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走月亮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走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以“校园电视台邀约制作明信片”为贯穿始终的大任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坚定践行 “生本课堂” 理念,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创意表达等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引导学生在富有诗意的语言中徜徉,感受文学之美,并迁移运用文本的表达范式,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创造性转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课文描绘了云南白族女孩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想,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篇极佳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范本。
【教学目标】
阅读与鉴赏:能够有感情、有创意地朗读课文,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并品味课文调动多种感官、运用精妙词语描绘景物的表达特点,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表达与创造:联结生活经验,尝试运用课文“美景、乐事、浓情”融为一体的表达范式,创意描绘自己生活中的月下情景,书写美好情感。
梳理与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梳理文脉,探究文本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结构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品味文中富有画面感的语句,感受课文“调动感官”和“运用修辞”的表达秘妙。
难点:内化文本的表达范式,并能有创意地迁移运用于个性化的写话实践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明信片底稿、合作学习单、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课,明确任务
创设情境:播放“校园儿童电视台”邀约视频,“走读中国”节目组邀请同学们通过学习《走月亮》,为美丽的月夜制作一张明信片。
明确任务:师生共同探讨,一张打动人心的明信片需要什么?(优美的风景、快乐的事情、真挚的情感)。(板书:美景、乐事、浓情)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进入文本。)
二、任务一:我寻“月下迹”——梳理场景,整体感知
温故生词:出示词语组(月盘、月光、溪水、香味;鹅卵石、小水塘、果园、稻田……),学生朗读,回忆画面。
梳理文脉: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了哪些地方?(溪岸、村道、果园、田地)
生生互动:与同桌交流,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简单的同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体现生本。)
三、任务二:我赏“月下景”——品读语言,学创结合
活动一:精读“溪岸图”,学方法
自主发现:默读第4自然段,用不同符号圈画出你认为最美的“景”和最乐的“事”。
深度品析(生本探究式):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圈画的词句,并说明理由:“这个词句让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感觉到了什么?”
聚焦关键词,比较品味:
“流”字之妙:“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将“流”换成“飘”或“有”,好吗?为什么?(感受月光如水,香味与月光随之流动的动态美和连贯感)。
“抱”字之情:“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对比“映着”,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体会拟人手法带来的温暖、亲切与可爱)。
创意朗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通过朗读把这种美和快乐表现出来。
学创明信片:
师生合作,尝试为“溪岸图”创作明信片配文。
出示“创意小锦囊” 作为写作支架:(1)用上一个奇妙的动词;(2)打开你的多种感官。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文学阅读”的深化。变“教师讲”为“学生探”,通过自主圈画、多感官想象、换词比较等方式,让学生亲历语言品味的过程。朗读和“小锦囊”为“创意表达”搭设阶梯。)
活动二:合创“田园图”,用方法
合作探究:四人小组选择“村道、果园、田地”中任一场景,使用 “合作学习单” 进行探究。
学习单内容:我们发现的“美景”与“写法”;我们找到的“乐事”与“情感”;我们设计的“创意朗读”。
代表汇报:小组先进行创意朗读,再分享探究成果。其他小组可补充、质疑。
合创明信片:各小组将探究成果凝练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合创一张月下田园明信片。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创意表达”的初步迁移。通过“合作学习单”引导真合作、深探究,将学法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整合创造能力。)
四、任务三:我谱“月下诗”——联结生活,个性表达
情感唤醒:在轻柔的音乐中,教师引导学生闭眼回忆与家人共度的美好宁静时刻,唤醒情感记忆。
独立创作: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联系自身生活,独立创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月下明信片”。鼓励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达方法。
分享与点评:邀请学生分享作品。
师生共同依据课前明确的“我们的创意评价标准”进行点评(☆☆☆美景有画面;☆☆☆乐事有真情;☆☆☆表达有创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创意表达”的升华与个性化输出。从文本走向生活,让表达根植于真实体验。“情感唤醒”是关键一步,确保学生“情动而辞发”。共定标准下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以评促学。)
五、任务四:我怀“月下情”——探究结构,体味情深
发现与质疑: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共议与升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补充作者吴然的创作背景或相关语句,点明这种“一咏三叹”的写法,不仅串联了场景,更在一次次呼唤中,抒发了对阿妈、对故乡、对幸福生活的深深眷恋。
(设计意图:从对语言细节的关注上升到对篇章结构与情感主旨的整体把握,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六、任务五:我续“月下缘”——勾连文化,拓展延伸
吟咏古诗:出示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含“月”诗句,感受月亮在中华文化中作为“思乡”“怀人”情感载体的独特魅力。
课堂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所学。
布置作业:将课堂创作的明信片完善美化,真正投送至“电视台”;或继续走进其他写景名篇,感受不同的自然之美。
(设计意图:由文及类,将单篇课文置于更广阔的文学与文化背景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延续大单元学习之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生本课堂”与“文学阅读创意表达”的深度融合。
一、生本理念的立体化落实
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授予,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主要体现在:
自主权的下放:从“自主圈画发现美”到“合作探究剖析美”,再到“联系生活创造美”,关键节点都交给了学生。
合作学习的真发生:“合作学习单”让小组讨论有了清晰的路径和载体,避免了“合而不作”,使合作探究可视化、高效化。
评价主体的转变:“我们的创意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创作前就明确目标,在分享时成为积极的评价者,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循环贯通
本节课成功构建了“阅读—鉴赏—表达—创造”的学习闭环。
阅读为基,得言得意:对“流”“抱”等字的品析,不是简单的修辞辨识,而是引导学生潜入语境,感受其动态、温度和情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表达为用,迁移创造:“创意小锦囊”和“明信片任务”为学生搭建了从阅读到表达的脚手架。学生的创作不再是机械模仿,而是在理解范式、激活生活体验后的个性化、创意性输出。
三、可进一步提升之处
在“我怀月下情”环节,对于“一咏三叹”结构妙处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仍停留在概念层面。未来可以尝试让学生也模仿这种句式,在创作明信片时穿插一句属于自己的反复吟唱的句子,让结构之美的体会更加可感、可操作。
总之,本课通过精心的任务设计与活动组织,让学生不仅在美文中学到了语文知识,更经历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完整过程,较好地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