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B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B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7届高二年级T0P二十名校十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B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荀子曾‘三为祭酒’便是其中一例”错,荀子曾“三为祭酒”证明的是稷下学宫是由学者治校的机构,荀
子“三为祭酒”应该不是先生自主组织任命的,而是齐国国君任命的。)
2.A(“文章将‘四君子’养士与吕不韦养士进行对比论证”错,这里不是对比论证,是举例论证。)
3.①官办高等学府②“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③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每空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符
合语段意思、表达准确流畅酌情给分)
4.①抵达前:学者带领数名弟子筹备游学,明确前往稷下寻师论学的目标;②抵达后:受到稷下学宫的热情
欢迎与精心安置,获得优厚待遇;③在学宫:学者可自主招生讲学,与其他学派展开辩论,弟子则可自由寻
师求学;④离开时:会得到稷下学宫以礼相送及重金馈赠。(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
给分)
5.①从文本看,稷下学宫“喜议政事”是基本功能,稷下先生“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可独立自由发
表政治见解甚至批判反对意见,为齐国政治提供思路。②从诸子百家特点看,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
道家的无为等思想,均关乎治国理政,稷下学宫汇聚各派学者,可形成多元政治智慧供齐国统治者参考,
符合智库特质。(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文本一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农妇骑驴的干练姿态”错,文本一在描写农妇骑驴的干练姿态时没有运用夸
张手法。)
7.D(“与前文对延安窑洞、市场等的写实描写形成割裂反差”错,前文对窑洞、市场等的写实描写,是作者对
延安的直观观察;结尾的情思则是基于这些观察产生的内心感触,二者是“观察一感悟”的有机延续,而非
“割裂反差”。)
8.(1)细节描写:对延安窑洞的细致描绘,直观呈现了延安依山而居的地域特色与简朴的居住环境;(2)对比
手法:①以晋北窑洞反衬延安窑洞的“规模大”,表现延安军民聚居景象;②将礼堂中的梁和柱和重庆职校
礼堂中的梁和柱进行对比,突出延安会堂建筑务实的特点;③将岷江上游山的光秃惨象,对比延安山顶带
有青绿色,流露对延安治理的认可。(细节描写1分,对比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
情给分)
9.①政治层面:政府与民众关系融洽,如“拥军公约”体现军民互助;存在“意见箱”等民主形式,让民众能参
与监督、表达意见,呼应了毛泽东所说的“民主”新路。②社会层面:社会风气健康向上,街道整洁,无“游
手闲荡的人”和“面带烟容而颓唐的人”;民众气色红润、精神饱满,展现出积极的精神状态。③经济与民
生层面:经济有活力,既有“过檝行”“联合木器厂”等实业,也有妇女合作社等群众经济组织;政府服务周
到,民众能自主建设房屋,生活有保障。(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BDF(原句标点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11.B(B项,“安天下之民”中的“安”是安定的意思,“静而后能安”中的“安”是性情安和的意思,二者意思不
同。C项,前者表转折,后者表假设。D项,“若火之始然”中的“然”,同“燃”,燃烧的意思。)
12.B(“即要求文王不向百姓征收赋税”错,“无取于民”是指不掠取民众利益,不是不收赋税的意思。)
13.(1)按剑怒视,说道:‘他怎么敢阻挡我呢!'这种匹夫之勇,是只能抵挡住一个人(的小勇)。(“恶”“敌”各
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就像同船渡河,渡过河就一同获利,船沉了就一起遭遇祸害。(“济”“害”各1分,句意2分)
14.①文王之“勇”是以“安天下之民”为目标,为道义与民生主动担当的外在行动。②《论语〉十二章》“勇者
不惧”中的“勇”,侧重个体内在的道德坚守,指坚守仁、义等准则,内心坦荡,故不畏惧外在困难与不义。
(每点2分,答满两点给5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宣王问道:“与邻国交往有方法吗?”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以大国服事小国,所以商汤服
事葛伯,文王服事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以小国服事大国,所以太王服事獯鬻,勾践服事吴王。以大国服
事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人;以小国服事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安天命者安定天下,敬畏天命者安定
自己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咸严,于是保有这国家。’”王说:“高明啊这话!我有个毛病,我喜爱勇
武。”孟子答道:“王请不要喜爱小勇。按剑怒视,说道:‘他怎么敢阻挡我呢!’这种匹夫之勇,是只能抵挡住
一个人(的小勇)。王请把它扩大!《诗经》说:‘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肃部队,阻止不义之师,增添周人福
祉,来报答天下仰望之心。’这是文王的勇。文王一发怒而使天下人民安定。《尚书》说:‘上天降生了民众,
又为他们降生君王,又为他们降生师傅。他们只是帮助天帝爱护人民。四方之内,有罪的我去征讨,无罪的
我来爱护,责任都在我一人,天下有谁敢越过本分为非作歹?’有一个人横行于天下,武王以此为奇耻大辱。
这是武王的勇。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人民安定。假如现在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人民安定,人民惟恐
王不喜爱勇武呢。”
【语文试题(B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X-036B秘密★启用前
2027届高二年级T0P二十名校十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B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
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一5课。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就是设在齐国故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兴衰发展历程大致可描述为:初创于田齐国君齐桓公时,繁荣于齐威王时。齐
宣王时期,扩大学宫规模,建筑高门大屋,封官加禄,吸引各派学者,鼓励百家争鸣,人数多至数
千人,达到发展的鼎盛期。齐闵王时国破君亡,学宫遭废。齐襄王复国而稷下“中兴”。直到末
代国君齐王建时,存而渐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学宫消亡。其存在时间基本与田齐政
权相始终,前后历经六代国君,凡一百五十余年。
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唯一学术中心。战国诸子百家的形成,固然与各国延揽人才、
大兴养士之风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一个百家汇聚的文化中心,“争鸣”的局面也是难以形
成的。然而,在战国那样一个大国割据、战争频仍的时代,遍考养士之所,却少有百家学派汇聚
之地。当时以养士最为著名者当属“四君子”:楚有春申中君,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
君。他们那里都曾宾客云集,名闻天下,但并没有形成学术文化中心。考其原因约有以下几
点:一是人数虽多,但层次低下。“四君子”养士,都在“三千”以上,但往往“不分贵贱,客无所
择”。寄食者众,有才者寡。二是服务私门,学派难入。其养士多为救急解困,主要在务实和功
利层面,各派学者真正投奔者甚少。三是因人而养,聚散无常。人在则聚,人去则散。学术成
就最高者当属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他养士三千余人,并“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了《吕氏
春秋》。但随吕氏之亡,其士也如昙花一现,作鸟兽散。战国私门养士,风气虽炽,灿如云霞,但
都未形成稳定的学术文化中心。
考察战国学术,能够成为诸子百家争鸣中心,且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最丰、影响
最深远的,唯有稷下学宫。其原因在于它有三大特,点:
其一,机构开放。稷下学宫在管理上采取机构开放、来去自由的政策。一是待遇优厚。齐
国统治者在稷下建设“高门大屋,尊崇之”,足见校舍之富丽堂皇;齐宣王一次封七十六名稷下
【语文试题(B卷)第1页(共8页)】
26-X-036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