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课件(34页PPT) 教学设计、高清作品图、课堂框架、拓展学习-高中美术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课件(34页PPT) 教学设计、高清作品图、课堂框架、拓展学习-高中美术人教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美术作品的鉴赏》(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拓展学习
学生信息
班级 姓名
拓展学习
蔡国强《天梯》2015年蔡国强在其故乡泉州惠屿岛,将500米钢丝绳与火药构筑的燃烧天梯自海岸直抵云端,以瞬间爆破完成一场震撼的天地对话。(建议自主线上查找视频观看)查阅资料尝试解读,是怎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蔡国强选择了火药爆破的艺术?蔡国强又为什么要创作《天梯》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科技有
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
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
名校名师创作完成的全部原创作品,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
网络传播权,其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
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
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
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
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
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产士三
深圳市一教育料技有限贵任公司
0307766
21世纪载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x第1课《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视觉直观感受层面,虽能捕捉作品形式上的震撼力却较难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深层逻辑。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两幅作品的深层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所承载的历史叙事与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谈论,引导学生探究作品背后的深层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艺术和美术鉴赏的兴趣。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艺术背后的震撼故事,提高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对艺术品的解读能力,为后续深入鉴赏中西方艺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了解解读美术作品的初步思路(创作背景、深层表达、创作过程),通过本节课认识《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及其作者徐悲鸿和籍里柯。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核心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等方式,深入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为学生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艺术创作的魅力,提升艺术素养,同时感悟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共情,提高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两位作者徐悲鸿、籍里柯,深入了解《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初步了解鉴赏艺术作品的思路。
教学难点:自主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能力,感悟艺术背后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介绍《美术鉴赏》提问:高中美术为什么叫做《美术鉴赏》?“鉴赏”与“欣赏”又有什么区别?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 思考并回答:“美术鉴赏”的含义,“鉴赏”与“欣赏”的区别,学习美术鉴赏的作用。 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初步了解,理解“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情景导入:当你在看美术展览看到美术作品的时候,你们有过哪些疑惑?他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这幅画是怎样创作的?这幅画有什么寓意?……我们将通过解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来破解这些艺术谜题。引出本课作品并展示:引出本课题目:美术作品的创作(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拓展:美术作品的门类 学生通过自身角度思考并回答看美术作品时的困惑。 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内容。
课堂新授 艺术源于生活徐悲鸿《愚公移山》问题情景:毛主席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应的产物。”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怎样的生活促使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呢?徐悲鸿在生活中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呢?作品解读:认识徐悲鸿:徐悲鸿简介。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1940年的社会时代背景。徐悲鸿借愚公移山的故事借古喻今(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展示《愚公移山》草稿图。“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的原因。徐悲鸿为创作不断搜集素材,绘制大量画稿(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力)。 根据教师引导,回答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的社会背景、猜测“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的原因 通过解读《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理解这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怎样为创作搜集素材,从而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能力。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问题情景:那又是什么促使籍里柯创作了《梅杜萨之筏》呢?籍里柯在哪些地方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作品解读:认识籍里柯:籍里柯简介。“梅杜萨号”惨案介绍。籍里柯还原“梅杜萨惨案”场景搜集素材的介绍。 根据教师引导,看作品探究画面中讲述的故事、探究籍里柯怎样搜集素材。
小结: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 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探究与发现:徐悲鸿创作的《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徐悲鸿的画作表现了哪些情节,尝试解读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作品解读:《田横五百士》的表现情节。《田横五百士》的创作意图。 带着问题,分小组尝试探究解读《田横五百士》
总结升华 认识徐悲鸿妻子廖静文:廖静文简介。相关链接: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对《愚公移山》创作经过的记述徐悲鸿远赴印度以画笔为刃,借画展筹款赈济战火同胞。更以《愚公移山》镌刻民族不屈之志,赤心灼灼映山河! 理解感受徐悲鸿为祖国为抗战做所的贡献。 总结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拓展学习 蔡国强《天梯》2015年蔡国强在其故乡泉州,将500米钢丝绳与火药构筑的燃烧天梯自海岸直抵云端,以瞬间爆破完成一场震撼的天地对话。查阅资料尝试解读是怎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蔡国强选择了火药爆破的艺术,蔡国强又为什么创作《天梯》呢? 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尝试解读《天梯》 运用本节课的鉴赏思路自主解读艺术作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解读有趣的当代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浓厚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美术
必修
美术鉴赏
教材版本:
为什么这本书不叫《美术欣赏》
偏偏叫《美术鉴赏》?
刚拿到美术课本你会不会问:
“鉴赏”与“欣赏”又有什么区别?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的,对于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做一个深入的探究与评判,深度和内涵都超越了“欣赏”。
鉴赏=鉴别+赏识
高中的美术不止感受美,更需评析作品技法与内涵,通过经典作品培养建构“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五重核心素养。
那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
只有陈列在美术馆里的才是美术作品吗?美术是不是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以及摄影等,美术就在我们身边。
美术作品可以:
美化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陶冶我们的人格和情操
提升我们的品位和修养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蔡元培
第一单元
鉴赏基础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他的绘画与以往绘画有何不同?这幅作品为什么看起来如此震撼?他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你知道徐悲鸿吗?他为什么要画个裸体?这幅作品有什么寓意?籍里柯又是谁?他们对作品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他为什么要这样画?这幅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这样子构图呢?这幅作品是如何创作的? 中外美术史上尽管它们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却遵循共同的创作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
我们通过解析以下两幅作品来破解这些艺术谜题!
准备好高中第一次艺术之旅了吗?出发!
愚公移山(纸本设色) 徐悲鸿
中国画《愚公移山》是20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
他用中西结合的形式语言表现了一个中国古代寓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梅杜萨之筏(布面油画) 籍里柯
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描绘了一场真实的海难,将绝境中的希望表现得动人心魄,是西方浪漫主义美术的杰作。
美术的门类
美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摄影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美术所包含的门类也不断丰富。从传统美术形态中衍生出来的设计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都成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是一个开放的观念,未来还会有新的门类出现。
建筑
(巴黎圣母院)
绘画
(蒙娜丽莎)
雕塑
(思想者)
工艺美术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摄影
(圣拉扎尔车站后方)
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没有改变,理解了传统美术的价值和意义,就能指导我们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美术现象。
一、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
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怎样的生活促使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呢?
徐悲鸿在生活中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呢?
《愚公移山》徐悲鸿
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徐悲鸿(1895-1953)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徐悲鸿”
这位以奔马图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不仅是融合中西画法的开拓者
更是用画笔记录民族精神的时代见证者。
在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此时的中国,已处于万分危急的状况,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的城市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
1940年
同年,徐悲鸿受印度诗人及哲学家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办画展宣传抗日。
怎样的生活促使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呢?
(时代背景)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
徐悲鸿借愚公移山的故事借古喻今,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坚信中华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为了搬走当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大力神将山移走的故事。
借古喻今
愚公移山(第一稿)(布面油画)
愚公移山(第二稿)(布面油画)
愚公移山(第三稿)(纸本设色)
《愚公移山》共有三幅。
现实生活为徐悲鸿提供了哪些灵感与素材?
油画第一稿,它的尺寸稍小,在2006年拍卖3300万元。
油画第二稿,是徐悲鸿辗转从新加坡带回国,2011年在沈阳展出。
巨型中国画《愚公移山》则是第三稿,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不断搜集和寻找创作素材,
绘制了大量素描、速写与线描画稿
“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这是为什么呢?
愚公移山(画稿)
愚公移山为什么是外国人?
“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这是为什么呢?
愚公移山(画稿)
徐悲鸿说:“虽然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是因为创作时徐悲鸿正客居印度,寻找的模特多为印度国际大学的学生、教员和不少社会工作人员。
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愚公移山(画稿)
徐悲鸿说:“那个像鲁智深的模特,形体伟壮,且性格豪爽,工作严肃热情,吾甚爱之。故郑重保留画中,不做任何改造。”
这位鲁智深似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一位印度厨师。
愚公移山(局部)
《愚公移山》中的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自于生活的经验。
那又是什么促使籍里柯创作了《梅杜萨之筏》呢?
籍里柯在哪些地方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
《梅杜萨之筏》籍里柯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先驱
以震撼的现实性笔触革新艺术表现,代表作《梅杜萨之筏》开创浪漫主义对激烈情感与动态构图的追求。他擅长捕捉人体运动张力,运用强烈光影对比营造戏剧性,同时深耕解剖学研究,其精神病患者系列肖像拓展了人性描绘深度,直接影响德拉克洛瓦等后世艺术家。
泰奥多尔·籍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
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籍里柯”
(浪漫主义并非甜美梦幻的画风哦,而是一场以狂放情感、想象力和个人自由反叛理性束缚的艺术革命。)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有感于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
“梅杜萨号”惨案
1816年7月,法国护卫舰梅杜萨号因舰长玩忽职守而触礁失事,舰长匆匆带亲信乘坐小艇逃生。被遗弃的150人只能用梅杜莎号的舰骸造了一条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12天,淡水食物耗尽后,人们绝望疯狂,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惨案发生后,法国路易十八政府企图掩盖真相,激起公愤。
是什么促使籍里柯创作了《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布面油画) 籍里柯
1. 医院太平间画尸体速写,观察尸体的结构和表情,将一些残肢带回画室,研究尸体腐败的过程。
梅杜萨之筏(画稿) 籍里柯
籍里柯不是“梅杜萨惨案”的亲历者
那他又是如何搜集素材竭尽所能再现当时的场景?
2. 联系幸存者,根据他们的回忆制作竹筏模型。
3. 通过幸存者对灾难的描述加深对事件的认识,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籍里柯在哪些地方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
(PS:太平间画速写、残肢带回画室,我着实惊掉了下巴!)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
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 徐悲鸿
徐悲鸿创作的《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徐悲鸿的画作表现了哪些情节,
尝试解读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
探索与发现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 徐悲鸿
表现情节
作品取材《史记·田儋列传》,聚焦于田横赴洛阳受降前与五百士悲壮诀别的场景。
画面聚焦于田横赴洛阳受降前与五百士悲壮诀别的场景。
五百士群像或悲痛挽留,或怒目愤慨,或默然垂首。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 徐悲鸿
创作意图
民族觉醒: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际,借历史隐喻呼吁国人团结抗争。
艺术革新:以西方写实油画技法重塑中国传统叙事,推动现代美术转型。
家国情怀:徐悲鸿以艺术为武器,通过悲壮场景唤醒民众气节与抗争意志。
徐夫人像(素描) 徐悲鸿
徐悲鸿爱妻——廖静文
徐悲鸿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廖静文
廖静文是徐悲鸿的第二任妻子,两人于1945年结为伴侣,相伴徐悲鸿生命的最后八年(1945-1953)。
她不仅是徐悲鸿晚年的生活支柱,更在其逝世后倾尽一生守护其艺术遗产,将千余幅遗作及收藏无偿捐予国家,并推动建立徐悲鸿纪念馆,以行动延续对丈夫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对《愚公移山》创作经过的记述
1940年春,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当时抗日战争已进行多年,在印度,徐悲鸿利用各种机会,在私人交往中,或在公开的场所讲演,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取得印度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1940年2月17日,年事已高的印度圣雄甘地先生访问圣蒂尼克坦。泰戈尔先生亲自将徐悲鸿介绍给甘地,并建议举办徐悲鸿画展,以加深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画展先后在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两地举行,泰戈尔先生亲自为画展撰写了序言。
徐悲鸿心念着灾难深重的祖国人民,利用这两次画展,将筹得的一笔画款全部捐寄祖国,救济难民。随后,徐悲鸿赴大吉岭,在那里继续创作他构思已久的中国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则寓言故事。它教导人们,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终能战胜一切困难。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徐悲鸿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移掉压在我们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徐悲鸿正是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创作《愚公移山》的。
徐悲鸿远赴印度以画笔为刃,借画展筹款赈济战火同胞。
更以《愚公移山》镌刻民族不屈之志,赤心灼灼映山河!
2015年蔡国强在其故乡泉州惠屿岛,将500米钢丝绳与火药构筑的燃烧天梯自海岸直抵云端,以瞬间爆破完成一场震撼的天地对话。
查阅资料尝试解读,
是怎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蔡国强选择了火药爆破的艺术?
蔡国强又为什么要创作《天梯》呢?
拓展学习
天梯(火药爆破装置) 蔡国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脚印”作者
中国当代艺术家,以火药爆破艺术闻名世界。他将东方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作瞬时性与破坏性共存的爆破艺术,代表作《天梯》《九级浪》通过火药在时空中的燃烧痕迹,追问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其作品受邀亮相北京奥运会、国庆庆典等重大场合,成为全球最具话题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者之一,亦重塑了中国艺术的国际表达。
蔡国强
烟火诗人——蔡国强
促使蔡国强选择火药爆破艺术的社会时代背景?
以东方对话西方的“武器”
改革开放后,中国面临传统与西方艺术的冲突,全球当代艺术被油画、装置垄断,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成为他“以东方对话西方”的武器。
蔡国强为什么创作《天梯》?
献给百岁祖母的礼物
最初的创作灵感是为实现与祖母的约定(2015年在泉州实现时祖母已去世),但作品同时也隐含着对整个家族的深情回馈。他的母亲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他自由探索艺术的支持,烟火与星辰的隐喻亦隐含母子间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