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临沧市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用的”知识
罗素(英国哲学家)
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
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
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
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
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
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
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
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救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
(选自作者写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注:193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英国处于经济萧条状态。)
1.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用的’知识”能提高心灵涵养,让人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
B.“‘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帮助人开化心灵、提升教养。
C.“‘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D.“‘无用的’知识”能切实消除人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些安慰。
2.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有用的’知识”是利于谋生的、直接而实用的知识。
B.功利主义教育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蛮而忽视其他快乐。
C.心灵沉思的习惯可以减少过分轻率和各种奇异的偏见。
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
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现今世界宗教不能给人带来安慰,需要寻找东西代替它。
B.现今世界充斥的自我中心没有解决办法,它是心理问题。
C.“‘无用的’知识”是能激发人的整体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识。
D.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
4.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5.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4分)
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央党校丁元竹教授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纪40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见南子
林语堂
剧中人物:孔丘 子路(孔子的弟子) 南子(卫灵公夫人) 雍渠(宦者) 歌女四人
南子 先生看卫国的风土民情如何?
孔丘 很好,很好。地美物丰,虽然只算千乘之国,如能以礼教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用民以时,兴乐复礼,三月可以化民易俗,期年可以称霸,三年而王。
南子 这礼从哪里来的?
孔丘 昔者帝尧……
南子 啐!
孔丘 (暂停,又说)昔者帝舜……
南子 啐!……我不是笑先生的话,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
孔丘 是的,不过这礼是远述尧舜的遗化,经过夏殷,各有损益,再由周公制成的。
南子 我所以问这一层,因为我想要创立一个“六艺研究社”,或是称为“国术讨论会”也行,由先生领导指教,每朔望一次就在这里开会,茶点一切,由我尽义务供给。先生的意思如何?
孔丘 好极,好极!
南子 不过,如果有这个社,我个人一定加入,也必定请几位姑姊妹加入,男女同学。什么男女有别的话,在事实上,是否伪托古制,我实有点怀疑,在理论上,我也绝难承认。你说这个意思对不对?
孔丘 aw……aw……aw!
南子 先生你想如何,对不对?
孔丘 (不得已的)男女有别,这是三代相传,周公制定的。恐怕士女之间时或有越礼之事,要请夫人防范才是。
南子 你又来了。我想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义,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男女关系是人生之至情,至情动,然后发为诗歌,有诗歌然后有文学。你听见过我们卫国的诗歌么?
孔丘 听见过的。
南子 好不好?
孔丘 很好!
南子 你知道我们的诗,及鄘的诗何以最好呢?就是因为有桑中之会城隅之盟的不懂礼仪的士女动乎至情而有所感发,所以“六艺研究社”男女同学也不仅尽在饮食衣冠之美而已,于文学诗词也有裨益的。(停一会)我们什么时候兜风去,好不好?现在天气正好,薄暮之际,乘着马车,到淇水之畔去兜风,听他们士女唱和,乘着夕阳西下,才从顿丘回来,真是有趣。
孔丘 (有点窘)好吧!这是天命!
(外头有人敲门,雍渠趋前启门,见是子路。子路立在门外,请见孔丘。雍渠入。)雍渠子路请见夫子。(孔丘出,两人在门外低语)
子路 先生的事如何?
孔丘 (叹一回气)不济事了,听天由命吧!
子路 怎么了?
孔丘 (摇头)南子思想太新,道不同不相为谋。她要组织“六艺研究社”,要男女同学。我想总是暂时敷衍一下,早晚总是走的吧!
(子路默然良久。忽闻房里音乐悠扬的声音。南子已拿着月琴。孔丘回房中。)
南子 是子路吗?请他进来!
(孔丘出,请子路同进。子路见南子作揖,停止弹琴。)
南子 我刚才邀夫子一同兜风去听山歌,你可以同来吗?
子路 (客气地)夫人命令,荣幸之至,不敢不听。
南子 好!我前天制一个曲,是依卫民的歌词编制的。今天与夫子初次相会,就请奏一曲作为见面礼吧!
(南子向孔丘、子路微笑。孔丘沉郁,恍然如有所失。子路神志昏然,点头称善。南子斜躺椅上,手执月琴,形骸略为放浪,弹起《桑中》的调子,嘴里喃喃,潇洒而凄楚。)
南子 叫歌妓来!
(雍渠应声而出。南子重自低声吟唱。子路坐立不安。孔子出神,忽然猛醒,警惕起来。)
孔丘 (轻声对子路)我决意去卫了。
(南子放浪自若,不闻不问。)
子路 因为道不同吧?
孔丘 我有所怕。我有所怕。
(雍渠与歌妓同入,服装妖艳夺目。孔子、子路抖擞精神。南子坐起,拿着月琴。)南子孔夫子专长于乐,请与以教正!(又弹起《桑中》的调,嘴里唱着,悠扬激越,备极哀艳。歌女随曲舞蹈,时和时止。孔子、子路都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郁不安之状。)
南子 (唱)爱采唐矣,沫之乡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歌女舞。南子掷琴给雍渠,解衣起舞,)
南子 (唱)爱采麦矣,沫之北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弋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雍渠弹琴。)
南子 (唱)爰采葑矣,沫之东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庸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将孔子,子路包围。舞毕。)
子路 夫人曲舞都这样的好,真是天才,真是佩服之至。
南子 哪里!笑话!(忽注目孔丘。孔丘沉思似的。)夫子指教。
孔丘 (如由梦中惊醒,慢慢地慨叹)想不到乐舞有好到这样的!(恢复原态)夫人乏了吧!
南子 不算什么!就这样算作拜夫子门下的礼吧!(笑容可掬,向孔子作揖)“六艺研究社”可以答应吧!(孔子不对)不吗?不答应吗?(可爱的声容动了孔子)
孔丘 (自言自语的)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诗,真正的礼,真正的乐。别种的雅颂及别种的揖让都是无谓的,虚饰的。
南子 (有喜色)谬蒙夫子过奖。那末就算答应了。后天兜风去,一定要来!我们先退吧!
(南子、雍渠及歌女由帘后退出。子路与孔子相看。南子去后,两人相看。)
子路 夫子的意思如何,可以留在卫国吧?
孔丘 (所答非所问的)如果我不是相信周公,我就要相信南子的。
子路 那末,夫子可以留吧?
孔丘 (坚决的)不!
子路 因为南子不知礼吗?
孔丘 南子有南子的礼,不是你们所能懂的!
子路 那末,为什么不就在这里?
孔丘 我不知道,我还得想一想……(沉思着)……如果我听南子的话,受南子的感化,她的礼,她的乐……男女无别,一切解放,自然……(瞬目间现狂喜之色)……啊……(如发现新世界)……不(面忽苍老黯淡而庄严)不!我走了!
子路 到哪里去?
孔丘 不知道。离开卫,非离开卫不可!
子路 夫子不行道救天下百姓了吗?
孔丘 我不知道。我先要救我自己。(形容憔悴,慢慢的低头,以手托额,靠手膝上,成一团弯形。)
1928年10月30日(有删节)
6.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围绕孔子面对是否要留在卫国这一抉择而展开,核心的内在冲突是孔子与南子两人不同“礼乐观”的冲突,一个重礼,一个重情,其实也是孔子的内心自我冲突。
B.“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南子这句台词的言外之意是孔子所谓的先王之“礼”是陈旧腐朽的,由前文两个“啐”字也可见她的态度。
C.《吕氏春秋》:“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郑卫之声,因不同于雅乐,常被儒家认为是淫靡之音,戏剧中孔子对卫声正体现了这种看法。
D.在戏剧中,孔子在与南子的辩论中,疲于应付,节节败退,只能被动回答,常有吃惊和支吾之态,且与他“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主张也有相悖之处。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通过艺术虚构,将“子见南子”的历史故事结合社会现实予以新的含义,南子的“礼乐观”张扬着反对封建礼教、解放人性等现代思想。
B.“不得已的”“有点窘”“叹一回气”“所答非所问的”“坚决的”等舞台说明精练而形象地刻画出孔子的形象,也不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C.戏剧人物语言文白杂糅,颇具特色,一方面活用文言词句,赋予对白历史感;同时大量运用白话口语,化艰深为通俗,增强了对话的生动性。
D.戏剧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通过弟子子路和卫灵公夫人南子来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孔子的形象特征由此而更加分明。
8.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一段在剧中有何作用?(4分)
9.《史记 孔子世家》载:“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同是讲孔子“去卫”的故事,但所述原因各异,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虐诛于下,恐及于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材料二: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匿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圣①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骨著脉通,与体俱生,而无粗秽之气,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人,行皆若此,则又乌所得夫奸乱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此姬氏②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德化》)
【注】①圣:圣明的君主。②姬氏:指周王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以民苦A其政B而世非C其行D故身E死乎胡宫F而不举G虫H出而不收。
(改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将观于淄上”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的“观”含义不同。前者是“游览”之意,后者是“观看”之意。
B.“能终善者为师”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用法相同。两者均为意动用法,以……为师。
C.“是以民乐其政”与“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中的“乐”意义和用法均不同。前者是“以……为乐”,后者是“喜爱”。
D.“其生也,立方正以长”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中的“以”用法不同。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后者是介词,“在”的意思。
(改编)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以诸侯、列士为例,强调善终重要,又对比桓公兴衰,劝景公勿乱政危贤,而应善始善终。
B.晏子借桓公兴衰,旨在表明国君只要施行仁政,就不会如桀纣般被百姓厌恶,国家就能兴盛。
C.材料二中王符认为治理国家应重道德教化,先正民心再规行为,重视民众内在修养与道德感化。
D.材料二以周王朝为例,强调君主推行德化及以身作则对国家安定和谐及减少刑罚的重要性。
(改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
(2)圣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
(改编)14.两则材料都涉及国君治理国家的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岳阳楼
冯时行
湖面层收雨露开,浪声千里急奔雷。
草迎云梦秋光去,帆带衡阳晓色来。
帝子不归林叶下,楚魂堪吊暮鸿哀。
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放逐才。
【注】①冯时行,宋代诗人,生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的时代。②帝子不归: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③长沙: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后世称其贾长沙。
(改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了洞庭湖雨后天晴的景象,“湖面开”写出湖面开阔,“浪奔雷”则以夸张手法突出浪涛声势,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
B.颔联中“草迎去”“帆带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和帆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周边景色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画面富有动态美。
C.颈联“帝子不归林叶下”借舜帝南巡不归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北宋灭亡的悲痛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楚魂堪吊暮鸿哀”则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哀伤的氛围。
D.尾联“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放逐才”直接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和对贾谊被放逐的同情,情感表达直白强烈。
16.冯时行与杜甫都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忧国伤己的情感,但具体内容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 ”和“ ”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由。
(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这两句话。
(3)“蛟”“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古人常将其引入诗文,或绘其威仪,或喻其祥瑞,如“ ”(《李凭箜篌引》),如“ ”(《蜀道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迄今宇宙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对此,有人赞叹:“这口‘大锅’了不起!”以这次重大发现为例,探测结果表明,在远离“斯蒂芬五重星系”中心的外围空间,存在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尺度比银河系大20倍。有专家认为,这挑战了星系及其气体在宇宙中演化的研究。“中国天眼”的丰功伟绩,本身就是一次直面未知的伟大探索。
谁能看见遥远的未来,谁就能更主动地把握现在。正因为宇宙无穷,每一次发现都弥足珍贵,每一“小步”都意义重大。“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发出的惊奇之问,是中国人追寻宇宙奥妙的千年之间。未来已来,人类必将一直惊奇于“头顶的星空”,将足迹踏遍广袤天地。
18.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将其改写为一个长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语言准确流畅。(4分)
文中加点的“未来已来”,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日,“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引发热议,草台班子一样的现实生活与手机里精致悠闲的朋友圈的反差,被网友戏称为从“毛坯房”到“精装修”。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的现象呢
① 。“精装朋友圈”背后对生活的热爱、对完美的追求有值得肯定之处。就像有网友说,比起每天接受负面情绪,当然是看美美的图片更赏心悦目一些。但也不必为了追求表面的完美或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戴上面具,珍惜“限量版”的小确幸。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毛坯人生”与别人的“精装朋友圈”进行比较,但需要看到,社交媒体上所展示的常常不是事物的全貌。虽然有人在令人羡慕的大公司工作,且收入数万元,但经常加班到深夜,而这或许并不为外人所知。对每个人来说,生活尽管有简单或者简陋的一面,却也是无法复制的“限量版”。不必羡慕谁,只需要去珍惜独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刻的小确幸。
人生要靠奋斗去“精装”。有人打趣:“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尽管一生颠簸坎坷不断,苏轼始终乐观面对,孜孜不倦地追求精彩逆袭。因此,不必急于将自己的生活定位为“毛坯”状态, ② 。或许当下离理想还很遥远,但现在添的每一块砖、加的每一片瓦,都是为了能在若干年后筑起独一无二的“梦中小屋”
实现从“毛坯人生”到“精装人生”的华丽转变并非遥不可及,关键是要全力以赴、敢于拼搏,大家在乎的并不是精致的修图技巧,而是当初意气风发的自己一路披荆斩,蜕变成当下崭新的自我。
(改编)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改编)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改编)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鲁迅《祝福》)
B.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C.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D.(林黛玉)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声。(曹雪芹《红楼梦》)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者鲍鹏山说:“孔子看到了,一人的生死,牵动着时代和文化。而庄子看到了,一人的生死,无损于宇宙和世界。”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