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u 64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与调控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
A. 用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 B. 向锁芯里加入少量铅笔芯粉末
C. 食品抽真空包装 D. 在豆浆中加入石膏点豆腐
2.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反应:A(g)+B(g) C(g)+D(s)已达平衡,能使平衡正向移动的措施是(  )
A. 减小C或D的浓度 B. 增大D的浓度 C. 减小B的浓度 D. 增大A或B的浓度
3.反应A(g)+2B(g) 3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7mol L-1 min-1 B. v(B)=0.015mol L-1 s-1
C. v(C)=0.03mol L-1 s-1 D. v(D)=0.8mol L-1 min-1
4.在36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体积,CO2占体积。且有: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
A. 172.5kJ B. 1149kJ C. 283kJ D. 424.5kJ
5.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对于反应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ΔH<0、ΔS>0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
B. 反应MgCl2(l)=Mg(l)+Cl2(g)的ΔS>0
C. 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进行的方向
D. 水凝结成冰的过程中,其ΔH<0,ΔS>0
6.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乙醇(沸点78.5℃)绿色制氢新途径,并实现高附加值乙酸(沸点118℃)的生产,反应为:C2H5OH(g)+H2O(g) 2H2(g)+CH3COOH(g)。一定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v(正)增大,v(逆)减小
B. 向容器中通入氦气,v(正)、v(逆)均减小
C. 当v正(H2O)=2v逆(H2),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 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7.在硫酸工业中,2SO2(g)+O2(g) 2SO3(g)ΔH<0。下表为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数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温度/℃ 平衡时SO2的转化率/%
0.1MPa 1MPa 10MPa
450 97.5 99.2 99.7
550 85.6 94.9 98.3
A. 实际生产中应采用50MPa高压
B. 通入过量SO2可增大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C. 回收并循环使用尾气中的SO2可提高其转化率
D. 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8.已知:H+(aq)+OH-(aq)=H2O(l)ΔH=-57.3kJ mol-1。某小组用50mL0.50mol L-1盐酸和50mL0.55mol L-1NaOH溶液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简易量热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仪器a的名称为玻璃搅拌器
B. 实验中,需将NaOH溶液一次性快速倒入盛有盐酸的内筒中
C. 测量盐酸温度的温度计未洗涤立即测定NaOH溶液的温度,会使测得的ΔH偏大
D. 若用50mL0.50mol L-1稀硫酸和50mL0.55mol L-1氢氧化钡溶液进行实验,测得的ΔH相同
9.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N2H4+O2=N2+2H2O ΔH=-534kJ mol-1
B. 1molCu与O2反应完全放出热量为157kJ,则2Cu(s)+O2(g)=2CuO(s) ΔH=-157kJ mol-1
C. 已知CH3OH(1)的燃烧热为726.8kJ mol-1,则有CH3OH(l)+O2(g)=CO(g)+2H2O(l) ΔH=-726.8kJ mol-1
D. 若适量N2(g)和O2(g)完全反应,每生成23gNO2(g)需要吸收16.95kJ的热量,则 ΔH=+33.9kJ mol-1
10.对于反应2NO(g)+2H2(g) N2(g)+2H2O(g),科学家根据光谱学研究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2NO N2O2快速平衡
第二步:N2O2+H2=N2O+H2O 慢反应
第三步:N2O+H2=N2+H2O 快反应
其中可近似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速率v(H2)=v(N2)
B. 该反应的速率由第二步反应决定
C. N2O是该反应的催化剂,N2O2是中间产物
D. 第三步反应中N2O与H2的每一次碰撞都是有效碰撞
11.下列图示与相应叙述相符的是(  )
A.H2(g)的燃烧热为241.8kJ mol-1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ΔH<0 D.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
A. A B. B C. C D. D
12.25℃时将三个充满NO2气体的相同烧瓶分别置于盛有等量、等温的水的烧杯中,向烧杯(1)中加入3.0g氧化钙固体,烧杯(3)中加入3.0gNaHCO3晶体,最终现象如图所示。已知:2NO2(g) N2O4(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固体后短时间内三个烧杯中温度高低:(1)>(2)>(3)
B. 烧瓶(1)中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C. 烧瓶(3)中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减小
D. 由该实验现象可知温度会影响化学平衡状态
13.反应物(A)转化为产物(B或B Z)的能量与反应进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反应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X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小于Y B. 生成B的速率:Ⅱ<Ⅲ
C. 平衡时B的产率:Ⅱ>Ⅰ D. X、Y、Z均是催化剂
14.研究反应H2(g)+I2(g) 2HI(g),温度为T℃时,在两个体积均为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气体混合物中HI的物质的量分数w(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容器编号 起始物质 t/s 0 40 50 60 70 80
Ⅰ 0.5molI2,0.5molH2 w(HI)/% 0 50 68 76 80 80
Ⅱ 1mol HI w(HI)/% 100 90 84 81 80 80
研究发现上述反应中:v正=kaw(H2)w(I2),,其中ka,kb为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容器Ⅰ中前40s内
B. 在70s时,容器Ⅰ中I2的转化率为90%
C. 温度为T时,该反应
D. 若平衡时再向容器Ⅱ中加入物质的量均为0.1mol的H2、I2、HI,反应逆向进行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15.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溶液对锌和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注:不考虑产生的热量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步骤】
ⅰ.在规格相同的A、B试管中分别放入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锌粒,用仪器a吸入等量的溶液,如图甲所示,塞紧橡胶塞;
ⅱ.将两个仪器a中的溶液同时挤入试管后,立即开启数据采集;
ⅲ.约t1s后、停止采集数据,电脑显示气压p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1)进行该实验前,应先______。
(2)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
(3)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Zn+2H+=Zn2++H2↑和______。
(4)图乙中:
①a点对应的实验中,0~t1s内,v(H2)=______(用含t1的代数式表示)kPa s-1。
②b点对应的是试管______(填“A”或“B”)的实验。
(5)除了硫酸铜外、温度、浓度和催化剂也对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有影响。用碰撞理论解释在下列条件下,活化分子的相应数据变化:
温度升高时,______(填字母,下同);稀硫酸浓度增大时,______;使用催化剂时,______。
选项 活化分子百分数 活化分子总数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
A 增大 增大 增大
B 不变 增大 增大
C 增大 不变 不变
16.某学习兴趣小组通过“色彩变幻”研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实验操作如下:
实验Ⅰ.将6mL0.5mol L-1CuCl2溶液(其中含有,显蓝色)平均分为三等份,置于试管ⅰ、ⅱ、ⅲ中。
实验Ⅱ.将试管ⅰ加热,观察到溶液变绿;然后将该试管置于冷水中,观察到______。
实验Ⅲ.向试管ⅱ中加入10滴饱和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M,溶液蓝色稍变浅;再向其中加入少量KI溶液,产生白色沉淀N(CuI)。
实验Ⅳ.向试管ⅲ中加入RCl2固体,溶液变绿;再向其中加入少量KI溶液,无明显现象。
已知:①含铜元素的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蓝色),(黄色),当较多时溶液呈绿色。
②CuCl2溶液中存在平衡: ΔH。
③RCl2是强电解质,易溶于水,溶于水放出热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全实验Ⅱ中的现象:______。实验Ⅱ可证明ΔH______(填“>”或“<”)0。
(2)实验Ⅲ中的白色沉淀M为______。
(3)实验Ⅳ的目的是要验证“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该平衡正向移动”,此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
(4)根据实验Ⅲ和实验Ⅳ中加入少量KI溶液后的不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稳定性:______(填“>”、“<”或“=”)。
(5)常温下将0.1molCuCl2、0.1molNaCl溶于水配成1L溶液,溶液中含铜元素的离子为、,平衡时测得。则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______(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7.合成氨技术的创立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重要途径。铁触媒催化合成氨经历如图所示①~⑥步过程(从状态Ⅰ至状态Ⅶ):(注解:图中“ad”表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
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催化反应往往经过物质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过程和脱离催化剂表面的“脱附”过程。上图历程中包含______个基元反应,第______(填序号)步为决速步,“吸附”过程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2)相同质量的同种催化剂,在载体上的分散度越______(填“高”或“低”),催化效果越好。
(3)根据上图计算合成氨反应的焓变 ΔH=______kJ mol-1。
(4)关于合成氨工艺流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控制温度(773K)远高于室温,是为了保证尽可能大的平衡转化率和快的反应速率
B.可将NH3液化,不断将液氨移去,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C.当温度、压强一定时,在原料气(N2和H2比例不变)中添加少量惰性气体,有利于提高平衡转化率
D.分离空气可得N2,通过天然气和水蒸气转化可得H2,原料气须经过净化处理,以防止催化剂中毒和安全事故发生
(5)工业尾气中的NH3可通过催化氧化为N2除去,已知NH3与O2作用分别生成N2、NO、N2O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将一定比例的NH3、O2和N2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经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管,NH3的转化率、N2的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其他条件不变,在200~300℃范围内升高温度,出口处氮氧化物的量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原因是______。
18.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废气普遍含有硫化氢,需要回收处理并利用。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2H2S(g) S2(g)+2H2(g)K1(平衡常数)
②CH4(g)+2H2S(g) CS2(g)+4H2(g)K2(平衡常数)
③CS2(g)+2H2(g) CH4(g)+S2(g)K3(平衡常数)
(1)K2= ______(用含K1和K3的代数式表示)。
(2)已知反应②中相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表:
化学键 C—H H—S C=S H—H
键能/(kJ mol-1) a b c d
则C=S键的键能c= ______(用含a,b,d的代数式表示)。
(3)下列叙述一定能说明反应②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填字母)。
A.断裂4mol C—H键的同时生成4mol H—H键
B.恒温恒容,CS2和H2浓度之比不再变化
C.恒温恒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D.恒容绝热,不再变化
(4)在恒压密闭容器内,充入CS2(g)与H2(g)只发生反应③。CS2(g)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压强:p2______(填“>”、“<”或“=”)p1。
②比较A,B,C三点的平衡常数大小:______(用KA,KB,KC表示)。
(5)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③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CS2的转化率(α)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其原因是 ______。
(6)在930℃、100kPa条件下,按n(H2S):n(Ar)=1:3充入混合气体发生反应①,平衡时混合气中H2S与H2的分压相等,则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p= ______kPa(用分数表示)(K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以各气体物质的平衡分压替代物质的量浓度,气体的分压等于其物质的量分数×总压强)。
(7)将H2S和CH4按体积比2:1投料,并用Ar稀释,发生反应①③。在常压和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后,H2、S2和CS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1100℃时,H2的体积分数为 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 胶头滴管;
(3) Zn+Cu2+=Cu+Zn2+;
(4)①;A; ②A;
(5) A;B;A
16.【答案】(1)溶液又变蓝;>;
(2)AgCl;
(3)不能;RCl2溶于水放出热量,升高温度溶液也会变绿,不能说明是由于Cl-浓度的增大引起平衡移动;
(4) >;
(5)
17.【答案】(1)4;③;放热;
(2) 高; (3) -46; (4) BD;
(5)增大;在200~300℃范围,温度升高,速率加快,NH3的转化率增大,但N2的选择性下降
18.【答案】(1);
(2) 2a+2b-2d-112;
(3) CD;
(4) ①>; ②KA=KB>KC;
(5)DE段未达到平衡,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CS2的转化率增大;E点为平衡点,EF段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S2转化率减小;
(6) ;
(7) 5.5%
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