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不仅是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批评思维的变革。首先,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谷歌图书在2010年已经收集了全球1.3亿册图书数据,而且每年都在成倍增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分析,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
其次,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主观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
然而,文学计算指涉的对象是文学数据,而非文学数据背后的精神意义。例如,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但无法呈现两棵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文学计算始终秉持“非此即彼”的极化思维。符合规则的为“是”,反之为“否”,排除了规则之外的中间化和模糊化的文学数据,使文学批评滑向判断文学数据“真”和“假”的游戏。例如这一规则无法判定《风声》等谍战小说中类似阿炳这样凭借特异天赋成为革命英雄的人物。文学计算以文学数据的最大公约数为依据阐释文学。但文学本身就是建立在个体对现实差异化理解和表述基础上,充满了变动和偶然,这也是文学的重要魅力。
虽然文学批评的技术化转向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不是我们否认它的理由。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矛盾关系的体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人文与科学冲突的命题至今,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始终没能有效调和。关于文学批评技术化的争议也多与此有关。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这种极化思维,以文学大数据和文学计算作为验证文学人文思想的基础和方法,以人文思想丰富文学大数据和文学计算的精神价值,实现二者的对话和融通,那么文学批评技术化转向就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节选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
材料二:
关于文学批评的警报已经响起很长时间,批评家的勇气、立场以及他们把握时代的能力都要打上问号,“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全方位的质疑”,文学批评似乎陷入了许多混乱和分歧,与此同时,文学批评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却又不容忽视。它的意义并不单纯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界定、分类、分析、解释或评价,它还参与到文化场域内诸多话语的竞争和博弈之中,介入各种复杂、隐蔽的社会历史脉络、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特色。因此,不应对文学批评面临的压力视而不见。文学批评能否免疫于算法?担忧的实质是文学批评是否将由关于审美的体悟与思索质变为冰冷的计算。一旦这种可能得以实现,文学批评历史上诸多流派间的论争都将无足轻重,关于文学作品鉴赏、分析、评价的需求都可交由数字技术来解决。
数字人文的崛起及其涉入文学批评,使这种担忧有了更现实的依据。“文本编码”“主题建模”“远读”“可视化”“图像分析”“数据挖掘”等术语建立起一套与“叙事方法”“话语修辞”“人物形象”“社会历史”“语言符号”“意识形态”等迥然相异的系统。“将人文学术研究的资料,转变为结构化、文本化、数字化的资料(数据)之后,利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工具、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诠释,是我们目前理解的数字人文研究的主流范式。然而,“运用词频统计、自然语言分布定律、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这类专属数字人文的术语表述是否意味着文学批评新范式已然降临?它们能否告诉读者《红楼梦》《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或《阿Q正传》中未被发掘的深层意涵?函数、公式、图表能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介入审美分析?“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们能呈现出作品怎样的风骨或神韵?数字技术与人文传统各有所长、应该在相互吸收中衍生出新的方法与思路,这种立场不会遭到太多的反对,但在将数字技术引入文学批评之后,新型的数字批评仍有哪些力所不逮之处?
算力和数据是否能逐步侵蚀乃至替代传统的人文批评方法?至少从目前看,尚未具备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许多数字人文的研究者都在强调“数字人文”的人文属性。“数字人文”不是简单的“数字”加上“人文”,更不是数字接管人文,而是人文延伸至数字,这种判断隐含着“人文”相对于“数字”的主体性地位。人文思维意味着主动性、反思性、批判性,这是启动数字批评时“看不见的手”。“机器学习提供的视角并不具有经验的客观性,也并非机器计算出的东西。相反,是人类建立了算法,算法发现的一切都反映了人类的视角,即反映了算法创造者的视角。机器只是简单地帮助我们看得更远更广,以一种新的、令人惊讶的方式扩大我们的文学观察视角”。主导数字算法的依旧是个人的生命体验或价值观,“数字人文无法进行‘价值’‘意义’等涉及到‘人性’方面的判断”。如何有效融合数字技术的强大算力,是传统人文研究理论与方法面临的挑战与契机,但这条新路却未必平坦。
(节选自陈舒劼《数字挑战下的文学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学计算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主观呈现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B.材料二作者认为因为数字人文批评不具备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因而不能逐步侵蚀乃至替代传统的人文批评方法。
C.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人文和科学矛盾冲突的极化思维,实现二者的对话和融通,那么文学批评技术化转向就有可能。
D.材料一作者对数字人文未来走向明显持积极态度,而材料二作者对数字人文的现象则持有一种严肃而悲观的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每年成倍增长的全球谷歌图书数据的事实为文学批评进行大规模文学作品分析提供了可行性的数据支撑。
B.材料一中列举小说《风声》中英雄人物的实例,意在突出文学计算以文学数据最大公约数为依据阐释文学的特点。
C.材料二“这种担忧”是指如果文学批评不能免疫于算法,那么关于文学作品鉴赏等需求都可交由数字技术来解决。
D.材料二中机器虽然能以一种新的、令人惊讶的方式扩大我们的文学观察视角,但其本质仍然是算法创造者的视角。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利用“数字人文”方法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的一项是( )
A.微软内部依据平台的诗歌创作方法数据,从“微软小冰”模仿创作的上万首诗中选出139首发表,命名为《阳光失了玻璃窗》。
B.陈大康教授通过量化统计方法统计词频、词长和段落长度变化,得出了《红楼梦》最后四十回的作者并非曹雪芹的重要结论。
C.高校图书馆通过使用数据模型和传统图表相结合的方式,绘制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人物关系及时空分布的可视化图谱。
D.天津大学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数据,模拟建构《长安的荔枝》中的历史空间,使文本故事实现和当代城市空间的现实关联。
4.著名学者南帆曾经说过:“哪一天如果ChatGPT可以提供众多经典作品各不相同的理由,那么,文学的人工智能的时代就真正到来了”。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在讨论当下“数字人文”的现象时,有人说:如今的批评家们普遍都缺乏批评的勇气以及把握时代的能力,就是因为文学数据算法扰乱了当下的文学批评现场。这样的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有违逻辑。请结合材料,分别对这种说法的论点、论证进行反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按
葛亮
荣师傅说,带他去“小按”吧。
点心部分“大按”和“小按”两类。大按主要做月饼、龙凤饼、核桃酥、皮蛋酥等礼饼,每到年节,便是展身手的好时候。大按的主管,便叫做“大按板”。而小按则做虾饺、烧卖等日常包点。“大按”,才是一间茶楼的门面,陈五举听到自己的去处,心里一丝凉。
小按学徒,在厨房里叫“细路”。师傅们,都不想带“细路”。早茶,讲个争分夺秒,不像大按从容。若没有合适的人“帮熟笼”,非但帮不上忙,还会添乱。于是,“细路”便等同于杂工。只能在角落里帮师傅磨刀、洗围裙。师傅也没空教你包点心的手艺。“细路”上心了,就在师傅旁边“偷师”。慢慢也就学得一招半式。
带五举的师傅,姓聂,诨名“三只耳”。这师傅是个大舌头,说话不利索。人问他姓什么,他说“聂”,可任谁听都是“叶”。他急了,便说自己是“三只耳”的“叶”,人就听懂了,因为大舌头,聂师傅的话很少。说起来,一句是一句,掷地有声。
再一层,聂师傅包虾饺是一绝。晶莹剔透,入口香滑多汁。一笼虾饺,恰好三只,又像极了耳朵,这诨名便又成了雅号。一只小小的虾饺看似简单,其实从发面、擀皮、调馅、揉团都暗含着许多门道。此外虾饺之难,难在由表及里。外面的饺皮,水晶虾饺的造型、配料要求严苛,面皮也很讲究。虾饺皮的澄面撞落热水时,撞得好和水温够,全靠经验所致。所以历来虾饺,被称为茶楼点心的“四大天王”之首。如此可知,“三只耳”在小按是很有地位的。
这一连一个星期,他和五举名为师徒,但彼此仿佛也没什么相干。五举照例是一大早三点出现在后厨,拖地、洗菜、刷蒸笼。刷好了聂师傅的,也刷别的师傅的。都刷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一连数日,别的师傅心里过意不去了。就故意对聂师傅说,“三只耳”,这么勤力的“细路”,你不宝贝,我可要收过来了。这话呢,一是致谢的意思,二则也是告诉聂师傅,这孩子厚道帮人是出于自愿,可不是自己有心占便宜。
久了,聂师傅思量这孩子实诚得未免戆居。别的学徒,“双偷”成性。第一是干活偷懒;第二呢,是瞅空跟师父偷师。可这孩子,忙着自己手上的活,师父不叫,竟然都不斜眼看师父一眼。有时,聂师傅故意在他跟前,将包虾饺的速度放慢,五举依然故我。“三只耳”怎么说,也算是“同钦”有名的“小按板”,心里忽而莫名失落。有一日便说,细路,你不想跟我学?
五举站起来,恭敬道,想。
聂师傅便说,想?咱这行偷师是俗例,你不知道?
五举说,我知道。
聂师傅说,那你不偷,难道想刷一辈子蒸笼?
五举便说,师父若看得上五举,便会教我本事。我若是偷来的,自己用着也不踏实。
聂师傅听了,想想,说,你且看着。
说完,他当着五举的面,包了六只虾饺,动作飞快。他将虾饺都摆到了五举面前,说,有个不对路的,挑出来。
五举略打量了一下,挑出了一只。
聂师傅问,这只怎个不对路。
五举说,另外五只,师父都包了十二道折。唯独这只,师父只包了十道,偷工了。
聂师傅当下便知,这孩子非但不戆居,聪敏远胜于常人。他心下一阵感动,说,好孩子,记住了。
咱们这虾饺,必须包上十二道折,才算成了。这是师父给你上的第一课。
陈五举,升到“大细路”,只用了两个月的工夫。两年后,五举的早午茶各种点心,早已不在话下。
每日,厨房中嬉笑的众人并不知道,烧卖笼前就是一场无硝烟的竞赛。此刻,师徒两人面前,一案的烧卖是花樽形,里面的馅料是鱼茸虾仁;一案是马蹄形,里头是牛肉鹌鹑蛋。师徒各自凝神,手眼并用,快而不乱。一捧一捏,仿佛在指尖绽放开花朵。远处管蒸笼的何师傅一声响,喊道:得啦!二人便以此为号,停下手来。
聂师傅仔细清点了数目,长叹道:衰仔,又胜了师父两只!
五举便说,花樽耗神。徒弟看着险胜,其实还是逊了师父一筹。
聂师傅便哈哈大笑,说,口花花。总之老辈说得没错,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这时候,荣师傅带着几个“大按”的师傅经过。看到这一幕,问道,五举,在“小按”做了多久了?
五举躬一躬身,答,荣师傅,我做了两年了。
荣师傅听到,便故意凑到聂师傅跟前,说,三只耳,听到未?两年啦。
聂师傅转过身,埋下头,只管将烧卖一只只放进蒸笼里。
“大按板”荣师傅,来得勤了。
荣师傅与聂师傅,将五举叫到小房间里。
荣师傅说,五举,我和聂师傅说好了。让你回“大按”。你愿意回吗?
五举低下眼睛,说,我听师父的。
聂师傅面无表情道,这回不用听师父的,听自己的。
五举说,不回。
荣师傅说,嗯,那你说说,你不回的道理。
五举说,荣师傅把我带来了同钦楼,是伯乐的恩情。可是师父栽培了我,教我学手艺。我走了,师父两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两位师傅都愣一愣。继而,荣师傅哈哈大笑,说,三只耳,你输了。
五举茫然看着他们。
荣师傅说,我们打了一个赌,赌你愿不愿意回“大按”。
五举皱皱眉头,说,二位师傅,五举人小,是把细路当玩笑看了。
荣师傅忙道,嗐,倒是我们两个老的不尊重……聂师傅摆摆手,说,罢了罢了,愿赌服输。你这徒弟,我可算给你教出来了,又试出来了。
(节选自《燕食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茶争分夺秒,师傅也没空教“细路”包点心的手艺。所以在师傅旁边“偷师”,是这行的俗例。
B.聂师傅的话很少。但说起来一句是一句,掷地有声。其实聂师傅的话少,并不全是因为他舌头大。
C.“久了,聂师傅思量这孩子实诚得未免戆居”,据上下文推测,“戆居”应为“呆头呆脑”之意。
D.“总之老辈说得没错,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聂师傅的这句话,隐含了他对五举的不满和后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着力描写菜品和厨艺,其实也是在写厨德与人品,中国式的伦理文化才是作品的核心内容。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推进故事发展,明线是荣师傅和聂师傅考察选拔徒弟,暗线是五举偷师学艺。
C.人物情绪常以动作表达,很克制,如“聂师傅转过身,埋下头,只管将烧卖一只只放进蒸笼里。”
D.小说中适度穿插的“细路”“帮熟笼”“衰仔”等粤地方言土语,简洁传神,也使小说很接地气。
8.小说故事看似平淡,但在情节上设置了很多曲折反转,请举二例说明。
9.聂师傅最后说,罢了罢了,愿赌服输。你这徒弟,我可算给你教出来了、又试出来了。请根据文本分析:聂师傅教出来了什么?又试出了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延广抗不称臣,挑契丹之怒,而石晋以亡,古今归罪焉。流俗之论无当于是非,若此类者众矣。石氏之亡不亡,奚足为有无哉?即以石氏论,称臣称男,责赂无厌、丑诟相仍,名为天子,贱同仆隶,虽得不亡也奚益?重敛中国之所有,以邀一日之欢,军储不给而军怨于伍,流离载道而民怨于郊,将吏灰心,莫为捍卫,更延之数年,不南走吴、楚以息肩,则北走契丹以幸利,一夫揭竿而四方瓦解,石氏又恶保其不亡乎?石氏之亡,桑维翰实亡之,而奈何使延广代任其咎也!称臣、割地,输币之议,维翰主之,敬瑭从之。刘知远已异议于早,延广与知远对掌马步为亲军之帅,知远怀异心以幸其败而不力争,延广抉孱主以耻其亡而独奋起,延广之忠愤,虽败犹荣,而可重咎之以折中国生人之气邪?夫契丹岂真不可敌而以鸿毛试炉火哉?敬瑭所倚以灭李氏者,徒晋阳解围一战耳。又张敬达已老之师也。遇险而惧,不敢渡河而返。李从珂自溃,非胡骑之果能驰突也。杨光远诱之,赵延寿导之,而中国水旱非常,上下疲于岁帑、乃敢举兵南向。当是时也,中国之势亦张矣;述律有蹉跌何及之惧,气亦熸矣。而延广罢去,留守西京,悲愤无聊,唯自纵酒;桑维翰固争于重贵,复奉表称臣以示弱,然后孙方简一叛,大举入寇。而重贵为俘。繇此观之,契丹何遽不可拒?延广何咎?维翰之贻害于中国促亡于石氏其可以一时苟且之人情颂其须臾之安,而贳其滔天之罪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材料二:
石敬瑭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刘知远谏曰:“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敬瑭不从。表至契丹,契丹主大喜,白其母曰:“儿比梦石郎遣使来,今果然,此天意也。”乃为复书,许俟仲秋倾国赴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维翰之贻A害B于中国C促亡D于石氏E其可以一时F苟且G之人情H颂其须臾之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要求,文中指索取。与《促织》中“令以责之里正”的“责”词义相同。
B.咎,过失、罪过。与《屈原列传》中“楚人既咎子兰”的“咎”用法不相同。
C.聊,依靠、依赖。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聊”用法相同。
D.与,给予。与苏洵《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一直把石晋的灭亡归咎到景延广的身上,但王夫之认为石晋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从执政者来说,君主自身也丧失国格,毫无尊严。
B.王夫之认为石晋灭亡,桑维翰要负主要责任。石敬瑭时期,他主动起草奏章向契丹称臣,到了石重贵时期,他两次上表向契丹称臣示弱。
C.景延广在被罢官后留守西京,悲愤之余只能无节制地饮酒。实际他也有许多忠义之举,如忠心扶持孱弱的君主,耻于亡国独自奋起反抗。
D.石晋为契丹所灭,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张敬达年老,不敢渡过黄河;杨光远、赵延寿投降契丹;中原地区百姓苦于天灾与苛捐杂税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流俗之论无当于是非,若此类者众矣。
(2)乃为复书,许俟仲秋倾国赴援。
14.对于刘知远这一历史人物,王夫之和司马光的评价是不相同的,在材料中引用他事迹的用意也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公实示间字韵诗怅然有感次韵奉和三首(其二)
洪炎
辍哭人歌行路难,畏人无地出人间。
欣逢北海孙宾石,犹是江南庾子山。
野草离离随意绿,群凫泛泛倦飞还。
一川烟草松萝外,何处梯云叩九关。
【注】洪炎,两宋之交诗人,“江西诗派”代表诗人。公实,指作者的友人郑湛。②孙宾石,名孙嵩,东汉末年名士,曾救助过赵岐,后来孙嵩被刘表、赵岐共表为青州刺史,并受到刘表礼待。③庾信,字子山,南北朝著名文士,流寓人士,曾写过《哀江南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与友人的唱和诗,首联“辍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强和隐忍。
B.颔联引用典故,表达了与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孙宾石、庾子山实际指的就是友人郑公实。
C.“随意”“倦飞”拟人化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与“鸟倦飞而知还”情感表达有相似之处。
D.一川烟雾缭绕的景象仿佛是诗人飘渺的思绪,情景交融中传达出了作者细腻而幽微的思绪。
16.李白《行路难(其一)》和本诗都提及了“行路难”,两位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杭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具体写出了杭州市场之繁荣、百姓之殷富。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古诗词中很多以“自”或“空”营造意境氛围,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留声机、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不断迭代时,总有人进行这样的讨论:( 甲 )?今天,我们拥有无限多的表达方式,拥有舞台艺术、影视剧等各种各样的载体,为什么文字依然重要?
文字是底层逻辑和内核精髓。以影视剧为例,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②尽管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好剧本,③那是“一剧之本”。④近年来影视剧《人世间》《繁花》,⑤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著功不可没。而当我们谈起经典影视剧时,脑海中闪回的一定有经典台词。
对于表达者来说,文字“天然去雕饰”,让人专注于思想和感受本身。看似单薄的文字,背后是磅礴的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文字意味着更多。从龟甲兽骨到笔墨纸砚,从篆刻到书法,……中国人对文字形与意极致美学的追求从未停息。世上有的任何东西,文字可以描绘;世上不存在的东西,文字也可以呈现。
对于阅读者来说,与其他艺术表达方式相比,文字的感受不可替代。每一次阅读,都是作者与读者一起完成的,而读者的解读也是一种再度创作。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环境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 乙 )。
短视频当道的今天,“一个视频带你读完《XXX》”“十分钟看完XX历史”的情况 A ,人们每分钟获取的信息量是阅读文字的数倍,但“快餐”给人带来的精神滋养有时会大打折扣,浅浅了解并不会让人形成 B 。要想产生深度思考,经受思想的淬炼,体会情感的沉淀,还是需要于书本中探寻、在文字中跋涉。
不管媒介如何迭代、人们对信息量的追求如何增长,始终有人笔耕不辍,也始终有人手不释卷。在这个时代,文字的力量依然澎湃,依然值得相信。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句子中的“单薄”与文中加点的“单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工压迫到厂门单薄的防线了。 B.词少淡则单薄,句稍缓则沓拖。
C.穿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 D.他有些单薄的身子僵硬的弯着。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三处使用了重复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找到了自己。也有人说:忘我,才是最大的快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A 4.
①文学作品其后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内涵,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生命体验/价值观,充满变数和偶然,并不能绝对化地判断“真”和“假”,而人工智能算法却秉持着“非此即彼”的极化思维,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介入文学作品的原因;
②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能够实现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两者融通,那么文学批评技术化转向就有可能真正到来,文学的人工智能时代也可能到来。 5.
驳论点:以偏概全。“批评家普遍缺乏批评的勇气及把握时代的能力”不合实际,主观臆断,材料中说的是“都要打上问号”,没有说都缺乏批评的勇气及把握时代的能力。
驳论证: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因果论证漏洞大,文学数据算法可能是一个原因,同时“批评家普遍缺乏批评的勇气以及把握时代的能力”仅仅因为文学数据算法,也是不合理的。
6.D 7.B 8.①陈五举听到去处为“小按”,心里失望“一丝凉”,却依然天天早起操劳,赢得众多师傅的肯定。②聂师傅思量这孩子太实诚,双“不偷”,疑心他“呆”,五举却以自信坦荡和聪慧打动了师傅。③荣师傅让五举回“大按”,五举因不辜负聂师傅而拒。 9.教出来了:虾饺等早午茶各种点心的细节;不得偷工减料;人生关键处的选择要倾听自己的内心。
试出来了:五举之聪敏远胜于常人;五举之诚实坦荡;五举仁义、知恩图报。
10.CEH 11.C 12.B 13.(1)那些世俗的言论并不符合标准,像这样的时候还有很多。
(2)(契丹王)于是给石敬瑭写了回信,答应等到仲秋时节,发动全国人马来支援他。 14.
①王夫之对刘知远隐含批评,以为其不忠;
②司马光肯定了刘知远的远见,能尽到 臣子劝谏的本分;
③材料一中王夫之用刘知远的行为和景延广的行为进行对比,以此突出景延广的忠勇;
④材料二中司马光引用刘知远 的言行,说明石晋的灭亡在于石敬瑭不听劝谏。
15.B 16.
相同点:二者都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不易的感叹。
不同点:李白在《行路难》尾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尽管前路艰难,但诗人始终保持自信乐观的用世态度;本诗尾句诗人虽然有对理想或用世的积极心态,通过朦胧之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迷茫,不知到哪里找寻自己的方向。
17.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8.甲:文字是否会被取代
乙:好的作品常读常新 19.②将“尽管”改为“但是”
④句末尾添加“的成功” 20.B 21.A.俯拾皆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B.真知灼见 22.
①最后一段有三处重复,能够很好的控制叙述节奏,增强叙述张力与感染力。
②“如何”这一重复从媒介与人类需求两方面点明了社会的变化。
③“始终”这一重复点明了创作者与阅读者永远在创作与阅读。
④“依然”这一重复强化文字力量的持久性与可行性,增强肯定语气。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