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共30张PPT) 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共30张PPT) 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SUMMARY OF THE REPORTER'S REPORT
走进新闻视界
记录生活点滴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联读
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SUMMARY OF THE REPORTER'S REPORT
了解新闻知识
第一课时
核心任务:阅读新闻,梳理新闻结构、六要素等新闻知识,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异同。
SUMMARY OF THE REPORTER'S REPORT
任务一:整体感知
核心要求:了解新闻的含义及新闻作品类型,掌握新闻叙述要素。
活动一:新闻知多少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
狭义的新闻专指______,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消息、通讯、特写、
新闻评论
消息
文体知识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时效性、简洁性
新闻结构:
新闻六要素:何时、_____ 、_____、 何事、何故、如何
真实性(基本特征)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何地
何人
SUMMARY OF THE REPORTER'S REPORT
活动二:对比阅读
结合教材“任务一”相关内容,理解何为新闻要素,并依示例梳理(画出)六篇新闻的要素。
构成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因素,常被称为“五个 W 和一个 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和 how(如何)。
新闻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阅读《消息二则》,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发起渡江战役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9月3日上午
北京天安门广场
世界人民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圆满结束
SUMMARY OF THE REPORTER'S REPORT
活动三:阅读消息
阅读教材任务三“技巧点拨”部分,参照示例,梳理本单元四则消息的结构。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消息的主要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其结构常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最重要的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重要性递减安排事实
主标题
副标题
提要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解读
点明人物
结果
点明事件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不仅概括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而且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同时还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再读消息,剖析结构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标题
主体
结语
电头
“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电头。
这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1.如果你想最快了解一篇新闻消息,你会先看什么?它都包含哪些要素?
人+事
标题
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2.如果你想继续了解其中最新鲜有趣的新闻事实,你会关注什么?
时+地+人+事
导语
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3.如果你想详细了解其中的新闻事实,你会关注什么?
事件的
具体经过
主体
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则暗含在主体中)
补充——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知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的真实性和报道的及时性。
活动:请梳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结构。
小结:
1、标题(分为:主题、引题、副题)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3、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4、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新闻结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电头
导语
主体(含结语)
背景
标题
SUMMARY OF THE REPORTER'S REPORT
任务三:赏析新闻语言
核心要求:品味不同类型新闻语言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
SUMMARY OF THE REPORTER'S REPORT
活动五:析新闻语言 悟情感表达
1.阅读教材任务一中策略3,仿照示例卡片,从文章画出相应句子并做好批注。
篇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
例句: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语言特点:数词精准,同时善用四字词语,语言典雅凝练。
情感态度:准确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
【示例】
示例:
篇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
句子:(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既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
卡片1
“已”“大约”“不到”“既已”等词突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突出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之势。
篇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消息)
句子:(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
卡片2
“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
突出我军的英勇作战。
篇目:《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消息)
句子: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6月17日9时22分航天员送上太空。
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
卡片3
时间“6月17日9时22分”,人数“3名”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时间精确到分,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顺利”表现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我国科技的新成就。
篇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新闻特写)
句子: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
卡片4
运用比喻,描写细致,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身姿的轻盈、潇洒,表达了对吕伟跳水动作的赞叹。
篇目:《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通讯)
句子:(1)“航向xx,航速x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
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2)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3)“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语言特点:
卡片5
(1)将具体信息用“××”来代替,体现保守国家秘密的使命感。
(2)引入对话,让读者身临其境,体验其紧张惊险的全过程。
(3) 运用对比突出观众前后的心理反差,强化对观众情感的表达。
篇目:《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新闻评论)
句子:(第2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
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
史实……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第3段)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卡片6
从正反两面来阐述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鲜明深刻。
新闻语言特点:
真实客观,语言准确
作者情感态度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