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分值:120分,参考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9分)
【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_》。(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乙】文中的划线句。(2分)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而乙文则出自志人小说集。
B.甲诗标题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而乙文中的“未若”则是不如的意思。
C.文中谢道韫以“柳絮”这一春时景物咏冬之雪景,更见诗意与匠心。
D.甲诗的尾联由归雁之景引起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令诗人感到凄凉悲伤。
4.【甲】【乙】两文中都有对景物的细致描摹。【甲】诗的颔联描绘了潮平岸阔的江景,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襟,而【乙】文中谢道韫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来描绘雪景,展现了她独特的才气。(3分)
阅读短文,完成5-9题(12分)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公仪休相鲁①而嗜②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③不受。其弟谏曰:“夫子④嗜鱼而不受者,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⑤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⑥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⑦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仪休嗜鱼》
【注】①相鲁:做鲁国宰相。②嗜:喜欢。③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④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⑤下人:退让别人,不敢责求别人。⑥枉:歪曲。⑦恃:依靠。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饭疏食( ) (2)三军可夺帅也( )
(3)仁在其中矣( ) (4)故不受也( )
6.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夫子嗜鱼而不受
B.曲肱而枕之 有下人之色
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弟谏曰
D.可以为师矣 匹夫不可夺志也
8.翻译句子。(2分)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9.根据文意推测,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短文,完成10-14题。(13分)
【文段一】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雍也》
【文段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自《论语·述而》
【文段三】 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①。止则莫之测②,行则莫之御③。富贵不能淫④,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⑤乎得失而不惧。
——选自《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①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②测:揣测(到他的内心)。③御:阻挡。④淫:使……惑乱(迷惑)。⑤临:面临。
10.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⑴人不堪其忧 ( )
⑵饭疏食 ( )
⑶贫贱不能忧 ( )
11.下列选项中的“而”字,与“行乎患难而不屈”中“而”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处士笑而然之
12.翻译句子。(4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
13.现代诗人臧克家在其《曲阜三日》中写道:“他(颜回)居住的‘陋巷’,从一个普通的名词,变成了特殊名词。人去了,‘陋巷’二字却千古留香。”说说这句话的含义。(2分)
14.通读三个文段,你认为古代的君子有怎样的共性?(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9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③?”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④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⑤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⑥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⑦以此定之。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卢志:字子道。父亲卢珽,祖父卢毓。②陆士衡:陆机,字士衡。父亲陆抗,祖父陆逊。③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④士龙:陆云,字士龙。陆机的弟弟。⑤容:或许。⑥鬼子:骂人用语。⑦谢公: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1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与成语“不期而至”中的“期”意思相同。
B.“太丘舍去”的“舍”是“离开”的意思,说明友人的不守信用。
C.“陆逊、陆抗是君何物”与“待君久不至”中的“君”字意思相同,都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D.“既出户”中“既”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右边是食器的形状,本义是吃罢,吃过,根据上下文可推测文中的“既”是已经的意思。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7.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朗读画线的句子时,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呢?请说明理由。(3分)
18.两文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陈元方和陆士衡的“方正”在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2分)
班级举办“学古代先贤·悟为学之道”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8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9.好的氛围和方法有助于学习。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择其善者而从之
20.言论中体会先贤才情志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21.你认为《咏雪》中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描绘白雪的场景,符合《(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论述的道理?写出你的理由。(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材料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材料二: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下帷④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熹编《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忧,忧虑。③息:休息。④下帷:指专心读书。
2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3.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患记问不若人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1)若:__________
独下帷绝编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韦编三绝 (2)绝:__________
迨能倍诵乃止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迨:①及;②等到;③趁,乘。(《汉语大词典》) (3)迨:__________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25.同是写古代儿童的特点,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2分)
阅读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
[甲]
两只右手靠拢在一起,表示“朋友”的意思。
“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选自《说文解字》)
[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十二章)
[丙]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①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②天下,管仲之谋也。
(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
[注]①进:荐进,推举。②匡:纠正,扶正。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 省:__________
②管仲事公子纠 事:__________
④管仲之谋也 谋:__________
27.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B.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C.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D.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29.请结合甲乙丙三段文言文,谈谈在交友上你获得哪些启发?(3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11分)
【甲】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乙】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3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5分)
(1)伯牙破琴绝弦 绝:__________
(2)汤汤乎若流水 若:__________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足:__________
(4)二人并告归乡里 并:__________
(5)后二年当还 还:__________
31.【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标点符号印刷的时候弄丢了,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用斜线“/”代替标点,你觉得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B.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C.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D.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3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元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
B.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设想好酒食来恭候范式。
C.元伯具体地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
D.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好饮食来伺候他。
33.甲文告诉我们,交友的理想境界是__________;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是维持友情的纽带。(用2-4字词语填空)(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A)。
【乙】
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B)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C)?”遂遣⑥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⑥遣:打发。
34.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B)犹未已 查阅词典(a.停止,完毕;b.副词,已经;c.副词,太,过分;d.语气词,用法同“矣”) ①_____(填字母序号)
(2)奕于是改容曰 语境推断(结合上下文) ②__________
(3)阿奴欲放去(C) 课内迁移(太丘舍去) ③__________
(4)遂遣之 语境推断(结合上文) ④__________
35.请将“而”“也”“邪”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3分)
A( ) B.( ) C.( )
36.请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37.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38.言为心声。你认为童年的谢道韫和谢安分别是什么样的人?(2分)
39.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3分)
感受南通盐民生活,完成以下任务。(18分)
【甲】
灶舍炊烟(夏云晖)
煮海多穷民,黑黧面如鹄。
万灶一缕烟,煎熬盐易粟。
如入陶穴居,四时皆暑酷。
安得采风者,照以光明烛。
(选自南京大学出版社《古诗咏南通》)
【乙】
①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
②一法:高堰地①,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②诘朝③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④。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③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
④一法:逼⑤海潮深地,先堀⑥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之上。俟⑦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
⑤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⑥又淮场地面,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漂来断草⑧,勾取煎炼,名蓬盐。
⑦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扬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
⑧凡蓬草盐,不可常期,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
(选自《天工开物》)
【注】①高堰地:挡水的高坝地。②度:预计,估计。③诘朝:明晨。④其下盐茅勃发:它下面的盐分便像茅草般地结晶析出。⑤逼:靠近。⑥堀:掘,挖。⑦俟:等到。⑧断草:海藻。
40.甲诗中诗人心中的“采风者”是怎样的一种人?你觉得本学期所学课文作者中,谁最符合诗人心中“采风者”的特质?请简要说出一点理由。(3分)
41.小通对甲诗非常欣赏,认为这首五言律诗写得很好,小南则认为他说错了文体,这不是一首律诗。小南的依据是什么?(2分)
4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种户各有区画经界
4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地皆产盐( ) (2)疾趋扫起煎炼( )
(3)若淫雨连旬( ) (4)或数年一至( )
4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
45.综合乙文及第4题和下面链接的文字,古代南通人生产盐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各填一个字)两种。而乙文中“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一句则侧面照应了甲诗中描绘出的盐民的生活状况:__________。(选填诗歌中的一个字)(3分)
【链接】
到宋朝初期,秦灶的盐业已经相当发达,大小盐场盐灶遍布海边。当时,官府为控制盐的生产,就管住煮盐的工具——盘铁。盘铁就是大大小小的铁板,平时分开存放,专人保管。通过浸过海水的草料,制成卤水,把它过滤之后就变成盐卤,每个盐民分得一块盘铁,到煎盐的时候把它拼成直径超过一丈的劳盆(大盘子),下边砌灶燃薪,上面浇上盐卤,通过水分的蒸发留下海盐。
(摘自《追梦港闸》)
46.《咏雪》中谢安“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提问,胡儿答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如果你是淮扬地区的盐工,你如何评判这句诗的优劣,请结合文中内容说出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王湾;世说新语
解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咏雪》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2.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解析:重点词:俄而(不久)、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
3.C
解析:
A项:《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非绝句;
B项:“次”意为“停宿”,非“游览”;
D项:甲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而非“凄凉悲伤”。
4.开阔(或:豁达、乐观);比喻
解析:甲诗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阔”“悬”描绘开阔江景,体现诗人胸襟;乙文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比喻雪景,生动形象。
5.(1)吃(名词作动词);(2)改变;(3)仁德;(4)所以
解析:(1)“饭疏食”意为“吃粗粮”;(2)“夺志”意为“改变志向”;(3)“仁”指儒家核心思想“仁德”;(4)“故不受”意为“所以不接受”。
6.C
解析:句子译为“如果不接受鱼,就不会被免去相位,即使喜欢鱼,我也能长期自己供给鱼”。断句为: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7.C
解析:C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A项“而”分别表顺承、转折;B项“之”分别为代词“它”、助词“的”;D项“可”分别为“可以”“能够”。
8.您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
解析:重点词:嗜(喜欢)、受(接受)、何(为什么)。
9.怕因受贿而枉法丢官,最终无法再自给鱼(或:保持廉洁,坚守原则)
解析:公仪休认为“受鱼”会导致“枉法免相”,最终失去自给鱼的能力,体现其清醒的自律意识。
10.(1)能忍受;(2)吃;(3)使……忧虑(使动用法)
解析:(1)“不堪其忧”意为“不能忍受那样的忧愁”;(3)“贫贱不能忧”意为“贫贱不能使他忧虑”。
11.B
解析:“行乎患难而不屈”中“而”表转折,译为“却”。B项“学而不思则罔”中“而”表转折,与例句一致。
12.(1)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2)古代的君子,居住简朴来修养自己的内心。
解析:(1)重点词:不义(不正当手段)、于我如浮云(对我来说像浮云);(2)重点词:简居(居住简朴)、养其心(修养内心)。
13.“陋巷”因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成为象征,体现其品德超越物质环境,影响深远。
解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其精神使“陋巷”从普通地名升华为精神符号。
14.安贫乐道、内心充实、坚守道义(或:不为富贵所惑,不为贫贱所忧)
解析:三文段均强调君子即使身处贫贱,也能坚守内心的道德与快乐。
15.A
解析:A项“不期而至”的“期”意为“约定”,与“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意思相同,故A项正确;C项“君”在两文中均为尊称“您”,正确;D项“既出户”的“既”意为“已经”,正确。
16.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解析:重点词:期行(约定同行)、委(丢下)、去(离开)。
(需结合画线句分析,此处假设画线句为“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
17.示例:赞同重读“宁有不知”,理由:此句表达陆士衡对卢志无礼提问的愤怒与反驳,重读可突出其维护家族尊严的坚定态度。
18.陈元方:面对友人无信无礼,据理反驳,维护父亲尊严;陆士衡:面对卢志直指父祖名讳的无礼,怒斥其“鬼子敢尔”,坚守对长辈的尊重。
解析:“方正”指正直守礼,两人均在面对无礼行为时坚守原则。
19.(1)家庭聚会;(2)学习、采纳
解析:(1)“内集”意为“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从之”意为“学习他的优点”。
20.(1)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2)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解析:(1)重点词: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2)重点词:三军(军队)、夺志(改变志向)。
21.符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理由:谢安“欣然”提问,子女抢答,氛围轻松愉悦,体现以学为乐的态度。
22.A
解析:句子译为“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不睡觉时,吟咏文章,思考意义,收获很多”。断句为: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3.(1)比得上;(2)断;(3)等到
解析:(1)“未若柳絮因风起”中“若”为“比得上”;(2)“韦编三绝”中“绝”为“断”;(3)“迨能倍诵乃止”意为“等到能背诵才停止”。
24.(1)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
解析:(1)重点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2)重点词:尝(曾经)、成诵(背诵)。
25.材料一:侧重儿童的聪慧才情(谢道韫以“柳絮”咏雪);材料二:侧重儿童的勤奋刻苦(司马光“独下帷绝编”)。
26.①同“悦”,愉快;②反省;③侍奉;④谋划
解析:①“说”为通假字;②“三省”意为“多次反省”;③“事公子纠”意为“侍奉公子纠”;④“管仲之谋”意为“管仲的谋划”。
27.C
解析:句子译为“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断句为: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8.(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管仲)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
解析:(1)重点词:知(了解)、愠(恼怒);(2)重点词:游(交往)、贤(贤能)。
29.交友要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互相理解(鲍叔知其贤)、彼此成就(鲍叔进管仲)。
解析:结合三则材料,从诚信、理解、互助角度概括。
30.(1)断绝;(2)像;(3)值得;(4)一起;(5)返回
解析:(1)“破琴绝弦”意为“摔琴断弦”;(5)“当还”意为“将要返回”。
31.B
解析:句子译为“分别两年,千里之外的约定,你怎么敢如此确信呢?”断句为: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32.A
解析:“具以白母”意为“详细地告诉母亲”,“设馔以候之”意为“安排饮食等候他”,A项翻译最准确。
33.知音(或:知己);守信(或:诚信)
解析:甲文伯牙因锺子期死而“破琴绝弦”,体现“知音难觅”;乙文范式“果到”,体现“守信”。
34.(1)a(停止);(2)脸色;(3)离开;(4)于是,就
解析:(1)“犹未已”意为“还不停止”;(2)“改容”意为“改变脸色”;(3)“放去”意为“放走”;(4)“遂遣之”意为“于是打发他走”。
35.A.也;B.而;C.邪
解析:A处表判断,用“也”;B处表转折,用“而”;C处表疑问,用“邪”。
36.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解析:根据句意断句,“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为并列动作。
37.哥哥,老翁很可怜,怎么能做这种事!
解析:重点词:可念(可怜)、何可(怎么能)。
38.谢道韫:聪慧机敏(以“柳絮”咏雪,富有诗意);谢安:善良仁厚(劝兄长放过老翁,体恤他人)。
39.赞同。理由:谢安与子女“讲论文义”,鼓励自由表达(《咏雪》);谢奕听取谢安的意见,改正错误(《谢安怜翁》),体现对儿童的尊重与引导。
40.“采风者”指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百姓生活的人。范仲淹(《岳阳楼记》关注“庙堂江湖”,心怀百姓)。
41.甲诗不是律诗,因为:①律诗通常八句,甲诗六句;②律诗讲究平仄、对仗,甲诗未严格遵循。
42.种户/各有/区画经界
解析:“种户”为主语,“各有”为谓语,“区画经界”为宾语。
43.(1)都;(2)快步走;(3)如果;(4)有时
解析:(2)“疾趋”意为“快步跑去”;(4)“或数年一至”意为“有时几年出现一次”。
44.有被太阳晒后自然生出像马牙一样的盐霜的,称作“大晒盐”。
解析:重点词:如马牙(像马牙)、谓之(称作)。
45.煎;晒;穷
解析:乙文提到“淋煎”“日晒”,链接材料提到“煎盐”;甲诗“煮海多穷民”的“穷”体现盐民生活状况。
46.示例:不赞同。胡儿以“撒盐”喻雪,但淮扬盐“质重而黑”(乙文),与白雪颜色、质感不符;谢道韫“柳絮”喻更贴切,既有形态又有神韵。
解析:结合乙文“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分析“撒盐”比喻的局限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