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阶段性检测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都市圈人口分布普遍存在“内密外疏”的“L 形”密度曲线,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都市圈人口分布存在“四圈结构”。下图为都市圈人口分布“四圈结构”及各圈层人口密度相对差异示意图。据此完成 1-2 题。
1. 下列关于各圈层人口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核心圈人口密度高,密度由内向外迅速下降
②过渡圈人口密度低,连接都市圈与外部地区
③卫星圈人口密度在核心圈外形成第二个高峰
④扩展圈人口密度较低,密度的变动相对较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提前布局人口卫星圈的基础设施与产业规划主要利于
A. 促进人口空间结构调整 B. 缓解核心圈人口养老压力
C. 提高过渡圈人口集聚度 D. 提升扩展圈人口吸纳能力
下图示意我国珠三角某沿海城市 2022 年 10 月 13~14 日的垂直风场,该地的风向受海陆风与背景风(大区域尺度的大气水平运动)的共同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城市 13 日海风开始生成的时间及风向是
A.6 时前后东北风 B.15 时前后东南风
C.17 时前后东南风 D.24 时前后东北风
4.有关该城市 13~14 日的背景风,叙述正确的是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为东北风 ④风向为东南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某年 11 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下图)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A.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增温
B.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
C.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暖锋影响,气团加热
6.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 )
A.出现雾和霜冻现象
B.作物呼吸作用减弱
C.空气污染加重
D.城市道路表面湿滑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光伏 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示范电站工程,克服了新能源发电站因发电量不稳定、不 可控而造成的弃电、限电问题,下图示意风光储输工程运行模式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工程储能系统供电输出的主要时间段是( )
A.静风的夜晚 B.大风的夜晚 C.静风的白天 D.大风的白天
8.与单一风电站及单一光伏电站相比,风光储输电站的优点是( )
A.电能更加清洁
B.电能利用率更高
C.发电成本更低
D.受自然条件限制更小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推测 60°E 处自然带 II 向南凸出的主导因素为( )
A.光照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10.右图中 M、N 河为主要径流,据图判定虚线框内( )
A.分水岭为东西走向
B.河网密布,航运价值高
C.山地地形,植被繁茂
D.年均温低,冻土广布
2000 年以后,世界打火机生产中心转移到湖南省邵东市。邵东市由原来几家生产作坊快速形成打火机全产业链布局,并相继成立打火机行业协会和打火机出口监管委员会。2009 年,多家企业组建了一家集研发、组装、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目前,邵东市每年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占世界同类打火机总产量的 70%。据此完成 11-13 题。
11. 邵东打火机全产业链布局快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打火机产业生产链短 ②打火机产业附加值低
③当地有打火机创新技术 ④当地有打火机产业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 邵东打火机产业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A. 引领产品研发和营销
B. 协调与外地生产联系
C. 监督产品质量与价格 D. 控制各企业发展规模
13. 除技术创新外,支撑邵东打火机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①快捷的对外交通 ②稳定的市场需求 ③有效的企业组织 ④较高的产品价格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某旅游达人将自驾车辆在奥克兰(36°34'S,174°45'E)顺行驶方向停车后,在车旁开启了直播。下图为我国某观众观看直播时的截屏。据此完成 14~15 题。
14. 图示时刻,奥克兰的当地时间是
A. 5 月 20 日 12∶21 B. 5 月 21 日 12∶00
C. 5 月 20 日 12∶00 D. 5 月 21 日 12∶21
15. 奥克兰所在国家车辆靠左行驶,该旅游达人停车前的行驶方向为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二、综合题(共 4 题,55 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是全球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海域,南海(5°N—25°N,
110°E—120°E)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热带气旋的源地(下图)。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少,存在时间短,强度较弱,但登陆后给我国华南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1)与西北太平洋相比较,分析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少、存在时间短、强度弱的原因。(6 分)
(2)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北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显著相关,受此影响,厄尔尼诺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数将 (增加/减少),请分析原因。(7 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随着气温升高,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
(1)分析气温升高对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6 分)
(2)与三角洲相比,指出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沉积物的差异。(6 分)
(3)说明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虚线框内河岸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6 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东莞依托区位优势(图左),制造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但 2008 年后多个行业的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当地政府于 2014 年开始推进制造产业“机器换人”(图右),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与搭建服务平台,助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纵向各环节(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生产系统集成)企业在东莞快速发展。生产系统集成环节技术含量高,企业主要由当地相关企业衍生。
(1)说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的益处。(6 分)
(2)阐述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在当地衍生的有利条件。(6 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2020 年 11 月 17-20 日,吉林省出现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伴有三个阶段性相态(雪、雨、冻雨)转换,冻雨期间容易造成部分设施中断关闭、林农业受损。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的降水类型,低于 0℃的雨滴降落到温度低于 0℃的物体表面,冻结成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冻雨发生于自下而上的冷-暖-冷温度层结中。图 10 为此次长春站 10m 风速和 2m 气温、逐小时降水量时序图。图 11 示意 18 日 20 时海拔 1500 米风场。
(1)指出此次降水过程中相态转换的顺序及该气象站冻雨出现的时间段。(6 分)
(2)描述此次冻雨天气形成的过程。(6 分)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阶段性检测
地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C A D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B D C
(1)①西北太平洋海域,海域面积大,上层海洋暖水较南海深厚;
②距周围陆地远,发育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南海海域,海域面积小;西部、北部均紧邻大面积大陆,发育的时间短,强度较小。)(6分)
减少(1分);①厄尔尼诺期间,东南信风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
②西北太平洋海洋表层的温度降低, 台风生成所需要的海面温度(26~27℃)条件不容易达到;③近海面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故而使得生成数减少。(6分)
(1)①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
②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
③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6分)
①多砾石,平均粒径大;
②棱角分明,磨圆度差;
③大小混杂,分选性差。(6分)
①冰川堆积体在左(南)岸形成凸岸;
②河道变窄、河水变深,主河道靠近右(北)岸;
③流速加快,对右(北)岸侵蚀加强,右(北)岸经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凹岸,河岸由直变弯。(6分)
(1)①利于各环节专业化发展;
②利于降低成本;
③利于技术交流与创新。(6分)
①本地制造产业具有多样、旺盛的市场需求;
②本地相关制造产业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
③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提供扶持。(6分)
19. (1)雨、冻雨、雪。(4分)18日14时——19日9时。(2分)
(2)①西南暖湿急流持续向吉林省输送南方和海上的暖湿气流,提供充足水汽;
②西北急流引导西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急流在吉林省中部交汇,暖湿空气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③冷暖气团长期对峙,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为冻雨发生提供了自下而上冷—暖—冷的层结条件,使得降落到近地表时形成冰水混合物,到达地表冻结成冰层。(每点2分,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