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单元名称 洞察人物境遇,体悟人生百态 —— 小说研读与表达实践 单元课时数 4 课时
课标要求 1.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3. 写作时能根据表达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 学习缩写,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做到文从字顺,不改变原文的主题。5. 参与讨论,能围绕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群,聚焦 “人生体验” 主题,收录三篇经典小说:1. 鲁迅的《故乡》:以 “我” 回故乡搬家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比少年与中年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变化,展现清末民初中国农村的凋敝与人物命运的悲剧,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2.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於勒态度的反复变化为核心,揭露 19 世纪法国社会 “金钱至上” 的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扭曲。3.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讲述少年杜小康在 “放鸭” 的孤独境遇中突破困境、实现成长的故事,传递直面苦难的勇气。教材编排以 “人物 - 情节 - 主题” 为逻辑主线,兼顾中外作品、传统与现代视角,既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通过 “写作 学习缩写”“口语交际 讨论” 落实语言实践,实现 “读 - 思 - 写 - 说” 的闭环。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九年级学生已掌握小说 “情节、人物、环境” 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具备初步的文本梳理和人物分析能力,但对作品深层社会背景、人物悲剧根源的探究能力较弱(如难以理解《故乡》中 “封建礼教与等级观念” 对闰土的压迫)。2. 能力短板:写作方面,缩写易出现 “细节冗余” 或 “关键情节遗漏” 问题,缺乏对 “保留核心信息” 的判断能力;口语交际中,讨论时易偏离话题,或难以结合文本支撑观点。3. 情感特点:学生对 “成长困境”“人际关系” 等主题有共鸣(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但对 “社会现实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缺乏深度思考,需引导建立人文关怀与批判性思维。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洞察人物境遇,体悟人生百态 —— 统编版九上第四单元小说研读与表达实践
主题概述 本单元以 “人物境遇与人生思考” 为核心,通过研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三篇中外小说,引导学生:1. 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如闰土的麻木、菲利普夫妇的势利、杜小康的成长),掌握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等刻画人物的方法;2. 结合社会背景(清末民初农村、19 世纪法国、当代农村)理解作品主旨,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人生的思考;3. 通过 “缩写写作” 提炼文本核心信息,通过 “口语交际讨论” 深化对人物与主题的理解,最终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 积累 “阴晦、萧索、鄙夷、恣睢、拮据、栈桥、撩逗、胆怯” 等单元重点字词,掌握字音、字形与词义; 2.分析三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菲利普夫妇、杜小康),明确人物性格特征及刻画方法; 3.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与主旨(如《故乡》对农村凋敝的批判、《孤独之旅》对成长的赞颂); 4.掌握缩写技巧,能对单元任意一篇小说进行缩写(保留主要情节与人物特征,字数为原文 1/3 左右); 5.遵守讨论规则,能围绕 “人物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等议题发表有条理的观点。6.通过 “自主阅读 + 小组合作” 梳理情节,用思维导图呈现人物关系与情节脉络; 7.通过 “对比阅读”(如《故乡》与《我的叔叔于勒》的社会批判角度),提升多角度分析文本的能力; 8.通过 “范例分析 + 实践修改” 掌握缩写方法,通过 “议题引导 + 提纲准备” 提升讨论效率。9.体会人物的苦难与坚守,培养对他人境遇的同情与人文关怀; 10.反思社会现实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1.学习杜小康直面孤独与困境的精神,增强面对成长挑战的勇气。
三、各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解析
第一课时 1. 积累 “阴晦、萧索、愕然、鄙夷” 等字词,掌握字音与词义;2. 快速阅读《故乡》,用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 概括主要情节;3. 从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角度梳理故乡的变化,初步感知文本氛围。 1. 字词积累是理解文本的基础,需通过听写、语境运用巩固;2. 情节概括需引导学生聚焦 “我回故乡 - 见闰土 - 离故乡” 主线,避免遗漏关键场景;3. 环境变化是主题的铺垫,需对比 “过去深蓝天空” 与 “现在苍黄荒村”,体会 “萧索” 的基调。
第二课时 1. 分析《故乡》中闰土(少年 - 中年)、杨二嫂的形象变化,找出关键描写语句;2. 结合社会背景(如 “多子、饥荒、苛税”)探究人物变化的根源;3. 初步领悟《故乡》“批判社会凋敝、呼唤希望” 的主旨。 1. 人物分析需聚焦 “外貌、语言、动作” 描写(如闰土的 “紫色圆脸” 变 “灰黄”,杨二嫂的 “豆腐西施” 变 “圆规”);2. 需补充鲁迅创作《故乡》的时代背景(清末民初农村经济破产),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性;3. 主旨探究需结合 “我” 的心理变化(失望 - 悲哀 - 希望),体会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的深意。
第三课时 1. 梳理《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盼于勒 - 赞于勒 - 骂于勒),把握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2.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势利、虚伪、自私),找出支撑观点的文本依据;3. 理解小说对 “金钱至上” 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1. 情节梳理需聚焦 “于勒的来信”“船上遇于勒” 两个关键节点,体会情节的戏剧性;2. 人物分析需结合对话(如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与动作(如菲利普 “神色张皇”“结结巴巴”)描写;3. 主旨探究需引导学生思考 “金钱如何扭曲亲情”,联系现实讨论价值观。
第四课时 1. 梳理《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经历(离家 - 孤独 - 坚强 - 成长);2. 分析 “孤独” 对杜小康成长的意义,找出体现其心理变化的语句;3. 体会小说 “直面困境、拥抱成长” 的主题,联系自身经历谈感悟。 1. 成长经历梳理需聚焦 “放鸭途中的困境”(孤独、暴风雨)与 “杜小康的应对”(从害怕到勇敢);2. 心理变化分析需结合关键情节(如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理解 “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3. 主题感悟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 “克服困难” 的经历,实现情感共鸣。
四、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任务一:字词积累与语境运用任务二:情节梳理与概括任务三:环境对比与氛围感知 任务一:字词积累与语境运用活动1:听写 “阴晦、萧索、愕然、鄙夷、恣睢”,纠正字音(如 “恣睢 zì suī”)与字形(如 “萧索” 不写成 “箫索”)。活动2:从课文中找出含上述字词的语句(如 “四角的天空是阴晦的”),小组内互相解释词义并造句。任务二:情节梳理与概括活动1:自主阅读《故乡》(15 分钟),用 “我____(时间)回____(地点),____(事件)” 的句式梳理情节。活动2:班级分享,教师板书 “离乡 - 回乡 - 见闰土 - 见杨二嫂 - 离乡” 主线,补充关键细节(如 “闰土带来干青豆”“杨二嫂索要木器”)。任务三:环境对比与氛围感知活动1: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出 “过去故乡” 与 “现在故乡” 的环境描写句,填写对比表格(如过去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现在 “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活动2:讨论 “环境变化给你带来的感受”,教师总结 “悲凉、压抑” 的文本氛围。
第二课时 任务一: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任务二:探究人物变化的根源任务三:领悟文本主旨与情感 任务一: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活动1: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出 “少年闰土” 与 “中年闰土” 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句,填写对比表(如少年 “紫色圆脸、红活圆实的手”,中年 “灰黄的脸、皱纹、松树皮似的手”)。活动2:班级分享,总结闰土 “从活泼灵动到麻木迟钝” 的变化,再用同样方法分析杨二嫂 “从豆腐西施到圆规” 的形象转变。任务二:探究人物变化的根源活动1:自主阅读 “闰土诉苦” 段落(“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圈画关键信息。活动2:小组讨论 “这些因素如何导致闰土的变化”,教师补充鲁迅创作背景(清末民初农村经济破产、封建礼教压迫),明确 “社会现实是人物悲剧的根源”。任务三:领悟文本主旨与情感 活动1:朗读 “我” 的心理独白(“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思考 “我” 的情感变化(失望 - 悲哀 - 燃起希望)。 活动2:讨论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领悟 “呼唤人们探索希望之路” 的主旨。
第三课时 任务一:梳理情节与态度变化任务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任务三:探究小说的批判主题 任务一:梳理情节与态度变化活动1:自主阅读《我的叔叔于勒》(12 分钟),用 “时间线” 梳理菲利普夫妇对於勒的态度变化(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标记关键事件(如 “收到于勒的信”“船上遇于勒”)。活动2:小组内展示时间线,互相补充完善(如 “盼于勒时,全家每周日去海边等轮船”)。任务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活动1:从文中找出体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的语句,分类整理(如 “势利”:“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虚伪”:“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活动2:班级讨论 “你如何看待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引导辩证分析(如 “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生活压力的无奈”)。任务三:探究小说的批判主题 活动1:小组合作,思考 “小说中哪些细节体现‘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如 “菲利普夫妇因于勒‘有钱’而期待,因‘没钱’而躲避”)。 活动2:结合现实讨论 “金钱与亲情的关系”,体会小说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第四课时 任务一:梳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任务二:分析 “孤独” 的意义与心理变化任务三:联系自身谈成长感悟 任务一:梳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活动1:自主阅读《孤独之旅》(10 分钟),用 “阶段 + 事件” 梳理杜小康的经历(离家放鸭→途中孤独→遭遇暴风雨→找到鸭群→成长)。活动2:小组内分享梳理结果,教师板书 “困境→应对→成长” 的主线。任务二:分析 “孤独” 的意义与心理变化活动1:从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 “孤独” 的语句(如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分析 “孤独” 带来的变化(从害怕到勇敢)。活动2:讨论 “为什么说‘孤独’是杜小康成长的催化剂”,引导理解 “困境能磨炼意志”。任务三:联系自身谈成长感悟 活动1:个人思考 “自己经历过的‘孤独’或‘困境’”,用 3-5 句话记录。 活动2:班级分享(自愿),结合杜小康的经历谈 “困境如何让自己成长”,教师总结 “成长需要勇气与坚持”。
五、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需要评价的活动 1. 过程性活动: (1)课堂参与:字词听写正确率、小组讨论发言次数与质量、班级分享的逻辑性(需结合文本); (2)阅读任务单:《故乡》环境对比表、《我的叔叔于勒》态度变化时间线、《孤独之旅》成长历程梳理表的完成质量; (3)口语交际:讨论时是否遵守规则(不打断他人、围绕议题)、观点是否有文本支撑、是否能回应他人观点。2. 终结性活动: (1)写作:小说缩写作品(从三篇中任选一篇),需符合 “保留核心情节、不改变主题、语言简洁” 的要求; (2)单元小结:个人提交 “单元学习收获”。
单元整体评价 1. 评价方式:采用 “过程性评价(60%)+ 终结性评价(40%)” 结合,兼顾学习过程与成果;2. 评价主体: (1)教师评价(50%):关注课堂参与、任务单完成质量、缩写作品评分; (2) 学生自评(20%):对自己的阅读收获、写作态度、讨论表现进行评分; (3)小组互评(30%):小组内对成员的合作态度、发言质量、任务贡献进行评分;3. 评价标准(核心): (1)阅读:能准确分析人物形象与主题,有文本依据; (2)写作:缩写保留主要情节(不遗漏关键人物与事件),语言通顺(无明显语病),字数达标(原文 1/3 左右); (3) 口语交际:讨论有观点、有依据、有条理。
六、单元作业设计1. 基础型作业(必做,15-20 分钟): (1)抄写单元重点字词(“阴晦、萧索、鄙夷、恣睢、拮据、栈桥、撩逗、胆怯”),每个字词写 3 遍并解释词义,结合课文造句 1 个; (2)用 200 字以内概括《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的主要情节,要求简洁准确。2. 提升型作业(选做,25-30 分钟): (1)从三篇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写 200 字左右的人物分析,需引用文中 1-2 处描写作为依据(如 “从‘闰土称我为老爷’可看出他的麻木”); (2)完成一篇小说缩写(从三篇中任选一篇),字数控制在原文 1/3 左右(如《故乡》原文约 7000 字,缩写约 2300 字),提交初稿。3. 拓展型作业(选做,30-40 分钟): (1)阅读鲁迅《呐喊》中的《孔乙己》或莫泊桑的《项链》,对比分析其中人物(如孔乙己、玛蒂尔德)与本单元人物的境遇异同,写 300 字左右的短文; (2)以 “成长中的困境” 为主题,写 300 字左右的感悟,结合《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经历或自己的真实体验。
七、反思及改进
1. 预期问题与改进: 问题 1:学生对《故乡》的社会背景(清末民初农村)理解困难,导致难以深入分析人物悲剧根源; 改进:课前发放 “背景资料包”(含鲁迅创作《故乡》的时代简介、清末农村老照片),用 5 分钟课前预习时间引导学生快速阅读,降低理解门槛。 问题 2:缩写写作中,学生易出现 “细节冗余” 或 “遗漏关键情节”(如缩写《我的叔叔于勒》时漏写 “船上遇于勒”); 改进:写作课增加 “范例分析” 环节,展示 1 篇优秀缩写和 1 篇问题缩写,引导学生对比总结 “保留什么、删减什么”,并提供 “缩写思维导图模板”(核心情节 + 人物关系)。 问题 3:口语交际讨论时,易出现 “少数学生主导、多数沉默” 的情况; 改进:讨论前设计 “分组轮值发言人” 制度,每组指定 2 名发言人(提前准备发言提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教师及时鼓励沉默学生参与补充。2. 后续延伸: 推荐阅读:曹文轩《草房子》(延伸 “少年成长” 主题)、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强化 “批判现实主义” 风格认知); 实践活动:组织 “小说人物辩论赛”(如 “菲利普夫妇是否值得同情”),进一步深化对人物的辩证理解。
八、单元教学结构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