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万物有灵·校园自然频道”征集令
一、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语言运用:通过撰写解说词、观察日记等活动,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然变化,提升表达精准性和感染力。
思维能力:在连续观察中培养逻辑推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路径。
审美创造:发现自然万物的动态美与细节美,尝试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创造性呈现观察成果。
文化自信: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传承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优良传统。
(二)教材内容整合:
《古诗三首》:作为“经典解说词范本”学习,聚焦诗人如何用精炼语言捕捉自然瞬间(如“露似真珠月似弓”的镜头感)。
《爬山虎的脚》:作为“植物纪录片脚本”分析,学习叶圣陶如何通过时间推移和细节特写(如脚的变化)展现生命过程。
《蟋蟀的住宅》:作为“昆虫世界建造记”解说词,体会法布尔拟人化表达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口语交际:升级为“栏目策划会”,讨论如何保护视力以保障高质量观察拍摄,学习有序讨论与补充发言。
习作:定位为“自然影像日记”创作,整合连续观察记录与生动解说,形成频道供稿。
《语文园地三》:作为“解说词素材库”,积累气象谚语、动物住所等精准词汇。
2.跨学科融合科学:记录动植物生长数据,绘制变化曲线图,理解自然规律。
信息技术:使用手机或平板拍摄延时摄影、微距视频,积累影像素材。
艺术:为日记配图、设计频道Logo,增强视觉表现力。
(三)学情诊断:
已有基础:三年级已初步学习观察记录,能简单描述事物特点;对视频、纪录片形式熟悉且兴趣浓厚。
认知难点:将连续观察系统化、条理化,并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解说词写作中兼顾科学性与文学性。
兴趣点:扮演“小编导”“观察员”角色,参与真实项目创作。
二、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提炼:“万物有灵·校园自然频道”征集令
以创建班级自然频道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像纪录片工作者一样,发现、记录、解说校园自然奥秘。
强调“观察为基、表达为用”,在真实项目中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二)真实情境创设:
任务型情境:全体同学受邀成为校园自然频道的“特约小编导”和“现场观察员”。频道急需一批高质量的自然纪录片解说词和观察影像日记,用于首播季内容。同学们需组建制作团队,选择观察对象(如爬山虎、蟋蟀、秋叶、月亮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观察与记录,最终提交的成果将汇编成《校园自然纪录片》合辑,在班级“首映礼”上展播。
三、单元导图:
四、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核心目标 活动示例
青铜任务 (方法探究) 1.掌握观察类高频字词。 2.梳理观察顺序与脉络。 3.感知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 4.分析连续观察的方法。 5.学习多角度观察技巧。 6.体会细致描写的表达效果。 1.制作“观察密码卡”:整理“逐渐”“一顺儿”等精准副词,标注词性与适用场。 2.绘制《爬山虎的脚》攀爬过程立体模型,用箭头标注生长顺序,并配以文字说明。 3.开展“词语擂台赛”:对比《蟋蟀的住宅》中科学观察与文学表达的词语,小组竞赛说出更多类似词汇。 4.解密“观察秘籍”:分组梳理不同文体中的观察方法(古诗凝练观察、现代文连续观察),制作对比海报。 5.开展“校园寻宝”活动:用放大镜、手机广角镜头等工具,从俯视、仰视等多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并拍照记录。 6.举办“表达效果鉴赏会”:对比同一景物的平实描述与生动描写片段,小组讨论并投票选出更吸引人的表达。
黄金任务 (综合实践) 1.制定连续观察计划。 2.运用观察方法进行实践。 3.初步完成观察记录。 1.设计《我的观察方案》:包含观察对象生长周期预估、每日观察时段、文字、影像记录分工等内容。 2.开展“一周观察挑战”:用图文日记、时间轴漫画等形式记录自然变化,每日在小组内分享发现。
钻石任务 (成果展示) 1.整理完善观察成果。 2.创作生动准确的观察日记。 3.交流分享观察心得。 1.举办“校园自然频道”首映礼。 2.开展“最佳小编导”评选:从内容准确性、镜头创意、解说感染力等维度投票,颁发自制奖杯。 3.创建“自然观察档案馆”:将优秀作品扫描成册,制作电子档案,上传至班级云空间供长期查阅。
五、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频道启动仪式
【核心目标】
激发学生参与频道项目的兴趣,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与角色。
2.初识“准确生动表达”与“连续细致观察”在纪录片制作中的重要性。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频道预告片播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自然纪录片混剪视频(含爬山虎攀爬、蟋蟀筑巢等镜头),提问:“如果请你为这些画面配音解说,你会用什么词?”
学生活动:快速记录1-2个关键词(如“轻盈攀爬”“精心挖掘”),并分享理由。
2.任务发布——征集令签署。
教师活动:颁发“特约小编导、观察员”聘书,发布《征集令》任务单:
任务1:研读经典解说词(课文),圈画精准表达。
任务2:选择观察对象,签订《一周观察计划承诺书》。
学生活动:选择加入“植物组”“昆虫组”或“天象组”,领取观察工具包(含记录表、放大镜等)。
3.初探解说——精准词句雷达。
教师活动:范读《爬山虎的脚》第3段,重读“逐渐”“弯曲”等词,提问:“这些词如何让解说更专业?”
学生活动:小组扫读三篇课文,用荧光笔标出10个“解说金牌词”(如“均匀”“慎重”),并讨论其效果。
第2-7课时:青铜任务·精品纪录片观摩课
课时2-3:《古诗三首》——多角度观察自然
【核心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描绘的不同自然视角,体会观察的多元性。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与生动。
3.初步联系生活,尝试多角度观察校园景物。
【重点环节设计】
1.对比发现·诗人的“观察镜头”
教师活动:
出示三首诗题,提问:“猜猜诗人分别从哪些角度观察景物?”
范读《暮江吟》,重读“铺”“瑟瑟红”“露似珠”,提示注意色彩与比喻。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诗题 观察角度 关键词句
《暮江吟》 夕阳→露珠 半江红、月似弓
《题西林壁》 远、近、高、低 成岭/成峰
《雪梅》 对比雪与梅 逊雪白、输梅香
代表分享,用肢体动作演示“横看侧看”的不同视角。
2.精准用词·辨析诗中词句
教师活动:对比“露似珍珠”与“露似水滴”、“雪输梅香”与“雪有梅香”,体会用词准确性。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换成“绿色”好吗?为什么?
3.迁移观察·校园多棱镜。
教师活动:
带学生到窗边,指定一棵树:“远看、近看、蹲下看,分别像什么?”
提供句式支架:“远看像______,近看才发现______。”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校园一角(花坛、操场角落),记录3个不同视角的发现。
班级汇报:“我从______角度发现______,就像诗中说的______。”
课时4-5:《爬山虎的脚》——连续观察的奥秘
【核心目标】
1.梳理爬山虎叶子与脚的特点,体会作者有序观察的方法。
2.通过动作演示,理解“一脚一脚爬”的精准表达。
3.还原攀爬过程,体会动词的准确性。4.联系生活,发现身边植物的“攀爬智慧”。
【重点环节设计】
1.叶子的生长日记。
教师活动:
出示爬山虎叶子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嫩红→嫩绿→绿得新鲜),提问:“叶圣陶抓住了哪些变化?”
范读第2自然段,重读“一顺儿”“均匀”“漾起波纹”。
学生活动:
完成叶片生长时序卡:
【第1天】嫩红色 →【第3天】嫩绿色 →【第5天】叶尖朝下 →【风来时】漾起波纹
角色扮演“叶子”,用手臂动作演示“叶尖一顺儿朝下”。
2.脚的侦探事务所。
教师活动:
播放爬山虎脚部特写视频,提问:“脚藏在哪里?像什么?”
引导对比:“如果写成‘细丝粘墙上’,比‘巴住墙’差在哪里?”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解剖爬山虎茎秆(或观察标本),用放大镜找“细丝与小圆片”。
画脚部结构图,标注“茎→叶柄→细丝→小圆片”,仿写比喻句:“细丝像______的触角。”
3.攀爬慢动作回放。
教师活动:
用磁贴演示爬山虎爬墙过程:触墙→变圆片→弯曲→拉茎→贴紧。
提问:“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是‘一步一步’?”
学生活动:
小组用橡皮泥模拟爬山虎爬墙,边操作边解说(需用“触、巴、拉、贴”等动词)。
填写动词链卡片:
______墙→______成圆片→______了→______一把→______在墙上
4.校园攀爬植物探秘。
教师活动:
带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紫藤、牵牛花等,提问:“它们和爬山虎爬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记录一种攀爬植物的攀爬方式,用“先是……然后……最后……”写一段话。
班级评选“最生动观察员”:投票选出最能体现连续观察的描述。
课时6-7:《蟋蟀的住宅》——工程师的智慧
【核心目标】
1.分析住宅内外特点,感受观察的全面性。
2.体会拟人化表达对生动性的作用。
3.理解“伟大工程”的含义,感悟长期观察的价值。
4.对比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化表达的感染力。
【重点环节设计】1.住宅设计图评审会
教师活动:
出示蟋蟀洞穴剖面图,引导对比课文:“哪些细节是普通人容易忽略的?”(如:倾斜防雨、平台弹琴)。
对比朗读:“出口有草”vs“出口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学生活动:
小组绘制住宅设计海报,标注:n外部:倾斜隧道、隐蔽出口、平坦平台n内部:光滑墙壁、简朴整洁
角色扮演蟋蟀工程师,介绍设计理念:“我的住宅______,是为了______。”
2.我是法布尔·观察日志。
教师活动:
提供法布尔观察日记片段(例:“10月15日,蟋蟀用前足扒土,动作轻得像护士包扎伤口”)。
提问:“从‘扒、搬、踏、推’能看出什么?”(工具柔弱却有序)。
学生活动:
补写观察日志:
【天气】晴 【日期】10月 20日
今天看到蟋蟀用______ (部位)做______ (动作) ,就像人类______。这让我想到课文里说的______。
小组互评:“谁的日志最体现‘连续细致’?”
3.辩论赛:是住宅还是洞穴?
教师活动:
出示说明文片段(课后第三题),提问:“两种表达哪个更打动你?为什么?”
组织辩论:
正方:拟人化让昆虫世界更生动。
反方:科学描述更准确。
学生活动:
分组准备论据(课文例句+个人体会)。
自由辩论,记录对方精彩发言(如:“‘弹琴’让我想起夏夜听到的蟋蟀叫声”)。
4.致敬法布尔·我的十年之约。
教师活动:讲述法布尔30年写《昆虫记》的故事,提问:“你为什么愿意长期观察一件事物?”
学生活动:
填写“观察承诺书”:
封存承诺书至班级“时间胶囊”,约定期末开启分享。
第8-12课时:黄金任务·我的素材拍摄手记
课时8-9:《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三》
【核心目标】
1.在“栏目策划会”中讨论护眼措施,保障观察拍摄质量,学习有序讨论,培养健康用眼习惯。
2.积累语文园地中的气象谚语、动物住所词汇,丰富解说词库,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重点环节设计】
1.策划会——健康拍摄公约。
教师活动:
出示班级学生视力数据统计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趋势,提问:“长时间观察拍摄如何影响视力?哪些设备或习惯能帮助我们保护眼睛?”
提供讨论支架,如:“我认为______行为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因为______;我们可以用______方法来避免。”
示范如何用精准动词制定公约条款,例如:“调整屏幕亮度至适宜水平”“定时远眺绿色植物每分钟”。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基于数据和分析,制定《健康拍摄公约》,要求每条条款使用准确动词(如“间隔20分钟休息”“保持30厘米拍摄距离”)。
每组派代表宣讲公约内容,并解释条款设计的理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提问,练习有序讨论和回应。
全班投票选出最实用的3条公约,整合成班级统一公约,张贴在教室墙面。
2.素材库扩建——谚语与词汇积累。
教师活动:
讲解语文园地中的气象谚语,如“八月暖,九月温”,链接科学知识解释其依据(如:季节转换、气温变化),并展示近期天气观察记录数据作为例证。
引入动物住所词汇(如“马厩”“蜂巢”),通过汉字偏旁分析含义(如“厩”与“厂”相关,表示棚屋),并拓展其他词汇(如“鼠洞”“鸟巢”)。
学生活动:
创建个人“频道解说词素材本”,分类记录气象谚语和动物住所词(如:天气类、住所类),并为每个词汇添加例句(如:“马厩——马儿在温暖的马厩里休息”)。
小组合作创作新谚语或改编旧谚语,并分享解释其含义。
班级举办“词汇应用赛”:随机抽取词汇造句,评选“最生动表达奖”。
课时10-11:习作展评——终极解说词打磨
【核心目标】
1.整合一周观察记录,完成自然影像日记(解说词体),强调连续观察和细致描述。
2.通过同伴互评修改,提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培养反思和改进能力。
【重点环节设计】
日记模板——解说词框架构建。
教师活动:
提供《燕子窝》日记范例,解析“日期+镜头描述+专业解说+观察者感悟”的结构,重点讲解如何融入多感官细节(如:视觉“叶尖露珠”、听觉“微风轻拂”)。
示范升级句子:从平实描述“叶子绿了”到生动表达“叶色由嫩黄渐变为深绿,仿佛刷上了一层油彩”,强调使用比喻和精准动词。
学生活动:
回顾个人一周观察记录(如:豆芽生长、月亮变化),在日记初稿中补充“镜头感描述”。
添加“趣味知识”部分(如:查阅资料解释“爬山虎吸盘原理”或“蟋蟀筑巢习性”),使日记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小组内分享日记框架,互提建议:“哪个镜头最吸引人?哪里可以增加专业解说?”
2.互评工作——讨论与借鉴。
教师活动:
匿名展示学生句子案例,引导全班讨论如何升级(如:加入颜色变化过程、比喻修辞),并提供修改范例。
制定评价标准:三星级(连续记录+多感官描写+情感表达)、二星级(有变化记录+1处生动细节)。
学生活动:
交换日记,用“??”符号标出“金牌解说句”(如:使用准确动词或生动比喻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模糊处”(如:表述笼统或缺乏细节的地方)。
为同伴撰写修改建议,并分享理由。
根据反馈修改自己的日记,重点优化标“?”处,并誊写至正式稿纸;完成后进行二次互评,确认改进效果。
第12课时:钻石任务·校园自然频道首映礼
【核心目标】
1.举办首映礼展播成果,体验创作成就感。2.拓展阅读自然类读物,激发长期观察兴趣。
【重点环节设计】
1.成果整合。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将修改后的日记汇编成《班级自然影像日记集》,按主题分章,并添加插图或照片。
策划“解说词发布会”,邀请家长或其他班级同学作为观众,提供展示平台。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设计日记集封面和章节页,要求体现观察主题。
轮流担任“解说员”,朗读日记片段并回答观众提问(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比喻?”),体验创作成就感。
填写反思卡:“通过这次打磨,我学会了______,下次我会在______方面改进。”
2.首映礼布展。
教师活动:布置展区(植物区、昆虫区、天象区),设置“最佳摄影”“最佳解说”投票箱。
学生活动:担任展区解说员,播放拍摄片段(或照片集),声情并茂朗读解说词,观众用贴纸投票。
3.大师课拓展。
教师活动:朗读《昆虫记》节选(法布尔观察蟋蟀),提问:“大师的解说词哪里最打动你?”
学生活动:填写《阅读心愿卡》:“下一部我想拍……”,并计划观察要点。
六、单元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 评价工具 评价标准
观察能力 《观察记录表》 连续5天记录,变化描述准确度高
语言表达 《观察日记》 使用本单元精准词句≥5处,段落清晰,表达流畅
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评价表》 音量适当、积极参与讨论,补充发言≥3次
成果创意 “自然频道首映礼”投票 图文并茂、表达生动、有独特的观察发现
七、教学资源拓展:
(一)课内资源重组:
1.整合资料袋“图文结合记录表”与“阅读链接”《燕子窝》,精心设计观察日记模板,为学生提供写作参考。
2.融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设计针对性练习,加强学生对“逐渐”“最多”等精准表达的练习和运用。
(二)课外拓展精选:
1.读物:《昆虫记》(法布尔)《我的自然笔记》(克莱尔)
2.视频:《植物私生活》(BBC纪录片)《蟋蟀的建房过程》(科普短视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