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阶段联考(10月)高一语文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标准一、阅读(66分)(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1.答案C解析“是不对称图案”,错误。2答案A解析B项中“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错误。C项中明清用于宫廷服饰。D项中,“这让它会越来越流行”错误,让海水江崖纹饰越来越流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材料三认为传统文化象征因素、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满足就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等,都是流行的原因。3.答案D解析“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错误,原文展现的是海水江崖纹饰运用情况介绍,内涵是一致的;“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阐述”错误,没有对比。4答案①图案灵活,通过简化、融合等方式重塑图案。②工艺多元,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③审美上趋向个性化和时尚化。(评分参考:答出1点2分,答出2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答案①态度上要有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立。②甄选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识别度的优质载体,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③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丰富文化内涵。(评分参考:答出1点3分,答出2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阅读川(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6答案C解析A.“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错,伍原一开始找不到路的时候也会恐惧,想“听天由命”。B.“伍原进入敌区”错,伍原只是根据“没有路标”判断接近敌区,但是没说进入敌区。D.伍原发现“老乡”是聋哑人之后,还是尝试用他的手摸自己的帽子,眼泪没有立刻流下来。7答案B解析两篇文章都没有用“宏大战争叙事”,而是用“微观事件”折射战争的影响。8.答案①表层义:“路标”表面上指的是指示道路或目的地的标志,小说中的“路标”是哑巴手中的灯和他指引的方向②象征义:“路标”象征革命的方向和信仰,路标不仅为伍原指引方向,还唤醒了他的精神力量,成为他坚守革命使命的精神支柱。③“路标”还体现了军民鱼水情,哑巴从一开始的反抗到后面主动为伍原指明方向,体现了群众对战士的支持和信任(评分参考:答对1点得2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答“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亦可给分。)9.答案①伍原找不到任何路标而流眼泪。内心有对无法走出困境的恐惧和无助,也有对担心辜负战友托付的焦虑。②伍原发现灯火时流下眼泪,这是终于看到希望,内心十分激动的心情。③伍原因为“老乡”听不到自己说的话,误解自己而流眼泪,焦急难耐却又无可奈何。④伍原和“老乡”一番争执后,老乡终于认出伍原是八路军,伍原有终于被理解的委屈,有对高一语文试卷(答案)第1页共8页★启用前注意保密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阶段联考(10月)高一语文 2025.10本试卷共9页,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管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66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消费、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材料二(豆包AI生成:海水江崖纹饰)材料三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大量的这类图案。汉代已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它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风格。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为“水脚”。水脚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此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饰常将山石、云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一幅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图景。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早在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注目。在米兰时装周2025展示现场,某女装品牌推出了2025春夏系列,在服装的细节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纹饰以及苗族的蓝染工艺,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进而促进了新中式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使得该产品从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吸引力。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摘编自周婷婷、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中式”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国内的销售热潮,而且流行的范围从国内逐步延伸到海外市场。B.青年人体验“新中式”时,内心可能会荡漾出自豪感和享受感,涌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C.海水江崖纹饰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简洁线条呈现的图案,发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纹等元素,是不对称图案。D.山水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国家稳定,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向往。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古只是“新中式”的外在表现,创新才是其内在追求,“新中式”通过创造与转化展现传统文化的神韵。B.与“种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可见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C.如果有自媒体声称在某清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绣有海水江崖纹饰的平民服饰,这个消息大概率为真。D.海水江崖纹饰这一传统图案融合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色调饱和,有视觉冲击力,这让它会越来越流行。3.下列对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实质上是对“生活美学”的追求。B.材料一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对“新中式”流行过程中出现的抄袭等现象持理性的态度。C.材料三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下的应用,体现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观点。D.材料三按照时间顺序,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阐述。4.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5.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今世界舞台绽放了独特的魅力。这对我们如何“种文化”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队友的信息告诉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B.伍原进入敌区的时候“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象征四周越来越重的危机感,体现伍原恐慌的心情。C.哑巴感觉到有人来了之后,“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说明他是一个机智又警惕的人。D.伍原见到“老乡”之后却发现对方竟然是聋哑人,顿时感到绝望,不知如何是好,眼泪立刻流了下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叙述聋哑人“老乡”为迷路的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物。B.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根据地为背景,《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二者都运用宏大战争叙事,在战争的背景下讲述革命温暖的故事。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D.本文与《百合花》的语言都很通俗、质朴,符合“人民能看懂、能共情”的创作原则,同时又兼具文学美感,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8.小说题目“路标”有着深刻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眼泪是人物心理变化的重要载体,小说多次描写伍原流眼泪,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伍原的心理变化。(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选自《唐才子传·卷六》,有删改)[注]①勋庸:特殊的功劳或显赫的功绩,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B.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D.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11.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等到,和“及鲁肃过寻阳”中的“及”意思相同。B.乃,于是,和“乃不知有汉”中的“乃”意思不同。C.以,用,和“不以物喜”中的“以”意思不同。D.行,行走,“复行数十步”中的“行”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况起初并不了解白居易的才华,后来读到了白居易的诗句才对其刮目相看。B.白居易写了很多诗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C.唐文宗即位后,白居易升任为刑部侍郎,后来又到会昌做官,刚到就去世了。D.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4分)(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4分)1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白居易的三个主要特点,并结合原文说明(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秋日山寺怀友人(唐)刘沧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15.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山寺黄昏之景:寺院楼台映着夕阳余晖,淡烟、疏磬散入空林,氛围清幽孤寂。B.颔联绘秋景细节:寒风拂过寒渚使白蘋摇曳,秋霜洒落山间让黄叶堆积,尽显秋意萧瑟。C.颈联借典型意象抒情:“塞雁”常关联“传书”之意,“远村砧”多寄寓思亲怀人之情。D.尾联“坐向松窗弹玉琴”尽显闲适,与“相思不见”的惆怅对比,消解了怀友之愁。16.这首诗写景技巧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2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中国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它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而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对此,我们不妨称之为一种“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就像这种丢石头所形成的同心圆波纹。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关系总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正是如此,这个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的关系网都是以“己”为中心的,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因之,对每个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来说,都是以“己”作为中心。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所以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典型应用场景的(3分)A.传统中国乡村中,家族举办祭祀仪式时,会优先安排直系亲属(如子女、父母)担任主祭,旁系亲属协助,外姓村民仅作为观礼者参与。B.某人因生意亏损急需资金周转时,首先向父母、兄弟姐妹求助,其次找同族的叔伯长辈,再考虑同乡好友,最后才尝试向银行贷款。C.某传统村落中,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产生纠纷,村长老调解时,会先询问双方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远近,对近亲一方的诉求多有包容。D.某社区中,居民参与业主委员会选举时,严格遵循“一人一票”的平等规则,投票选择候选人时,根据其管理能力决定是否支持。18.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上文的写作提纲。(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数字仓鼠”指的是热衷于囤积数字化信息的人。①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1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2.0%的人有数字囤积习惯。数字囤积的心理根源与物理实物囤积 A 。一是安全感依赖:人类自古就对物品稀缺感到恐惧,所以用囤积获得安全感,每一样东西仿佛都贴着“以后有用”的标签,只要占有了它们,就会生出安全感。二是情感依赖:就如同一件旧衣、一张票根附着的情感一样,数字内容也同样有不可割舍的记忆,一旦删除,就好像自己的某段回忆也会B 。在数字时代,囤积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点一点就可以“拥有”。②然而,“什么都想保存”“什么都舍不得删”,不仅会增加检索信息的成本,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带来无序感和混乱感;此外,囤积了却不使用,这些信息的价值便所剩无几。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数字囤积症呢?③建议只收藏那些对自己真正有价值并且比较有可能会去付诸实践的知识,尽量降低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删除那些不再需要的资源,只留下对自己还有价值的资源,以便自己逐渐消化这些知识。④无论是新收藏的资源,还是清理后留下的资源,我们都可以为它们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注意,计划的意义是让我们不必同时想那么多事情,以便专注于当下,而不是让学习任务直接“进计划表吃灰去吧”。当我们撕下“收藏”的自我麻痹面具,为了成长不再局限于指尖的点击时,我们就已经开始蜕变。想明白这点也许你便不会被数字囤积症所困扰了!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数字仓鼠 ”得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信息茧房 B.斜杠青年 C.职场锦鲤 D.电子榨菜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以后有用”引号的作用一致的一项是(3分)A.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B.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C.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D.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3.文中提出了3种应对数字囤积的方法,请你简要概括,每种方法不超过8个字。(6分)三、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社会,部分年轻人热衷用星座分析、人格标签认知自我与他人。电影《哪吒2》主角哪吒挣脱“魔丸”的宿命标签,用行动重塑自我价值。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标签”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广东省50校联考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docx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0月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