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5 遗传的细胞基础及基本规律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考点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5年3考) 2021江苏卷、2024江苏卷、2025江苏卷: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这部分会与有丝分裂结合考察,要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2、遗传的基本规律这部分主要考察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部分会考察一道非选择题,结合性状遗传判断亲代和子代的性状。 3、遗传与人类健康这部分主要考察减数分裂过程异常导致的人类疾病,及人类一些遗传病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考点2 遗传的基本规律 (5年7考) 2021江苏卷、2022江苏卷、2023江苏卷、2024江苏卷、2025江苏卷: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考点3 遗传与人类健康 (5年2考) 2021江苏卷:人类遗传病; 2023江苏卷:减数分裂过程异常考点0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2025·江苏·高考真题)图示二倍体植物形成2n异常配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中发生过染色体交叉互换B.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2n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的【答案】D【详解】A、观察,从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颜色可知,发生过染色体交叉互换,A正确;B、乙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的子细胞,此时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所以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C、丙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形态、大小相同的两组,所以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D、从图中看到,2n 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没有分开导致,D错误。故选D。2.(2024·江苏·高考真题)(多选)图示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中部分同源染色体及其相关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A.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前,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中复制形成的染色单体B.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丝状染色质在纺锤体作用下螺旋化成染色体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及其3对等位基因数量加倍D.减数分裂Ⅰ完成时,能形成基因型为MmNnTt的细胞【答案】ABC【详解】A、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质进行复制,但此时形成的染色单体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A错误;B、纺锤体的作用是牵引染色体运动,而不是使丝状染色质螺旋化成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化是自身的变化,B错误;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基因数量不变,C错误;D、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基因组合的多样性,所以减数分裂Ⅰ完成时能形成能形成基因型为MmNnTt的细胞,D正确。 故选ABC。3.(2021·江苏·高考真题)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细胞生物体内都同时进行这两种形式的细胞分裂B.减数分裂的两次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C.有丝分裂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D.有丝分裂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都形成AB、Ab、aB、ab型4个子细胞【答案】C【详解】A、多细胞生物体内有些特殊的细胞(如生殖器官中的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但某些体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还有些细胞不能进行分裂,A错误;B、减数分裂只在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B错误;C、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若发生互换,则减数分裂Ⅰ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C正确;D、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因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若不考虑互换,则减数分裂能得到两种类型(AB、ab或Ab、aB)的子细胞,D错误。故选C。考点02 遗传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1.(2022·江苏·高考真题)(多选)科研人员开展了芥菜和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实验,杂种经多代自花传粉选育,后代育性达到了亲本相当的水平。下图中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两亲本和F1都为多倍体B.F1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13个四分体C.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类型为LM和MND.F1两个M染色体组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答案】AD【详解】A、由题意可知,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故两亲本和F1都含有四个染色体组,且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四多倍体,A正确;B、四分体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C、由图中选育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推知,F1可能产生M、LM、LN、MN、LMN等配子,C错误;D、根据C选项配子类型的分析,已经图中选育产生的后代可知,后代一定会获得两个M染色体,D正确。故选AD。2.(2022·江苏·高考真题)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B.F1互交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C.F1雌蝇与白眼雄蝇回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D.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的杂交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显微观察证明为基因突变所致【答案】D【详解】A、白眼雄蝇(XaY)与红眼雌蝇(XAXA)杂交,F1全部为红眼果蝇(XAXa、XAY),雌、雄比例为1:1,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正确;B、F1中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代出现性状分离,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雌雄表型不同,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C、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XAXa:XaXa:XAY:XaY=1:1:1:1),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正确;D、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后代雄蝇(XaY)全部为白眼,雌蝇全为红眼(XAXa),若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但不能用显微观察证明,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3.(2025·江苏·高考真题)某昆虫眼睛的颜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黄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基因A存在时,眼色表现为黑色,基因a不影响B和b的作用。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组别①黑眼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有 ;中黑眼个体基因型有 种。(2)组别②亲本的基因型为 ;中黑眼个体随机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3)组别③的亲本基因型组合可能有 。(4)已知该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XX为雌性,XO为雄性。若X染色体上有一显性基因H,抑制A基因的作用。基因型为和AAbbXHO的亲本杂交,相互交配产生。(ⅰ)中黑眼、黄眼、白眼表型的比例为 ;中白眼个体基因型有 种。(ⅱ)白眼雌性个体中,用测交不能区分出的基因型有 。(ⅲ)若要从群体中筛选出100个纯合黑眼雌性个体,理论上的个体数量至少需有 个。【答案】(1) AB、Ab、aB、ab 6(2) AABB和aaBB 黑眼:黄眼=8:1(3)AaBB和aaBB、AaBb和aaBB、AaBB和aaBb、Aabb和aaBB(4) 黑眼:黄眼:白眼=12:15:5 8 aabbXHX h、aabbX hX h 3200【详解】(1)组别①F2表型比例为12:3:1,为9:3:3:1的变式,可知,F1的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B、Ab、aB、ab。已知黄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基因A存在时,眼色表现为黑色,基因a不影响B和b的作用F2黑眼个体有: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共6种。(2)组别②亲本黑眼和黄眼杂交子一代为黑眼,子二代黑眼:黄眼=3:1,可知黑眼子一代为单杂合子AaBB,故亲本黑眼和黄眼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中黑眼个体1/3AABB、2/3AaBB随机杂交,产生配子为2/3、1/3a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4:4:1,故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黑眼:黄眼=8:1。(3)组别③的亲本黑眼和黄眼杂交子一代为黑眼:黄眼=1:1,故亲本基因型组合可能有AaBB和aaBB、AaBb和aaBB、AaBB和aaBb、Aabb和aaBB。(4)(ⅰ)aaBBX h X h 和AAbbXHO的亲本杂交, F 1 基因型为AaBbXHX h 和AaBbX hO,雌雄相互交配产生 F 2 ,由于H抑制A基因的作用,故基因型为A---XHX h、A---XHO不能表现黑色,常染色体基因型有: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性染色体基因型为1XHX h、1XHO、1X hO、1X hX h,组合后黑眼:黄眼:白眼=12:15:5。F 2 中白眼个体基因型有AAbbXHX h、AAbbXHO、AabbXHX h、AabbXHO、aabbXHX h、aabbXHO、aabbX hO、aabbX hX h,共8种。(ⅱ)白眼雌性个体有AAbbXHX h、AabbXHX h、aabbXHX h、aabbX hX h,用测交,即与aabbX hO杂交,AAbbXHX h测交后代白眼:黑眼=1:1,AabbXHX h测交后代白眼:黑眼=3:1,由于aabbXHX h、aabbX hX h测交后代都是全白眼,故这两种基因型不能区分。(ⅲ)若要从群体中筛选出100个纯合黑眼雌性个体即1/64AABBX hX h、1/64AAbbX hX h,理论上的个体数量至少需有个100÷2/64=3200个。4.(2024·江苏·高考真题)有一种植物的花色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存在时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现为白色,基因i不影响基因B和b的作用。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丙的基因型分别是 、 。(2)组别①的F2中有色花植株有 种基因型。若F2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比例为 。(3)组别②的F2中白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比例为 。(4)组别③的F1与甲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组别③的F1与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为 。【答案】(1) iiBB IIBB(2) 2 1/9(3)1/2(4) 白色:有色=1:1 白色:有色=3:1(5)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 32/63【详解】(1)分析题干,二倍体花颜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对基因B有抑制作用,则有色基因型是iiB_,白色基因型是I_B_、I_bb、iibb,组别②中甲(有色) 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说明F1 的基因型是IiBB,据此可推知甲的基因型应是iiBB,丙的基因型是IIBB。(2)组别①中甲(iiBB) ×乙(白色),F1都是有色,自交后有色:白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B_,说明F1 的基因型是iiBb,乙的基因型是iibb。F1 自交后F2有色花的基因型有2种,包括iiBB和iiBb; F2有色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iiBB、2/3ii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Bi、1/3bi,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iibb的比例=1/3×1/3=1/9。(3)组别②中甲(有色) ×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包括1/3IIBB、2/3IiBB, 产生的配子是2/3IB、1/3iB,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4/9IIBB、4/9IiBB,所以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占1/2。(4)组别③乙(iibb)×丙(IIBB),F1是BbIi (配子及比例是BI:Bi:bI:bi=1:1:1:1),F1与甲(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1; 组别③中F1与乙(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3:1。(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逐对考虑,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I_B_:I_bb:iiB_:iibb=9:3:3:1,所以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3:3,X+Y和X+Xk的植株杂交,F1关于性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X+: X+Xk: X+Y:XkY (致死),即F1中雌性:雄性=2: 1,所以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其中有色花雌性基因型有iiB_X+X+、iiB_X+Xk,雄性是iiB_X+Y,其中iiB_的比例为1/3BBii、2/3Bbii,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iB、1/3ib, 随机交配后有色个体(iiB_) 占8/9,考虑性染色相关基因,雌配子及比例是3/4X+、1/4Xk,雄配子及比例是1/2X+、1/2Y,随机交配后子代是3/8X+X+、1/8X+Xk、3/8X+ Y、1/8XkY (致死),即雌株:雄株=4:3,故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8/9×4/7=32/63。5.(2023·江苏·高考真题)科学家在果蝇遗传学研究中得到一些突变体。为了研究其遗传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实验中控制果蝇体色和刚毛长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P 灰体长刚毛♀ × 黑檀体短刚毛 ↓F1 灰体长刚毛 测交 F1灰体长刚毛 × 黑檀体短刚毛♀ ↓ 测交后代 灰体长刚毛 黑檀体短刚毛 1 : 1据此分析,F1雄果蝇产生 种配子,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 。(2)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眼色隐性突变体品系(突变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为了研究突变基因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两两杂交实验,结果如下:P A1×A2 ↓ F1 野生型 P A2×A3 ↓ F1 突变型 P A1×A3 ↓ F1 野生型据此分析A1、A2、A3和突变型F1四种突变体的基因型,在图中标注它们的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 (A1、A2、A3隐性突变基因分别用a1、a2、a3表示,野生型基因用“+”表示)。(3)果蝇的正常刚毛(B)对截刚毛(b)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会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成为不育的雄性个体。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P 截刚毛♀ × 正常刚毛 ↓ F1 截刚毛♀ 截刚毛 正常刚毛 3 : 1 : 4据此分析,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若F1自由交配产生F2,其中截刚毛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答案】(1) 2 两对等位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3) TtXbXb、TtXbYB 4 1/12 2/5【详解】(1)控制果蝇体色和刚毛长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灰体长刚毛与黑檀体短刚毛杂交,F1全为灰体长刚毛,说明灰体与长刚毛均为显性性状,且F1为双杂合子,由F1测交结果灰体长刚毛: 黑檀体短刚毛=1 : 1可知,F1灰体长刚毛仅产生2种配子,说明控制灰体与长刚毛、黑檀体与短刚毛的基因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两对等位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由题干信息可知,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眼色隐性突变体品系且突变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则A1的基因型为a1a1、A2的基因型为a2a2、A3的基因型为a3a3、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1和A2杂交,后代都是野生型,说明a1和a2两个基因位于Ⅱ染色体的不同位置,a1和a2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图示为: ;A2和A3杂交,后代都是突变型,说明a2和a3两个基因位于Ⅱ染色体的相同位置,a2和a3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图示为: ,故突变型F1的基因型为a2a3,图示为: ;A1和A3杂交,后代都是野生型,说明a1和a3两个基因位于Ⅱ染色体的不同位置,a1和a3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图示为: ,故A1、A2、A3和突变型F1四种突变体的基因型的图示为:。(3)由题干信息可知,果蝇的正常刚毛(B)对截刚毛(b)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会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成为不育的雄性个体,截刚毛♀和正常刚毛♂杂交,截刚毛♀:截刚毛♂(tt引起的XX个体成为不育雄性个体):正常刚毛♂=3:1:4,即不考虑tt影响的情况下,雌性全截毛、雄性全正常刚毛,则B和b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B,截毛♀:截毛♂=3:1,说明子代中,T_:tt=3:1,则亲代相关基因型组合为Tt、Tt。综上所述,亲本基因型为TtXbXb、TtXbYB;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ttXbXb(不育)、TTXbYB、TtXbYB、ttXbYB,可育雄性个体的比例为1:2:1;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TTXbXb:TtXbXb=1:2,故F1中雄性个体的精子类型及比例为TXb:tXb:TYB:tYB=1:1:1:1,F1中雌性个体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Xb:tXb=2:1,若自由交配产生F2,其中截刚毛雄性个体(ttXbXb)所占比例为1/4×1//3=1/12;F2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XbXb:TtXbXb=2:3,纯合子的比例为2/5。6.(2022·江苏·高考真题)大蜡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用尾虫,为了研究大蜡螟幼虫体色遗传规律。科研人员用深黄、灰黑、白黄3种体色的品系进行了系列实验,正交实验数据如下表(反交实验结果与正交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表1深黄色与灰黑色品系杂交实验结果杂交组合 子代体色深黄 灰黑深黄(P)♀×灰黑(P)♂ 2113 0深黄(F1)♀×深黄(F1)♂ 1526 498深黄(F1)♂×深黄(P)♀ 2314 0深黄(F1)♀×灰黑(P)♂ 1056 1128(1)由表1可推断大蜡螟幼虫的深黄体色遗传属于 染色体上 性遗传。(2)深黄、灰黑、白黄基因分别用Y、G、W表示,表1中深黄的亲本和F1个体基因型分别是 ,表2、表3中F1基因型分别是 。群体中Y、G、W三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3)若从表2中选取黄色(YW)雌、雄个体各50只和表3中选取黄色(GW)雌、雄个体各50只,进行随机杂交,后代中黄色个体占比理论上为 。表2深黄色与白黄色品系杂交实验结果杂交组合 子代体色深黄 黄 白黄深黄(P)♀×白黄(P)♂ 0 2357 0黄(F1)♀×黄(F1)♂ 514 1104 568黄(F1)♂×深黄(P)♀ 1327 1293 0黄(F1)♀×白黄(P)♂ 0 917 864表3灰黑色与白黄色品系杂交实验结果杂交组合 子代体色灰黑 黄 白黄灰黑(P)♀×白黄(P)♂ 0 1237 0黄(F1)♀×黄(F1)♂ 754 1467 812黄(F1)♂×灰黑(P)♀ 1428 1342 0黄(F1)♀×白黄(P)♂ 0 1124 1217(4)若表1、表2、表3中深黄(YY♀、YG♀♂)和黄色(YW♀♂、GW♀♂)个体随机杂交,后代会出现 种表现型和 种基因型。(5)若表1中两亲本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纯合致死基因S和D(两者不发生交换重组),基因排列方式为 ,推测F1互交产生的F2深黄与灰黑的比例为 ;在同样的条件下,子代的数量理论上是表1中的 。【答案】(1)常 显(2) YY、YG YW、GW(3)50%/1/2(4) 4 6(5) 3∶1 50%/1/2【详解】(1)一对表现为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深黄(P)♀×灰黑(P)♂,F1表现为深黄色,所以深黄色为显性性状。深黄(F1)♀×深黄(F1)♂,后代深黄∶灰黑≈3∶1,根据题意,反交实验结果与该正交实验结果相同,说明大蜡螟幼虫的深黄体色遗传属于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2)根据表1深黄(P)♀×灰黑(P)♂,F1表现为深黄色,可知亲本深黄为显性纯合子,基因型为YY,亲本灰黑的基因型为GG,则F1个体的基因型为YG,表2中深黄(P)♀×白黄(P)♂,子代只有黄色,可知深黄的基因型为YY,白黄的基因型为WW,子一代基因型为YW,表现为黄。表3中灰黑(P)♀×白黄(P)♂,子代只有黄色,则灰黑的基因型为GG,白黄的基因型为WW,故子一代基因型为GW。Y、G、W三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因此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3)从表2中选取黄色(YW)雌、雄个体各50只和表3中选取黄色(GW)雌、雄个体各50只,进行随机杂交,产生的雌配子为Y:G:W=1:1:2,雄性中YW:GW=1:1,产生的雄配子为Y:G:W=1:1:2,故黄色个体(YW、GW)占比为。(4)表1深黄色基因型为YY和YG,表2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YW,表3中黄色的基因型为GW,表1、表2、表3中深黄和黄色个体随机杂交,即YY、YG、YW和GW随机杂交,则该群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Y、G、W,子代YY、YG表现为深黄色,YW、GW表现为黄色,GG表现为灰黑色,WW表现为白黄色,故后代会出现4种表型和6种基因型。(5)表1的子一代基因型为YG,若两亲本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纯合致死基因S和D(两者不发生交换重组),基因的排列方式为, 则子一代基因型为YGDS,互交后代基因型为Y_DD(3/4×1/4)、Y_DS(3/4×1/2)、Y_SS(3/4×1/4),GGDD(1/4×1/4)、GGDS(1/4×1/2)、GGSS(1/4×1/4),根据DD、SS纯合致死,所以F2深黄与灰黑的比例为3∶1,由于DS占1/2,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子代的数量理论上是表1中的1/2。7.(2021·江苏·高考真题)以下两对基因与果蝇眼色有关。眼色色素产生必需有显性基因A,aa时眼色白色;B存在时眼色为紫色,bb时眼色为红色。2个纯系果蝇杂交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问题。(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 。(2)A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表现型为 的果蝇个体进行杂交。(3)上图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4)若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有 ,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主要类型有 .(5)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了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由此推测该对果蝇的 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若继续对其后代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比为 时,可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答案】(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常 X 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3) AaXBXb 4(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aXBXBXb、AaXbO、AaXBXBY、AaYO。(5)雌 4:3【详解】(1)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据分析可知,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红眼雌果蝇(AAXbXb)和白眼雄果蝇(aaXBY)杂交,子代为AaXBXb(紫眼雌性)、AaXbY(红眼雄性),即可证明。(3)据分析可知,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中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杂交后,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A-XBX-,有2×2=4种。(4)P纯系白眼雌为aaXBXB,若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的异常卵细胞基因型为aXBXB或a。P红眼雄(AAXbY)产生的精子为AXb和AY,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主要类型有AaXBXBXb、AaXbO、AaXBXBY、AaYO。(5)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了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说明雄性个体有一半致死,雌性正常,致死效应与性别有关联,则可推测是b基因纯合致死,该对果蝇的雌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则该F2亲本为XBXb和XBY杂交,F3为:雌性1/2XBXB、1/2XBXb,雄性为XBY、XbY(致死)。若假设成立,继续对其后代进行杂交,后代为3XBXB、1XBXb、3XBY、1XbY(致死),雌雄比为4:3。考点03 遗传与人类健康1.(2023·江苏·高考真题)由三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遗传病,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病因主要是母亲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B.通过分析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产前诊断C.患者性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配子D.降低感染可减轻患者的自身免疫病症状【答案】C【详解】A、该病患病原因是患者的母亲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没有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是移向了细胞的一极,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断开之后姐妹染色单体没有移向细胞两极,以至于产生了含有2条21 号染色体的卵细胞,而后参与受精导致的,异常精子一般难以参与受精,A正确;B、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三体中染色体数目增加一条,可统计染色体条数来进一步确定,即可通过分析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产前诊断,B正确;C、患者含有3条21号染色体,其性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这三条21号染色体随机分开,因而能形成可育配子,C错误;D、由题意可知唐氏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因此若降低感染可减轻患者的自身免疫病症状,D正确。故选C。2.(2021·江苏·高考真题)(多选)短指(趾)症为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群体中频率约为1/100~1/1000。如图为该遗传病某家族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B.系谱中的患病个体都是杂合子C.VI1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4D.群体中患者的纯合子比例少于杂合子【答案】ACD【详解】A、假设患病基因用A/a表示,Ⅳ12和Ⅳ13婚配,若患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子代中不会有患病男性,故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B、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中患病个体中Ⅰ1个体为患者,其基因型为A_,因Ⅰ2个体为正常人,基因型为aa,其后代Ⅱ1为杂合子,故不确定Ⅰ1个体是不是杂合体,也可能是纯合体其他患病后代有正常个体,故其他患病个体都是杂合子,B错误;C、Ⅳ12正常女性和Ⅳ13患病男性婚配,其后代Ⅴ2个体为患者,其基因型为Aa,和正常人Ⅴ1婚配,Ⅴ1基因型为aa,则后代VI1是患者的概率为1/2,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D、在群体中该显性致病基因的频率很低,约为1/100~1/10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显性纯合子短指症患者AA的频率更低,大约为1/10000~1/1 000 000,而杂合子短指症患者Aa的频率可约为1/50~1/500,故绝大多数短指症患者的基因型为Aa,即群体中患者的纯合子比例少于杂合子,D正确。故选ACD。一、单选题1.(2025·江苏·三模)XY型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一条X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对于维持基因表达平衡至关重要。细胞分化时一条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转录增强,产生较多的XistRNA,XistRNA与该X染色体结合导致其失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前雌性个体中Xist基因表达量较低B.XistRNA阻止RNA聚合酶与起始密码结合,抑制基因转录C.Xist基因在X染色体失活前表达,导致该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D.正常雌性个体中,同时存在父源和母源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表达【答案】B【详解】A、细胞分化前雌性个体中Xist基因表达量较低,分化时表达量会上升,A正确;B、XistRNA阻止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抑制基因转录。起始密码位于mRNA上,与翻译有关,B错误;C、Xist基因在X染色体失活前过量表达,与该X染色体结合导致该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C正确;D、正常雌性个体中,同时存在父源和母源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表达,一个表达量较低,一个表达量过多,D正确。故选B。2.(2025·江苏·三模)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染色体组成为AABBDD(2n=6x=42)。下图为利用小麦胚珠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无水乙醇和冰醋酸混合液进行解离,用甲紫进行染色B.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细胞中含42条染色体C.图乙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不同,DNA数、染色单体数相同D.图乙两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不同步,与小麦为异源多倍体育性低有关【答案】B【详解】A、需用95%乙醇和15%盐酸混合液进行解离,用甲紫进行染色,A错误;B、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每个细胞中含42条染色体,B正确;C、乙图上面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下方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不同,DNA数相同、染色单体数不相同,C错误;D、图乙两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不同步,但最终都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错误。故选B。3.(2025·江苏苏州·三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两种重要的分裂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通常发生在体细胞中,减数分裂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B.减数分裂包含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只有一次细胞分裂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中期,每个着丝粒均分别与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D.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均发生DNA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答案】C【详解】A、有丝分裂通常发生在体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减数分裂专门用于生殖细胞的形成,A 正确;B、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而有丝分裂只有一次细胞分裂,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每两个未分开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与从细胞相对的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C错误;D、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分裂 I 前的间期都要进行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后续的分裂过程做物质准备,D正确。故选C。4.(2025·江苏盐城·三模)蜜蜂的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雌蜂中工蜂不具有繁殖能力,雄蜂由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雄蜂可通过特殊的减数分裂产生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基因型均相同的精子。已知控制蜜蜂体色和眼色的2 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合 父本 母本 F 表型种类雌性 雄性组合一 褐体黑眼 褐体黑眼 1种 4种组合二 黑体黄眼 褐体黑眼 1种 l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黑体对褐体为显性,黑眼对黄眼为显性B.组合一中 F 雌性个体中只有一种基因型C.组合一中F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 雌蜂中纯合褐体黑眼占9/64D.组合二中,F 雌性与父本回交后代雌蜂中黑体黄眼占 1/32【答案】C【详解】A、组合一子代雄性有4种表型,说明母本可产生4种配子,褐体对黑体为显性,黑眼对黄眼为显性,A错误;B、组合1中母本褐体黑眼的基因型为AaBb,父本褐体黑眼的基因型为AB,F1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所以组合一中F1雌性个体中有4种基因型,B错误;C、结合A项可知,组合1中母本褐体黑眼的基因型为AaBb,父本褐体黑眼的基因型为AB,F1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F1雄蜂产生的精子有AB、Ab、aB、ab四种,比例为1:1:1:1,组合一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雌蜂产生的卵细胞有AB、Ab、aB、ab四种,比例为9:3:3:1;F1雄蜂产生的精子有AB、Ab、aB、ab四种,比例为1:1:1:1;F2雌蜂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要得到纯合褐体黑眼(AABB),卵细胞必须是AB,其概率为9/16,精子是AB,其概率为1/4,所以F2雌蜂中纯合褐体黑眼(AABB)占9/16×1/4 = 9/64,C正确;D、组合二中,F1雌性基因型为AaBb,父本基因型为ab,二者交配,雌性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表现为黑体黄眼,占雌性的1/4,D错误。故选C。5.(2025·江苏·二模)牡丹(2n=10)与芍药(4n=20)杂交,子代植株高度不育。如图是研究人员观察到的子代植株减数分裂图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应取花蕾未开放时的花药进行观察B.图a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C.图b细胞中的染色体桥断裂后,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子代植株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是其高度不育的原因之一【答案】D【详解】A、观察减数分裂时,应取花蕾未开放时的花药进行观察。因为花蕾未开放时,花药中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而花蕾开放后,减数分裂可能已经完成,无法观察到减数分裂的过程,A正确;B、牡丹(2n=10)与芍药(4n=20)杂交,子代植株细胞中来自于亲本牡丹的染色体和来自芍药的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B正确;C、图b细胞中的染色体桥是未正常分离的染色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染色体桥断裂后,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D、牡丹(2n=10)与芍药(4n=20)杂交,子代植株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子代植株细胞中来自于亲本牡丹的染色体和来自芍药的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错误。故选D。6.(2025·江苏·二模)已知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B/b位于常染色体上。科研人员用药物M处理某黑身果蝇的早期胚胎,该胚胎发育为灰身果蝇(甲)。为验证药物M引发甲胚胎期发生了显性突变,下列实验设计和结果预测合理的是( )A.将甲与黑身果蝇杂交,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B.取甲的体细胞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显性基因存在C.将甲与黑身果蝇杂交并用药物M处理胚胎期细胞,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D.将黑身果蝇自由交配并用药物M处理胚胎期细胞,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答案】A【详解】A、将甲与其他黑身(bb)个体杂交,若药物M引发个体甲胚胎期发生的是显性突变,则甲的基因型为Bb,后代的基因型为Bb或bb,则后代会出现灰身。若没有发生显性突变,甲的基因型仍然是bb,则后代不会出现灰身,因此将甲与其他黑身个体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能验证药物M引发个体甲胚胎期发生的是否是显性突变,A正确;B、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细胞的基因,B错误;C、将甲与黑身果蝇杂交并用药物M处理胚胎期细胞,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可能是杂交后的子代F1胚胎期细胞发生了显性突变,并不能验证是药物M引发甲胚胎期发生了显性突变,C错误;D、与C类似,也可能是药物M导致子代胚胎期细胞发生显性突变,该实验设计不能用来验证药物M引发个体甲胚胎期发生显性突变,D错误。故选A。7.(2025·江苏南京·二模)人类9号染色体三体(T9)分为完全型T9和嵌合型T9,前者所有体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后者部分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嵌合型T9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三体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细胞丢失第三条染色体,形成正常细胞;一种是分裂错误型,即由于早期胚胎部分正常二倍体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9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只含一条9号染色体的细胞和三体细胞,只有三体细胞存活,与正常细胞形成嵌合型。某嵌合型T9胎儿的父母基因型为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表型均正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胎儿为三体自救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B.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C.该嵌合型T9胎儿的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三种基因型的体细胞D.完全型T9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94,其中含有3条9号染色体【答案】C【详解】A、父母表型均正常,基因型为Aa,胎儿完全型T9基因型可能为AAA、AAa、Aaa,aaa,则三体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细胞丢失第三条染色体,形成正常细胞,则体内可能含有AAa和Aa,AA三种体细胞,AAa和aa两种体细胞不会同时存在,A错误;B、父母表型均正常,基因型为Aa,胎儿基因型可能为AA,Aa,aa,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则其体内会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或Aaa和Aa两种体细胞,不会同时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B错误;C、该嵌合型T9胎儿的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三种基因型的体细胞,如AAa,随机丢失一条染色体,则可会产生AA,Aa的基因型,所以会出现三种基因AAa、AA、Aa,C正确;D、完全型T9个体所有体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人体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7条,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后期染色体数为94条,其中含有6条9号染色体,D错误。故选C。8.(2025·江苏南京·二模)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XBXb的生物体(2n=4)某个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BC段细胞中染色单体和核DNA数均为2nB.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CD段代表后期I同源染色体分离C.图2甲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有2个四分体,丙细胞有0或1个XbD.若形成一个基因型为aXBXb的配子,可能是后期I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答案】D【详解】A、若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BC段细胞中染色单体和核DNA数均为4n,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A错误;B、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CD段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B错误;C、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若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有2个四分体,若处于有丝分裂,则没有四分体;丙细胞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其中含有0或1个Xb,C错误;D、若该细胞经过分裂最终形成一个基因型为aXBXb的子细胞,则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BXb未分离导致的,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姐妹染色单体(XBXB或XbXb)发生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移向了细胞同一极导致的,D正确。故选D。二、多选题9.(2025·江苏·三模)下图为某家族中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已知I2不含乙病致病基因,II4为纯合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B.II6有两种基因型,人群中只患乙病的个体存在10种基因型C.甲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乙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D.II5与III4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答案】BC【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乙病为伴性遗传,又I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但II3男性患乙病,因此不能是伴X隐性或显性遗传,又III3女性患乙病,也可以排除伴Y遗传,因此乙病应为XY同源区段的显性遗传,即I1基因型XbYB,I2XbXb,他们所生II3基因型为XbYB,A错误;B、III3患两种病基因型为aaXBXb;II5不患病基因型为AaXbXb,III4不患乙病其基因型为XbYb,则II6关于甲病基因型为Aa或aa,关于乙病基因型为XBYb,因此II6有2种基因型,人群中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Aa,有2种,患乙病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YB、XBYb、XbYB,共5种,因此只患乙病基因型为2×5=10种,B正确;C、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性别无关,乙病为XY同源区段的显性遗传,与性别相关联,C正确;D、关于甲病基因型,II5的基因型为Aa,由于II6的基因型III4不能确定,II5与III4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无法计算,D错误。故选BC。10.(2025·江苏苏州·三模)DMD基因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是一种结构蛋白,缺失时肌肉被纤维和脂肪取代,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等症状。图1是某6岁患儿的家族系谱图,图2是DMD基因部分片段PCR产物电泳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正常基因因碱基对增添而突变为致病基因B.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患儿的致病基因不可能由外祖父遗传而来D.患者父母若再育,需对胎儿进行核型分析【答案】AB【详解】A、图中Ⅲ代男孩有病,父亲正常,根据电泳结果可知,男孩带有致病基因,父亲带有相关的正常基因,且致病基因比正常基因相对分子量大,因而推测,图中正常基因因碱基对增添而突变为致病基因,A正确;B、图中Ⅲ代男孩有病,双亲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知父亲正常且只含有正常基因,因而推测,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C、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患者父母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XAY,即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又知患者的外祖母不含致病基因,且外祖父只带有正常基因,因此,患儿的致病基因可能由外祖父相关基因经过突变后遗传而来,C错误;D、患者父母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XAY,后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核型分析是分析染色体是否发生异常,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后代女儿全正常,而儿子中有患者,核型分析无法判断是否患病。因此患者父母若再育,不能对胎儿进行核型分析,需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D错误。故选AB。11.(2025·江苏盐城·三模)下图是玉米(2N=20)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己图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选择玉米花药观察减数分裂,可不进行解离操作C.丙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导致配子染色体数减半的原因D.丙图和己图所示每个细胞中具有相同的着丝粒和核DNA数【答案】ABC【详解】A、丙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错误;B、选择玉米花药观察减数分裂,需要进行解离操作,分散细胞,B错误;C、己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导致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C错误;D、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己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两个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20,核DNA数均为40,D正确。故选ABC。12.(2025·江苏南京·二模)减数分裂过程中容易发生下图所示染色体变异导致异常染色体组成的配子不育。图1表示同源染色体配对时,有2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融合,导致染色体丢失或失活,失活的染色体失去了着丝粒分裂等功能;图2表示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在本该正常纵裂时,却发生异常横裂而形成“等臂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图1过程发生的时期为前期1,此时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B.图1中失活染色体和2条正常染色体随机分配到两极,产生可育配子占比为1/3C.图2的异常横裂受细胞中某基因抑制,该基因缺失可能会导致部分配子不育D.图2过程2条“等臂染色体”会随机分配到细胞两极,产生可育配子占比为1/4【答案】AC【详解】A、图1过程发生的时期为前期1,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此时细胞中有2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融合,导致染色体丢失或失活,因而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A正确;B、图1中失活染色体和2条正常染色体随机分配到两极,即3条染色体随机分配,3条中至少有一条会分配到细胞的一极,且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染色体形态异常的配子一般都不可育。假设与图甲中变化的相关的三条染色体为A、B、D,且D染色体是结构异常的那条染色体。则初级精母细胞经图1变异后,产生的配子及比例可表示为:1AB:1D:1AD:1B:1BD、1A。其中,含正常染色体数和形态正常的染色体的配子可育,即A、B是可育配子,故产生的花粉中可育花粉的占比为1/6,B错误;C、图2的异常横裂受细胞中某基因抑制,该基因缺失可能会导致异常横裂,形成等臂染色体,该异常横裂过程可导致某些基因缺失而引起部分配子不育,C正确;D、图2过程2条“等臂染色体”产生的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该染色体所在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由该细胞产生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异常,而由同一初级精母细胞分裂而来的另一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是正常的,因此,该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中可育配子占比为1/2,D错误。故选AC。13.(2025·江苏苏州·二模)现利用水稻的6号单体植株(缺失1条6号染色体)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杂交亲本 实验结果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50%,正常二倍体占50%正常二倍体(♀)×6号单体(♂) 子代中单体占5%,正常二倍体占95%A.将水稻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是单倍体植株B.单体植株具有的变异类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形成6号单体的原因可能是亲代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6号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D.由表中数据可知,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雌配子有较高的死亡率【答案】ABC【详解】A、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而成,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个体的一半,为单倍体,A正确;B、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亲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6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时6号姐妹染色体形成的子染色体未分离都可能导致子代形成6号单体,C正确;D、6号单体作母本时,子代中单体占50%,6号单体作父本时,子代中单体占5%,说明染色体异常的雌配子死亡率正常,雄配子具有较高的死亡率,D错误。故选ABC。14.(2025·江苏南通·二模)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果蝇翅型(卷翅与长翅)的遗传现象时提出,在卷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d),该基因纯合时致死。紫眼(e)卷翅(B)品系和赤眼(E)卷翅(B)品系果蝇的隐性致死基因不同(分别用和表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和致死,不致死,已知控制眼色与翅型的基因独立遗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和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减数分裂时可自由组合B.图示紫眼卷翅品系和赤眼卷翅品系果蝇杂交,子代中卷翅:长翅=3:1C.图示赤眼卷翅品系中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果蝇中卷翅:长翅=2:1D.图示赤眼(Ee)卷翅品系和紫眼卷翅品系果蝇杂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3:1:1【答案】BCD【详解】A、d1和d2和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属于等位基因,但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不能自由组合,A错误;B、图示紫眼卷翅品系和赤眼卷翅品系果蝇杂交,不会出现d1d1和d2d2致死现象,因而子代中关于翅型的基因型为BB:Bb:bb=l:2:1,即子代卷翅:长翅=3:1,B正确;C、图示赤眼卷翅品系中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由于d2d2致死,所以子代果蝇中卷翅:长翅=2:1,C正确;D、图示赤眼(Ee)卷翅品系(Bbd2)和紫眼(ee)卷翅品系(Bbd1)果蝇杂交,由于d1d2不致死,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3:1)=3:3:1:1,D正确。故选BCD。15.(2025·江苏南通·二模)某昆虫的昼夜节律由X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X+为正常节律,突变基因XL和Xs分别控制长节律和短节律。XL对XS、X+为显性,Xs对X+为显性。XL的表达受温度调控,30℃时不表达,且XLXL、XLY不能存活。研究人员在30℃条件下,用XLX+与XsY杂交得F1,F1雌雄自由交配得F2。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F1中雌雄个体数之比为2:1 B.F1中短节律个体占1/3C.F2中雌雄个体数之比为4:3 D.F2雄性个体中短节律个体占2/3【答案】ACD【详解】A、XLX+与XsY杂交得F1,个体基因型为XLXs、XLY(不能存活)、XsX+、X+Y,F1中雌雄个体数之比为2:1,A正确;B、根据A分析可知得F1存活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LXs:XsX+:X+Y=1:1:1,其中XsX+为短节律个体,由于是30℃条件下,XLXs也表现为短节律,所以F1中短节律个体占,B错误;C、根据A分析可知得F1存活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LXs:XsX+:X+Y=1:1:1,这些个体自由交配过程中,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XL:Xs:X+=1:2:1,雄配子X+:Y=1:1,所得的F2中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LX+:XsX+:X+X+:XLY:XsY:X+Y=1:2:1:1:2:1,其中XLY个体死亡,所以F2中雌雄个体数之比为4:3,C正确;D、根据C项分析可知F2雄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sY:X+Y=2:1,其中短节律个体Xs Y占,D正确故选ACD。16.(2025·江苏南通·二模)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是一种单基因(KRT9基因)遗传病,如图为该病的一个家族系谱图,已知I2个体没有该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A.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I1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含有0或2个致病基因C.如只考虑KRT9基因,该家系成员中杂合子只有I1、Ⅱ3和Ⅱ4D.Ⅱ2和Ⅱ3生育的后代Ⅲ1患病概率为1/2,可通过B超检测性别判断胎儿是否患病【答案】CD【详解】A、Ⅰ2个体没有该病的致病基因,致病基因由Ⅰ1传给下一代并且男女都有患病,所以不可能为隐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II1应为患者,所以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B、结合A选项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1基因型为Aa,故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含有0或2个致病基因, B正确;C、如只考虑KRT9基因,该家系成员中杂合子有I1、Ⅱ3和Ⅱ4,III2,C错误;D、结合A选项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Ⅱ2基因型为aa,Ⅱ3基因型为Aa,则Ⅱ2与Ⅱ3生育的后代III1患病概率为1/2,该病不能通过B超检测性别判断胎儿是否患病, D错误。故选CD。三、非选择题17.(2025·江苏·三模)为了培育蚕丝更有韧性的家蚕,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经筛选获得含有A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的雄蚕以及含有B基因(染色体位置未知)的雌蚕进行相关杂交实验,过程如图1,同时含有A、B基因时表现为韧性蚕丝。孤雌生殖是自然界中动植物的一种单性生殖方式,图2为一种诱导家蚕孤雌生殖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F1雄蚕可产生 种配子,F2中韧性雌蚕纯合子的概率为 。(2)图2孤雌生殖产生的子代与亲本遗传组成相同,下列解释合理的有__________。A.高温破坏减数分裂Ⅰ时的纺锤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受阻,常温下恢复分裂B.高温破坏减数分裂Ⅱ时的纺锤体,子染色体分离受阻,常温下恢复分裂C.高温下减数分裂Ⅰ未排出的极体与卵核融合后,常温下进行有丝分裂D.高温下减数分裂Ⅰ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停止分裂,常温下继续进行有丝分裂(3)与有性生殖相比,图2孤雌生殖技术的优点是 。(4)雌蚕食桑多,产丝少。为了培育食桑少、产丝多且品质高的雄蚕,研究人员对野生型雌、雄蚕进行人工诱变筛选出三个品系(如图3),并尝试构建平衡致死体系雄蚕(如图4)进行育种。已知l1、l2为两种隐性纯合致死基因。 ①品系A、B、C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有 。品系A与野生雌蚕杂交后代雄蚕的比例为 ,品系B与品系C杂交后代的雌雄比例为 。②研究人员利用图3品系 作亲本进行杂交,从子代中选择合适的个体再与图3品系 杂交,可培育出图4平衡致死系雄蚕。最后利用图4雄蚕与基因型为 的雌蚕杂交即可获得所需产丝多且有韧性的雄蚕。【答案】(1) 4/四 1/36(2)AC(3)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能持续保持优良性状(4)基因突变和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 2/3 2:1 B、C(或A、C) A(或B) AAZBW【详解】(1)依据图1,F1中雌雄性别表现不一致,且A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则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B基因时表现为韧性蚕丝,雄蚕含有A基因,雌蚕含有B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雄蚕的基因型为A-ZbZb、aaZBW,F1中,韧性雄蚕:非韧性雄蚕=2:1,即AaZBZb:aaZBZb=2:1,可推知,亲本雄蚕可以产生AZb:aZb=2:1,即亲本雄蚕的基因型AAZbZb:AaZbZb=2:1,所以:①F1雄蚕可以产生4种配子,②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ZBZb:aaZBZb:AaZbW:aaZbW=2:1:2:1,当F1雌雄蚕随机交配时,按照配子法和拆分法,可推知,F2中韧性雌蚕纯合子(AAZBW)的概率为(1/31/3)(1/4)=1/36。(2)AB、依据图2,孤雌生殖产生的子代与亲本遗传组成相同,所以可推知,应为高温破坏减数分裂Ⅰ时的纺锤体,进而导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在常温下,恢复分裂和分化能力,A正确,B错误;CD、孤雌生殖产生的子代与亲本遗传组成相同,可能是高温下减数分裂Ⅰ未排出的极体与卵核融合后,常温下进行有丝分裂,而并非高温下减数分裂Ⅰ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停止分裂,C正确,D错误。故选AC。(3)孤雌生殖与有性生殖相比较,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所以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能持续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4)①品系A和品系B是野生雄蚕经过人工诱变形成的,所以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品系C的形成,发生在Z、W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品系A(ZⅠ1Z+)与野生雌蚕(Z+W)杂交可以产生,ZⅠ1Z+、Z+Z+、ZⅠ1W、Z+W四种基因型,其中,ZⅠ1W致死,所以后代中雄蚕占2/3;品系B(Z+ZⅠ2)与品系C(ZOW++)杂交,可以产生Z+ZO、Z+W++、ZⅠ2ZO、ZⅠ2W++,其中ZⅠ2ZO不能存活,所以雌:雄=2:1.②若要培育图4所示的Z+Ⅰ1ZⅠ2+的雄蚕,可以利用品系B(Z++Z+Ⅰ2)与品系C(ZOW++)杂交,获得ZⅠ2+W++的雌蚕,然后与A品系(Z+Ⅰ1Z++)杂交,进而选择Z+Ⅰ1ZⅠ2+的雄蚕,即平衡致死系雄蚕。最后利用此雄蚕与基因型为AAZBW的韧性雌蚕杂交,即可获得所需产丝多且有韧性的雄蚕(ZBZ-)。18.(2025·江苏·二模)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是遗传学中重要的模式生物。线虫有雌雄同体(XX,2n=12)和雄虫(XO,2n-1=11)两种性别,雄虫仅占群体的0.2%。雌雄同体能自体受精或与雄虫交配,但雌雄同体的不同个体之间不能交配。(1)正常情况下,线虫产生雄性后代的交配方式为 (填“自交”“杂交”或“自交和杂交”)。仅有雌雄同体线虫即可完成线虫种群的延续,自然界中雄虫存在的意义是 。(2)线虫的正常培养温度为20℃,研究发现将雌雄同体线虫置于30℃一段时间,收回正常培养环境后,种群中雄虫比例会升高,推测升高温度使雌雄同体线虫的减数分裂发生了异常,该异常发生在(填“减Ⅰ”、“减Ⅱ”、“减Ⅰ或减Ⅱ”) 。(3)研究发现常染色体上的Tra-1基因对线虫的性别决定起重要作用,不具有Tra-1基因的线虫都会发育为雄虫。现通过转基因技术破坏线虫受精卵的一个Tra-1基因,使其发育成熟后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性别及比例为 。将F2放置在适宜环境中使其不断自体受精,理论上正常Tra-1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为 (填“上升”、“下降”、“不变”)。(4)QF/QUAS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QF表达产物能够与诱导型启动子(QUAS)结合,并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科研人员将QF插入雄虫的一条Ⅱ号染色体上,将一个QUAS—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雌雄同体线虫的一条染色体上。现利用上述转基因线虫进行杂交得F1,F1中红色荧光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实验结果如下。F1 F2红色荧光个体:无色个体=1:3 红色荧光个体:无色个体=9:7①仅根据上述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QUAS—红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是否插入Ⅱ号染色体上,依据是 。②进一步调查发现F2中雌雄同体和雄虫中的体色比例不同,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若统计F2中无色雄虫占比是 ,说明推测是正确的。【答案】(1)杂交 使后代呈现多样性,以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2)减Ⅰ或减Ⅱ(3)雌雄同体:雄虫=5:1 上升(4)能 F2杂交结果显示表型及比例是9:7,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确定QUAS—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没有插入Ⅱ号染色体上 QUAS—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雌雄同体线虫的X染色体上 5/16【详解】(1)因为雌雄同体的不同个体之间不能交配,雌雄同体能自体受精或与雄虫交配,而雄性后代是由含X的卵细胞和含O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含O的精子只能来自雄虫,所以正常情况下,线虫产生雄性后代的交配方式为杂交;仅有雌雄同体线虫即可完成线虫种群的延续,自然界中雄虫存在的意义是通过与雌雄同体交配,增加遗传多样性,因为杂交过程中基因的重新组合会产生更多的变异类型,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种群在自然选择中更好地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推动种群的进化。(2)正常情况下雌雄同体产生的配子都含X染色体。将雌雄同体线虫置于30℃一段时间后,种群中雄虫比例升高,雄虫的性染色体为XO,说明减数分裂Ⅰ后期两条X的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未分开或减数分裂Ⅱ后期X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导致产生了不含X染色体的配子,这些不含X染色体的配子与含X染色体的配子结合,就会产生XO的雄虫。(3)假设正常Tra-1基因用A表示,破坏后的用a表示。受精卵的基因型为Aa,发育成熟后自体受精(Aa×Aa),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AA和Aa发育为雌雄同体,aa发育为雄虫。F1中雌雄同体(1/3AA、2/3Aa)自体受精,1/3AA自交后代全是AA(雌雄同体),2/3Aa自交后代为2/3×(1/4AA +1/2Aa+1/4aa),即1/6AA(雌雄同体)、1/3Aa(雌雄同体)、1/6aa(雄虫)。所以F2中雌雄同体:雄虫=(1/3+1/6+1/3):1/6=5:1;在不断自体受精过程中,aa(雄虫)不能进行自体受精,会逐渐被淘汰,A(即Tra-1基因)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4) ①若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中红色荧光个体(假设为双杂合子)相互交配,F2中红色荧光个体(双显性状):无色个体(其他三种性状组合)=9:7,这是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变式 。若QUAS—红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插入Ⅱ号染色体上,即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的性状分离比不会是9:7。所以仅根据上述杂交结果能判断QUAS—红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没有插入Ⅱ号染色体上,依据是F2中红色荧光个体:无色个体=9:7,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②进一步调查发现F2中雌雄同体和雄虫中的体色比例不同,最可能的原因是QUAS-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可能插入雌雄同体线虫的X染色体上。假设QF基因用A表示,无QF基因用a表示,QUAS—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用B表示,无该基因用b表示,由于F2中红色荧光个体:无色个体=9:7,可知F1红色荧光个体是双杂合子(假设为AaBb)。又因为QF插入雄虫的一条Ⅱ号染色体上,QUAS—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雌雄同体线虫的一条染色体上,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F2中红色荧光个体:无色个体=9:7,则F1中红色荧光个体基因型为AaXBXb(雌雄同体)和AaXBO(雄虫),雌雄同体的不同个体之间不能交配,只能与雄虫交配,F2中无色雄虫(aaXO、A_XbO)的比例为1/4×1/2+3/4×1/4=5/16。所以若统计F2中无色雄虫占比是5/16,说明推测是正确的。19.(2025·江苏苏州·三模)某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花色包括紫色、红色、橙色、白色,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A、B基因分别与红色素和橙色素的产生有关,紫色由红色素和橙色素叠加后形成。该植物的叶型有互生、双生、簇生三种表型,分别由复等位基因C1、C2、C3控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两组杂交实验,组别 亲本 子代实验一 白色花、叶互生(♀)×紫色花、叶簇生(♂) 白色花、叶互生(♀):紫色花、叶互生(♂)=1:1实验二 紫色花、叶簇生(♀)×白色花、叶互生(♂) 紫色花、叶互生(♀):红色花、叶互生(♀):橙色花、叶 互生(♀):白色花、叶互生(♀)紫色花、叶互生(♂):红色花、叶互生(♂):橙色花、叶互生(♂):白色花、叶互生(♂)=27:6:6:27:27:6:6:27注:实验一、二亲本叶型相关基因为纯合。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由实验一、二的表型及比例可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欲探究C1、C2、C3的显隐性关系(显性对隐性用“>”表示),请以表中个体和纯合体叶双生个体为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实验思路:用 个体与纯合体叶双生个体杂交,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后代全为叶双生,则C1、C2、C3的显隐性关系为C2>C1>C3。(2)由实验一、二的表型及比例推测,实验一父本基因型为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二的子代表型出现红色花与橙色花的原因是 。(3)若叶型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为判断叶型基因是否位于Ⅲ号染色体某片段上,选择表型分别为 的正常纯合植株与 的一条Ⅲ号染色体缺失该片段的纯合植株杂交,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全为叶互生,则C1/C3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且叶型基因不在缺失片段上;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C1/C3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且叶型基因在缺失片段上。【答案】(1) 常 子代叶互生 若后代为叶互生∶叶双生=1∶1,则C1、C2、C3的显隐性关系为C1>C2>C3;若后代为叶互生∶叶簇生=1∶1,则C1、C2、C3的显隐性关系为C1>C3>C2。(2) C3C3XabYAB 紫色花雌性个体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花色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互换,产生了含XAb和XaB的雌配子。(3)叶簇生 叶互生 叶互生∶叶簇生=1∶1【详解】(1)实验一中叶互生(♀)×叶簇生(♂),子代全为叶互生;实验二中叶簇生(♀)×叶互生(♂),子代也全为叶互生,正反交结果相同,子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探究C1、C2、C3的显隐性关系,可用子代叶互生个体(C1C3)与纯合体叶双生个体(C2C2)杂交,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显隐性关系为C1>C3)。若后代为叶互生(C1C2)∶叶双生(C2C3)=1∶1,则C1、C2、C3的显隐性关系为C1>C2>C3;若后代为叶互生(C1C2)∶叶簇生(C3C2)=1∶1,则C1、C2、C3的显隐性关系为C1>C3>C2;若后代全为叶双生(C2C1、C2C3),则C1、C2、C3的显隐性关系为C2>C1>C3。(2)实验一中白色花(♀)×紫色花(♂),子代表型为白色花(♀)∶紫色花(♂)=1∶1,性状与性别有关,据此推断基因A/a、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且基因a与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A与基因B位于Y染色体上,即实验一父本的基因型为C3C3XabYAB;实验二:紫色花(♀)×白色花(♂),子代表型为紫色花(♀)∶红色花(♀)∶橙色花(♀)∶白色花(♀)∶紫色花(♂)∶红色花(♂)∶橙色花(♂)∶白色花(♂)=27∶6∶6∶27∶27∶6∶6∶27,据此推断实验二的表型出现红色花与橙色花的原因可能是紫色花雌性个体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花色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互换,产生了含XAb和XaB的雌配子。(3)要判断叶型基因是否位于Ⅲ号染色体某片段上,应选择表型分别为叶簇生的正常植株与叶互生的一条Ⅲ号染色体缺失该片段的植株杂交。因为叶互生由C1控制,叶簇生由C3控制,选择这两种表型的植株杂交可以判断基因与染色体片段的关系。判断基因位置的结果及比例: 若后代的表型全为叶互生,则C1/C3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且叶型基因不在缺失片段上;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叶互生∶叶簇生=1∶1,则C1/C3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且叶型基因在缺失片段上。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5 遗传的细胞基础及基本规律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考点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5年3考) 2021江苏卷、2024江苏卷、2025江苏卷: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这部分会与有丝分裂结合考察,要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2、遗传的基本规律这部分主要考察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部分会考察一道非选择题,结合性状遗传判断亲代和子代的性状。 3、遗传与人类健康这部分主要考察减数分裂过程异常导致的人类疾病,及人类一些遗传病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遗传。考点2 遗传的基本规律 (5年7考) 2021江苏卷、2022江苏卷、2023江苏卷、2024江苏卷、2025江苏卷: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考点3 遗传与人类健康 (5年2考) 2021江苏卷:人类遗传病; 2023江苏卷:减数分裂过程异常考点0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2025·江苏·高考真题)图示二倍体植物形成2n异常配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中发生过染色体交叉互换B.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2n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的2.(2024·江苏·高考真题)(多选)图示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中部分同源染色体及其相关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A.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前,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中复制形成的染色单体B.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丝状染色质在纺锤体作用下螺旋化成染色体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及其3对等位基因数量加倍D.减数分裂Ⅰ完成时,能形成基因型为MmNnTt的细胞3.(2021·江苏·高考真题)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细胞生物体内都同时进行这两种形式的细胞分裂B.减数分裂的两次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C.有丝分裂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D.有丝分裂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都形成AB、Ab、aB、ab型4个子细胞考点02 遗传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1.(2022·江苏·高考真题)(多选)科研人员开展了芥菜和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实验,杂种经多代自花传粉选育,后代育性达到了亲本相当的水平。下图中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两亲本和F1都为多倍体B.F1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13个四分体C.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类型为LM和MND.F1两个M染色体组能稳定遗传给后代2.(2022·江苏·高考真题)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B.F1互交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红、白眼各半,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C.F1雌蝇与白眼雄蝇回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D.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的杂交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显微观察证明为基因突变所致二、非选择题3.(2025·江苏·高考真题)某昆虫眼睛的颜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黄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基因A存在时,眼色表现为黑色,基因a不影响B和b的作用。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组别①黑眼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有 ;中黑眼个体基因型有 种。(2)组别②亲本的基因型为 ;中黑眼个体随机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3)组别③的亲本基因型组合可能有 。(4)已知该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XX为雌性,XO为雄性。若X染色体上有一显性基因H,抑制A基因的作用。基因型为和AAbbXHO的亲本杂交,相互交配产生。(ⅰ)中黑眼、黄眼、白眼表型的比例为 ;中白眼个体基因型有 种。(ⅱ)白眼雌性个体中,用测交不能区分出的基因型有 。(ⅲ)若要从群体中筛选出100个纯合黑眼雌性个体,理论上的个体数量至少需有 个。4.(2024·江苏·高考真题)有一种植物的花色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存在时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现为白色,基因i不影响基因B和b的作用。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丙的基因型分别是 、 。(2)组别①的F2中有色花植株有 种基因型。若F2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比例为 。(3)组别②的F2中白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比例为 。(4)组别③的F1与甲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组别③的F1与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为 。5.(2023·江苏·高考真题)科学家在果蝇遗传学研究中得到一些突变体。为了研究其遗传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实验中控制果蝇体色和刚毛长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P 灰体长刚毛♀ × 黑檀体短刚毛 ↓ F1 灰体长刚毛 测交 F1灰体长刚毛 × 黑檀体短刚毛♀ ↓ 测交后代 灰体长刚毛 黑檀体短刚毛 1 : 1据此分析,F1雄果蝇产生 种配子,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 。(2)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眼色隐性突变体品系(突变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为了研究突变基因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两两杂交实验,结果如下:P A1×A2 ↓ F1 野生型 P A2×A3 ↓ F1 突变型 P A1×A3 ↓ F1 野生型据此分析A1、A2、A3和突变型F1四种突变体的基因型,在图中标注它们的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 (A1、A2、A3隐性突变基因分别用a1、a2、a3表示,野生型基因用“+”表示)。(3)果蝇的正常刚毛(B)对截刚毛(b)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会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成为不育的雄性个体。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P 截刚毛♀ × 正常刚毛 ↓ F1 截刚毛♀ 截刚毛 正常刚毛 3 : 1 : 4据此分析,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若F1自由交配产生F2,其中截刚毛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6.(2022·江苏·高考真题)大蜡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用尾虫,为了研究大蜡螟幼虫体色遗传规律。科研人员用深黄、灰黑、白黄3种体色的品系进行了系列实验,正交实验数据如下表(反交实验结果与正交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表1深黄色与灰黑色品系杂交实验结果杂交组合 子代体色深黄 灰黑深黄(P)♀×灰黑(P)♂ 2113 0深黄(F1)♀×深黄(F1)♂ 1526 498深黄(F1)♂×深黄(P)♀ 2314 0深黄(F1)♀×灰黑(P)♂ 1056 1128(1)由表1可推断大蜡螟幼虫的深黄体色遗传属于 染色体上 性遗传。(2)深黄、灰黑、白黄基因分别用Y、G、W表示,表1中深黄的亲本和F1个体基因型分别是 ,表2、表3中F1基因型分别是 。群体中Y、G、W三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3)若从表2中选取黄色(YW)雌、雄个体各50只和表3中选取黄色(GW)雌、雄个体各50只,进行随机杂交,后代中黄色个体占比理论上为 。表2深黄色与白黄色品系杂交实验结果杂交组合 子代体色深黄 黄 白黄深黄(P)♀×白黄(P)♂ 0 2357 0黄(F1)♀×黄(F1)♂ 514 1104 568黄(F1)♂×深黄(P)♀ 1327 1293 0黄(F1)♀×白黄(P)♂ 0 917 864表3灰黑色与白黄色品系杂交实验结果杂交组合 子代体色灰黑 黄 白黄灰黑(P)♀×白黄(P)♂ 0 1237 0黄(F1)♀×黄(F1)♂ 754 1467 812黄(F1)♂×灰黑(P)♀ 1428 1342 0黄(F1)♀×白黄(P)♂ 0 1124 1217(4)若表1、表2、表3中深黄(YY♀、YG♀♂)和黄色(YW♀♂、GW♀♂)个体随机杂交,后代会出现 种表现型和 种基因型。(5)若表1中两亲本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纯合致死基因S和D(两者不发生交换重组),基因排列方式为 ,推测F1互交产生的F2深黄与灰黑的比例为 ;在同样的条件下,子代的数量理论上是表1中的 。7.(2021·江苏·高考真题)以下两对基因与果蝇眼色有关。眼色色素产生必需有显性基因A,aa时眼色白色;B存在时眼色为紫色,bb时眼色为红色。2个纯系果蝇杂交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问题。(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 。(2)A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表现型为 的果蝇个体进行杂交。(3)上图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4)若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有 ,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主要类型有 .(5)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了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由此推测该对果蝇的 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若继续对其后代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比为 时,可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考点03 遗传与人类健康1.(2023·江苏·高考真题)由三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遗传病,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病因主要是母亲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B.通过分析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产前诊断C.患者性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配子D.降低感染可减轻患者的自身免疫病症状2.(2021·江苏·高考真题)(多选)短指(趾)症为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群体中频率约为1/100~1/1000。如图为该遗传病某家族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B.系谱中的患病个体都是杂合子C.VI1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4D.群体中患者的纯合子比例少于杂合子一、单选题1.(2025·江苏·三模)XY型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一条X染色体失活(形成巴氏小体)对于维持基因表达平衡至关重要。细胞分化时一条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转录增强,产生较多的XistRNA,XistRNA与该X染色体结合导致其失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前雌性个体中Xist基因表达量较低B.XistRNA阻止RNA聚合酶与起始密码结合,抑制基因转录C.Xist基因在X染色体失活前表达,导致该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D.正常雌性个体中,同时存在父源和母源X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表达2.(2025·江苏·三模)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染色体组成为AABBDD(2n=6x=42)。下图为利用小麦胚珠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无水乙醇和冰醋酸混合液进行解离,用甲紫进行染色B.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细胞中含42条染色体C.图乙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不同,DNA数、染色单体数相同D.图乙两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不同步,与小麦为异源多倍体育性低有关3.(2025·江苏苏州·三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两种重要的分裂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通常发生在体细胞中,减数分裂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B.减数分裂包含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只有一次细胞分裂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中期,每个着丝粒均分别与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D.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均发生DNA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4.(2025·江苏盐城·三模)蜜蜂的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雌蜂中工蜂不具有繁殖能力,雄蜂由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雄蜂可通过特殊的减数分裂产生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基因型均相同的精子。已知控制蜜蜂体色和眼色的2 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合 父本 母本 F 表型种类雌性 雄性组合一 褐体黑眼 褐体黑眼 1种 4种组合二 黑体黄眼 褐体黑眼 1种 l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黑体对褐体为显性,黑眼对黄眼为显性B.组合一中 F 雌性个体中只有一种基因型C.组合一中F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 雌蜂中纯合褐体黑眼占9/64D.组合二中,F 雌性与父本回交后代雌蜂中黑体黄眼占 1/325.(2025·江苏·二模)牡丹(2n=10)与芍药(4n=20)杂交,子代植株高度不育。如图是研究人员观察到的子代植株减数分裂图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应取花蕾未开放时的花药进行观察B.图a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C.图b细胞中的染色体桥断裂后,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子代植株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是其高度不育的原因之一6.(2025·江苏·二模)已知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B/b位于常染色体上。科研人员用药物M处理某黑身果蝇的早期胚胎,该胚胎发育为灰身果蝇(甲)。为验证药物M引发甲胚胎期发生了显性突变,下列实验设计和结果预测合理的是( )A.将甲与黑身果蝇杂交,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B.取甲的体细胞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显性基因存在C.将甲与黑身果蝇杂交并用药物M处理胚胎期细胞,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D.将黑身果蝇自由交配并用药物M处理胚胎期细胞,后代中出现灰身果蝇7.(2025·江苏南京·二模)人类9号染色体三体(T9)分为完全型T9和嵌合型T9,前者所有体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后者部分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嵌合型T9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三体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细胞丢失第三条染色体,形成正常细胞;一种是分裂错误型,即由于早期胚胎部分正常二倍体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9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只含一条9号染色体的细胞和三体细胞,只有三体细胞存活,与正常细胞形成嵌合型。某嵌合型T9胎儿的父母基因型为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表型均正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胎儿为三体自救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B.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C.该嵌合型T9胎儿的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三种基因型的体细胞D.完全型T9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94,其中含有3条9号染色体8.(2025·江苏南京·二模)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XBXb的生物体(2n=4)某个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BC段细胞中染色单体和核DNA数均为2nB.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CD段代表后期I同源染色体分离C.图2甲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有2个四分体,丙细胞有0或1个XbD.若形成一个基因型为aXBXb的配子,可能是后期I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二、多选题9.(2025·江苏·三模)下图为某家族中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已知I2不含乙病致病基因,II4为纯合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B.II6有两种基因型,人群中只患乙病的个体存在10种基因型C.甲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乙病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D.II5与III4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10.(2025·江苏苏州·三模)DMD基因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是一种结构蛋白,缺失时肌肉被纤维和脂肪取代,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等症状。图1是某6岁患儿的家族系谱图,图2是DMD基因部分片段PCR产物电泳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正常基因因碱基对增添而突变为致病基因B.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患儿的致病基因不可能由外祖父遗传而来D.患者父母若再育,需对胎儿进行核型分析11.(2025·江苏盐城·三模)下图是玉米(2N=20)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己图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选择玉米花药观察减数分裂,可不进行解离操作C.丙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导致配子染色体数减半的原因D.丙图和己图所示每个细胞中具有相同的着丝粒和核DNA数12.(2025·江苏南京·二模)减数分裂过程中容易发生下图所示染色体变异导致异常染色体组成的配子不育。图1表示同源染色体配对时,有2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融合,导致染色体丢失或失活,失活的染色体失去了着丝粒分裂等功能;图2表示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在本该正常纵裂时,却发生异常横裂而形成“等臂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图1过程发生的时期为前期1,此时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B.图1中失活染色体和2条正常染色体随机分配到两极,产生可育配子占比为1/3C.图2的异常横裂受细胞中某基因抑制,该基因缺失可能会导致部分配子不育D.图2过程2条“等臂染色体”会随机分配到细胞两极,产生可育配子占比为1/413.(2025·江苏苏州·二模)现利用水稻的6号单体植株(缺失1条6号染色体)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杂交亲本 实验结果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50%,正常二倍体占50%正常二倍体(♀)×6号单体(♂) 子代中单体占5%,正常二倍体占95%A.将水稻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是单倍体植株B.单体植株具有的变异类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形成6号单体的原因可能是亲代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6号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D.由表中数据可知,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雌配子有较高的死亡率14.(2025·江苏南通·二模)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果蝇翅型(卷翅与长翅)的遗传现象时提出,在卷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d),该基因纯合时致死。紫眼(e)卷翅(B)品系和赤眼(E)卷翅(B)品系果蝇的隐性致死基因不同(分别用和表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和致死,不致死,已知控制眼色与翅型的基因独立遗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和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减数分裂时可自由组合B.图示紫眼卷翅品系和赤眼卷翅品系果蝇杂交,子代中卷翅:长翅=3:1C.图示赤眼卷翅品系中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子代果蝇中卷翅:长翅=2:1D.图示赤眼(Ee)卷翅品系和紫眼卷翅品系果蝇杂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3:1:115.(2025·江苏南通·二模)某昆虫的昼夜节律由X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X+为正常节律,突变基因XL和Xs分别控制长节律和短节律。XL对XS、X+为显性,Xs对X+为显性。XL的表达受温度调控,30℃时不表达,且XLXL、XLY不能存活。研究人员在30℃条件下,用XLX+与XsY杂交得F1,F1雌雄自由交配得F2。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F1中雌雄个体数之比为2:1 B.F1中短节律个体占1/3C.F2中雌雄个体数之比为4:3 D.F2雄性个体中短节律个体占2/316.(2025·江苏南通·二模)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是一种单基因(KRT9基因)遗传病,如图为该病的一个家族系谱图,已知I2个体没有该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A.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I1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含有0或2个致病基因C.如只考虑KRT9基因,该家系成员中杂合子只有I1、Ⅱ3和Ⅱ4D.Ⅱ2和Ⅱ3生育的后代Ⅲ1患病概率为1/2,可通过B超检测性别判断胎儿是否患病三、非选择题17.(2025·江苏·三模)为了培育蚕丝更有韧性的家蚕,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经筛选获得含有A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的雄蚕以及含有B基因(染色体位置未知)的雌蚕进行相关杂交实验,过程如图1,同时含有A、B基因时表现为韧性蚕丝。孤雌生殖是自然界中动植物的一种单性生殖方式,图2为一种诱导家蚕孤雌生殖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F1雄蚕可产生 种配子,F2中韧性雌蚕纯合子的概率为 。(2)图2孤雌生殖产生的子代与亲本遗传组成相同,下列解释合理的有__________。A.高温破坏减数分裂Ⅰ时的纺锤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受阻,常温下恢复分裂B.高温破坏减数分裂Ⅱ时的纺锤体,子染色体分离受阻,常温下恢复分裂C.高温下减数分裂Ⅰ未排出的极体与卵核融合后,常温下进行有丝分裂D.高温下减数分裂Ⅰ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停止分裂,常温下继续进行有丝分裂(3)与有性生殖相比,图2孤雌生殖技术的优点是 。(4)雌蚕食桑多,产丝少。为了培育食桑少、产丝多且品质高的雄蚕,研究人员对野生型雌、雄蚕进行人工诱变筛选出三个品系(如图3),并尝试构建平衡致死体系雄蚕(如图4)进行育种。已知l1、l2为两种隐性纯合致死基因。 ①品系A、B、C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有 。品系A与野生雌蚕杂交后代雄蚕的比例为 ,品系B与品系C杂交后代的雌雄比例为 。②研究人员利用图3品系 作亲本进行杂交,从子代中选择合适的个体再与图3品系 杂交,可培育出图4平衡致死系雄蚕。最后利用图4雄蚕与基因型为 的雌蚕杂交即可获得所需产丝多且有韧性的雄蚕。18.(2025·江苏·二模)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是遗传学中重要的模式生物。线虫有雌雄同体(XX,2n=12)和雄虫(XO,2n-1=11)两种性别,雄虫仅占群体的0.2%。雌雄同体能自体受精或与雄虫交配,但雌雄同体的不同个体之间不能交配。(1)正常情况下,线虫产生雄性后代的交配方式为 (填“自交”“杂交”或“自交和杂交”)。仅有雌雄同体线虫即可完成线虫种群的延续,自然界中雄虫存在的意义是 。(2)线虫的正常培养温度为20℃,研究发现将雌雄同体线虫置于30℃一段时间,收回正常培养环境后,种群中雄虫比例会升高,推测升高温度使雌雄同体线虫的减数分裂发生了异常,该异常发生在(填“减Ⅰ”、“减Ⅱ”、“减Ⅰ或减Ⅱ”) 。(3)研究发现常染色体上的Tra-1基因对线虫的性别决定起重要作用,不具有Tra-1基因的线虫都会发育为雄虫。现通过转基因技术破坏线虫受精卵的一个Tra-1基因,使其发育成熟后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的F2中性别及比例为 。将F2放置在适宜环境中使其不断自体受精,理论上正常Tra-1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为 (填“上升”、“下降”、“不变”)。(4)QF/QUAS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QF表达产物能够与诱导型启动子(QUAS)结合,并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科研人员将QF插入雄虫的一条Ⅱ号染色体上,将一个QUAS—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雌雄同体线虫的一条染色体上。现利用上述转基因线虫进行杂交得F1,F1中红色荧光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实验结果如下。F1 F2红色荧光个体:无色个体=1:3 红色荧光个体:无色个体=9:7①仅根据上述杂交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QUAS—红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是否插入Ⅱ号染色体上,依据是 。②进一步调查发现F2中雌雄同体和雄虫中的体色比例不同,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若统计F2中无色雄虫占比是 ,说明推测是正确的。19.(2025·江苏苏州·三模)某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花色包括紫色、红色、橙色、白色,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A、B基因分别与红色素和橙色素的产生有关,紫色由红色素和橙色素叠加后形成。该植物的叶型有互生、双生、簇生三种表型,分别由复等位基因C1、C2、C3控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两组杂交实验,组别 亲本 子代实验一 白色花、叶互生(♀)×紫色花、叶簇生(♂) 白色花、叶互生(♀):紫色花、叶互生(♂)=1:1实验二 紫色花、叶簇生(♀)×白色花、叶互生(♂) 紫色花、叶互生(♀):红色花、叶互生(♀):橙色花、叶 互生(♀):白色花、叶互生(♀)紫色花、叶互生(♂):红色花、叶互生(♂):橙色花、叶互生(♂):白色花、叶互生(♂)=27:6:6:27:27:6:6:27注:实验一、二亲本叶型相关基因为纯合。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由实验一、二的表型及比例可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欲探究C1、C2、C3的显隐性关系(显性对隐性用“>”表示),请以表中个体和纯合体叶双生个体为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实验思路:用 个体与纯合体叶双生个体杂交,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后代全为叶双生,则C1、C2、C3的显隐性关系为C2>C1>C3。(2)由实验一、二的表型及比例推测,实验一父本基因型为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二的子代表型出现红色花与橙色花的原因是 。(3)若叶型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为判断叶型基因是否位于Ⅲ号染色体某片段上,选择表型分别为 的正常纯合植株与 的一条Ⅲ号染色体缺失该片段的纯合植株杂交,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全为叶互生,则C1/C3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且叶型基因不在缺失片段上;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C1/C3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且叶型基因在缺失片段上。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备战2026年高考近五年(2021-2025)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专题05遗传的细胞基础及基本规律(学生版).docx 备战2026年高考近五年(2021-2025)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专题05遗传的细胞基础及基本规律(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