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由于网络监管发展的速度滞后于网络本身发展的速度,儿童青少年既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受害者,这些伤害已经远不止常见的网瘾、色情内容泛滥等。儿童青少年热衷于使用网络,他们借助新媒体接纳的一些信息是没有经过过滤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儿童青少年对媒体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比如,在媒介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小学生对网络中的新闻信以为真;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会将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当作真实的生活,喜欢模仿其中的冒险行为,甚至相信死能复生;也有一些未成年人将线下暴力行为通过网络非法传播、青少年被拍裸照上传、因网络泄密而被侵害或侵权等事件并不少见。
儿童青少年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确实存在自我控制力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薄弱的问题,而他们又正面临着一个庞杂的信息环境。为了避免儿童青少年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扰,培养他们正确认识、理解、甄别并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已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共享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用新媒介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
材料二:网络暴力是一种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对他人进行肆意人身攻击的狂热盲从行为。相比于传统暴力所造成的物理伤害,网络暴力主要通过线上的言语攻击、散布谣言、人肉搜索、恶意诽谤等形式,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
网暴群体时不时出现未成年人的身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触网时间越来越早、上网率更高。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73%的普及率,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高的上网率,反映出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相关职能部门防范青少年网暴风险的难度。
另一个原因在于,真正的网络实名制还没有推行。哲学家韩炳哲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中写道,网络暴力是匿名的,这也正是它的威力所在。姓名与尊重如影随形,因为姓名是认可的基础,认可总是指名道姓的。虽然现在需要输入手机号才能注册社交媒体账号,并且账号会实时显示IP属地信息,但网民在实际使用时,依然是以匿名状态为主。网络的匿名性导致网暴受害者的维权程序更为复杂,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施暴者。
此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欠缺,导致一些人误以为可以在网络上无所顾忌、随意发言。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评估、批判和创造等能力。如今,我们身处媒介化社会之中,许多互联网平台遵循“流量为王”的信息传播逻辑,这也诱导了青少年接触或者发布这些“唯流量”的网络暴力语言,从而使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
因此,社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家庭层面,以父母为代表的“初级群体”,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正确使用互联网,并引导孩子树立同理心意识,这样才能对网络中不同的观念和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家庭、行业和政府之间的协作。比如,相关行业要为“家长管理”提供工具,如信息过滤和防网络沉迷系统。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支持分步骤地推动各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英国传播学者利文斯通认为,在孩子们接触互联网之前,他们必须要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正如学习阅读和写作对于学习其他内容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作为持续进行学习的一部分,媒介素养涉及青少年如何安全筛选、获取以及发布互联网信息,尤其体现在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上。
对此,各地中小学校应该行动起来,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引导青少年提升网络素养,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礼仪规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简单给孩子们灌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妨通过展开情景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网暴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从而更具同理心,约束好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言行。
(摘编自黄骏《网暴“面具”背后,可能是缺乏媒介素养的孩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网络发展迅速和网络监管滞后的背景下,儿童青少年会接触到没有经过过滤的有害信息。
B.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培养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有益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C.2022年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是造成网络暴力的直接原因。
D.许多互联网平台遵循“流量为王”的信条,是青少年发布“唯流量”的网络暴力语言的诱因之一。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学生会喜欢模仿电视剧虚拟情节中的冒险行为,甚至相信死能复生,是受到新媒体中不良信息伤害的表现。
B.对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教他们如何在网络上沟通交流,判断信息的真假还为时尚早。
C.网络暴力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它采用肆意人身攻击的方式,会给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D.家长要以身作则正确使用互联网,让孩子树立同理心意识,从而对网络中不同的观念和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组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超过六成的父母用移动设备的时间在1~6小时,家长在使用电子媒介时应该以身作则,正确使用互联网。
B.子女每天用移动设备上网在3小时以内的比例达到91.3%,可见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社会新闻和时事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的内容。
D.父母和子女对体育和财经关注都比较少,尤其是财经报道,排在子女信息选择的最末位,可见这些领域不遵循“流量为王”的传播逻辑。
4.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中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在网络上恶意攻击辱骂、传播恶搞图片视频、组织“水军”、“人肉开盒”等都是网络暴力行为,这些行为对未成年人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请根据材料,为政府部门治理此类网络暴力行为提几点建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头脑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们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它有些像睡。睡眠中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
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可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那是古往今来人类最智慧的大脑留给我们的结晶啊!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
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的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了。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是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的。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6.下列关于“阅读与吃的类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原文将阅读比作“吃”,认为渴望阅读时需“虚怀若谷”,若头脑“满满当当”则不适宜阅读,尤其不适宜阅读名著。
B.作者以年龄增长对食物“从贪吃到求精”的变化,类比阅读选择的转变——随着认知提升,读者会更清晰判断书籍对自身的价值。
C.文中将“好的书”比作“人参燕窝熊掌”,将“坏的书”比作“腐肉砒霜氰化物”,强调阅读名著如同享受“满汉全席”,是极大的精神享乐。
D.作者认为,长寿者“什么都吃但只尝一口便知成色”,类比读者阅读时应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即便遇到坏书也需深入研读以积累判断经验。
7.下列关于“阅读的特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A.原文认为阅读“像睡”,能为精神“增添钙质”,读完名著如同“从酣然梦幻中醒来”,可让读者重获生机与信心。
B.阅读“像搏斗”,读者会与作者“智力角斗”,即便“败下阵来”,思维力度也会在争执中增强,尤其读名著能感受“高手过招”的收获。
C.作者强调“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认为阅读与看电影、听音乐会不同,是“心灵对心灵单独的捶击”,需在喧嚣中保持独处的专注。
D.文中提出阅读名著“不可在太快乐的时光”,因为快乐会让人“眼睛近视”,且名著中全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与快乐氛围完全相悖。
8.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及“阅读名著”时的细节,如“在大师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这些表述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9.原文通过多个比喻阐释“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比喻层层递进地展现阅读的价值。(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①,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雨泽不时,川源竭涸,天地之焦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节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材料二: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
(节选自孙思邈《大医精诚》,有删改)
材料三: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祇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
(节选自杨泉《物理论》,有删改)
【注】①荣卫:中医术语,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荣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荣卫二气散布全身,内外相贯,运行不已,对人体起着滋养和保卫作用。
10.材料一中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话周齐A间B事C历历D如眼见E以此F参之H不啻G百岁人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皆、全、都的意思。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少长咸集”的“咸”字含义是相同的。
B.凡,副词,大凡、凡是。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凡再变矣”的“凡”字意义并不相同。
C.见,动词,看见。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字用法及意义均相同。
D.是以,“是”作“以”的前置宾语。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胡为乎”的“胡为”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思邈将医道与自然现象、人情事理融为一体,指出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与天地的运行变化规律相通,讲究天人合一。
B.为解卢照邻之惑,孙思邈把天与人进行类比,阴阳一旦失衡人会罹患疾病,而天地则会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
C.材料二开篇,孙思邈便提出德艺俱优的医生治病须摈除杂念,以纯粹济世之心面对病患。当有病患来求救,一律同等待之。
D.在孙思邈看来,上门看病时,如果医者左顾右盼,或是表露出欢愉之色,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家属不乐,病人愈加痛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
(2)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
14.孙思邈具备“大医”“良医”的哪些素养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②!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北面长江,为登临圣地。②强对:强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打破俗套,不写登临感怀之作常写的望中景物,而是直抒胸臆;而心中所感又不止一端,故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
B.“一水横陈”三句写镇江的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转而批判统治者的苟安政策,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C.“因笑”三句,既承上片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又引出下文要“学英雄”祖逖中流击水、谢玄“破贼”,收复中原。
D.本词笔力纵横驰骋,时而激愤沉郁、怒陈笔端,时而慷慨激昂、抱负满怀,亦讽亦慨之中,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才气和胸襟气度。
16.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评价陈亮“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结合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体分析二人的词作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金陵。他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 , ”两句写自己登高之后所见到的长江和山峦的景象。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庭院中的活动,表现生活的闲适自在。
(3)在《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鼓角齐鸣、旌旗招展的宏大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了伏笔。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及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的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①正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②人们所以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③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④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⑤别的动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根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用两条腿走路,把另外两条腿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⑥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但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古人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但仔细一想,这句话不全对。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只有人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人类语言之所以能“ ”,一方面在于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能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音素;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变化无穷 B.变幻莫测 C.千变万化 D.随机应变
21.请写两句话,分别概括本文两段的大意,每句不超过20个字。(2分)
22.人们为什么把人云亦云叫“鹦鹉学舌” 请结合本文第二段做简要解释。(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这场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铸就的丰碑——杨靖宇腹内满是草根树皮仍坚守阵地,赵一曼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80载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名字与故事,从未褪色。
如今,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看到:有人在博物馆里驻足凝视泛黄的战报,有人在“重走抗战路”的实践中触摸历史,有人通过影视、书籍让红色故事在年轻一代中流传;但也有少数人对历史细节含糊其辞,对英雄事迹缺乏敬畏,甚至在网络上散布错误历史认知。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3分)材料二中提到“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是为了说明“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并不是造成网络暴力的原因。
2.D(3分)A“不良信息”错误。B项材料一第四段提到“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此推论与文无据。C项材料三第一段说明“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不像传统暴力造成物理伤害,故身体上的伤害错误。
3.D(3分)D项“这些领域不遵循‘流量为王’的传播逻辑”无中生有。父母和子女对体育和财经的关注较少,是因为这些特定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增加了人们的阅读门槛。
4.①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网络习惯和道德品质。②可以提高孩子信息处理和自我保护能力。③可以促进亲子沟通与共同成长。④可以协同政府和各行业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助力孩子成长。(每点1分,共4分)
6.D(3分)原文以长寿者“只尝一口便知成色”类比读者对书籍的判断能力——能快速辨别书籍优劣,而非“深入研读坏书”,D项“深入研读以积累判断经验”与原文表意相反。
7.D(3分)原文说名著“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更多”并非“全是”,且“与快乐氛围完全相悖”表述绝对,不符合原文“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的客观分析。
8.①对名著与大师的崇敬之情,“顶礼膜拜”直接体现作者对先哲“辉煌思辨”“精湛匠艺”的敬畏,将大师比作“成仙的老爷爷”,暗含对人类智慧结晶的珍视;②对阅读价值的坚定认同,“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强调阅读能打破时空限制,让读者与先哲精神相通,传递出作者对“阅读可蓬勃自身、迸发力量”这一价值的深刻信赖,而非单纯的文字欣赏。(每点2分,共4分)
9.作者以“吃—睡—搏斗—孤独”的比喻链,从“阅读前提”“阅读作用”“阅读过程”“阅读本质”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展现阅读价值。①以“吃”喻阅读前提:强调阅读需“虚怀若谷”,并通过“好/坏书”的类比,明确“选择名著”是获取精神滋养的基础,为后续价值阐释铺垫“选材标准”。②以“睡”喻阅读作用:将阅读比作“精神按摩”,指出其能为灵魂“增添钙质”、让人“重获生机”,从“精神补给”层面展现阅读的即时价值,承接“选材”后的“收益”。③以“搏斗”喻阅读过程:阐释阅读中与作者的“智力角斗”,即便“败阵”也能“强硬思维翅膀”,从“主动成长”层面深化价值——阅读不仅是“接收”,更是“思辨能力的锤炼”,比“精神补给”更进一层。④以“孤独”喻阅读本质:指出阅读是“心灵对心灵单独的捶击”,需在独处中与先哲对话,最终实现“蓬勃自身、迸发力量”,从“精神共鸣与自我突破”层面升华价值,揭示阅读超越形式的核心意义,形成“选材—补给—锤炼—突破”的完整逻辑链。(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10.CEG(3分)
11.C(3分)用法及意义均不同。“君既若见录”的“见”用在动词前,作代词,译为“我”“自己”。
12.D(3分)曲解文意。“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原文是说医者不能左顾右盼,或是表露出欢愉之神色,因为此时病人家属心有不快,患者正遭受片刻不离身的病痛。
13.(1)(医生)不能在病患性命安危上,轻率地表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和处理敏捷,追求名声。(率尔,轻率的样子。逞,表现、施展、炫耀。邀射,追求、谋取。大意1分。共4分)
(2)能明了生命吉利凶险的命运、天数,推究疾病的轻重变化,并度量用药剂量的多少。(数,命运、天数。原,推其根本,推究,探求。量,衡量、估量。大意1分。共4分)
14.①深通医理,认识深入;②医德高尚,不图私利;③心智圆活,通达机敏;④大胆果断,不虑得失;⑤心思缜密,谨小慎微。(每点1分,共5分)
15.C(3分)“又引出下文”错误,“因笑”三句没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学英雄涕”是用新亭对泣的故事,讽刺南宋统治者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16.①手法相似,均是善用典故。本词用了六朝、祖逖、谢玄等典故,《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②主题相似,均含爱国愤世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北向伐金、收复中原的迫切期望,又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③风格相似,均呈豪迈之势。本词和《永遇乐》都是视野广阔,气魄宏大,纵论时弊,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显示出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和超拔气度。(每点2分,共6分)
17.(每空1分,共6分)
(1)千里澄江似 练翠峰如簇
(2)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3)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18.①“及其稀松平常”的“及”改为“极”;②“仔细的想想”的“的”改为“地”;③“身体根地面平行”的“根”改为“跟”。(每处1分,共3分)
19.语句②修改为:(所以)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语句④修改为: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或修改为:都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语句⑥修改为: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每处2分,共6分)
20.D(3分)这里强调的不仅是人类语言能变化,而且是随着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变化。ABC三项只表示变化,而D项有“随机”二字,表示变化是随着具体情况的,更符合语境。
21.①语言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②人类语言由变化无穷的语音和意义组成。(每句1分,共2分)
22.因为鹦鹉学人说话,只是模仿现成的声音,不会变化。不像人们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所以人云亦云可以喻作“鹦鹉学舌”。(4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生不能治愈,于是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病,是依据什么道理呢 ”孙思邈说:“我听说善于谈论自然规律的人,一定以人情事理作为依据;善于谈论人情事理的人,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天有四时之变化,五行之运转,寒暑之更替,天地循环运转时,和顺就化为雨,奋激就化为风,凝结便是霜雪,张扬就成彩虹,这就是天地的自然规律。人有四肢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循环往复,通畅就成气血营养,显露便成人的气色,向外振发就成声音,这是人的规律。阳通过人的形体表现出来,阴通过人的精气表现出来,天和人是一致相通的。一旦阴阳失调,蒸盛就会发烧,阻塞就会发冷,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变改变着形体。(如果)把这种选理推及到天地也是这样。所以,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消长进退,星辰运行错位失度,日蚀月蚀,这就是天地的大病。寒暑不合季节,是天地蒸热闭塞所致;狂风暴雨,是天地的喘息和困乏;雨露润泽不及时,河川枯竭,是天地焦枯的表现。高明的医生用药石疏导治病,用针灸治疗。圣人用最高尚的德行调和济世,用人情事理加以辅助。因此,人身上有可以治好的疾病,天地间有可以消除的灾祸。”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心智要圆活而品行要方正。《诗经》说:‘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同在薄冰上行走一般’,说的是临事的小心谨慎;‘武士雄健威武,是公侯的好护卫’,说的是大胆勇敢。‘不做因私利而违背礼义的事情,不做因不合乎礼义而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事’,说的就是品行方正;‘看到合适的机会就行动,不必等到一天过完’,说的就是灵活机智。”
孙思邈自称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至今九十三岁了。询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清楚明白得如同他亲眼所见。根据这件事(这种情况)参考衡量,他不止是一百岁的人了。然而他的视力听力还不衰弱,神采精力很旺盛,可以称得上是古代聪明博学通达的长寿之人了。
材料二:
大凡是品德医术仅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心神和情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一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来求医生救治的人(有来求医生救治的病患),不管他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一律同样看待,都当作到爱亲人对待。也不可以瞻前顾后,考虑医病下药对自身的利弊得失,维护、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好像自己感同身受,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难险阻,不顾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没有显示功夫、事迹的心思。这样才能称作是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生命最大的戕害者。
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的风度,他希望能以查明的精神内省,看上去庄重的样子。诊察疾病,用最大的心思,专心致志;详细考察病症表征迹象,一丝一毫不能有过失;开药下针,不能有差错。虽然说对病人应该迅速救治,但最重要的是事到临症不惑乱,只应当周详分析症结所在,深入思考对策。(医生)不能在病患性命安危上,轻率地表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和处理敏捷,追求客声。(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呀!还有到了病人家里,纵然满目都是身穿绫罗绸缎的女眷,也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动听的音乐充斥耳边,也不要表现出欢娱喜乐的神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对着角落(痛苦),满屋子的人都快乐不起来,更何况病人的痛苦,片刻也没有离身。
材料三:
医生,如果不是仁爱之人,是不可以将性命托付给他的。如果不是耳聪目明、通达事理之人,是不可以任用他的。因此古代聘用医生,必定选任名家大族的后人。他们具有一忠博爱的德行修养,才智通达,思考周密,能知晓天地神灵的秩序,能明了生命吉利凶险的命运、天数,推究疾病的轻重变化,并度量用药剂量的多少。认识深入,细致入微,不会疏忽细小的病情,像这样的医者才能称为“良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