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应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具有同声相求的性质。人们发现,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相求的效应。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镨,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而创建的。
微博拄往使用感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才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力做一个区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说理。
(选自徐贲《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有删改)
材料二:
对我的《微博是好的说理形式吗》曾宪皓先生写了《来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讨论文章。微博是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公共说理也是人们很关心的话题,讨论微博与说理的关系,目的不是要争一个谁是谁非的最终结论,而是要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几个关于说理和微博的问题再作一点讨论。
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此“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在这二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可称为“假设”的中介保证。这当然不是唯一可以称作“理”的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这些“理”与公共说理的“理”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论是靠“信仰”支撑的,不需要说出理由。
曾文说,“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这话是对的,但是,在公共说理中,那个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必须说给公众听。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检验呢?说理不仅要说出“什么”,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
曾文说,“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这话恰恰犯了一个公共说理的错误—拉开话题,因为徐文讨论的是“说理”,不是禅宗,不是顿悟,也不是口号。公共说理不是时人类其他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说理,不是说别的什么都是“胡闹”或“扯淡”。禅宗、顿悟,呼口号有它们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讨论说理的范围之内。
曾文认为,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统计学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这段话在精神上抓住症结,不排斥它的正确。恰恰是它抽出了现象中的‘理’,人们才认同它,转发它”。以偏概全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谬误,而是一种有社会危害的思维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说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为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见或偏见就是在握有充分证据之前,便先有了确定的意见和看法。
其实,在说理中,要“抽出现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用“限定词”。图尔敏的说理论证称之为“模态限定”,也就是在陈述主张的时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许”“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语。这不仅仅是为说理留余地,更是一种话语伦理的基本教养。
这当然不是说夸张就不好,而是说,夸张在说理中会削弱说话者的可信度。许多在文学修辞中常用的有手法或风格在说理中恰恰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说理不是文学。
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曾文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引介与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所以,微博只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以结合使用,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
(选自徐贲《再谈“微博”与“说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中的“罐头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罐头思维”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的能力。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往往使用感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对微博到底适不适合说理的讨论,是一个理性的讨论,并不是在贬低微博,而是加深对问题的。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微博是广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富有感染力,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五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B.材料二采用驳论的方式,先指出曾文的观点,然后驳斥每个观点的错误之处,从而肯定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
C.徐贲先生认为,说理不仅要有结论,还要有理由,且要避免因成见或偏见产生草率概括的错误。
D.曾文以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等反驳徐贲的微博字数有限,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这一观点。
4.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鹰
袁道一
秋天的稻子已经收割,田野袒露出空荡荡的胸襟,天地开始显出一片肃杀之气。老鹰伺机捕食,它们有时候在田野上没有捕捉到田鼠,饥饿之下也会觊觎村子里的小动物们。那天黄昏时分,鸡鸭归埘,我家的老芦花鸡带领着一群小鸡走到了院门。我正在用棕叶编制打陀螺的鞭子,按理说这个天快黑的时候,是不会有老鹰出没的。它们往往是在中午时候出现,光线明亮,有利于它们搜索到可以下手的猎物。通常,一只老鹰翱翔到村子的空中,总有明眼人发现,然后歇斯底里地吼叫:老鹰来了!等鹰影投射到村子中央,乡亲们早有防范,把小鸡们赶进屋里。老鹰是极其聪明的,看无隙可乘,就会迅速掠过,搜寻下一个地方的猎物。
借助暮色,那只鹰在我们的头顶上悬停,敏锐地搜寻合适的猎物。很快,它瞄准了我家正在进院门的小鸡。它从天而降,速度之快,让我倏地感觉到一团阴影袭来。我正寻思这阴影从何而来,它已经接近地面,精准地抓起了一只小鸡。这时,老芦花鸡猛地伸出头,想去啄鹰,而鹰已经腾空而起。它离弦之箭似的射出我家的空坪,于空中划过一道长而迅疾的滑翔之弧。我一时目瞪口呆,晃过神来,才明白损失了一只小鸡。此时,老芦花鸡张开翅膀,把小鸡们紧紧拢在身下。老芦花鸡浑身战栗,是失去了一只小鸡痛苦,还是担心鹰再度来袭?我无从知晓,我知道的是,刚才在我的眼皮底下,一只小鸡活生生成为了老鹰的美食。
我有些痛恨鹰,它抓走我家的小鸡。我在田野上放牛,看到雄鹰在阳光下转弯、旋转,羽翼下方闪过恍如匕首一般的银光。它们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把锋利的阴影投射在空旷的原野之上。它们好像一座神邸的天梯,把大地和天空相连。我打心眼里又羡慕它们,自由飞翔,飞过田野,飞过村子,飞向山外辽阔的天空。它们好像是一群没有固定住址的流浪者,以天为被,以枝为席,餐风饮露,活得惬意自由。我多么想自己也能活成一只鹰,不必囚于稼穑,不必扎根邮票大的村子,像一棵孱弱的树,吮吸千百年来并不丰裕的养分聊以度日。那一刻,所有的思绪终结于一朵安静而忧伤的云。我一直看着鹰飞走的那个方向。然后,风停了,夕阳猛地一下落进了山垭口。刹那间,我猛然意识到我的少年结束了。
那只特立独行的鹰,后来又成功抓走了许多小鸡,这对村子也是一种较大的损失。我们这些小把戏都肩负起看管好小鸡的任务,不好成群结队去玩耍,对这只鹰心生恼恨,可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好法子对付这只嚣张的鹰。
而我家对面堂舅舅家的孙先兵,个子不高,但桥墩一样结实,平时闷不做声,对于农活不怎么上心,可对于一些耍把戏的活计却很在行,比如他敢赤手抓毒蛇,比如他在田野里抓泥鳅,只要看到泥鳅藏身的小孔,他用食指沿孔滑进去,一会就能掐出一条。更有趣的是,他还喜欢夜晚在院子中夜观星象,看云识天气。他居然还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村里人把他当天气预报员,时不时询问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他竟然扬言能抓住这只鹰,我们觉得他夸夸其谈或说梦话。
孙先兵也不多言,裂开嘴笑了笑。他从楼上取下扳鱼的罾,捉了一只小鸡,腰身上别上柴刀,就往山上走。我们觉得他神神道道,紧随而去。他走到山上一块开阔的草坪上,先砍了四根小棍子,一端削尖,再把棍子用刀背拍进土里。他把罾的四角系在棍子上,但整个罾不紧绷,保持些许的轻松。然后,他把小鸡的脚用绳子扎在罾中央。小鸡被缚在罾中央,一开始还挣扎了一阵,见挣脱不了,就放弃了。我们很诧异,难道这就能抓住鹰?孙先兵交给我们一个任务,每天来这察看是不是网住了鹰。
第一天,我们欢呼雀跃地去看,没有鹰的踪影。第二天,没有。第三天,还是没有。我们有点质疑,一个个灰心丧气,但坚持去察看。第八天,我们走到草坪边缘,看到一团黑影,明显比小鸡大多了。我们惊呼,抓住了!抓住了!只见一只大鹰粘在了罾上,罾的四角已经绷紧,可见鹰花了很大一番力气想挣脱,越是挣扎,爪子被罾缠得更紧。鹰桀骜不驯,见我们走近,使出浑身气力,想扑腾起来挠人。我们站在半山腰上,齐声呼喊,孙先兵循声而来。他小心翼翼地把鹰解下来,用棕绳紧紧地捆住双爪,连翅膀也用绳子捆起来。回到村子里,大家对他刮目相看,这家伙居然还有捉鹰的能耐!第二天一早,孙先兵带着鹰出村,黄昏带着一身酒气回村,估摸着他卖了个好价钱。
此后好多年,老鹰突然消失在村子上空,好像走散的亲戚不再回来。旧故里草木深,年迈的老父亲在电话里不经意间告诉我,村子里已经有老鹰出没了。机缘巧合,我正行走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默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听到父亲这么一说,抬头望天,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好像倒置的海洋上腾跃的浪花。天空没有鹰的踪迹,无边无际的空落和遗憾涌上心头。风吹过来,忧伤更加浓郁。我开始怀念老鹰,什么时候它们重返橘子洲头的天空呢?
(选自《少年文艺》)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天快黑不可能有老鹰出没,这为后文鹰借助暮色成功抓走小鸡埋下伏笔,突出了老鹰的狡猾。
B.老芦花鸡在鹰抓走小鸡后浑身战栗,这一描写表现了老芦花鸡因为失去小鸡,作为母亲可能感到紧张与悲伤。
C.孙先兵对农活不上心,却擅长一些耍把戏的活计,甚至还能抓住鹰,这些描写说明他是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D.结尾作者听说村子里又有老鹰出没,但在城中却没看到鹰的踪迹,感到空落和遗憾,表现出对老鹰的怀念。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秋天田野收割后的肃杀景象,既为老鹰的出场营造了氛围,也奠定了全文略带沉重的基调。
B.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引入老鹰捕食,中间叙述抓鹰事件,结尾表达对老鹰的怀念,层次分明。
C.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来刻画鹰,如“它已经接近地面,精准地抓起了一只小鸡”等,表现了鹰的敏捷和凶猛。
D.文章以鹰为线索,围绕它展开叙述,将众多生活场景与作者的情感变化有机结合,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7.文章结尾引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文中鹰的形象贯穿始终,作者在成长中对鹰的情感发生了多次转变,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乙)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花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天宝”是唐玄宗的首个年号。“天宝十三载”属于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类似还有“庆历四年春”“元和十年”等。
B.“长庚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太白金星。清晨在东方天空出现则被称为“启明星”,晚间在西方天空出现被称为“长庚星”或“昏星”。
C.“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D.“辟”:征辟原本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后代指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
B.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可他狂骜不驯,常喝得烂醉,并拒绝了皇帝的封官和赏赐。
D.李白文采出众,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最后脱离了官场,云游天下。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13.从两则材料看,李杜二人出仕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吴江阻风
谢应芳①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14.单选题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照应上文“怪底春风”。
C.“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语极沉痛。
15.简答题
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句子是“ , ”。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代诗歌中常有以“汉”代“唐”的委婉避讳方式,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晚,城市的脉搏悄然跳动。霓虹灯光点缀着夜幕, A ,如繁星般闪耀;车流涌动,灯光在车水马龙间跃动,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光影交织图。街头巷尾,灯火辉煌,仿佛万家灯火将城市包裹,照亮了这个不夜之都。
城市长夜不眠,各式路灯、景观灯营造了实实在在的人工白昼,使美丽的星空 B 。如果不远离稠密的人烟,已经无法欣赏浩瀚的星空以及牛奶般丝滑的银河了。
城市的夜晚不仅越来越明亮,明亮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干扰了人眼观测星空时的“信噪比”。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甲 ),即使把音量加大,我们听到的音乐也是断断续续的,甚至完全听不出音调,因为噪声干扰了乐声;而在安静的环境里,我们却可以完整地欣赏每一段音量不大的旋律。这是因为声音中信噪比在变化,即我们需要的信号和环境噪声之间的比例在变化。若是后者的强度逼近前者,我们就没法分辨出前者。( 乙 )。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中哪怕一丝微光,也较容易被我们的眼睛察觉;而在明亮的环境中,这一束微光往往就被湮没了。我们没法看到它,这是因为光信号中信噪比的变化。
城市的夜晚,并非越亮越好。当一条条高可达数十米以上的光柱扑入眼帘,当一座座“不夜城”被霓虹灯渲染得五颜六色,只会遮盖那片曾经质朴和湛蓝的星空,破坏环境生态。当然,治理“光污染”不是为了让人们伸手不见五指,而是对城市玻璃幕墙、景观照明和霓虹灯加以控制和科学管理,以期逐渐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体现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照明系统。防治“光污染”,要将“防”和“治”拆分开。所谓防,①就是在设计规划照明设施,②考虑到过度照明的因素。③用技术手段界定光污染指标;④所谓治,则是在出现“光污染”问题时,⑤能够找到源头。⑥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改进,⑦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水平。
17.文中第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请以“夜晚的灯光”作为描述对象,另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内含比喻或拟人,文辞优美,表达流畅,不超过60字。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高可达数十米以上”,有人说这种表达不合规范,有人说可以这样表达。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① ,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② ”,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③ 。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要求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符合逻辑,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2.B 3.C 4.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说微博不适用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引用论证,有力地指出曾文观点的逻辑错误。(“这就像说水壶不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是比喻论证,通过“水壶”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是引用论证,引用名人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曾文的观点的错误,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更有力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罐头思维”这一概念出现在材料一的第三段,原文说的是“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但是并不能说“罐头思维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能够提高说服力”太绝对,与原文不符,材料一最后一段为“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
C.“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错误,材料一第六段中说的是,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因此推断不出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力做一个区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说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避免因成见或偏见产生草率概括的错误”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最后一段“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运用了比喻论证,“这就像说水壶不适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是比喻论证,通过“水壶”的比喻论证“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使抽象的说理更形象、容易理解。
引用论证,“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是引用论证,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论证曾文的观点的错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引用他的言论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说服力。
【答案】5.C 6.B 7.①结构方面:与前文对鹰自由飞翔的描写相呼应,让文章结构更紧凑。
②内容方面:引用诗词,使文章更具文学色彩。诗句构建出万物在秋意中自由生长的画面,意蕴丰富,升华主题。 8.①最初,鹰抓走小鸡,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损害,这让作者对鹰产生痛恨之情;
②后来,作者看到鹰自由飞翔,羡慕其自由惬意,渴望摆脱局限的乡村生活;
③现在,鹰已经成为一种记忆符号,作者深情地怀念鹰。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C.“这些描写说明他是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错误。孙先兵对农活不上心,却在抓蛇、捉泥鳅、夜观星象以及抓鹰等方面有独特本领,这并非表明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从文中他成功设陷阱抓鹰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有着聪明才智和特殊技能,不能仅凭对农活的态度就片面地评价他。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错误。文章开篇引入老鹰捕食的情节,中间叙述抓鹰事件,结尾表达对老鹰的怀念,整体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以及作者情感变化逐步推进,是层进式结构。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方面:根据文中第3段“我在田野上放牛,看到雄鹰在阳光下转弯、旋转,羽翼下方闪过恍如匕首一般的银光。它们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把锋利的阴影投射在空旷的原野之上。它们好像是一群没有固定住址的流浪者,以天为被,以枝为席,餐风饮露,活得惬意自由”,可知,这里描写了鹰自由飞翔的状态。结尾引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句,再次强调了鹰在空中自由翱翔的画面,与前文对鹰自由飞翔的描写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前后关联紧密。
②内容方面:根据诗句描绘的场景,鹰在广阔天空中搏击,鱼在清澈水底游动,世间万物都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竞相展现自由的状态,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诗句构建出的这一万物自由生长的画面,将文章对鹰的描写从单纯的个体生物层面,拓展到一种更广阔的生命自由境界,意蕴丰富,进而升华了文章关于自由以及对过往生活怀念的主题,使文章内涵更加深刻。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最初的痛恨:根据第2段“我有些痛恨鹰,它抓走我家的小鸡”以及文中详细描述鹰趁暮色抓走小鸡,让老芦花鸡失去孩子,给“我”家造成损失的情节,可知,鹰的这种捕食行为直接影响了“我”的生活,损害了“我”的利益,所以作者最初对鹰产生了痛恨之情。
②后来的羡慕:从第3段“我在田野上放牛,看到雄鹰在阳光下转弯、旋转,羽翼下方闪过恍如匕首一般的银光……我多么想自己也能活成一只鹰,不必囚于稼穑,不必扎根邮票大的村子,像一棵孱弱的树,吮吸千百年来并不丰裕的养分聊以度日”,可知,作者放牛时看到鹰自由飞翔的雄姿,联想到自己被局限在乡村从事稼穑的生活,从而羡慕鹰的自由惬意,渴望摆脱现有的乡村生活束缚,拥有像鹰一样自由的状态。
③现在的怀念:依据最后一段“机缘巧合,我正行走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默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听到父亲这么一说,抬头望天,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好像倒置的海洋上腾跃的浪花。天空没有鹰的踪迹,无边无际的空落和遗憾涌上心头。风吹过来,忧伤更加浓郁。我开始怀念老鹰,什么时候它们重返橘子洲头的天空呢?”此时老鹰已多年不见,如今虽听说村子里又有鹰出没,但自己身处城市却看不到,鹰已经成为了作者记忆中的符号,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
【刷有所得·方法】
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答案】9.C 10.A 11.C 12.(1)(臣)私下担心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希望天子哀怜臣。
(2)高力士以此为耻辱,就摘选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13.相同点:都是没有通过科举,而是通过献上颂文得到皇帝赏识从而出仕。不同点:①李白得到了别人推荐,杜甫没有;②李白出仕后被授予闲职(翰林),成为御用文人,而杜甫则被授予了实际职务。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宰相”是“试”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
“擢河西尉”是动宾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天宝是唐玄宗的首个年号”错误。“安史之乱”前,唐玄宗的年号为“开元”,有所谓“开元盛世”。唐玄宗的年号有先天、开元、天宝。“天宝”应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拒绝了皇帝的封官和赏赐”错误。原文“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皇帝想要封官赏赐,是贵妃阻止。他也接受了皇帝的赐金。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窃”,私下;“转死沟渠”,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伏惟”,希望。
(2)“耻”,以……为耻辱;“摘”,摘选;“以”,用来。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相同点:
由原文“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可知,都是没有通过科举,而是通过献上颂文得到皇帝赏识从而出仕。
不同点:
①由原文“以所业投贺知章……遂荐于玄宗”可知,李白得到了别人推荐,杜甫没有;
②由原文“诏供奉翰林”“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可知,李白出仕后被授予闲职(翰林),成为御用文人,而杜甫则被授予了实际职务。
参考译文:
(甲)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他的才能,自己先主动去见他。杜甫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于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过高地自己称扬自己,并且对天子说:“从臣的祖先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守护官位已有十一代了。到(祖父)杜审言时,以擅长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但仍衣不蔽体,常依附他人而生活。臣私下常害怕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希望天子哀怜臣。如果陛下能让我继承祖先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作,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是文章的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随时而作,才思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下,陛下能忍心舍弃吗!”
(乙)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后来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奔放地舞剑,见义勇为,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说:“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贺知章)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趁机献上一篇奏颂,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和肉汤,降旨让李白任供奉翰林。李白曾大醉,在皇上面前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耻辱,就摘选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还山。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去。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闯过县衙。县令不知是李白,十分生气地派人把李白拉到官厅下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的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和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来到此地。”李白大笑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到金陵,他身穿宫锦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在东南地区任节度。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老之学,乘船渡牛渚矶,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
【答案】
14.A;
15. 整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多种手法并用,由自然风浪写到社会动乱,个人遭遇写到人世沧桑,不满现实写到理想追求,章法回旋,笔法曲折,感情沉郁。
(1)面对自然灾难,作者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自己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2)在自然的灾难面前,作者反而欣赏起江上的风景来,并以阮籍自况。借自然的风浪来写人间的“狂风恶浪”!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其感时伤乱身世飘零之慨荡溢于胸中;
(3)借隐居理想无法实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4)结尾作者想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但眼前的现实无法回避,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结尾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痛苦、愤懑、失望、忧愁一并倾泻,语极沉痛。
【详解】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错误。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怪底”,谓惊讶,作者感到不可理解的是,江上春风为什么偏要将我的船儿掀翻呢?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特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开篇从“吴江阻风”写起:“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 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
接下来二句写舟中所见,“江上青山吹欲倒”可见风之狂;“湖中白浪高于屋”可见浪之高,写景如画,如在目前。风急浪高,作者的“船儿”几欲“翻覆”,然而他却还有心情欣赏江上的风景,这就愈见其从容镇定了。那么,作者的这一“心里素质”是怎么得来的呢?“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作者以阮籍自况,说明自己之所以能经得住江上风浪,原因是近年来已经见惯了人世间的风波,江上的风浪再急再高,比起人间的“狂风恶浪”又算得了什么!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至此,上片由自然风浪的描写过渡到人间风波的揭示,使词旨得以升华。作者身处元末动乱之际,同样是空怀济世之志,背井离乡流落江湖,“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
船行被阻,人在旅途,但作者已在盘算归去后的生活了。归去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呢?换头写道:“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瓶”是古人储米之具,“竹”是古代文人脱俗高风和坚贞人格的象征。瓶中无米以果腹,居所无竹以吟啸,物质生活既无保障,精神生活亦无寄托。阮籍“穷途”犹有竹林可以吟啸,而作者眼下真是走投无路进退失据了。这就从侧面揭示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到此,作者不禁仰首问天:“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盘谷”,地名,此指隐居之地。作者以“老夫”自称,说明他已历尽风波阅尽沧桑,他真切地希望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然而“怎生安顿”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超脱尘世只能是作者的一个理想而已,尽管这一理想难以实现,但毕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揭露。
接下来两句描写便是他这一理想的延伸和具体化:“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看造物”已无指望,如今又舟阻吴江,倒不如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在第四桥边与沙鸥作伴罢了。真可谓“靠船下篙”随遇而安了。不过话虽如此,理想终究是理想,一旦当作者回到现实中时,身边的风浪依然没有停歇,“船儿”随时都有“翻覆”的可能,有家难归进退两难,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郁积在心中的痛苦、愤懑、失望、忧愁再也无法抑制,终于倾泻而出。一扬一抑,语极沉痛,令人难以释怀。
16.【答案】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庶、壹、鸿雁、文、残。
【答案】
17.夜色中,远处高楼上的灯光,如瀑布般从高空倾泻下来,那颜色美丽极了,犹如一条巨大的彩色丝带,飘扬在朦胧的夜色里。
18. A.熠熠生辉
B.黯然失色
19.(甲)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
(乙)视觉也是这样
20.观点一:不合规范。“达”,到达,抵达,含有达到而未超过的意思,与其搭配的数量词应当是确数,表示上限,若是用“……以上”这样的约数,无法体现上限。
观点二:可以这样表达。这一表达约定俗成,可以理解。高度有若干,“……以上”是其中一种,“……以上”实际就是“……以上的高度”,意思十分明确。
21.①就是在设计规划照明设施时。
⑦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详解】
17.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分析“夜晚的灯光”有什么特点,灯光从高处映射下来,灯光是耀眼和绚丽的,灯光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然后可以就其特点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来描述。
例如:灯光从高处洒下来,就像瀑布从高空倾泻;灯光颜色绚丽,犹如彩色的丝带。整理可得答案。
18.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成语的能力。
A.空格前描述的是“霓虹灯光点缀着夜幕”,这里需要一个成语来形容灯光闪烁的样子,因此填“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B.空格前讲述的是“城市长夜不眠,各式路灯、景观灯营造了实实在在的人工白昼,使美丽的星空”怎么样,这里需要一个成语来形容由于灯光的亮度导致星空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因此填“黯然失色”。黯然失色:形容因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
19.本题考查考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依据后文“因为噪声干扰了乐声”,可知此处是噪音很大;又依据后面的场景“而在安静的环境里”可以推断此处是相反的一个场景,得出答案“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
(乙)依据后文“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中哪怕一丝微光,也较容易被我们的眼睛察觉”可知这里谈及的是视力问题,再依据结论“这是因为光信号中信噪比的变化”可知光信号和声信号有相通之处,得出结论“视觉也是这样”。
20.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观点一:不可以这样表达。句子的“达”意思是可以达到,是个确定的意思,与其搭配的数量词应当是确数,表示上限,但是后面“以上”是一个大约的范围,这样句子前后矛盾,就表达不明。
观点二:可以这样表达。句子“可达”表示可以达到的一种状态,文中指光柱可以达到“数十米以上”,这也是一种很高的状态,所以这样说法,意思明确,表达也没有问题。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就是在设计规划照明设施”成分残缺,“在”缺少了“时”或者“的时候”与之搭配,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就是在设计规划照明设施时”。
⑦“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水平”搭配不当,因为“水平”一般不与“标本兼治”搭配,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答案】22.①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成为有效遗嘱 23.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主干),其中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内容),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意义)。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有孔子“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主张,根据下句“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原意被称为“君子”,据此应填“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
第二处,语境要说的是“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根据下文“治国、平天下”“齐家”“修身”的信息,可知应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处,前文“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语境是一个因果复句,根据“与人人有关”“能够代代感应”强调其有效性,可知应填“成为有效遗嘱”。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长句变为四个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然后把三个修饰语抽出来:
“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是其意义,
“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其内容,
“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是其重要性。
如果没有谓语,再在分句前加上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是”,这样就能分别独立成句。
最后注意调整语序,按照内容、重要性和意义的顺序排列,使句子表达连贯顺畅。
24.【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两则看似对立的警句。一则来自于《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一则是明初学者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
实际上,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写作时,最好抓住“进”与“止”两个关键词,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好,第一步先阐释二者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比如: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指出当进不进或当止不止的危害。最后,联系现实,呼吁大家当进则进,当止则止。
立意:
一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二是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三是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