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九上17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杜小康、鸭子、芦荡、船”等高频词,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环境描写与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探究其与人物心理、成长的关联。
3.感悟“困境与成长”的主题,培育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感知“孤独”
出示名言:“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无人见证的孤独里。”
同学们,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某个让你感觉自己突然“长大”的瞬间,恰恰发生在一个人的孤独之中?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少年杜小康的世界,陪伴他去经历一场被迫的、漫长的、无人见证的孤独。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这片茫茫的芦荡与水泊之间,他究竟如何完成一场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二、任务驱动,分层探究
任务一:勾画小说高频词和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关键语句,理清小说脉络,并填写情节发展图。
《孤独之旅》情节与心理发展轨迹
情节 具体内容 心理 关键词
离乡(开端) 因家道中落,被迫与父亲撑船离家,前往芦荡放鸭。 茫然”与“恐惧” 茫然和恐惧
迟迟不能入睡
芦荡(发展) 抵达无边无际的芦荡,安顿下来,开始孤独的放鸭生活。 陌生、压抑、
日益强烈的孤独与想象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想象,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
风雨(高潮) 遭遇暴风雨,鸭群被冲散,杜小康独自冒雨寻鸭。 恐慌→ 勇敢、担当(责任感的觉醒) “也顾不得父爱了……”“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鸭蛋(结局) 清晨,杜小康在水中发现了鸭蛋,惊喜万分。 惊喜、成熟、“长大了”(成长的顿悟)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他哭了起来……”
任务二:剖析高频词,理解人物成长
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分析“鸭子”与“芦荡”如何映照杜小康的成长。
部分 鸭子描写 芦荡描写 表现人物的作用
开端发展 “这群小伙伴……”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动态镜像,它作为一条情感线索,让杜小康的成长变得可视、可感。 芦苇荡是杜小康成长的静态熔炉,它作为环境背景,为这场成长提供了必需的残酷压力与神圣空间。
暴风雨夜 “鸭子被刮散了” “雷声、风雨声、鸭叫声……”
故事结尾 “下蛋了,下蛋……” “炊烟一样的热气”
追问:通过这些描写,你认为杜小康的性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他从一个出发时茫然、恐惧、依赖父亲的少年,在孤独与磨难的淬炼中,成长为一个勇敢、有担当、能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成熟少年。
任务三:聚合高频词,挖掘象征意义
核心问题:小说中的“水”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它承载着怎样丰富的含义(意蕴)?
【链接材料】
材料一:困境与毁灭之水
杜雍和突然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堵住了他的视线,吓出一身冷汗来。他猛然惊醒,但已迟了:他的大木船撞在了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上。未等他反应过来,就觉得船猛烈一震,他被震落到水中……他醒来后,双目发直,并且两腿发软,无法站立起来。人家帮他打捞了一番,但几乎什么也没有捞上来:盐化了,只剩下麻袋;纸烂了,已成纸浆;十几箱糖块已粘成一团……
——《草房子》节选
教学提示:此处的“水”是灾难性的力量,它摧毁了杜家的生计,是导致杜小康孤独之旅的直接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水作为现实困境的象征。
材料二:诗意与温情之水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 ——《孤独之旅》
教学提示:此处的“水”充满了宁静的诗意与生活的温情。炊烟与热气在水面上交融,象征着即使在孤独中,生活仍在继续,并蕴含着美与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水作为生活母体与审美对象的象征。
材料三:希望与顿悟之水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孤独之旅》
教学提示:此处的“水”是希望与生命成长的摇篮。鸭子在水中下蛋,这伟大的发现正是在“水”边完成的。
水见证了所有的付出终得回报,是杜小康成长顿悟的神圣现场。
材料四:理论支架——水作为镜子与导师
“曹文轩笔下的人物总是与‘水’发生着深刻的联系……当他因秃头而被排斥时,‘水’(如河水、雨水)成为了他独自舔舐伤口的静谧之地,是包容一切委屈的母体。而最终,当他通过在文艺汇演中成功扮演角色而获得尊严时,他的价值实现同样与‘水’的意象(许是汗水、泪水,或是象征性的河流)交织在一起。水,在这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物内心的波澜;也是一位沉默的导师,启迪人物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 它让角色的成长不是一种干瘪的说教,而是一种诗意的、沉浸式的体验和顿悟。”
——徐妍《永恒的古典——论曹文轩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
教学提示:此则评论为学生的解读提供了理论工具。“镜子”与“导师”的比喻,精准地概括了“水”在曹文轩小说中的核心功能。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观点,去综合分析前三则材料中“水”的不同面相。
追问:结合所有材料,你认为“水”在杜小康的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参考答案:“水”既是镜子(映照出他从恐惧到坚强的内心波澜),也是导师(在孤独中启迪他认识自我与生命),更是母体(包容他的委屈,洗涤他的心灵,最终促使他完成成长的顿悟)。
三、迁移运用,推断人物未来
任务四:文章的结尾写道:“鸭蛋!鸭下蛋了!”这不仅是鸭子成熟的标志,更是杜小康“长大”的宣言。假如故事继续,经历了孤独之旅淬炼的杜小康,未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最契合原文精神的一项,并阐述理由。
A. 他变得沉稳坚毅,回到油麻地后,虽家境未能立刻恢复,但他利用在芦荡中积累的养鸭经验,脚踏实地,重新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B. 他因为这段艰苦的经历而变得内向敏感,从此畏惧水路与远方,只愿留在油麻地过着平静却略显封闭的生活。
预设:
1.从成长结果与人物性格看:芦荡中的孤独与磨难,特别是暴风雨夜的经历,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发现鸭蛋时,他“惊喜地跑过去”“大叫”,四个短句和感叹号展现了他历经磨难后并未消沉,反而在绝望中寻获希望与激情。
选项A中“沉稳坚毅”“撑起家庭的重担”正是这种成长的直接体现和必然延续。
2.从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看:文中的“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映照。鸭子从“害怕”到“下蛋”,喻示着杜小康在困境中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选项A中“利用养鸭经验”巧妙地将这段象征性的成长转化为现实的生命力,符合小说的内在逻辑。
3.从暖色环境描写的预示看:小说在描绘孤独艰辛的同时,不乏充满暖意与希望的场景。例如,黄昏时分“飘起第一缕炊烟”的温情,“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的诗意,以及那颗“还有点儿温热的蛋”所承载的生命热度。这些暖色环境的描写,为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定下了悲壮而不悲戚,艰辛而不绝望的基调。它们预示着,这段旅程的终点不是阴郁与封闭,而是像那颗温热的蛋一样,孕育出成熟与希望。
因此,杜小康的未来必然如选项A所描述,是脚踏实地、充满生命韧性的,而非选项B所代表的退缩与封闭。
四、课堂总结与寄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循着高频词的路径,走进了杜小康的孤独世界。我们发现,“鸭子”是他的镜像,“芦荡”是他的考场,“水”是他的导师。这场孤独之旅,实则是一场庄严的成长礼。
让我们铭记——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困境是生命的磨刀石。愿我们都能像杜小康一样,在人生的“芦荡”中,勇敢前行,最终迎来自己生命中的“鸭下蛋”的惊喜时刻。
板书设计
17、孤独之旅

心灵成长、自我觉醒
杜小康: 不成熟

长大、坚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