奏:在主线叙事中插入大段静态的知识探讨,造成了叙事的“停顿”,让读者沉浸于对联的复杂世界,从而体验“洞穴”的深邃与迷人。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满 2 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隐喻规范对个性的束缚:云彩被修剪成统一形状,象征社会规则对自然性与多样性的压制,暗示个体在制度中被“标准化”的困境。② 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人公负责裁云却向往自由学问,云的“凌乱”与“合法”对立,代表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③隐喻对无限可能的探索:云的变幻无穷与知识的“洞穴”一样,都象征着世界的无限性,“裁云”行为是人面对无限可能做出的探索,赋予了生命意义。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10.CEG
11.C
12.D
13.(1)商书说:“没有偏袒,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止无私。”大概说的就是祁奚吧!
(2)使自己四肢安逸,耳目保全,心气平和,那么各种职能部门就能依照道义治理好事务了。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逸”“全”“平”使动用法;“百官”:职能部门。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①材料一是从臣子向君主推荐贤才角度论述,强调臣子向君主推举贤才须不避自己的仇人、亲人、下属,14.唯才是举。②材料二是从君主任用贤才的角度展开论述,强调君主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得到贤才、任用贤才,这样就可以不必劳身费心,而能垂拱而治了。③材料三也是从君主任用贤才的角度展开论述,强调君主应广纳天下之贤才,不应局限于本国的人才。
15.C【解析】(错在“年代久远”,“金声尽”指古壶长期埋藏在地下,清越的声音已经消失。)
16.①古壶外观古朴,年代古老,符合高人高雅脱俗的品味。(或:匹配高人类似古代仁者的高风亮节。)
②古壶出身不凡而易遭凡人损毁,契合高人气质高贵、不合流俗的形象。③古壶遭受不幸而美质不变,与高人坚贞高洁的品性相通。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江月辞风缆,江星别雾船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18.甲:文学作品的标题常以“列锦”修辞文本呈现乙:而是古已有之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A
20.(1)语句③删去“出现”或删去“使用”。 (2)语句⑤ 将“才”改为“否则”。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出现” 和 “使用” 语义重叠且逻辑冲突,“出现” 侧重 “存在与否”,“使用” 侧重 “运用行为”,二者叠加导致表意混乱,。⑤ 将“才”改为“否则”。除非…… 否则……” 表假设否定
(无 A 则 B),“除非…… 才……” 表必要条件(有 A 才 B),二者语义完全相反。)
21.B
22.示例:①什么是“列锦” ②“列锦” 在现代文学中常以什么形式表现 ③“列锦”在古代文学中呈
现出怎样的特点 ④为什么“列锦”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