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答谢中书书》课件 (共30张PPT) 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答谢中书书》课件 (共30张PPT) 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统编版八上第三单元
第12课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背全文。
2.通过品析,感受作者写景之妙和山水小品文的章法之美。
3.领悟作者陶醉于山水美景的愉悦之情、与知音比肩的自得之情。
学习目标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是姓氏,“中书”官职,古人习惯将姓氏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
书信
陶弘景
导学活动一
资料助读: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导学活动二
本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并划分节奏。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整齐中而有变化: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词语浅显易懂,但用字颇多斟酌。
资料助读: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骈句以外的句子都可以说是散句。骈句整齐,节奏感强;散句自由,节奏舒缓。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读一读,想象画面
导学活动三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重点字词
之:的。
共谈:共同谈论的。
入:耸入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晖,辉映。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重点字词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重点字词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口述译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品析语言,鉴赏写法
(一)感受景色之美
导学活动四
美在山水相映。山峰直人云端,说明山很高,水流可以见底,说明水极清澈。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汇聚,境界清新。
美在色彩配合。清翠的竹林与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感受景色之美
导学活动四
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笼罩在树林里的雾气即将消散,林子里的猿猴和小鸟感受到日光的来临,开始此起彼伏地鸣叫起来;傍晚,太阳将要下山,潜游在水中的鱼仿佛舍不得太阳的离去,在落日的余晖中,争相跃出水面。生命的跃动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更为画面增添了灵动。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品析语言,鉴赏写法
(一)感受景色之美
导学活动四
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篇文章写作方法有哪些美点?
(二)品析写法之美
(1)色彩绚丽之美: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
(2)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
(3)动静结合之美:静态的山峰、石壁、树林等,动态的溪水、猿鸟、鱼儿等
(4)视角变化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
(5)修辞意境之美:整个画面和谐优美,极富意境美;同时多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活了画面。
(6)结构章法之美:总分总式。全文以开头的“山川之美”统领全文,按照由仰而俯、由静而动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夕阳、鱼等景物的美,最后以抒情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
(7)语言顿挫之美
总结:本文整句、散句交替使用,错落有致,短短六十八字,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还起到了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
1.由观景引发出作者怎样的感触?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导学活动五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为什么要特意提到谢灵运,言外之意是什么?
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介入史料:谢灵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陶弘景,曾经当过官 ,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
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自得、自豪之情。正如《陋室铭》中,作者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提并论一样,都是借以表达自已的审美和志向跟古贤人一样。所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之感。
3.再次齐读一遍,要求读出对自然山川的赞美之情,读出作者心中的自得自豪之情。
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4.再次欣赏画面,熟练背诵全文。
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分析了文章美的章法,体会了作者美妙的心情,实在是美不——胜收。
2.布置课后作业:给本文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感谢倾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