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4.2 质量守恒定律
副标题:揭秘 “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密码”
背景图:选择一张双实验场景融合图片,左侧是红磷燃烧实验装置(密闭容器,天平平衡,标注 “反应前总质量 = 反应后总质量”),右侧是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装置(烧杯 + 天平,反应前后天平平衡,标注 “Fe + CuSO = FeSO + Cu”),下方标注 “核心: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 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直观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密闭与开放体系对比),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现象(如蜡烛燃烧质量减少)。
能力提升:能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选择密闭装置),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反应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如根据 CO +H O→C H O +O 推断),能分析开放体系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质量减少),提升实验设计与逻辑推理能力。
意识培养:认识到 “质量守恒是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理解 “微观原子不变决定宏观质量守恒”,培养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的科学思维,为后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计算奠定基础。
幻灯片 3:情境导入 ——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 “变” 还是 “不变”?
情境展示:呈现三组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情境 1:蜡烛燃烧后,烛芯变短,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看起来 “质量减少”;而铁钉生锈后,表面生成红棕色铁锈,看起来 “质量增加”——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到底是减少、增加还是不变?
情境 2:某同学做 “红磷燃烧” 实验,在敞口烧杯中点燃红磷,反应后称量,发现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若在密闭集气瓶中做同样实验,反应后称量,总质量不变 —— 为什么装置不同,结果不同?
情境 3: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2H O\(\stackrel{通电}{=\!=\!=}\)2H ↑+O ↑),反应前水的质量与反应后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有什么关系?能否通过微观原子变化解释?
提问互动: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根据化学式的定量计算,而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是否有规律可循?18 世纪,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 “质量守恒定律”。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它的微观本质是什么?又该如何验证?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质量守恒定律的奥秘。
幻灯片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定义 ——“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
一、科学史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早期探索:17 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做 “金属煅烧” 实验,但因装置敞口,煅烧后金属质量增加,误以为 “化学反应中质量不守恒”;
拉瓦锡的贡献:1777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改进实验,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反应前后称量总质量不变;随后又做了大量密闭体系实验(如红磷燃烧、水分解),均发现 “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最终提出 “质量守恒定律”;
现代定义:经过后续科学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成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核心概念)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关键词解析:
“参加反应的”:指实际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包括未反应的杂质或过量反应物(如 10g 氢气与 2g 氧气反应,仅 2g 氢气参与反应,剩余 8g 氢气不计算在内,生成水的质量 = 2g+2g=4g);
“质量总和”:包括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固体、液体、气体均需计入,如蜡烛燃烧生成的 CO 和 H O 需计入总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仅适用于化学反应,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成水)不适用(虽质量不变,但不是化学反应)。
三、定义的应用:判断常见情境
示例 1: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 反应后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正确,符合质量守恒);
示例 2:10g 水蒸发成 10g 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正确,质量守恒仅适用于化学变化);
示例 3: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前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总和 = 反应后硫酸亚铁溶液和铜的质量总和(正确,符合质量守恒)。
幻灯片 5: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眼见为实的规律”
一、实验设计原则:密闭体系优先(避免气体逸出或进入)
关键原因:若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如 CO )或消耗气体(如 O ),开放体系中气体逸出或空气进入会导致称量质量变化,需用密闭装置确保气体不流失。
二、经典验证实验(教师演示 + 学生分组)
实验 1:红磷燃烧实验(密闭体系,验证有气体参与和生成的反应)
实验器材:密闭集气瓶(带单孔塞)、燃烧匙、红磷、天平、止水夹;
实验步骤:
称量密闭集气瓶(含红磷、燃烧匙、少量水)的总质量(m );
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红磷燃烧生成 P O 固体,瓶内压强变化,水用于吸收 P O );
待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再次称量集气瓶总质量(m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反应前后天平平衡(m =m );
结论: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 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开放体系,验证无气体参与的反应)
实验器材:烧杯、铁钉(打磨干净)、硫酸铜溶液(蓝色)、天平、砂纸;
实验步骤:
称量烧杯(含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总质量(m );
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不盖烧杯,开放体系,无气体生成);
反应结束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钉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再次称量总质量(m );
实验现象:溶液由蓝色(CuSO )变为浅绿色(FeSO ),铁钉表面覆盖红色固体(Cu);反应前后天平平衡(m =m );
结论: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 = 生成的硫酸亚铁和铜的质量总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 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对比开放与密闭体系)
开放体系:
操作:在敞口烧杯中,将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混合(CaCO +2HCl=CaCl +H O+CO ↑),反应后称量;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偏向砝码一侧(质量减少);
原因:生成的 CO 气体逸出,未计入反应后总质量,导致质量 “减少”(实际符合质量守恒,若收集 CO ,总质量不变);
密闭体系:
操作:在带气球的密闭试管中(试管内放碳酸钙,气球内放稀盐酸),混合反应后称量;
现象:气球膨胀(CO 进入气球),天平平衡;
结论:CO 未逸出,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结论: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无论是有气体参与 / 生成的反应(需密闭装置),还是无气体参与的反应(开放装置即可),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均守恒;
开放体系中质量变化的本质是 “气体逸出或空气进入”,并非质量不守恒,需通过密闭装置排除干扰。
幻灯片 6: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原子三不变”
一、微观本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原子重组”
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反应物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生成物分子(或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示例:水通电分解(2H O\(\stackrel{通电}{=\!=\!=}\)2H ↑+O ↑)的微观过程:
水分子(H O)破裂为氢原子(H)和氧原子(O);
每 2 个氢原子重组为 1 个氢分子(H ),每 2 个氧原子重组为 1 个氧分子(O );
大量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形成氢气、氧气。
二、“原子三不变” 决定宏观质量守恒
微观层面(原子)
具体表现
宏观层面(质量)
原子的种类不变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如 H O 分解后仍为 H 和 O 原子,无新原子生成)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 H O 分解后仍为 H、O 元素)
原子的数目不变
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没有改变(如 2 个 H O 分子分解为 4 个 H 原子和 2 个 O 原子,重组后仍为 4 个 H 原子和 2 个 O 原子)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原子总质量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每个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如 H 原子质量始终为 1,O 原子质量始终为 16)
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如 H 元素总质量、O 元素总质量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 “变” 与 “不变”(总结)
项目
化学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原因
不变的量
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2. 元素的种类;3. 元素的质量;4. 原子的种类;5. 原子的数目;6. 原子的质量
原子三不变(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改变的量
1. 物质的种类;2. 分子的种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破裂,原子重组为新分子或物质
可能改变的量
1. 分子的数目(如 H O 分解中,2 个 H O 分子→2 个 H 分子 + 1 个 O 分子,数目改变;而 H +Cl =2HCl 中,分子数目不变);2. 物质的状态(如蜡烛燃烧中,固体→气体)
反应类型不同,分子重组方式不同
幻灯片 7: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解决化学问题的工具”
一、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现象
蜡烛燃烧质量减少:
解释:蜡烛(石蜡)燃烧生成 CO 和 H O(气体),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未计入反应后总质量,导致 “质量减少”;若将 CO 和 H O 收集,总质量 = 蜡烛质量 + 氧气质量,符合质量守恒。
铁钉生锈质量增加:
解释:铁钉(Fe)与空气中的 O 、H O 反应生成铁锈(Fe O nH O),铁锈质量 = 铁钉质量 + 参与反应的 O 和 H O 质量,因此 “质量增加”,符合质量守恒。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开放体系)质量减少:
解释:生成的 CO 气体逸出,反应后总质量 = 碳酸钙质量 + 盐酸质量 - CO 质量,看似减少,实则符合质量守恒(收集 CO 后总质量不变)。
二、推断化学反应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原理:根据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通过对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种类与数目,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步骤(以 “CO + H O → C H O + O ” 为例,配平前):
列出已知原子种类:C、H、O;
数出反应前原子数目:C=1,H=2,O=2+1=3;
数出反应后已知物质的原子数目:C H O 中 C=6,H=12,O=6;O 中 O 未知(设为 x);
根据原子数目不变,配平反应:
反应前需 6 个 CO (C=6)、6 个 H O(H=12),则反应前 O=6×2 + 6×1=18;
反应后 C H O 中 O=6,剩余 O=18-6=12,即 6 个 O (O=12);
最终反应:6CO + 6H O\(\stackrel{光照}{=\!=\!=}\)C H O + 6O ;
示例练习:已知反应 “2X + 3O \(\stackrel{点燃}{=\!=\!=}\)2CO + 4H O”,推断 X 的化学式:
反应后 C=2,H=8,O=4+4=8;反应前 O=6,故 2X 中含 C=2,H=8,O=8-6=2→X 中 C=1,H=4,O=1→X 的化学式为 CH O(甲醇)。
三、计算化学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原理:根据 “反应前后总质量守恒”,已知部分物质的质量,计算未知物质的质量;
示例:12g 碳与 32g 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C + O \(\stackrel{点燃}{=\!=\!=}\)CO ,12g C 与 32g O 恰好完全反应(质量比 12:32=3:8);
计算:生成 CO 的质量 = 12g + 32g=44g;
示例 2:10g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剩余固体质量为 9.2g,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
分析:2KMnO \(\stackrel{\triangle}{=\!=\!=}\)K MnO + MnO + O ↑,固体质量减少是因 O 逸出;
计算:生成 O 的质量 = 10g - 9.2g=0.8g(符合质量守恒)。
幻灯片 8:课堂活动 ——“质量守恒定律验证与应用”
活动 1:“实验分析”—— 判断质量变化原因
任务:给出 3 个实验场景,小组合作分析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原因,判断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
锌与稀硫酸在敞口烧杯中反应,质量减少;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质量不变;
参考答案:
符合,增加的质量是参与反应的氧气质量(2Mg + O \(\stackrel{点燃}{=\!=\!=}\)2MgO,固体质量 = Mg 质量 + O 质量);
符合,减少的质量是生成的氢气质量(Zn + H SO =ZnSO + H ↑,H 逸出);
符合,无气体参与或生成,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2NaOH + CuSO =Cu (OH) ↓ + Na SO )。
活动 2:“化学式推断” 竞赛
任务:给出 4 个未配平的化学反应,小组合作推断未知物质 X 的化学式,限时 5 分钟:
X + 2O \(\stackrel{点燃}{=\!=\!=}\)CO + 2H O(X:CH );
2NaOH + X=Na SO + 2H O(X:H SO );
4NH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4.2 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单元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a
i
T
u
j
m
i
a
N
g
1.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存在的定量关系,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学习目标
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炼丹家,曾在南海丹灶镇一带结灶炼丹。在其著作《抱朴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葛洪之妻鲍姑用铁勺装“曾青”(硫酸铜),几天后,葛洪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铁勺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勺”,葛洪的徒弟高兴地跳了起来:“点铁成金啦!”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葛洪把“金勺”放在火上烘烤,“金勺”变成了黑色。
导入新课
点石是否能成金?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反应
让我们用实验和智慧来求证吧 !
【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 质量守恒定律
1.提出问题
让我们用实验和智慧来求证吧 !
【做出猜想】你的猜想是???
反应前m1>反应后m2
反应前m1=反应后m2
反应前m1<反应后m2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反应
合作探究
探究点 质量守恒定律
2.形成假设
【实验4-1】如图装置,锥形瓶中装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将一支量程为5mL的装有3mL3%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注射器针头插入胶塞,另插入一支注射器的针头使瓶内与大气相通。
实验时,推压注
射器活塞至1mL
刻度处,观察实
验现象。
【实验4-2】如图装置,锥形瓶中装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将一支量程为5mL的装有3mL3%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注射器针头插入胶塞。
推压注射器活塞
至1mL刻度处,
观察实验现象。
3.设计与实施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4-1】 【实验4-2】
反应原理 实验现象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m1)与反应后称量的质量(m2)的关系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二氧化锰
有气泡冒出,天平示数变小
有气泡冒出,注射器活塞向上移动,天平示数不变
m1>m2
m1=m2
这两个实验发生的是同一个反应,为什么【实验4-1】的电子天平示数减小,而【实验4-2】的示数不变呢?
4.实验结果
装置与大气相通
装置密闭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二氧化锰
有气体生成
生成的氧气扩散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质量减小。
反应前装置总质量>反应后装置的总质量
4.实验结果
【实验4-3】如图装置,锥形瓶中装入5mL硫酸铜溶液,将一支量程为5mL的装有3mL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针头插入胶塞,另插入一支注射器的针头使瓶内与大
气相通。推压注
射器活塞至1mL
刻度处,观察验
现象。
【实验4-4】如图装置,锥形瓶中装入5mL硫酸铜溶液,将一支量程为5mL的装有3mL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针头插入胶塞。推压注射器活塞至1mL刻度处,观察实
验现象。
3.设计与实施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4-3】 【实验4-4】
反应原理 实验现象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m1)与反应后称量的质量(m2)的关系
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硫酸钠 + 氢氧化铜
(NaOH) (CuSO4) (Na2SO4) [Cu(OH)2]
产生蓝色沉淀,天平示数不变
产生蓝色沉淀,天平示数不变
m1=m2
m1=m2
4.实验结果


化学反应
分析上述实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呢?试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
5.讨论与交流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定相等。
二氧化锰
O
O
H
H
O
O
H
H
O
H
H
O
H
H
O
O
+
H2O2 H2O + O2
二氧化锰
微 观
宏 观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
物质的种类
分子的种类
改变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不 变
元素质量
元素种类
物质总质量
可能
改变
分子数目
元素化合价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1.使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2.“参加”:不包括杂质和剩余的反应物
3.“各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固、液、气
4.仅指“质量”守恒
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天平示数的变化。
5.讨论与交流
实验 现象
文字 表达式
实验 结论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天平示数变大。
反应前总质量 < 反应后总质量
m(Mg) < m(MgO)
镁 + 氧气 氧化镁
Mg
O2
MgO
思考与交流
1. 上述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镁条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
思考与交流
2. 采取什么方法,可以使这个实验中天平一直保持平衡?
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验探究
1. 下列不能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
验是( )
D
A. B. C. D.
【点拨】红墨水在水中扩散为物理变化,不能用于证明质量
守恒定律,D错误。
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
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外界物质进入或生
成的气体逸出。
返回
2. [2025·北京西城区期末]用如图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后,天平示数、中的变小, 中的不变。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C
A. 、、 中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中减小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
C. 中天平示数减小的原因是气球鼓起,浮力增大
D. 中反应后瓶内的压强不变
【点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A错误; 中生成的二氧
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则 中减小的质量等于生成二氧化
碳的质量,B错误; 中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使气球鼓起,
装置所受浮力增大,使得天平示数减小,C正确; 中有二氧
化碳气体生成,而软塑料瓶的体积变化不大,则反应后瓶内
的压强增大,D错误。
返回
知识点2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3. [2024·达州]开采出的天然气中含有的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具有臭鸡蛋
气味的剧毒气体,故天然气使用前需进行脱硫处理。如图为脱硫过程中某化学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B
A.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B.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C. 该反应中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 进行脱硫处理时,必须采取防毒、防爆等安全措施
【点拨】由反应微观示意图的信息可知,该反应是由硫化氢
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和水 。由
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
变,A正确;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或 ,B
错误;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由 价变成0,氧元素的
化合价由0变成 价,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C正确;
硫化氢有毒,甲烷具有可燃性,因此进行脱硫处理时,必须
采取防毒、防爆等安全措施,D正确。
返回
知识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4.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黏土烧制砖的过程,
如图所示为该过程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 “ ” 和“ ”
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微观粒子 中 ( )
B
A. 只含有“ ”
B. 一定含有“ ”和“ ”
C. 一定含有“ ”和“ ”
D. 一定含有“ ”“ ”和“ ”
【点拨】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在生成物中有“ ”“ ”和“ ”三种原子,所以 中一定含有
“ ” 和“ ”, 可能含有“ ”。
返回
纠易错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不透彻
5. 质量守恒定律从定量视角研究化学变化。下列关于质量守恒
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食盐溶于水中得到 食盐水,该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 碳和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 二氧化碳,该变化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蜡
烛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该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6. 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
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6 2 14 35
反应后质量/ 待测 2 22 13
下列关于此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A. 表中待测数值是20
B. 物质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 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为
7. [2024·河北]当前,氨气 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
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
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
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B
A. 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
B. 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
C. 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 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

8. 已知某纯净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
二氧化碳和 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B
A. 只含有碳、氢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
9.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四
个实验定量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A
B
C
D
(1)实验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B中,反应前后电子天平的读数不相等,反应后读
数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
过氧化氢溶液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氧气逸出
(3)实验C中(已知金属铜与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铜,氧化
铜为黑色固体),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
绕上 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
灯给左端的铜丝加热 分钟。冷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铜丝变黑,玻璃棒端下降,端上升
铜和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生成氧化铜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
概念
微观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没有改变
课堂小结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