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5:记叙文阅读(课内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题15:记叙文阅读(课内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专题15:记叙文阅读(课内阅读)
(分值:80分,参考时间:100分钟)
学校:________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考号: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我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作为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形象却不如那时那么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有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河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成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⑤教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时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诗至今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角色,那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又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认认真真有计划地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美好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依依往事对作者影响深远,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4分)
往事 对“我”的影响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脑海里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聆听老师的教导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漪老师记叙的几件往事,看似平淡,读来却耐人寻味。尤其是描写国文老师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教师朗诵着进入角色,他自己被感动了,他那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3分)
阅读短文,完成4-7题(14分)
春(节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批注1: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批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批注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请你仿照第①段后的批注,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给第②段和第④段加上恰当的批注。(3分)
5.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描写景物是这两篇课文一个相同的特点,下面的选项中,与“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一句描写角度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6.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花、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9分)
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舍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8.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济南的雪后山景的,请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3分)
9.从修辞角度赏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3分)
10.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短文,完成11-13题(11分)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根据下图梳理每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和母亲的状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6分)
12.下列对课文句子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13.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秋天”作为特定的时间符号,隐喻了许多内容。结合选文,写一写你的探究结果。(3分)
阅读短文,完成14-16题(9分)
散步(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4.小柳在朗读本文时,对以下句子感情基调进行了设计,请你选出设计不妥的一项( )(3分)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欢快活泼)
B.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难过悲伤)
C.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温和舒缓)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亲切自然)
15.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内涵丰富,主题解读可以多元,比如“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等。
B.第⑤段中人物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C.第⑥段的“分歧”和“领袖人物”可谓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D.全文以写景为主,中间插入叙事,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
16.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
B.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C.文章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
D.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7.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A、B两段描述中,“乐”体现在哪里?(3分)
18.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6分)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修辞角度赏析)
19.结合A、B文段内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阅读《秋天的怀念》和《再塑生命的人》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甲】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乙】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选自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20.下列对甲文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突然”“砸碎”“猛地”“摔”等词语重读,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B.第①段“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轻读,表现母亲的揪心、小心翼翼、隐忍。
C.第②段,写母亲为作者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表现作者内心的沉重与愧疚。
D.第④段,“出去了”重读,与前文“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21.分析乙文下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3分)
22.联系甲乙两文选文内容,说说史铁生和海伦的生命状态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8分)
【甲】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刘湛秋《雨的四季》(节选)
【乙】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节选)
23.甲文从_________觉、_________觉、_________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生动地描绘出春雨的美丽、娇媚。(3分)
24.自选角度,任选一句,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2)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 依依往事对作者影响深远,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4分)
往事 对“我”的影响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 形成深刻的记忆(认识到形象思维的作用)
读《千家诗》 脑海里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对新文学更有兴趣,开阔了眼界,使心与时代更贴近
聆听老师的教导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2. 于漪老师记叙的几件往事,看似平淡,读来却耐人寻味。尤其是描写国文老师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赏析:
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和神态描写(“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生动刻画了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投入状态。“左右摇摆”的动作展现了老师对诗歌情感的全然沉浸,“神情凝注”则凸显了他内心的激荡;这种“以形传神”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老师的教学热情,更通过“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几十年过去至今能信口背出”等侧面描写,突出了老师的感染力,使平淡的往事充满情感张力,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深远的影响。
3. 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3分)
不好。
“往事依依”中“依依”意为“萦绕心怀,留恋不舍”,既点明了往事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又蕴含着温馨、深情的情感基调,富有文学韵味;而“难忘的几件小事”仅强调事件的“难忘”,语言直白平淡,缺乏“依依”所承载的情感温度和诗意,无法体现作者对往事的眷恋与怀念,也削弱了文章的抒彩。
4. 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请你仿照第①段后的批注,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给第②段和第④段加上恰当的批注。(3分)
第②段批注: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相开放、色彩绚丽的景象
第④段批注: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细密柔和、润泽万物的景象
5.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描写景物是这两篇课文一个相同的特点,下面的选项中,与“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一句描写角度相同的一项是( )(2分)
D
(解析:题干句子为嗅觉描写。A项为视觉、听觉;B项为想象(虚写);C项为触觉;D项“气息”“味儿”“香”为嗅觉,与题干一致。)
6. 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解析:
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赋予春风文化内涵;运用比喻(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和拟人(“抚摸”),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风温暖、柔和、亲切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2)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解析:
运用夸张(“逼你的眼”),突出树叶和小草在春雨滋润下“绿”的程度之深,色彩鲜明耀眼,侧面烘托了春雨的润泽作用,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7.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花、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仿佛”意为“好像、似乎”,表想象。
不能删掉。
因为“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作者由“甜味儿”引发的联想(虚写),并非眼前实景;若删掉“仿佛”,则变成“树上已经满是果实”,与初春花期的事实不符,也失去了由花香到果实的美好想象空间,削弱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8. 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济南的雪后山景的,请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3分)
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
词语: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9. 从修辞角度赏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3分)
赏析:
运用拟人手法,将“薄雪”赋予人的情态(“害了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夕阳斜照下山腰薄雪泛出粉色的娇美姿态,表现了济南小雪后山景的温柔秀气,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怜惜之情。
10.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小雪后山景的喜爱与赞美,对济南小山“秀气”特点的怜惜,以及对济南冬天整体温晴、美丽景象的由衷热爱。
11.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根据下图梳理每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和母亲的状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6分)
次数 “我”的态度 母亲的状况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 拒绝(“不,我不去!”) 病重隐忍(肝疼却隐瞒) 绝望、暴躁,对生活失去信心
第二次 同意(“好吧,就明天。”) 喜出望外但病情加重 态度软化,开始接受母亲的关心
第三次 主动去(“懂得母亲的话”) 已去世(诀别后) 醒悟、振作,决心“好好儿活”
12. 下列对课文句子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2分)
C
(解析:“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中“出去了”应轻读,表现作者内心的沉重、不舍与对母亲离去的茫然,而非“重读”突出“想念”。)
13. 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秋天”作为特定的时间符号,隐喻了许多内容。结合选文,写一写你的探究结果。(3分)
探究结果:
①秋天是故事的背景:母亲在秋天去世,“我”与妹妹在秋天看菊花,秋天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
②秋天象征生命的轮回:秋既有萧瑟(如落叶),也有绚烂(如菊花),隐喻母亲的离世带来的悲伤,以及“我”在绝望中重拾生命希望的过程;
③秋天承载怀念之情:“秋天”与“怀念”绑定,成为作者对母亲永恒思念的情感载体,含蓄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追思。
14. 小柳在朗读本文时,对以下句子感情基调进行了设计,请你选出设计不妥的一项( )(3分)
B
(解析:“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感情基调应为欣慰、庆幸,而非“难过悲伤”,表现作者对母亲平安过冬的喜悦。)
15.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解析:全文以叙事为主,穿插对初春田野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家庭温馨和谐的氛围,而非“以写景为主”。)
16. 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解析:文章的线索是“散步”,而非“背”;“背母亲”“背儿子”是散步过程中的细节,体现家庭责任与亲情,并非贯穿全文的线索。)
17. 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A、B两段描述中,“乐”体现在哪里?(3分)
“乐”的体现:
① A段: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翻断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② B段: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扫雪、支筛、撒秕谷、牵绳、罩鸟雀的过程及收获);
③ 自然探索的自由与快乐(对动植物的好奇、动手实践的满足感)。
18.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6分)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解析:
运用动作描写(“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细致地刻画了捕鸟的全过程,步骤清晰,充满童趣;通过一系列连贯动作,表现了“我”对捕鸟的喜爱和操作的熟练,凸显了百草园的“乐”。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修辞角度赏析)
解析:
运用拟人(“低唱”“弹琴”),赋予油蛉和蟋蟀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声音的悦耳动听,营造了百草园充满生机与趣味的氛围,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童真童趣。
19. 结合A、B文段内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我”的形象:
① 好奇心强(拔何首乌想成仙、按斑蝥、捕鸟);
② 活泼好动、热爱自然(在百草园探索动植物、雪地捕鸟);
③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
20. 下列对甲文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2分)
D
(解析:“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中“出去了”应轻读,表现作者对母亲离去的沉重与无奈,而非“重读”突出“想念”。)
21. 分析乙文下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3分)
作用: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点明了“水”对海伦的意义——让她理解了语言的奥秘,开启了认识世界的大门,是生命觉醒的转折点。
对“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再塑生命的人”指莎莉文老师。她用“水”让海伦理解了“水”的含义,使海伦从黑暗、迷茫中走出,学会用语言沟通,重拾对生命的希望,灵魂得以“重塑”,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与赞美。
22. 联系甲乙两文选文内容,说说史铁生和海伦的生命状态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相同点:
① 都曾身处困境(史铁生双腿瘫痪,海伦失明失聪);
② 都在他人的帮助下(史铁生的母亲、海伦的莎莉文老师)走出绝望,重拾生命的意义。
不同点:
① 史铁生的困境是身体残疾后的心理创伤,需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② 海伦的困境是感官缺失导致的认知障碍,需突破与世界沟通的壁垒;
③ 史铁生的“重生”更侧重精神上的成长与对生命的接纳,海伦的“重生”更侧重对世界的认知与语言的觉醒。
23. 甲文从_________觉、_________觉、_________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生动地描绘出春雨的美丽、娇媚。(3分)
视觉、听觉、嗅觉
24. 自选角度,任选一句,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解析:
运用比喻、排比,将春雨比作“牛毛”(细密)、“花针”(闪亮)、“细丝”(绵长),多角度写出春雨细密、轻盈、柔和的特点;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形态美。
(2)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解析:
运用拟人(“睁开眼睛”“手臂柔软”)和比喻(叶子像“波浪”),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态,写出雨后树木的清新与活力;“波浪”的比喻则形象地表现了叶子的舒展与动态美,烘托了春雨滋润后的生机盎然。
25.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情感:
都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对春天生命力的歌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