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课引入
02
新课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 正确认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识记并理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进步性,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等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精神: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意义。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的责任意识。
新课引入
2024年6月,中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二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球,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183天,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此次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我国正稳步迈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思考: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调动全国资源、统筹长期规划、聚焦核心目标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优势,这是航天工程这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
01
(1)资源统筹:打破壁垒,实现全国 “一盘棋”
航天工程涉及航天、电子、材料、机械等上百个领域,需数万科研人员协同。社会主义制度能突破地域、部门、企业的壁垒,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技术层面:可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力量联合攻关,例如火箭发动机研发需多单位分工协作,避免重复研究。
物资层面:能集中调配特殊材料、精密仪器等稀缺资源,优先保障航天任务需求,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调动全国资源、统筹长期规划、聚焦核心目标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优势,这是航天工程这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
02
(2)长期规划:锚定目标,保持战略连续性
航天事业需数十年甚至更长期的布局,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可保障规划不随短期政策变动,持续投入核心目标。
从 “东方红一号”(1970 年)到 “天宫” 空间站(2022 年建成),我国航天始终围绕 “独立自主建设航天强国” 的长期目标推进,每一步任务都服务于整体规划。
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三号,历经 30 余年持续投入,即使面临技术瓶颈或外部挑战,也能保持研发和试验的连贯性。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调动全国资源、统筹长期规划、聚焦核心目标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优势,这是航天工程这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
03
(3) 风险承担:集中力量攻克 “卡脖子” 难题
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无法依赖外部引进,必须自主突破,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资源攻克高难度、高风险的关键技术。
在空间站建造中,我国曾面临空间机械臂、再生式环控生保等 “卡脖子” 技术,通过组建专项攻关团队,集中全国顶尖人才和资金,最终实现自主研发。
面对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安全风险,可调动医疗、应急等多领域力量建立保障体系,例如航天员在轨驻留 183 天的生命保障,需多部门长期协同准备。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总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探索?
子议题一:为何说“一化三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子议题二:八大如何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子议题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新课讲解
01
为何说“一化三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子议题一
子议题一:为何说“一化三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探究与分享
1.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一化三改”为什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2.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2024年,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城市记忆·红色印记”特展,展出1954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公私合营时挂上的招牌原件。这件文物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讲解员介绍,当时全国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家主动递交申请书,接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政策。这场变革没有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反而激发了工人群众的生产热情。这一历史场景引发青年学生思考:这场变革为何被称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议学情境
议学问题
“一化三改”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通过和平赎买政策,实现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这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
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从个体分散经营转变为集体合作经营,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从资本家私有制下的雇佣关系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新型劳动关系,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激发了工人群众的生产热情。
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基本形成。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一化三改”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转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道路。
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转变
“一化三改” 被称为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因为它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1. “一化三改”为什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凭借国家政权支持迅速发展,在工业生产、物资调配等领域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为改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推动制度转型的核心力量。
01
02
03
04
国家积累了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开始初步改造:国家在恢复国民经济过程中,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方式,积累了管理和引导私营工商业的丰富经验,为后续全面改造奠定了实践基础,使初步改造得以有序推进。
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需求,必须组织起来: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避免重新陷入贫困和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采用新技术,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大,也促进了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当时国际局势下,社会主义阵营力量不断壮大,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封锁遏制,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坚定转向社会主义阵营,为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1. “一化三改”之所以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因为它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转变。通过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种变革涉及亿万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
2. 历史必然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力量;二是国家积累了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开始初步改造;三是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需求,必须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转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些条件共同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议学总提示:
1.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一化三改”为什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2.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议学问题
子议题一:为何说“一化三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知识小结
子议题一:为何说“一化三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的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为“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
知识小结
子议题一:为何说“一化三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开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知识小结
子议题一:为何说“一化三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02
八大如何指引
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子议题二
子议题二:八大如何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探究与分享
1. 党的八大是如何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这一判断有何意义?
2.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024年清明节前夕,北京市第八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中共八大会址纪念馆。在展厅中,学生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在八大期间的手稿复印件,其中写道:“现在是我们掌权的时代,要集中精力搞建设。”一位同学提问:“既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接下来该做什么?”讲解员指出,党的八大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科学判断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新的历史任务。这次会议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议学情境
议学问题
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明确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01
(1)党的八大是如何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
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 党的八大是如何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这一判断有何意义?
02
(2)这一判断的意义
党的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党在全国取得执政地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重大探索。这一判断把中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1. 党的八大是如何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这一判断有何意义?
2.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同时,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 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判断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2. 八大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体现了党对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议学总提示:
1. 党的八大是如何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这一判断有何意义?
2.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议学问题
子议题二:八大如何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知识小结
子议题二:八大如何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贡献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最重要的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03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子议题三
子议题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探究与分享
1. 结合议学情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 如何理解“我国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
2024年4月24日,我国迎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4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发布一组对比图: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全国仅有少数科研单位具备研制能力;如今,我国已建成自主可控的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强国印记》回顾这段历程时强调:“这一切都始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节目引发青少年热议: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学情境
议学问题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通过适配国情的方针政策,建成独立且较完整的工业与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农业生产条件
显著改变
科技事业
取得突破
教育、文化等
事业大发展
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原则改造个体农业,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大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国防尖端科技持续突破,国防工业逐步发展,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步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 “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原则,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基。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
2
3
4
我国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
物质基础:已建成的独立完整工业与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关键物质支撑。
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政治原则(如营造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的政治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提供根本前提。
理论基础:党提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发展生产力任务,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提供哲学方法论支撑。
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积累的成败经验(如 1975 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为突破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借鉴。
2. 如何理解“我国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
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教育医疗事业长足进步;科技取得重要突破,如“两弹一星”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这些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尽管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但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都为后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理论准备、经验积累和物质支撑。
议学总提示:
子议题一:通?
1. 结合议学情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 如何理解“我国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
议学问题
知识小结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如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人民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水平。
知识小结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毛泽东提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探索任务。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知识小结
探索的意义与价值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① 宝贵经验;② 理论准备;③ 物质基础。
结论性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有人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列对这一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所说,这次大会应当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决定党在当前时期的基本政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会议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③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
④大会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总结
一、“一化三改”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一化三改”内容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成就
1、党的八大主要贡献
2、“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庆精神
3、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探索中的曲折与历史启示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