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中图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中图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一节《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大洲、不同纬度、海陆、地形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理解人口分布的区域关联性,建立区域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的对应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人口增长数据、分布图表,综合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时空规律,以及自然(纬度、地形、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共同影响,培养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认识人口数量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理解人口合理分布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解读人口分布地图,提升提取地理信息、处理数据、绘制简单关联图表的实践能力,能结合本地人口情况举例说明相关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的开篇内容,承接第三章“世界气候”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启人文地理模块的学习,是“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体现。教材以“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分布特点”为核心,通过曲线图、分布图、数据表等直观形式呈现知识,辅以“计算”“思考”等活动,符合初中生“从具象到抽象、从数据到规律”的认知逻辑,同时为后续“城乡景观”“文化差异”的学习铺垫人口背景。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纬度与气候”“地形类型”等自然地理知识,对“人口”概念有生活化认知(如本地人口数量、人口普查),但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等专业术语较陌生,且缺乏对“数据-规律-原因”的逻辑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对“世界人口分布差异”的认知局限于局部区域,需通过地图拓展全球视野,通过计算活动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描述18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并说出人口增长快慢的时间差异。 2.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判断人口增长状态(正增长、负增长、零增长),并对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人口增长差异。 3.掌握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能结合数据表计算各大洲人口密度,找出人口密度最大与最小的大洲。 4.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半球、纬度、海陆、地形规律,并简要分析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2.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半球、纬度、海陆、地形)及人口密度的计算。 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 2.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海陆位置)对人口分布的综合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展示】 播放联合国“80 亿人口日”(2022 年11月15日)相关新闻片段,展示“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宣传海报。 【问题设问】 1. 你知道世界人口目前已突破多少亿? 2. 为什么联合国要设立“世界人口日”? 3. 结合生活观察,你觉得人口数量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观看新闻片段与海报,结合生活经验(如学校人数、城市交通)思考问题,自由发言,分享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初步认知。 通过热点新闻与生活关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建立“人口数量变化与现实生活”的初步联系,自然导入课题。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世界人口增长 (1)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1830-2022年)”,标注关键时间节点(1830年10亿、1930年20亿、1974年40亿、2011年70亿、2022年80亿) 提问:① 计算每增加 10 亿人口所需的时间(如1830-1930年100年,1930-1960年30年),观察时间变化规律; ② 分阶段描述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8世纪前、工业革命后、二战后)。 (2)巡视学生计算过程,对计算困难的学生提示“用后一时间减去前一时间”,对趋势描述不清晰的学生引导 “关注曲线斜率变化”。 (3)总结:18世纪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速加快,二战后迅速增长,近年增速略有放缓。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展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结合案例讲解: 例:某国总人口1000万,某年出生15万人,死亡5万人,计算出生率(1.5%)、死亡率(0.5%)、自然增长率(1%)。 (2)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2021 年)”,提问: ①找出增长率最高的大洲(非洲2.3%)和最低的大洲(欧洲0.1%); ②对比发达国家(如欧洲)和发展中国家(如非洲、亚洲)的增长率差异,思考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3)组织小组讨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于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可能带来哪些问题?”(如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加→资源压力;小于0→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 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人口密度计算与应用 (1)讲解人口密度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数)和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面积)。发放“六大洲人口与面积数据表”(亚洲4400万km 、46.95亿人;非洲3020万km 、13.94亿人等)。布置任务:“计算各大洲人口密度,找出密度最大(亚洲106.7人/km )和最小(大洋洲5.0人/km )的大洲”。 (2)巡视学生计算,对单位换算错误的学生提示“人口数单位为‘万’,面积单位为‘万km ’,直接相除即可”。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探究 (1)展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叠加“半球划分线、五带划分线、海陆轮廓”,布置小组任务:“结合地图,从半球、纬度、海陆、地形四个维度,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填写《人口分布规律表》”,提供表格模板: (2)巡视各小组,对“纬度分布”困难的小组提示“关注中低纬度(23.5°-66.5°)与高纬度的人口密度差异”;对“地形分布”困难的小组提示“对比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高原(如青藏高原)的人口密度”。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成果,教师补充总结: ① 半球:北半球多,南半球少(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② 纬度:中低纬度多,高纬度少(中低纬度气候温和); ③ 海陆:沿海多,内陆少(沿海交通便利、气候湿润); ④ 地形:平原盆地多,高原山地少(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1)在“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标注四大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美洲东部),提问:“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源)和社会经济(经济、交通)角度分析”。 (2)展示人口稀疏区图片(撒哈拉沙漠、北极地区、青藏高原、亚马孙雨林),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假设你是探险家,前往这些地区,说说你会遇到哪些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 (3)总结:稠密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稀疏区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寒冷、高寒、湿热)。 观察人口增长曲线,计算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如1960-1974年14 年、1974-1987年13 年),发现“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结合曲线斜率,分阶段描述“18世纪前平缓、工业革命后斜率变大、二战后斜率最大”。 跟随教师提示修正计算结果,完善趋势描述。 跟随教师案例计算,理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含义;独立完成 “某小镇总人口50万,出生0.6万人,死亡0.3万人” 的计算练习(出生率 1.2%、死亡率0.6%、自然增长率0.6%)。 观察各大洲增长率图,找出非洲、欧洲的差异,结合生活认知(如欧洲国家 “鼓励生育”、非洲国家 “人口多但经济落后”),思考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小组讨论后发言 根据公式计算各大洲人口密度(如欧洲74517 万÷1016万≈73.4人 /km ),对比数据后找出亚洲密度最大、大洋洲密度最小。 修正计算错误,理解人口密度“反映人口疏密程度”的意义。 小组合作,对照地图分析: ①半球:北半球人口密度多为10-100人/km ,南半球多为1-10人/km ; ② 纬度:20°N-40°N人口密集,60°N以上人口稀疏; ③ 海陆:距海岸200千米内人口密集,内陆人口稀疏; ④ 地形:华北平原人口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疏。 (2)记录规律并填写表格,向教师求助解决难点。 (3)倾听其他小组分享,补充自身表格。 分析稠密区:“亚洲东部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发达(经济基础好)”;“欧洲西部工业发达、交通便利”。 角色扮演发言:“撒哈拉沙漠炎热缺水,无法种植作物;北极地区寒冷,没有植被;青藏高原缺氧,呼吸困难;亚马孙雨林湿热,有蚊虫叮咬”。 总结稠密区与稀疏区的成因,完善笔记。 通过“数据计算+曲线分析”,将抽象的增长趋势转化为具体的时间差异,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分阶段描述符合初中生“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结合案例计算降低概念理解难度,通过“大洲对比+生活案例”,建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关联,培养综合思维;小组讨论强化合作能力,同时渗透人口问题的初步认知。 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理解人口密度的“量化意义”,提升地理实践力;大洲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区域差异”的认知,落实区域认知素养。 “地图叠加+表格归纳” 将多维度分布规律可视化,降低归纳难度;教师针对性提示帮助突破难点,小组分享促进知识交流与互补。 “自然+社会经济”双角度分析,培养综合思维;“角色扮演”活动增强趣味性,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落实人地协调观。
环节三 课堂总结 (5分钟) 【知识梳理】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 1. 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二战后迅速增长)+核心指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区域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速快,发达国家慢); 2. 人口分布特点: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密度(计算方法+大洲差异)+疏密区(成因:自然环境 + 社会经济); 3. 核心素养:数据处理(人口密度计算)、图表分析(增长曲线、分布图)、人地关联(环境与人口分布)。 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回顾知识,回答教师问题,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培养归纳能力。
环节四 课堂练习 (5分钟) 【优题训练】展示课件中的典型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 独立答题,核对答案后提出疑问,教师针对性讲解。 通过练习巩固重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完成《分层练》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B类作业 完成教材复习题,查阅资料,选择一个人口稠密区(如中国东部)或稀疏区(如撒哈拉沙漠),撰写200字短文,分析其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数据计算”“地图探究”等实践活动,有效降低了“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学生参与度高,地理实践力得到提升。结合“世界人口80亿”热点和中国案例,拉近了“世界人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落实了人地协调观。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理解不深入,仅停留在“高收入国低、低收入国高” 的表面,未结合“社会福利、生育观念”等深层原因分析。课堂时间有限,“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工业发展、交通)未充分展开,导致学生对影响因素的认知不够全面。 改进措施:补充“高收入国生育观念”(如日本“少子化”)、“低收入国医疗水平”(如非洲疫苗普及)的短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深层原因,拓宽认知维度。课后布置“调研本地人口分布与交通、产业的关系”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因素,下节课预留5分钟分享调研结果,完善“自然+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体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中图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 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
第四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大洲、不同纬度、海陆、地形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理解人口分布的区域关联性,建立区域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的对应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人口增长数据、分布图表,综合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时空规律,以及自然(纬度、地形、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共同影响,培养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认识人口数量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理解人口合理分布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解读人口分布地图,提升提取地理信息、处理数据、绘制简单关联图表的实践能力,能结合本地人口情况举例说明相关规律。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情境提问)
阅读活动:读课本,了解世界人口日是每年的什么时候?为什么设立世界人口日?
人口的数量变化
0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思考分析:世界人口是指地球上某一时刻人口总和。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分析:大致计算一下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
100年
30年
14年
13年
12年
12年
11年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分析:说出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
工业革命
后,增长
速度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亿
2011年10月31日,世界迎来第70亿人口,丹妮卡·卡马乔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因此当天被称为“70亿日”。
人口的数量变化

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80亿。联合国网站“80亿人口日”栏目说,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5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生的女婴,成为世界第80亿个人。这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象征性婴儿”,象征着地球人口达到80亿。
亿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
自然增长率
=
出生人口数
总人口数
×
100%
死亡人口数
-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想一想:说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等于0和小于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
人口数量增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想一想:说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等于0和小于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
人口数量减少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想一想:说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等于0和小于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想一想:说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等于0和小于0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 人口___________,表示人口___________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 人口_________,表示人口处于_________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 人口_________,表示人口_________
增加
正增长 
减少
负增长 
稳定 
零增长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思考:阅读世界人口增长图,找出人口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大洲。
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大洲
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大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欧洲、北美洲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思考:阅读世界人口增长图,找出人口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大洲。
人口最多的是亚洲41.66亿
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0.35亿
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0.1%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2.3%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思考:思考人口增长快慢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速度较 。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速度较 。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活动:描述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观念转变、社会福利提高和避孕节育措施普及等使出生率下降。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活动:描述世界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致呈下降趋势,由于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生存环境改善,导致死亡率下降。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活动: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先有所增加后呈下降趋势
人口的分布特点
02/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有的地方人口________, 有的地方人口________
稠密 
稀疏 
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口密度
读图思考:观察下面两幅图,A、B两地区,哪个稠密?哪个稀疏?
A
B
稀疏
稠密
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口密度
定义
单位
公式
意义
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平方千米
该地的人口总数(人)
该地的面积(平方千米)
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________程度
疏密
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口密度
活动:根据下表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找到人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大洲。
大洲 陆地面积/万千米2 2021年人口数/万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亚洲 4400 469458
非洲 3020 139368
欧洲 1016 74517
北美洲 2423 59712
南美洲 1797 43425
大洋洲 897 4449
106.7
46.2
73.4
24.6
24.2
5.0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
读图活动:世界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北半球多
南半球少
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人口的分布特点

读图活动:世界人口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中低纬度分布较多
高低纬度分布较少
原因:高纬度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
人口的分布特点

读图活动:读世界人口密度与距河流远近的关系图,思考人口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一般距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反之,就越小。
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的分布特点

计算活动:距海岸200千米以内的地区约占整个陆地面积的16%,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是多少?距海岸500千米以上的内陆地区,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是多少
与海岸距离/千米 0~50 50~200 200~500 500~1000 大于1000
人口比重 27.5% 22.7% 23.5% 17.7% 8.6%
50.2%
26.3%
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
小结
半球比较 北半球________南半球
纬度比较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________纬度地区
海陆比较 沿海________内陆
地形比较 地势较低的平原盆地
地区,人口________
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
地区,人口________

中低

稠密
稀疏
一句话记忆: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
读图思考: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人口分布稠密?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美洲东部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美洲东部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
读图思考: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人口分布稠密?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美洲东部
人口稠密原因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
地形平坦
气候温暖湿润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展早,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社会治安好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
读图思考:找出世界人口稀疏区,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人口分布稀疏?
人口稀疏地区 A 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
沙漠地区
高纬度地区
高原山地
热带雨林地区
A
B
C
D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
读图思考:找出世界人口稀疏区,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人口分布稀疏?
A
B
C
D
A 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
原因
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过于炎热干燥
纬度高、气候寒冷
海拔高、气温低
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
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人口的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
小结
人口稠密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
分布地区
分布规律
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东部
沙漠地区、高纬度地区、高原和山区、热带雨林地区
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干旱、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
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舒适
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课堂小结
世界人口
数量与分布
人口的
数量变化
人口的
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稠密区
稀疏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美洲东部
沙漠地区;高原地区
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地区
人口密度
优题强化训练
03/
优题强化训练

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及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 )
A.1999年时达到70亿
B.总体保持增长趋势
C.1927~1960年增长最快
D.每增加10亿用时相同
2.根据上图预测,未来十年可能会出现( )
①医疗资源紧张②能源供给不足③粮食供应紧张④人口数量骤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A
优题强化训练

人口负增长指是指人口出生率小于人口死亡率,完成下面小题。
3.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A.④ B.② C.③ D.①
4.人口负增长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是( )
A.就业困难
B.交通拥挤
C.劳动力短缺
D.资源短缺
D
C
优题强化训练

2020年亚洲人口达到46.4亿。读六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5.近20年来,人口比重上升最快的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美洲
6.近20年来,亚洲人口( )
A.数量下降 B.比重下降
C.少于非洲 D.不再增加
C
B
优题强化训练

下图为世界四个大洲不同海拔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分析图中内容可知,四个大洲( )
A.海拔越低,人口密度越大
B.在1千—2千米的海拔,亚洲人口密度最大
C.海拔越高,人口密度就越大
D.欧洲的人口比非洲要多
8.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海拔范围是( )
A.0千—1千米 B.1千—2千米 C.2千—3千米 D.3千—4千米
B
C
优题强化训练

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回答下列小题。
9.从地形类型看,世界约有56%的人口分布在( )
A.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B.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
C.地势呈波状起伏的丘陵
D.地势陡峻的山区
10.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B.北半球的高纬度
C.南半球的中低纬度 D.南半球的高纬度
A
A
优题强化训练

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均衡,文化习俗具有多样性。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分布,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世界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①中低纬地区②中高纬地区③内陆地区
④沿海地区⑤平原⑥山地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2.影响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地——纬度低,气候湿热 B.乙地——位于内陆,降水少
C.丙地——海拔高,高寒缺氧 D.丁地——沿海地区,降水多
B
C
优题强化训练

13.读世界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纬度变化示意图及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优题强化训练

13.读世界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纬度变化示意图及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形类型看,世界上超过50%的人口分布在平均海拔200米以下的 地区。
(2)从纬度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
(3)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有A 洲的东部和南部、B 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部。从海陆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
(4)综上分析,世界人口的分布受到 、纬度因素、海陆位置、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5)C区域平原面积广大,却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 。
平原



沿海
地形
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本课结束 下课
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