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内容范围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第七单元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表述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有“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三个子目,内容繁多。本课将淡化初中历史详细讲述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的过程,重点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中共一大、二大,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成果和作用进行讲述。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体悟中国共产党立党的初心和使命和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民革命等基本历史史实有了初步理解,但主要还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且高一学生注意力集中,对中国共产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对党史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和教师讲述的方式,归纳出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生通过填写表格、赏析历史图片等方式,知道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具体史实,体悟中国共产党立党的初心和使命。(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和教材,观看地图的方式,复述出国民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失败原因。(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活动过程
新课导入
生:观看关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视频
师:同学们,视频中的陈望道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首译者,他还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五四运动爆发背景有哪些?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请同学们阅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视频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述
在觉醒中爆发——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着进行军事行动并且从事军备生产,于是对中国的输出不得不相应地减少。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常,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
师:请同学们阅读史料,结合初中所学,探究一下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生:①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②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来→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③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北洋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激发社会矛盾 ④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⑤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师:人们所期待的公理战胜强权并没有发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屏幕上关于五四运动过程的表格,思考一下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全面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的理解。
材料一 :他(陈独秀)为了推动工人运动,他积极组织创办、出版了工人刊物——《劳动节纪念号》,着力反映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介绍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状况。为使不识字的工人也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他还积极创办工人夜校,并亲自为工人去讲课。
——郑丽平《陈独秀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是因为它显示了革命形态转型的征兆……这就使中国革命的属性内涵、斗争特征和发展趋向都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从资产阶级领导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二是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
——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师: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它又存在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史料,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从“新阶级和新理论”“新组织”“新篇章”角度进行讨论。
生:①新阶级-工人阶级、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新组织-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③新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师:同时,在五四运动中还孕育出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它不仅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为核心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精神凝练,而且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思想旗帜。刚刚我们谈及,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接下来我们通过表格,探究一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异同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这一意义。
师:在五四运动的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下面我们从从著书立说、组织团体和翻译书籍三个方面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在领航下前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生: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
师:不仅如此,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及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谁也没想到最初仅代表全国50余名党员的秘密会议,会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共一大的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史料了解一下。
材料: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生: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使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使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焕然一新”,“新"在何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生:
(1)新的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师:我们从史料中看到,中共一大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慢慢认识到一大纲领实行的现实困难,进而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同学可以看出有什么差异呢?
生: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师:是的,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从“照搬理论”到“立足国情”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二大纲领的提出看出党开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为后续的革命实践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和对比分析,学生具体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国一大的内容和一大到二大的转变,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把握走向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历史脉络的理解和掌握。
3.在实践中反思——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材料: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先后被杀害。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师: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那第一次国共合作还具备了哪些条件?让我们研读史料来分析一下。
材料一: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生:①两党民主革命纲领目标基本一致,提供了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国民党对革命力量的新认知(三大政策)
③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
④共产国际的推动
师:从中我们了解到国民党基于对于革命力量的新认知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让我们通过表格来了解一下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有那些不同?
师:在国共合作中,除了1924年建立的黄埔军校,还有1926年-1927年的北伐战争。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国共第一次合作达到高潮;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分共”,最终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帝国主义的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师:这些教训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深刻反思,促使党在后来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在三湾改编中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国民革命有何历史特点?又有何历史意义?我们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和自主思考,知道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过程,体悟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原因,深刻理解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小结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串联起近代中国革命的“觉醒—启航—实践”三部曲。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唤醒民众,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与阶级基础,是觉醒的序章;1921年中共诞生,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领航,让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历史的启航。
此后国共首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沉重打击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这是革命理想的首次大规模实践。虽因放弃领导权与武装而失败,却留下深刻教训,为后续探索“武装夺取政权”埋下伏笔。这一历程印证: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觉醒中孕育、在实践中探索、在教训中前行的历史必然。
课下请同学们以“从理想走向实践:近代中国革命的一次探索”为题,撰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
要求:
1. 需串联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三个核心事件,说明三者间“思想奠基—政党引领—革命实践”的逻辑关系。
2. 结合国民革命的成果与失败教训,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
3. 语言简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得照搬课堂笔记原文。
[设计意图]以“在觉醒中爆发—在领航下前行—在实践中反思”为线索,串联分散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从思想奠基到政党引领、再到革命实践的内在历史关联,避免碎片化记忆。
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在觉醒中爆发——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在领航下前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在实践中反思——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围绕“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革命”的历史脉络展开,以“在觉醒中爆发—在领航下前行—在实践中反思”为逻辑主线串联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历史链条,较好落实了“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对比分析国民革命的成果与失败,多数学生能理解“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达成了核心认知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