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2分)
1.(12分)
(1)①蒂 ②亭亭(每空1分,共2分)
(2)①gěng ②hàn dàn(每空1分,共2分)
(3)甲:繁杂 乙:烦闷(每空1分,共2分)
(4)示例:“欢喜”“花瑞”重读,突出大家因莲花开放和添了姊妹而产生的喜悦,以及对美好兆头的重视。(2分)
(5)运用比喻修辞,将白瓣儿比作小船,生动形象地写出白瓣儿散漂在水面的形态,表现出白莲谢后的景象,为下文红莲的描写做铺垫。(2分)
(6)C(“姊”字部首检字法应先查“女”部,再查四画)(2分)
第二部分(48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7分)
2.①星汉灿烂 ②若出其里 ③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断肠人在天涯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静以修身 ⑦匹夫不可夺志也(每空1分,共7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3. “雁”在古诗中常代指书信(“鸿雁传书”典故),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是诗人借归雁传递家书的思乡之情,而“燕”无此意象,故应写作“雁”。(3分)
4. 不一致。王湾的“归雁”是传递家书的载体,表达思乡之情;杜甫的“孤雁”是孤独哀鸣、思念同伴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失意与对故交的思念。(3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5.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②一会儿 ③越过(每空1分,共3分)
6. D(2分)
7.(1)像这样寻求传闻,不如没有传闻。(2分)
(2)他的母亲还是照常织布。(2分)
8.①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②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 ③听到传闻要仔细核实,不能轻信盲从(每空1分,共3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6分)
9.问题2:你一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是 问题3:你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每空1分,共2分)
10. 课外阅读数量偏少(多数学生一学期读1-4本书,还有34%学生不读书);阅读类型单一(卡通漫画占比55%,文学名著仅9%)。(2分)
11. 示例:名著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修养,能让你感受生命的意义,获得做人处世独立思考的道理,建议你尝试阅读,慢慢你会发现它的价值。(2分)
(二)(11分)
12. D(“略写方志敏话别的场景,详写1933年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情景”表述错误,文中对方志敏话别的场景和1933年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情景均有详写)(2分)
13. 既指红枫的醉人色彩,又象征方志敏等先烈的革命精神(风骨),标题贯穿全文,吸引读者,奠定深情的情感基调。(2分)
14. 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方志敏在劳动现场的亲切形象,表现他与劳动群众的紧密联系。(2分)
15. 示例:“车子一点点驶近深秋中的大片红颜枫,火焰一般醉人的光芒令人激动不已……” 作用:渲染氛围,引出“红军广场”,为下文回忆方志敏的革命事迹做铺垫。(3分)
16. 前文用“他”是客观叙述方志敏的经历,结尾用“方志敏同志”是直接称呼,表达对他的尊敬与缅怀,升华情感。(2分)
三、整本书阅读(6分)
17.①《范爱农》 ②三打白骨精,打死白骨精变化的人形,被唐僧误会驱逐(每空1分,共2分)
18. 示例:鲁迅“离乡”(躲避流言中伤)后,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归来后以笔为刃,成为唤醒民众的斗士;孙悟空三次“离队”后,逐渐懂得团队协作与责任,归来后更坚定地护送唐僧取经,最终取得真经。他们的“离开”是成长的契机,为“更好的归来”奠定了基础。(4分)海港区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1题12分)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学校举行“挚爱亲情”课文朗读大赛,
请你参与。
考号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2分)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
dì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甲(繁多/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乙(烦
闷/烦扰)。丛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自莲已经进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


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
ting ting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班级
①三d莲
②ting ting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梗
②菡萏
(3)根据语境,给语段中甲、乙两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甲:
乙:
姓名
(4)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重音的角度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2分)
(5)请你从修辞的角度鉴赏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6)下列选项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早起是浓阴的天”这句话中“是”是动词,“浓阴”是形容词。
B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
《樱花赞》等。
C.“姊妹”中的“姊”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应
该先查女部,再查五画。
D.“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这句话中,“正好”这个词语本身是个
中性词,但在这个语境中表达了美好的巧合,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
线
第二部分
(2~18题48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7分)
2.请根据提示,完成古诗文积累卡片。(7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曹操登上碣石山,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①

“,表达自
家国
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是何等豪迈。(《观沧海》)
情怀
陆游夜听风雨肆虐,用“夜阑卧听风吹雨·③

抒发为国征战的志向是
何等悲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七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秋日
马致远的“夕阳西下,④
”,孤独寂寞。(《天净沙秋思》)》
况味
刘禹锡的“⑤
便引诗情到碧霄”,豪迈乐观。(《秋词》(其一))》
修身
诸葛亮“⑥
俭以养德”的自我约束。(《诫子书》)
正己
孔子“三军可夺帅也,⑦

的坚守初心。(《<论语>十二章》)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在学习《次北固山下》时,小语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4
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①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当时杜甫旅居夔州,政局混乱,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和哀伤。
②意绪:心绪,念头。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雁”常被误写成“燕”。请根据诗歌内容和下
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雁”。(3分)
知识卡片
《汉书苏武传》记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
武等在某泽中,”后用“雁足”“鸿雁”等指书信、
4杜甫的“孤雁”和王湾的“归雁”形象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8题(共12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
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
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
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
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昔者:从前。②处费:住在鲁国的费地。③同名族者:同名同姓的人。④
织自若:照常织着布。⑤疑:怀疑。
5.“闻一得三”即“举一反三”,请用这个方法,解释下列“新学的”加点词的意思。
(3分)
七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6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服在用的扫福AP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