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口述史在当代中国迅速发展,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口述历史不仅是一种叙述故事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记录手段,它能够捕捉历史的关键时刻,并记录人们的即时反应与情感体验。口述历史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记忆的易变性、叙述的主观性、采访对象的层次差异以及资料整理加工的复杂性。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口述史的应用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口述史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推动历史学向公众开放,构建一个开放且多元的历史叙述空间。口述史之所以又被称为公众口述史,是因为公众对它有着切实的需求。传统上,能够留下文献记录的通常是社会精英,大多数普通民众则缺乏这样的机会。大多数人的记忆信息往往无法得到充分表达和文本化,最终导致这些记忆流失。历史记忆一旦消逝,若非当事人亲口叙述,便难以复原,这正是口述史的价值所在。口述史的出现,使广大民众得以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发声、记录,将个人的声音转化为文本,弥补了传统文献的缺陷。在过去40年间,中国的口述史实践呈现旺盛发展势头。口述史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不同社群,而且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开始重视口述史,使得口述史的实践与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口述史致力于通过口头叙述捕捉当代社会的细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若不将人类的言语转化为文本,它们便很难被后世传承。口述历史的采访过程,不仅仅是信息的搜集,更是对历史瞬间的精准捕捉。它能够记录下事件发生时人们的直接反应和情感,对于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状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记录的即时性,赋予口述史在记录当代工作与生活状态方面的独特优势。作为一种专业的历史记录方法,口述历史有助于我们筛选和整理这些零散信息,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图景。重庆八中月考(二)第1页,共10页无论是个人叙述还是公开演讲,均可以归为口述史的范畴。这种研究方法以口头表达为重心,注重记录个体经历与真情实感,为历史研究提供独特视角。从实践角度看,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就是将大脑中的记忆整理成文本的过程,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求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叙述的条理性,是区分日常口述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标志。口述史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构建框架,将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口述史具有推动公众史学发展的重要潜力。公众史学的核心宗旨在于促进历史学的公众化,强调历史知识的共享和公众参与,以及历史学在公共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公众史学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的历史叙述空间。通过口述史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社会,把握人心脉动,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尽管目前这种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持续深化,口述史在未来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摘编自钱茂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口述史》,有删改)材料二:从2020年到2022年,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中日多家单位,历时3年行走于中国东北和日本,跨越中日23座城市,采访拍摄了近百名日本遗孤及其后代。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5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这本书让人们永远牢记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从另一面记述了中国养父母抚养日本遗孤的博大胸怀。吉林文史出版社携手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历时两年,从100万字采访稿中淅选30多万字,从6000多张照片里精选300多张,精心打磨书稿。由于被采访者的口述材料在质量、语言表达、叙事逻辑、时长等方面均有差异,就需要作者和编辑做大量后期整理与筛选的工作,以突出每个人物故事的特点和代表性。责任编辑董芳这样回忆她初读书稿时的心情:“作为一名编辑,我深知这个选题的沉重,当我哭着读完书稿,当我直面战争、人性与身份的撕裂,那种爱恨交织使我久久无法平静。这段历史正加速湮灭,我惶恐于‘来不及’,更庆幸‘此刻正在做’。”为了保留口述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书中所展示的插图有的是作者拍摄的重要影像,有的是口述者提供的资料,作者与编辑着力进行了筛选与甄别,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图片的完整度、代表性,所附照片说明的情况与文字内容均呼应。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吉林文史出版社做了5种书籍设计方案;为了一张照片、一个图说、一个名称的准确性,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董芳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宽容大气的民族精神和尊重生命的人文温情。吉林文史出版社也精心策划了英文版、日文版,做好版权输出工作,希望通过国际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摘编自张席贵《抗战口述史〈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有删改)重庆八中月考(二)第2页,共10页语文参芳答案1.(3分)A【解析】B项“最大挑战在于公众参与度不足”于文无据,材料一提到的是记忆易变性、主观性等挑战。C项“只有…才”表明“将大脑中的记忆整理成清晰的文本”是“区分日常口述与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原文“这种叙述的条理性,是区分日常口述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标志。”仅能看出叙述的条理性是其重要条件,并非必要条件。D项“采访对象限定于普通民众”过于绝对,材料一提及口述史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不同社群”,并未排除精英。2.(3分)C【解析】A项正确,材料-提到“大多数人的记忆信息往往无法得到充分表达和文本化,最终导致这些记忆流失。历史记忆一旦消逝,若非当事人亲口叙述,便难以复原”,选项据此推断口述史的重要价值,逻辑合理。B项正确,董芳的心情对应材料二中“这段历史正加速湮灭”,体现抢救历史记忆的紧迫性,“庆幸此刻正在做”反映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与选项分析一致。C项错误,材料二仅提到编辑团队通过筛选甄别、核对信息来保证真实性,但口述史的记忆易变性、叙述主观性是其固有局限,并未“消除”,选项夸大了处野施的效果。D项正确,材料一指出公众史学“强调历史知识的共享和公众参与”,材料二出版外文版推动国际传播,符合这一目标,逻辑成立。3.(3分)B【解析】A项老军装、军用挎包等历史文物不属于“口述史”。B项“收集普通市民的生活回忆”,直接针对普通民众,“呈现不同阶层市民的生活变迁”,弥补了传统文献多记录精英、少记录普通民众的缺陷,完全契合材料一口述史的该价值。C项采访对象是“科学家”,属于社会精英群体,不符合“普通民众”的范畴,·无法体现弥补传统文献缺陷的价值。D项整理“历史名人”的资料,名人属于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无关,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价值指向。4.(4分)①历时三年,采访拍摄了近百名日本遗孤及其后代②后期整理③文化价值④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宽容大气的民族精神和尊重生命的人文温情(1点1分)5.(6分)①弥补传统文献缺陷,记录普通民众记忆。(1分)材料二中采访战争遗孤,让人们牢记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展现了中国养父母抚养日本遗孤的博大胸怀。(1分)②捕捉历史即时情感与细节,深化历史理解。(1分)例如编辑董芳“哭着读完书稿”“直面爱恨交织”的感受。(1分)重庆八中月考(二)第1页,共6页■■口■■■■■③推动公众史学发展,促进历史知识共享。(1分)例如策划英文版、日文版,做好版权输出工作,希望通过国际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1分)6.(3分)C【解析】C选项所指该处是插叙而非补叙。A选项,开头处许爱仁的心理是焦急紧张的,与“太阳很好”有反差;短句节奏较快,可显得急促,与其心理相合,故A选项正确。B选项,香烟品牌属于故事细节,符合当时时代背景,故B选项正确。D选项,“香烟燃尽”照应前文蔡主任走后许爱仁点烟,“废纸篓己满”照应前文“他把稿纸揉成团,扔进废纸篓”,对前后照应的作用表述正确,故D选项正确。7.(3分)D【解析】《记念刘和珍君》直接描写了敌人的暴行(第五节第二段“我没有亲见…”),故D选项错误。A选项,①处直接反映许爱仁恻隐之心,②处许爱仁为唐导演在日本人控制的电影厂工作而感到遗憾,说明他认识到在日寇侵略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人为日本人工作是不好的(选文中没有解释“满映”,但完全可以根据后文推测出它是由日本人控制的公司),故具备基本的家国意识;而文本二交代,许爱仁最终投身抗击侵略者:前者对后者有铺垫作用,故A选项正确。B选项,推断的依据正确,结论合理,故B选项正确。C选项,波浪线语句确系神态与语言描写,其放松的神态与坚定简单的语言,既表明了对许爱仁的信任,结合前文许爱仁的疑虑紧张,这种放松也有宽慰对方使其缓和情绪的用意(宽解:宽慰劝解;指把情绪缓和下来),故C选项正确。8.(4分)接到唐导演嘱托后,想到其危险性而紧张忧虑。②想到写新闻也无用时,稍微放松。③得知唐导演情况及自己会被问话时,高度紧张焦虑。④与蔡主任谈话结束到4家时,渐趋平静,但仍无奈迷茫。(每点1分,必须点出对应时间节点,否则不得分;第④点只答到平静没有答到“无奈迷茫”之类的心理不给分;描述心理的词语合理即可。)9.(6分)①选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在战斗前线,而在表面平静的孜占区城市。②选文故事情节没有真刀真枪的战斗,而是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地下敌我斗争。③选文主要人物并非典型的信念坚定的革命者,而是偶然被卷入革命的、只顾个人生活甚至与敌人有经济依赖关系的普通小人物。(每点2分,其中点明课文所反映的“典型性”1分,说明如何“非典型”1分)10.(3分)BDG【解析】翻译为“至于像弥逐那个人而等待他的职位,即使起初没有这样的心思,然而见到利益不能思考道义,这些都不值得奇怪。”11.(3分)B【解析】“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是“责备”的意思。12.(3分)B【解析】曲解文意,将作者有限的谅解(“虽初无是心”)放大为完全的肯定。作者虽未质疑包拯弹劾的动机,但通过“常自至中书,诟责宰相”“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等表述,明确批评了包拯行事方式激进,而并非认为其行为本身“无可指摘”。重庆八中月考(二)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重庆八中(二)语文-答案.pdf 重庆八中(二)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