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第1课时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课文朗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文言文二则第1课时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课文朗读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课题 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背诵《伯牙鼓琴》。 3.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等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4.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理解“知音”之意。 5.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高山流水”之美。
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理解“知音”之意。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高山流水”之美。
教学过程 一 琴声入文,揭题释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二 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1.(出示学习提示)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三 借助注释,知晓文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预设:“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课件出示)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理解词语: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预设】:“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预设】: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好“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 (课件出示)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预设】:破,摔碎。绝,扯断。“破琴绝弦”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预设】: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 品读“鼓琴”,体验“知音” 1.(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____”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波光粼粼 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教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锺子期真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 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链接“资料袋”,体验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 2.指名读。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4.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5.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课堂小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课件出示短歌,配乐诵读)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引导: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2.完成分层作业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阅读要素: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习作要素: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艺术之美
22.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伯牙鼓琴
琴声入文
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揭题释题
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伯牙鼓琴
鼓:弹奏。
伯牙鼓琴:伯牙弹琴。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人物简介
自主阅读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二读课文,读出韵味。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shǎo
shāng
wéi
wèi
哉 [zāi] 妙哉 快哉
巍 [wēi] 巍峨 巍然
矣 [yǐ] 足矣 悔之晚矣
曝 [pù] 曝晒 一曝十寒
弦 [xián] 琴弦 弓弦
锦 [jǐn] 锦囊 锦缎
生字过关
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知晓文意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知晓文意
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
“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乎:语气词,表示语气舒缓。
②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方:刚刚
志:心志,文中指“想到”
曰:说
善哉:好啊
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知晓文意
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知晓文意
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摔断
扯断
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
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知晓文意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自由读文
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____”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知晓文意
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
??
??
??
??
??
接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这“巍巍太山”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
《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接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描绘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春天来了,积雪融化,雪水汇入小溪,小溪汇入江河,江水……
汤汤流水”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想象拓展
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波光粼粼
金光闪闪
想象拓展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而志在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哉乎鼓
善哉乎鼓
清风
琴,皑皑乎若白雪。
琴,徐徐乎若清风。
想象拓展
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再次朗读课文,体验这种情感。
体验知音
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再读课文,体验文中“知音”的情感。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锺子期真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研读“破琴”
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请用原文回答。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研读“破琴”
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研读“破琴”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学习任务单
一: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 借助注释,知晓文意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三:品读“鼓琴”,体验“知音”
1.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____”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想象拓展。
(1)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2)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 。”
伯牙鼓琴而志在 ,锺子期曰:“ 。”
四 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这样做?
2.自由朗读“资料袋”中的诗句,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分层作业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汤汤乎若流水(tāng shāng ) 绝弦(xuán xián) 善哉( zǎi zhǎi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B.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D.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1)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2)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4.课文回顾。
《伯牙鼓琴》的故事在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下列诗句中与这个故事无关的一项是( )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D.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5.文言文阅读。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善:________ 复:________
(2)请给画“ ”的句子划出朗读停顿,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成语_______出自此则文言文。而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的“ , ”也对这段友情作了讴歌。除此,李白还用“ , ”来赞美朋友间的情深义重。
(4)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
A.伯牙不想再弹琴了。
B.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C.钟子期死后,伯牙伤心过度,不能再弹琴了。
D.伯牙的琴弦断了,不能弹了。
参考答案: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汤汤乎若流水(tāng shāng √) 绝弦(xuán xián√) 善哉( zǎi√ zhǎi )
B
3.(1)①②③⑤⑤ (2)①②③④⑤①
4.B
5.(1)善于,擅长 再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示例: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高山流水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