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并完成相关问题。
“春”,是名词,是形容词,亦是动词,可以是季节,也可以是人蓬勃的精神状态。“春”之热忱,使得万物复苏,焕发生机:树木长出枝条,随风轻摇,抚摸行人的头顶;路旁的花朵,也不甘示弱,花枝召展逢人便笑;叽叽喳喳的鸟儿不时飞过,扯着缭亮的歌;在这生机盎然的景色中,新的希望正在酝酿。刚步入初中的我们,也犹如刚冒尖的新芽,蓬勃向上,让我们抖擞精神,走进人生新阶段,开启一段新旅程。
1、请你给开场白中的加点字注音。
抚摸( ) 酝酿( ) 抖擞( )
2、在将语段抄写到手卡上时,小文抄错了两个词语,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应改为______ ______应改为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春天,阳光明媚,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瞭亮的歌声。夏天,热烈而又粗犷的雨一来,就是另一番风情: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_______地生长。秋天,田野_______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一并献给了济南的冬天。
②四季中,我最爱春天。春天美得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画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眼下,又将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让我们静静等待,等待陌上花开,等待柳丝拂面,等待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待姹紫嫣红,万山红遍,到那时便可邀春同住,一起_______春天的故事。春天,是微笑着从凛冽的北风中挣扎着走出来的,曾历经冰冻三尺,备尝苦寒的滋味。人生也是这般,没人不能幸运地过一生。在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总会_______这样的挫折,那样的坎坷,不跌跟头,我们长不大。
③让我们不惊不扰,不折不挠。在阳光下安然浅笑,在微风细雨中心怀浪漫,在岁月的洪流里淡定从容,活出自己的精彩!
3. 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争先恐后 镶上 填写 经历
B. 前仆后继 染上 填写 经过
C. 争先恐后 染上 谱写 经历
D. 前仆后继 镶上 谱写 经过
4. 对文中画线句子语病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否定不当 B. 句式杂糅 C.成分残缺 D. 搭配不当
5.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D.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 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6.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后,再从春阳里醒来,把积蓄一冬的力量爆发出来,在春雨中舒展、生长。
②苍茫大地上成千上万的草木从翠绿走向枯黄。
③它们还会随霜降赴一场久违的睡眠,在冬日里游一回大梦。
④四季流转,草木枯荣,一如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
⑤周而复始,耕种、劳作,在四季的轮回中书写生命的生生不息。
②③⑤④① B. ①④②⑤③ C. ①②④③⑤ D.②③①④⑤
7.名句名篇默写
(1)“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观沧海,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观沧海》)中领略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凄凉哀婉的氛围里,共情诗人的痛惜与关切;诉乡思,从“枯藤老树昏鸦,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的苍凉深秋暮景中,体会作者的凄楚愁苦。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_______________,粉的像霞, _____________。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导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材料二:
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直到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1)以上二则材料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材料二选自其中的《______》一文。
(2)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9.学校七年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任务。
(1)活动前,同学们出了一期板报,除了“交友名言”“交友之道”等栏目之外,还张贴了一组图片,请你给这一栏目拟写一个总标题。
总标题____________
伯牙绝弦 桃园结义 割袍断义 负荆请罪
(2)你作了一个书签要送给好朋友小语,请你在横线处仿写一句话,完成书签上的赠语,使之形成整齐的句式。
友谊是茫茫大海的航灯,让人执着坚定;友谊是滋味干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下面三句中就有一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的序号:______。
①小文到同学小康家去玩,临别时对小康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②请您指导一下我的拙作。
③谢谢您的高见。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春
(元) 马致远 (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 阑干楼阁帘栊①,
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 啼莺舞燕,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0.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1.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互不相师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去后乃至 乃:__________
(2)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
(3)何所履行 履:__________
(4)周公不师孔子 师: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语句。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元方,请结合两篇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教智技术,即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应用,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基础上,通过算法驱动、数据赋能和智能化决策来实现效率提升、资源优化与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其中,人工智能(AI)作为通用性最广泛的关键技术,在与影视产业的交织与互动中,重塑影视文化交流的传播路径。
比如,数智技术为中国文化题材创作注入崭新的生命力。在数智技术赋能下,中国文化题材将奇观化的影像呈现在海内外观众眼前,通过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让传统文化火到海外,使观众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全片2300多个镜头,视效镜头有1700多个,将神话故事原本比较难表现的场景、形象,充满想象力地表现出来,标志中国电影特效创作水平大幅提升,作品已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获得观众点赞。
数智技术还带动主流影视创作的海外传播。数字化创作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尤其使科幻题材的作品更具现代质感。这些作品依托全球流媒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崭新样态。如电影《流浪地球2》用2800多个视效镜头以及1000多个个人面部的特效镜头,提高了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获得海外受众喜爱。而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网络讨论、二次创作、模仿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让影片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跨越国界,感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科幻题材电视剧《三体》采用真人动捕、CG渲染、VR场景、三维数字模型等技术,提升国产科幻题材影视创作水平。作品发行到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区,外国网友盛赞:“令人难以置信的好看’可见,数智技术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影视文化的影响力。
不过,对中外影视文化交流而言,数智技术运用是不是越多越好?专家们普遍认为,数智化前沿技术确实展现出其在对外传播方面巨大的应用能力,但在技术介入的无限可能性背后,却潜藏着多重风险与挑战,“真实感”作为影视文化交流的难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在版本与性能的飞速迭代中,人工智能软件不断降低使用门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数据滥用、恶意使用、虚假信息等风险。人工智能对全球性文化元素的拼贴亦引发了‘文化错位”现象,即脱离原有语境,将不同文化元素进行任意嫁接和跨文化混合,造成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被稀释甚至消解。
同时,数智技术推动下的影视文化交流也有逐渐被一种冷峻的技术逻辑所主导的倾向。对技术属性的过度强调,使震撼视觉和沉浸体验取代了交流中的真实互动与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导致作品的“去情境化”与“浅层化”。对此,学界主张让技术回归“人本”的核心价值。正如王宜文教授所言:“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 拟,但是真实真切的情感体验永远是最根本的。”在影像文化交流的语境中,技术的应用必须扎根于真实的情感需求与文化意义之上,以个性化、真实化的技术设计,为人际交流注入更多温暖情感,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与情感共鸣。
相知无远近,互鉴有桥梁。数智技术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技术工具,而应是跨越时空、连接心灵的桥梁,是深化人与人之间文化对话的催化剂,让每一个文化交流的瞬间都充满情感温度。这样,影视媒介方能成为数智时代塑造社会记忆与沟通人类情感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胡祥,王赫玺《影视作品用数智技术为文化传播赋能》)
材料二:
在文化和科技融合过程中,二者相互奔赴、相互促进,推动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为科技提供价值引领、创新资源和审美体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工具理性若被强调到极致,可能导致“技术崇拜”的盛行,甚至引发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等。文化是引导科技向善的钥匙,强调人的价值、情感和体验,促使科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为科技注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防止科技发展偏离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航向。文化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体系,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等,使科技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类需求。文化为科技提供审美感知,并在科技主导的世界中孕育美的社会风尚。数据、技术等构造出来的没有感知的物理空间,经由文化的点染,才能变为完整的、充满意蕴与情趣的、活泼的生活世界。
科技促进文化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产业形态。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能够把传统又化内容转化成数字形式的文化产品。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沉浸式观赏历史场景、艺术作品、文化遗产,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都获得了极大提升。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升文化的表现力,大数据推动实现文化内容的图谱化和可视化。在科技的驱动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让文化场馆“动起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
(摘编自钟君《做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题”》)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智技术中的智能化技术是关键技术,包括算法驱动、数据赋能和智能化决策。
B.《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流浪地球2》都用大量视效镜头来提高视觉效果。
C.文化和科技相互奔赴,相互促进,实现融合,将会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D.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提升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还能提升文化的表现力。
16.关于材料一中影视文化交流的“真实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受人工智能软件不断降低使用门槛带来的数据滥用、恶意使用、虚假信息等风险的影响。
B.会受脱离原有语境,对不同文化元素进行任意嫁接和跨文化混合的“文化错位”现象影响。
C.学界主张让技术回归“人本”的核心价值,因为真实真切的情感体验最根本而无法被模拟。
D.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把个性化、真实化的技术设计扎根于真实的情感需求与文化意义之上。
17.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原创3A游戏《黑神话:悟空》,借助传统建筑的魅力让游戏者获得了极致审美体验。
B.“最强唐僧”短视频用AI技术将唐僧打造为手持高科技武器的超级英雄,引发网友热议。
C.AI短片《人间烟火气》传达“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理念,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D.AI短剧《觉醒》在科技的“外衣”下,讲述“人”的故事,表达对人性回归净土的追求。
18.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19.老子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认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道”;孔子认为凡事“过犹不及”,应合乎其度,守中庸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二人看法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山如笑
①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说,山有四时表情,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他又怎么会听得到春天的山一连串“呵呵”的笑声的呢?冬天压抑太久,棉衣、大衣、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时候,天气暖和了,想到开心事,一个人在看山时,心情舒朗,自己先笑了。
②自己先笑,山也跟着笑,是所谓山鸣谷应。天幕上有风,鸟飞过,这种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③春天的山,远山如意,群山围坐。大多时候,人们选择在春天进山,山里有草药、野果、松竹、青苔、流泉、瀑布,还有雾……才发觉那些电影导演们真是行脚僧,好多地方被他们占了,“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风景里,电影导演们总是先到一步。某年,在雁荡山小龙湫的源头水潭,我发现一块碑:“断肠崖。”抬头望,幽静山谷绿森森的,咳一声,四周回响。就像在某部熟悉的影片中看到过的,武林高手横涯无际、独来独往的地方。
④春天的山,有许多妙趣。多年前,夜幕降临的黄山,山道上影影绰绰,四周幽静,有人说笑,空谷回音。那时,还很年轻,我们在半山腰上呐喊,满山山鸣谷应。春天的山,浑身散发着生机。这时候,雨水充沛,满山都是生命力。雨中登山,也是平生难得一景。
⑤水墨山峦云雾缭绕,草竹树木分外清新,千沟万壑,汇成的巨大飞瀑,从山顶顺势而下,弥漫着水汽,在身边发出巨大的轰鸣。
⑥有一次,我沿着山石峥嵘的一条小径拾级而上,路在峭壁上,瀑布在脚底奔腾,随着山势,巨石不断改变形状。我立于峭壁兀石之上,看脚下巨浪激石,翻卷奔突,望头顶百水倾注,水流鼓荡。俯仰之间,胸中荡涤快意,深深惊叹大自然的伟力与神奇。
⑦雨在哗哗地下着,向山顶冲刺时,脚下的路,似空中放下的一道天梯。前面的人在上面攀爬,后面的人紧紧跟上。两壁之间,一道左右摇摆的绳索桥上,看雨中同伴淋湿头发衣裳的背影,分明是人与自然构成的一幅人间美景。雨中观瀑,我欣赏到水的飞珠溅玉,水的柔美与刚烈。
⑧春天去旅行,爬山最是痛快淋漓,一行人气喘如牛地爬上山顶。有一次,一个小伙子见山赖方尺之地竖着一面鼓,就快步上前,抡起棒槌,边敲边唱:“河山只在我梦萦……”这时候,山鸣谷应。一回头,见山似磐石,人渺如蚁。
(有删改)
20.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春天的山的诸多特点,请你阅读文章第③、④段进行概括。
21.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雨在哗哗地下着,向山顶冲刺时,脚下的路,似空中放下的一道天梯。
22.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作文
23. 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事情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当时的情景,把它写下来。
请以《这件事,真让我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
1、fǔ yùn niàng sǒu 2、花枝召展 花枝招展 缭亮 嘹亮 3.C 4.A 5.B 6.D 7.略
8.(1)《朝花夕拾》 《狗 猫 鼠》
(2)“夹住”“发着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为了看会而迫切想背出书却不能背的无奈、痛苦、急切的心情。
9.(1)示例:交友故事
(2) 友谊是悠扬和谐的曲子 让人心旷神怡
(3)①
10、B
1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2. 才 舍弃 实行,做 效法,学习
13.(1)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2)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14.陈元方是一个讲究诚信,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的小孩,他捍卫(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比如甲文:友人因为元方父亲陈太丘“待君久不至,已去”大骂“非人哉!”,元方聪明机智,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证明自己的父亲讲究诚信,对方才是“无信”“无礼”之人,维护父亲的尊严。比如乙文:“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这句话充分地显示了陈元方十分机智的应对技巧,对双方(袁绍和陈元方父)都无贬损之意,既不唐突袁公(袁绍),又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
15.B 16.C 17.B
18.①采用整体分总(或总分总)、主体对比(或对照)的论证结构。先分别论述数智技术对影视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和风险挑战,再总结观点,结构清晰。
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使论证有说服力。
③论证语言严谨、准确、生动。运用大量的科技术语体现严谨性,大量数据体现准确性,结尾的比喻生动形象。
19.①对立统一指矛盾双方既是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启示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两则材料的论述都体现了这一态度。材料一先论述数智技术为影视文化交流带来的有利影响,再论述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材料二侧重谈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依存关系,但也指出了过于强调科技可能导致的危害。
②“过犹不及”、中庸之道指要适度,不要过头。两则材料的都论述了过度使用技术造成的危害以及合理使用的好处。
③老子的对立统一观念是朴素的辩证法,是道家的世界观;孔子的中庸之道则是儒家的处事原则,是方法论。中庸之道主张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是在承认对立,重视统一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见,二人的观点具有内在共通性。
20.春天的山有许多妙趣;春天去旅行,爬山最是痛快淋漓。
2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路比作天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与险峻,突出了登山者的勇气和毅力。
22.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通过描写小伙子敲鼓唱歌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和敬畏,突出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