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第四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第三节 多样的世界文化(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新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资料,描述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说出世界主要语言、三大宗教的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多样的习俗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认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理解不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适配性,树立尊重差异、平等包容的文化观念,认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结合自然环境案例(如北欧气候与白色人种特征),建立地理环境-文化特征-人类活动的逻辑链,分析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图,识别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空间关联。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文化分布图、绘制文化特征对比表、模拟文化交流场景,提升地理图表读取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重难点】 重点:①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与分布,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分布规律;②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区及宗教建筑特征,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难点:①人种体貌特征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如黑色人种肤色与紫外线的关系)。②理解文化多样性无优劣之分,树立平等尊重的文化观念。【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阅读教材P96-104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1)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 ;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 增长。1950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从25亿增加到50亿,增长了一倍。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 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 亿;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 亿。(2) 年,联合国决定将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其设立旨在警示我们高度关注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 、 、 、 协调发展。2、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通常用 来表示。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经济发展水平 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一般人口增长较 ,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 增长的情况;少数极端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也较慢,原因是这些国家经济状况差,医疗卫生水平低,人口 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 和人口 决定的( =人口 -人口 )。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 人口 增长,表示人口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 人口 增长,表示人口处于 状态,既不 ,也不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 人口 增长,表示人口3、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 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烟稀少。 、 以及 的部分地区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人口, 和 地区则人口稀少。(2)北半球居住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其中北纬20°至北纬60°的纬度地带集中了世界80%左右的人口;世界约80% 的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 、低山和丘陵地区。(3)一般而言,距离河流、海洋越 人口越稠密;距离河流、海洋越 ,人口越稀疏。大陆内部的广大地区人口比较 。(4)除自然因素外, 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例如,多数人愿意在 、 、 、 的地方居住。(5)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① 、② 、③ 、④ 。(6)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① 地区、② 地区、③ 地区、④ 地区。4、城镇与乡村(1)概念及分类:人们按照 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 和 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2)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乡村的规模比较 ,人口较为 ,人们主要从事 生产活动;城镇的规模比较 ,人口较为 ,人们主要从事 、 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城镇通常是其周围地区的 、 、 中心。(3)联系:城镇的出现 于乡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 的基础上产生的。5、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1)乡村景观:乡村的建筑物比较 、 ,道路 ,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较少,周边往往分布有成片的 、 、 等。(2)乡村的类型:①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可分为 、 、 等类型。②从空间形态上看,乡村可以分为 型与 型。集聚型乡村的房屋和院落多集聚在一起,又可分为 村和 村等,其中团块状村多分布在 的地区,带状村多沿 、 、 形成。分散型乡村的房屋和院落则多零散分布。6、城镇景观(1)城镇往往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 等生产性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均较 。(2)在城镇中,有的偏重 ,有的偏重 ,有的偏重 ,有的大城市则具备多种职能。7、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1)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的城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讲究 。(2)欧洲很多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 或 为中心。(3)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城镇的布局较为 。8、城镇景观与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与 的协调。西方建筑较多使用规则的 。9、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1)乡村的景观变化①有些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其景观经过统一规划,农田由 分布逐渐变得更具规模化,房屋由 分布变为集中成片,乡间的小路逐渐被宽阔的 替代。②有些乡村会发展为城镇,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如农田变为 、 等城镇建设用地,建筑物高度 、密度 ,基础设施日益 。(2)城镇的景观变化①有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范围不断 ,建筑物进一步增高变密,建筑样式逐渐变得 。②还有一些城镇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景观也随之变化,如工业所占比重逐渐 ,部分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的景观替代。(3)乡村景观的保护①随着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以及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对原有的乡村景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 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乡村景观纳入保护范畴。②我国提出全面实施 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保护 和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10、聚落更替: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灾难而毁灭、消失。11、协调发展:在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既有景观与规划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具有 和的景观予以保护;此外,也要注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 。12、世界的三大人种(1)形成过程: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 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种。(2)三大人种:人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 ,主要按照肤色差异,可以将世界人口分为三大人种: 人种、 人种和 人种。(3)三大人种的区别体貌特征 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肤色眼睛头发鼻子嘴唇(4)三大人种的分布①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 和 部,美洲的原住民 人和北冰洋沿岸的 人也是黄色人种。②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 、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非洲的北部,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分布扩展到 和 等地。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 地区,历史上因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也分布有大量黑色人种。(5)混血人种:在三大人种分布的交界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 人种。人种的不同,只表现为人的 方面的差异,人种没有优劣之分。13、世界的主要语言(1)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最主要的工具。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使用人数各不相同。(2)联合国工作语言: 、 、西班牙语、 、 和 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六大语言的特点及分布语言 特点及分布汉语 是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 的语言,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英语 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 的语言,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和国际交往中,除英国外,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把英语作为母语, 、南非等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西班牙语 主要在西班牙和 的许多国家使用俄语 主要在 及与其邻近的几个国家使用阿拉伯语 主要在 和 使用法语 主要在法国及与其相邻的国家使用,在非洲的西部和中部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14、世界的三大宗教(1)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古至今世界上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宗教。(2)目前,世界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深刻、信仰人数众多的主要有三大宗教,即 教、 教和 教。(3)世界三大宗教①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 ,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 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人主要分布在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②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初的 ,信仰该教的人被称为 ,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③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信仰佛教的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创始人创始地经典著作建筑节日教徒主要分布地标志性建筑15、多样的习俗(1)概念:习俗即习惯和风俗,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并世代相传,在某一范围内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现象,包括 、 、 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2)饮食习俗①饮食习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以及 等方面。②中国饮食以粮、谷、豆、蔬、果等 食材为主,辅以肉类、海鲜和河鲜,以热食、熟食为主,烹饪方式多样,进餐方式多为 ,使用 进餐。③西方饮食以肉、奶、禽、蛋等 食材为基础,膳食结构中主食和副食界限不明显,牛肉在肉类食品中的比例较高,烹饪方式较为简单,进餐方式多为 ,使用 和 进餐。(3)节日习俗①节日习俗是在节日期间人们遵循的风俗和习惯。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②春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期间人们会 、 、贴“ ”字、 、 、 等。③圣诞节是欧美国家的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一般会 、 、 等。(4)社交习俗①社交习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礼仪规范。②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是 ;在一些盛行佛教的国家,如泰国,人们见面通常会行 ;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 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仪;在现代社会, 是许多国家最为常见的一种见面礼仪。16、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1)文化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2)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 差异, 个性,既要认同、传承、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 ,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探究一:探究世界三大人种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什么?各自有哪些体貌特征?2、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人种特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请举例说明。探究二: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哪几种?2、不同工作语言的使用范围分别是怎样的?3、为什么英语能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探究三:探究世界三大宗教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习俗包含哪些方面?不同地区在饮食习俗上有哪些差异?2、举例说明节日习俗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重难点突破 —— 加油加油,你能行!】突破一: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与分布Ⅰ 核心规律1、体貌特征:三大人种在肤色、眼睛颜色、头发特征、鼻梁和嘴唇形状等方面差异明显,且这些特征是长期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进化形成的。2、分布特点:黄色人种集中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及美洲原住民;白色人种分布最广,涵盖欧洲、亚非部分地区及美洲、大洋洲;黑色人种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及美洲。3、特殊情况:在人种交界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地区,因通婚形成混血人种,且人种无优劣之分。Ⅱ 口诀记忆“三大人种看肤色,黄白黑色各不同;黄种亚东兼美洲,白种广泛欧非中;黑种非洲南为主,混血交界迁移生;人种特征环境造,无分优劣皆平等。”突破二:联合国工作语言的特点与分布Ⅰ 核心规律1、地位与数量:汉语、英语等6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具有同等效力,在联合国正式会议和文件中广泛使用。2、使用差异:汉语母语使用者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其他语言也在特定区域有主要使用范围,且部分语言分布与历史殖民等因素相关。3、重要作用: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Ⅱ 口诀记忆“联合国语有六种,汉英西俄阿法同;汉语母语人最多,英语范围广称雄;各语分布有区域,交流合作显神通。”突破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与尊重Ⅰ 核心规律1、多样体现:体现在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多个方面,不同方面的文化差异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世界文化。2、重要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每种文化都有独特魅力和价值,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3、尊重策略: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实现共同发展。Ⅱ 口诀记忆“世界文化多又繁,人种语言宗教含;习俗差异各有态,共同遗产价值显;平等尊重互借鉴,文明繁荣共向前。”【真题剖析】(2025·河北·中考真题)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81亿。下表为2024年四个大洲的人口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大洲 人口总数(亿) 0-14岁人口占比(%) 15-59岁人口占比(%) 60岁以上人口占比(%)亚洲 48.1 22.6 62.9 14.5欧洲 7.5 15.3 57.4 27.3非洲 15.2 39.1 55.2 5.7北美洲 6.1 20.0 60.0 20.01.上表中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2.非洲0-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多 B.人口基数大 C.人口出生率高 D.人口死亡率低3.欧洲、北美洲共同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程度高 C.性别比例失衡 D.劳动力过剩(2025·福建·中考真题)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分布。完成下面小题。4.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5.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数量少的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海洋较深 C.陆地较少 D.冰川较多6.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西部人口密度特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闷热潮湿 B.炎热干旱 C.高寒缺氧 D.台风频发(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下表为“世界不同纬度和海拔人口分布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 半球与纬度范围 比例(%)北半球 高纬度区 0.4中低纬度区 89.8南半球 9.8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 海拔高度(米) 比例(%)2000以上 1.51500-2000 2.31000-1500 4.4500-1000 11.6200-500 24.0200以下 56.27.据表分析,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 B.北半球中高纬C.高原山地 D.低山丘陵8.表中,人口比例小于1%的区域( )A.四季如春 B.常夏无冬 C.终年严寒 D.全年高温9.南半球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穿过 B.临近南极 C.海拔较高 D.陆地较少(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读某宗教建筑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0.该景观是下列哪一宗教的典型建筑(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11.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该宗教的是( )A.泰国 B.英国 C.巴基斯坦 D.美国(2021·吉林·中考真题)读下列四幅建筑景观图片,完成下面小题。12.代表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3.属于热带传统民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2025年1月29日,中国迎来第一个“非遗”春节。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异彩纷呈。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习俗或非遗活动最符合眉山市人们春节期间传统的是( )A.包粽子、踩高跷 B.包饺子、鱼灯巡游C.尝冻梨、打铁花 D.吃汤圆、舞龙灯15.2025年春节(1月29日)位于下列哪两个节气之间( )A.立秋、处暑 B.立冬、小雪 C.大寒、立春 D.立夏、小满16.2025年春节这天,眉山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极昼17.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将( )①提高中华民族自豪感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④延长人们的放假时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9.图中③地区的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印度教【随堂检测】一、单选题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读人类大陆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比中低纬度多 B.大洋洲比亚洲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北半球比南半球多2.图中区域以黄色人种为主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3.最有可能与右图中的甲地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相对应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4.右图中的甲地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就业困难 C.就医困难 D.国防兵力不足一个大洲人口的数量特征可以通过与其他大洲的比较得出。读下面“各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5.从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和2000年比( )A.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 B.亚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C.非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 D.大洋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6.各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南美洲7.2020年印度人口近14亿,65岁及以上占7%,0-14岁占26%,15-64岁占67%。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是( )A.劳动力丰富 B.劳动力短缺C.国防兵源不足 D.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读图为2024年部分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图、1975—2020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下列国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 )A.日本 B.法国 C.德国 D.印度9.1975—2020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变化特点是( )A.人口数持续上升 B.人口数保持不变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 D.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10.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A.减少劳动人口数量 B.降低企业用工成本C.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图1为“世界各大洲人口总数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图2为“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读图1,关于世界人口的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亚洲人口最多,达到约45亿 B.欧洲自然增长率最低C.亚洲人口增长最快 D.北美洲人口适中,不会出现人口问题12.下列四幅漫画中,最能体现非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3.读图2,下列位于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A.亚洲西部 B.非洲北部 C.欧洲西部 D.北美洲西部14.图2中甲地人口稀疏是因为该地( )A.终年严寒 B.气候湿热 C.地势高峻 D.极端干旱15.乙地的主要人种、信仰宗教是( )A.白种人、基督教 B.黑种人、伊斯兰教C.黑种人、佛教 D.白种人、伊斯兰教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于2024年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在广州举办。广交会上的指示牌主要采用中英文双语构成,此外为了服务好广交会,志愿者们还学习了多种外语的欢迎词。图为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广交会上的指示牌除了有中文还附上了英文,这是因为英语( )A.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C.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使用人数减少,语言难以传承17.很多外国参展商会说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习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B.汉语是联合国常用工作语言之一C.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D.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18.外国友人到中国后可以参加与“中国风”有关的文化表演和体验活动可能有( )①表演中国功夫②朗诵唐诗宋词③制作和品尝披萨饼④涂画京剧险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024年法国巴黎成功举办了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奥运会期间,法国志愿者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A.英语、汉语 B.法语、英语 C.法语、汉语 D.俄语、英语20.运动员发现很多当地居民周末会去教堂进行礼拜,下图为他们礼拜场所的是( )A.佛塔 B.清真寺C.教堂 D.寺庙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量属于不同宗教的遗迹也成为了世界遗产项目。下图为泉州古遗迹清净寺及阿拉伯地区代表人种照片。据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寺院见证了10—14世纪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该寺院的信徒信仰(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22.阿拉伯地区属于( )A.黑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合人种23.阿拉伯地区的人们广泛使用( )A.阿拉伯语 B.西班牙语 C.英语 D.法语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届非遗保护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经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传承数千年的节庆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民俗实践,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获得国际社会更广泛认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下列诗句中,能够体现春节习俗的是( )①新岁前夕大扫除,除旧布新驱晦气②除夕之夜共守夜,惜别旧岁盼新年③良宵共赏白玉盘,清辉满洒寄情思④新正之时祭祖先,缅怀感恩传家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春节”申遗成功,其意义主要在于( )A.改变庆祝方式,成为全球节日 B.拉动春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C.增强民族认同,弘扬传统文化 D.推动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某中学学生分组开展“生活中的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26.传统节日美食反映当地民俗文化。“地理与美食”小组开展了节日美食制作活动,下列活动为中秋节传统美食制作的是( )A. B.C. D.27.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与诗词”小组搜寻的下列古诗词中,能够在端午节期间看到的景象是( )A.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二、解答题28.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总数突破80亿。全球人口分布受地理环境影响,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过多或过少,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产生人口问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变化及预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据图写出亚洲人口稠密区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 部。(2)非洲的①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这里主要是 色人种。(3)根据世界人口变化及预测示意图,说出世界人口整体呈现 的总趋势。(4)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 。(5)指出1930年至今,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增长最快的时间段是 。(6)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会造成资源减少、环境破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数量少的不利因素是什么?29.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4.4亿,60岁以上人口超2.8亿,占19.8%,意味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增长明显变慢。(1)F地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G地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2)B、E和H地纬度大致相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该地位于 洲东部。(3)A、B、C、D四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大部分位于 地带(从纬度、海陆、地形来看)C、D两地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4)人口稠密区C地位于 洲,当地常见尖顶的宗教建筑,居民多信仰 教。(5)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第四章 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第三节 多样的世界文化(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新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资料,描述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说出世界主要语言、三大宗教的分布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多样的习俗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认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理解不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适配性,树立尊重差异、平等包容的文化观念,认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结合自然环境案例(如北欧气候与白色人种特征),建立地理环境-文化特征-人类活动的逻辑链,分析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图,识别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空间关联。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文化分布图、绘制文化特征对比表、模拟文化交流场景,提升地理图表读取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重难点】 重点:①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与分布,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分布规律;②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区及宗教建筑特征,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难点:①人种体貌特征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如黑色人种肤色与紫外线的关系)。②理解文化多样性无优劣之分,树立平等尊重的文化观念。【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阅读教材P96-104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1)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1950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从25亿增加到50亿,增长了一倍。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2)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其设立旨在警示我们高度关注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一般人口增长较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少数极端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也较慢,原因是这些国家经济状况差,医疗卫生水平低,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 人口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 人口零增长,表示人口处于稳定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 人口负增长,表示人口减少3、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烟稀少。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人口,寒带和干旱地区则人口稀少。(2)北半球居住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其中北纬20°至北纬60°的纬度地带集中了世界80%左右的人口;世界约80% 的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地区。(3)一般而言,距离河流、海洋越近人口越稠密;距离河流、海洋越远,人口越稀疏。大陆内部的广大地区人口比较稀少。(4)除自然因素外,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例如,多数人愿意在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居住。(5)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①亚洲东部、②亚洲南部、③欧洲西部、④美洲东部。(6)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①干旱的沙漠地区、②寒冷的极地地区、③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④高海拔的高山高原地区。4、城镇与乡村(1)概念及分类:人们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城镇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2)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乡村的规模比较小,人口较为分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的规模比较大,人口较为密集,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城镇通常是其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联系:城镇的出现晚于乡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5、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1)乡村景观:乡村的建筑物比较低矮、分散,道路稀疏,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较少,周边往往分布有成片的农田、草场、林场等。(2)乡村的类型:①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等类型。②从空间形态上看,乡村可以分为集聚型与分散型。集聚型乡村的房屋和院落多集聚在一起,又可分为团块状村和带状村等,其中团块状村多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带状村多沿河流、山谷、交通线形成。分散型乡村的房屋和院落则多零散分布。6、城镇景观(1)城镇往往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2)在城镇中,有的偏重工业,有的偏重文化教育,有的偏重贸易,有的大城市则具备多种职能。7、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1)城镇景观的空间布局深受地域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的城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讲究左右对称。(2)欧洲很多城镇受宗教等思想影响,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3)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城镇的布局较为活泼。8、城镇景观与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与自然的协调。西方建筑较多使用规则的几何形体。9、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1)乡村的景观变化①有些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其景观经过统一规划,农田由零散分布逐渐变得更具规模化,房屋由零星分布变为集中成片,乡间的小路逐渐被宽阔的硬化道路替代。②有些乡村会发展为城镇,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如农田变为工厂、商店等城镇建设用地,建筑物高度增加、密度增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城镇的景观变化①有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建筑物进一步增高变密,建筑样式逐渐变得多样化。②还有一些城镇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景观也随之变化,如工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部分工业景观被其他类型的景观替代。(3)乡村景观的保护①随着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以及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对原有的乡村景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乡村景观纳入保护范畴。②我国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10、聚落更替: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灾难而毁灭、消失。11、协调发展:在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既有景观与规划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景观予以保护;此外,也要注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相协调。12、世界的三大人种(1)形成过程: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貌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种。(2)三大人种:人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肤色,主要按照肤色差异,可以将世界人口分为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3)三大人种的区别体貌特征 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肤色 黄色 浅白 黝黑眼睛 褐色、黑褐色 碧蓝色或灰褐色 黑褐色头发 黑且直 金黄色或棕色,波状或直发 黑且多卷曲鼻子 鼻梁高度适中 鼻梁较高,鼻尖突出 鼻宽且鼻梁较低嘴唇 稍凸且厚度中等 较薄 厚且凸(4)三大人种的分布①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是黄色人种。②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非洲的北部,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分布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等地。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历史上因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也分布有大量黑色人种。(5)混血人种:在三大人种分布的交界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人种的不同,只表现为人的生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人种没有优劣之分。13、世界的主要语言(1)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最主要的工具。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使用人数各不相同。(2)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法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六大语言的特点及分布语言 特点及分布汉语 是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英语 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和国际交往中,除英国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把英语作为母语,印度、南非等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西班牙语 主要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俄语 主要在俄罗斯及与其邻近的几个国家使用阿拉伯语 主要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使用法语 主要在法国及与其相邻的国家使用,在非洲的西部和中部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14、世界的三大宗教(1)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古至今世界上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宗教。(2)目前,世界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深刻、信仰人数众多的主要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3)世界三大宗教①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亚洲西部,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②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信仰该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③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信仰佛教的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创始人 耶稣 穆罕默德 释迦牟尼创始地 亚洲西部 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经典著作 《圣经》 《古兰经》 《佛经》建筑 教堂 清真寺 佛塔、寺庙节日 圣诞节、复活节 开斋节、古尔邦节 佛诞节教徒 修士、修女 穆斯林 和尚、尼姑主要分布地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东亚、东南亚标志性建筑 教堂 清真寺 寺庙15、多样的习俗(1)概念:习俗即习惯和风俗,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并世代相传,在某一范围内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现象,包括饮食习俗、节日习俗、社交习俗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2)饮食习俗①饮食习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食材、烹饪方式以及用餐方式等方面。②中国饮食以粮、谷、豆、蔬、果等植物性食材为主,辅以肉类、海鲜和河鲜,以热食、熟食为主,烹饪方式多样,进餐方式多为聚餐制,使用筷子进餐。③西方饮食以肉、奶、禽、蛋等动物性食材为基础,膳食结构中主食和副食界限不明显,牛肉在肉类食品中的比例较高,烹饪方式较为简单,进餐方式多为分餐制,使用刀和叉进餐。(3)节日习俗①节日习俗是在节日期间人们遵循的风俗和习惯。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②春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期间人们会放鞭炮、贴对联、贴“福”字、包饺子、吃年夜饭、相互拜年等。③圣诞节是欧美国家的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一般会装饰圣诞树、唱圣诞歌、吃火鸡等。(4)社交习俗①社交习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礼仪规范。②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是拱手礼;在一些盛行佛教的国家,如泰国,人们见面通常会行双手合十礼;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仪;在现代社会,握手礼是许多国家最为常见的一种见面礼仪。16、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1)文化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2)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传承、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探究一:探究世界三大人种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什么?各自有哪些体貌特征?【答案】世界三大人种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眼睛为褐色或黑褐色,头发黑且直,鼻梁高度适中,嘴唇稍凸且厚度中等;白色人种肤色浅白,眼睛呈碧蓝色或灰褐色,头发多为金黄色或棕色且为柔软的波状发或直发,鼻梁高、鼻尖突出,嘴唇薄;黑色人种皮肤黝黑,眼睛呈黑褐色,头发黑且多卷曲,鼻宽且鼻梁较矮,嘴唇厚并凸起。2、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原住民也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后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等地;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美洲也分布有大量黑色人种。3、人种特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请举例说明。【答案】人种特征是人类长期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进化形成的。例如,黑色人种皮肤中含有较多黑色素,有助于减轻过多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的伤害,卷曲的头发可起到隔热作用;北欧白色人种鼻管狭长,能使吸入的空气变暖,防止肺部受寒。探究二: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哪几种?【答案】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法语。2、不同工作语言的使用范围分别是怎样的?【答案】汉语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英语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和国际交往,除英国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将其作为母语,印度、南非等国将其作为官方语言;西班牙语主要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使用;俄语主要在俄罗斯及与其邻近的几个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使用;法语主要在法国及与其相邻的国家使用,在非洲西部和中部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使用。3、为什么英语能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答案】历史上,随着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和英国人的迁移,英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而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探究三:探究世界三大宗教结合教材,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习俗包含哪些方面?不同地区在饮食习俗上有哪些差异?【答案】习俗包括饮食习俗、节日习俗、社交习俗等。在饮食习俗上,中国饮食以粮、谷、豆、蔬、果等植物性食材为主,辅以肉类、海鲜和河鲜,以热食、熟食为主,烹饪方式多样,进餐方式多为聚餐制,使用筷子;西方饮食以肉、奶、禽、蛋等动物性食材为基础,主食和副食界限不明显,牛肉在肉类食品中比例较高,烹饪方式较简单,进餐方式多为分餐制,使用刀叉;阿拉伯饮食主食是玉米饼、麦饼等,常以西红柿沙拉等佐餐,肉类主要是牛羊肉,咖啡和红茶是常见饮料。2、举例说明节日习俗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加拿大魁北克冬季气候寒冷,每年举办冬季狂欢节,有冰雕比赛、犬拉雪橇赛等活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位于北极圈附近,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们每年举办灯光节庆祝白天变长;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每年举办沙丘节,有骆驼竞速比赛等传统竞技项目。3、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答案】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重难点突破 —— 加油加油,你能行!】突破一: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与分布Ⅰ 核心规律1、体貌特征:三大人种在肤色、眼睛颜色、头发特征、鼻梁和嘴唇形状等方面差异明显,且这些特征是长期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进化形成的。2、分布特点:黄色人种集中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及美洲原住民;白色人种分布最广,涵盖欧洲、亚非部分地区及美洲、大洋洲;黑色人种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及美洲。3、特殊情况:在人种交界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地区,因通婚形成混血人种,且人种无优劣之分。Ⅱ 口诀记忆“三大人种看肤色,黄白黑色各不同;黄种亚东兼美洲,白种广泛欧非中;黑种非洲南为主,混血交界迁移生;人种特征环境造,无分优劣皆平等。”突破二:联合国工作语言的特点与分布Ⅰ 核心规律1、地位与数量:汉语、英语等6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具有同等效力,在联合国正式会议和文件中广泛使用。2、使用差异:汉语母语使用者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其他语言也在特定区域有主要使用范围,且部分语言分布与历史殖民等因素相关。3、重要作用: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Ⅱ 口诀记忆“联合国语有六种,汉英西俄阿法同;汉语母语人最多,英语范围广称雄;各语分布有区域,交流合作显神通。”突破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与尊重Ⅰ 核心规律1、多样体现:体现在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多个方面,不同方面的文化差异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世界文化。2、重要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每种文化都有独特魅力和价值,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3、尊重策略: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实现共同发展。Ⅱ 口诀记忆“世界文化多又繁,人种语言宗教含;习俗差异各有态,共同遗产价值显;平等尊重互借鉴,文明繁荣共向前。”【真题剖析】(2025·河北·中考真题)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81亿。下表为2024年四个大洲的人口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大洲 人口总数(亿) 0-14岁人口占比(%) 15-59岁人口占比(%) 60岁以上人口占比(%)亚洲 48.1 22.6 62.9 14.5欧洲 7.5 15.3 57.4 27.3非洲 15.2 39.1 55.2 5.7北美洲 6.1 20.0 60.0 20.01.上表中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2.非洲0-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多 B.人口基数大 C.人口出生率高 D.人口死亡率低3.欧洲、北美洲共同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程度高 C.性别比例失衡 D.劳动力过剩【答案】1.D 2.C 3.B【解析】1.亚洲人口总数为48.1亿,远高于其他大洲,故D符合题意;ABC选项人口总数均低于亚洲,故排除。故选D。2.非洲多数国家经济欠发达,生育率高,导致0-14岁人口占比高,故C符合题意;人口迁入多主要影响人口的机械增长,对0 - 14岁人口占比影响较小,排除A;人口基数大主要影响人口总数的多少,而不是0 - 14岁人口占比,排除B;人口死亡率低主要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不是0 - 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C。3.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欧洲60岁以上人口占比27.3%,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0%,说明这两个大洲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程度高,A错误,B正确;表格中并没有关于性别比例的数据,无法得出性别比例失衡的结论,C错误;欧洲和北美洲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程度高,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D错误。故选B。(2025·福建·中考真题)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分布。完成下面小题。4.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5.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数量少的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海洋较深 C.陆地较少 D.冰川较多6.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西部人口密度特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闷热潮湿 B.炎热干旱 C.高寒缺氧 D.台风频发【答案】4.A 5.C 6.B【解析】4.读图分析,图中颜色越深,说明人口越稠密,从图中人口分布来看,北半球中低纬度人口稠密,A正确;北半球中高纬度、南半球中低纬度、南半球中高纬度人口相对稀疏,BCD错误。故选A。5.读图分析,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数量少的原因是南半球陆地较少,C正确;海拔较高、冰川较多并非南半球人口少的主要原因,北半球也有大面积的高海拔地区和冰川,AD错误;海洋较深与人口数量分布无关,B错误。故选C。6.读图分析,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西部人口稀疏,因为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炎热干旱,AC错误,B正确;这里较少台风发生,D错误。故选B。(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下表为“世界不同纬度和海拔人口分布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 半球与纬度范围 比例(%)北半球 高纬度区 0.4中低纬度区 89.8南半球 9.8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 海拔高度(米) 比例(%)2000以上 1.51500-2000 2.31000-1500 4.4500-1000 11.6200-500 24.0200以下 56.27.据表分析,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 B.北半球中高纬C.高原山地 D.低山丘陵8.表中,人口比例小于1%的区域( )A.四季如春 B.常夏无冬 C.终年严寒 D.全年高温9.南半球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穿过 B.临近南极 C.海拔较高 D.陆地较少【答案】7.A 8.C 9.D【解析】7.读表格可知,世界人口稠密区是分布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地势平坦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占总人口的89.8%,A正确,排除BCD;故选A。8.读表格可知,人口比例小于1%的区域是北半球的高纬度区,仅占总人口的0.4%,由于纬度较高,气候终年严寒;C正确,排除ABD;故选C。9.根据所学可知,南半球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包括陆地面积小和水域面积广阔。D正确,排除ABC;故选D。(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读某宗教建筑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0.该景观是下列哪一宗教的典型建筑(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11.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该宗教的是( )A.泰国 B.英国 C.巴基斯坦 D.美国【答案】10.B 11.C【解析】10.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是教堂,尖顶、十字架是主要标志;伊斯兰教典型宗教建筑是清真寺,圆形穹顶,新月标志;佛教典型宗教建筑是佛塔、寺庙等。图中所示的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清真寺。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清真寺。泰国居民主要信奉佛教,英国和美国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巴基斯坦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1·吉林·中考真题)读下列四幅建筑景观图片,完成下面小题。12.代表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3.属于热带传统民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2.A 13.C【解析】12.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代表建筑是清真寺,其建筑特点是星月映照的圆顶形建筑,故选A。13.以上四大建筑中,能够体现热带传统民居的是③表示的东南亚民居,是底层架空的双屋木制或竹制结构;清真寺和大金塔属于宗教建筑,不是传统民居建筑,蒙古包属于温带草原建筑,故选C。(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2025年1月29日,中国迎来第一个“非遗”春节。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异彩纷呈。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习俗或非遗活动最符合眉山市人们春节期间传统的是( )A.包粽子、踩高跷 B.包饺子、鱼灯巡游C.尝冻梨、打铁花 D.吃汤圆、舞龙灯15.2025年春节(1月29日)位于下列哪两个节气之间( )A.立秋、处暑 B.立冬、小雪 C.大寒、立春 D.立夏、小满16.2025年春节这天,眉山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极昼17.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将( )①提高中华民族自豪感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④延长人们的放假时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4.D 15.C 16.B 17.A【解析】14.眉山市位于四川省,属于南方地区。包粽子多见于端午节,踩高跷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A错误。包饺子是北方春节传统,B错误。尝冻梨是东北地区习俗,打铁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C错误。吃汤圆、舞龙灯是南方普遍春节活动,D正确。故选D。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邻的节气相隔15天左右,冬至是12月22日前后,故相隔两个节气的大寒是1月22日前后,立春是2月7日左右,故2025年春节(1月29日)位于大寒、立春之间,故选C。16.2025年春节这天是1月29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故位于北半球的四川眉山昼短夜长,位于极圈外,无极昼极夜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将①活动将呈现各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提高中华民族自豪感, ②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①②③正确。春季放假时间是国家规定的,延长人们的放假时间跟活动无关,④错误。故选A。(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9.图中③地区的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印度教【答案】18.C 19.C【解析】18.①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人口分布稀疏,排除A;②位于北亚,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排除B;③位于欧洲西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C正确;④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疏,排除D;故选C。19.③地区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C正确;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排除A;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排除B;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地区,排除D;故选C。【随堂检测】一、单选题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读人类大陆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比中低纬度多 B.大洋洲比亚洲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北半球比南半球多2.图中区域以黄色人种为主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3.最有可能与右图中的甲地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相对应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4.右图中的甲地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就业困难 C.就医困难 D.国防兵力不足【答案】1.D 2.A 3.B 4.B【解析】1.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是中低纬度多、高纬度少,A错误;亚洲是人口最多大洲,大洋洲人口少,B错误;东半球人口多于西半球,C错误;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人口密集区多,人口比南半球多,D正确。故选D。2.读图可知,①地是亚洲东部,以黄色人种为主,A正确;②地南亚多白色、黑色人种等,B错误;③地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C错误;④地北美以白色人种为主,D错误。故选A。3.读图文信息并根据所学可知,右图甲地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是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为(高 - 低 - 高);②地南亚人口增长快,符合该模式,B正确;①地东亚、③地欧洲、④地北美洲多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低 - 低 - 低),ACD错误。故选B。4.读图文信息并根据所学可知,甲地人口增长较快,会导致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B正确;人口增长过快是增长特点不是问题,A错误;就医困难一般是医疗资源不足叠加人口过多,但甲地主要体现就业层面,C错误;国防兵力不足是人口增长过慢问题,D错误。故选B。一个大洲人口的数量特征可以通过与其他大洲的比较得出。读下面“各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5.从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和2000年比( )A.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 B.亚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C.非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 D.大洋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6.各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南美洲7.2020年印度人口近14亿,65岁及以上占7%,0-14岁占26%,15-64岁占67%。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是( )A.劳动力丰富 B.劳动力短缺C.国防兵源不足 D.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答案】5.C 6.C 7.A【解析】5.从图中数据可知,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2%变为2020年的9%,比重下降,A错误。亚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61%变为2020年的59%,比重下降,B错误。非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3%变为2020年的17%,比重上升,C正确。大洋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变为2020年的1%,比重不变,D错误。故选C。6.通过对比各洲人口占世界比重的变化幅度,非洲从13%增长到17%,增长幅度最大,所以各大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C正确;欧洲比重下降,亚洲、南美洲增长幅度小于非洲,ABD排除;故选C。7.由题干可知,印度65岁及以上占比7%,0 - 14岁占26%,15 - 64岁占67%,15 - 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劳动力丰富,A正确。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而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增长较快,B、C、D错误。故选A。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读图为2024年部分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图、1975—2020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下列国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 )A.日本 B.法国 C.德国 D.印度9.1975—2020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变化特点是( )A.人口数持续上升 B.人口数保持不变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 D.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10.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A.减少劳动人口数量 B.降低企业用工成本C.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答案】8.A 9.C 10.C【解析】8.观察右侧“2024年部分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图”,找到各国对应的灰色扇形占比。日本对应的占比为29.9%,是所有选项中最高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9.观察左侧“1975—2020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变化图”,重点看代表“农业就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方形折线。从图中可以看到,方形折线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老龄化程度在加重;而代表“农业就业人口数/万人”的菱形折线是下降的,说明就业人口总数在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老年人口增多会催生养老服务、老年用品等需求,进而带动养老产业壮大,属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积极影响,C正确;劳动人口减少会导致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属于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A错误;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劳动力供给减少,企业为争夺劳动力可能需提高工资等,用工成本会上升而非降低,且这也不是积极影响,B错误;人口老龄化若加剧,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会制约经济增速,很难直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属于消极或中性偏消极的影响,D错误。故选C。图1为“世界各大洲人口总数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图2为“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读图1,关于世界人口的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亚洲人口最多,达到约45亿 B.欧洲自然增长率最低C.亚洲人口增长最快 D.北美洲人口适中,不会出现人口问题12.下列四幅漫画中,最能体现非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3.读图2,下列位于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A.亚洲西部 B.非洲北部 C.欧洲西部 D.北美洲西部14.图2中甲地人口稀疏是因为该地( )A.终年严寒 B.气候湿热 C.地势高峻 D.极端干旱15.乙地的主要人种、信仰宗教是( )A.白种人、基督教 B.黑种人、伊斯兰教C.黑种人、佛教 D.白种人、伊斯兰教【答案】11.B 12.B 13.C 14.B 15.D【解析】11.从图1中可以看到,亚洲人口柱形图对应的数值最高,达到约40亿,说明亚洲人口最多,A错误。观察图1中各大洲自然增长率折线,欧洲的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是最低的,B正确。由图1可知,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所以非洲人口增长最快,C错误。北美洲虽然人口数量适中,但也会面临如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D错误。故选B。12.①“托不住了”漫画中体现了人口老龄化、养老和抚养压力大的问题,非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严重,①错误。②“民工荒”通常是指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与非洲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不符,非洲是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相对充足,②错误。③“水井的变迁”,随着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水井的变迁可以反映出水资源因人口增长而出现的紧张状况,能体现非洲人口增长的影响,③正确。④“不堪负重的大地”,大地不堪负重暗示着人口过多对土地等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能体现非洲人口增长的影响,④正确。故选B。13.亚洲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人口稀疏,A错误。非洲北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人口稀疏,B错误。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经济发达,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C正确。北美洲西部有高大的山脉,地形复杂,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人口稀疏,D错误。故选C。14.图2中甲地位于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疏,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图2中乙地位于非洲北部,非洲北部主要人种是白种人,主要信仰宗教是伊斯兰教,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于2024年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在广州举办。广交会上的指示牌主要采用中英文双语构成,此外为了服务好广交会,志愿者们还学习了多种外语的欢迎词。图为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广交会上的指示牌除了有中文还附上了英文,这是因为英语( )A.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C.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使用人数减少,语言难以传承17.很多外国参展商会说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习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B.汉语是联合国常用工作语言之一C.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D.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18.外国友人到中国后可以参加与“中国风”有关的文化表演和体验活动可能有( )①表演中国功夫②朗诵唐诗宋词③制作和品尝披萨饼④涂画京剧险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16.C 17.D 18.B【解析】16.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而不是英语,A错误;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的语言是阿拉伯语,不是英语,B错误;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应用广泛;广交会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商贸活动,使用英文附上中文指示牌,便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人员理解,C正确;英语是使用广泛且重要的语言,其使用人数并没有减少,也不存在难以传承的问题,D错误;故选C。17.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汉语能够帮助外国参展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等方面,A正确;汉语是联合国常用工作语言之一,在联合国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正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同时在海外也有大量华人使用汉语,C正确;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汉语虽然使用人数多,但使用范围不如英语广泛,D不正确;故选D。18.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外国友人表演中国功夫属于参与“中国风”文化表演活动,①符合题意;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朗诵唐诗宋词能够让外国友人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属于“中国风”文化体验活动,②符合题意;披萨饼是意大利的特色食品,制作和品尝披萨饼不属于“中国风”的文化活动,③不符合题意;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涂画京剧脸谱可以让外国友人体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属于“中国风”文化体验活动,④符合题意。综上,B①②④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4年法国巴黎成功举办了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奥运会期间,法国志愿者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A.英语、汉语 B.法语、英语 C.法语、汉语 D.俄语、英语20.运动员发现很多当地居民周末会去教堂进行礼拜,下图为他们礼拜场所的是( )A.佛塔 B.清真寺C.教堂 D.寺庙【答案】19.B 20.C【解析】19.法国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在国际交流中,英语是使用非常广泛的语言,在奥运会这样的国际场合,法国志愿者既要使用本国语言法语,也会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法国位于欧洲,当地多信仰基督教,C选项建筑是教堂,教堂是基督教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场所,与题目中居民周末去教堂进行礼拜相符合,C正确。佛塔是佛教建筑,与教堂无关。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与教堂无关。寺庙是佛教建筑,与教堂无关。ABD排除,故选C。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量属于不同宗教的遗迹也成为了世界遗产项目。下图为泉州古遗迹清净寺及阿拉伯地区代表人种照片。据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寺院见证了10—14世纪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该寺院的信徒信仰(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22.阿拉伯地区属于( )A.黑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合人种23.阿拉伯地区的人们广泛使用( )A.阿拉伯语 B.西班牙语 C.英语 D.法语【答案】21.D 22.B 23.A【解析】21.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该寺院的信徒信仰伊斯兰教,故选D。22.阿拉伯地区主要位于西亚和北非,黑色人种主要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故A项错误;阿拉伯地区主要为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故B项正确;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故C项错误;混合人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故D项错误;故选B。23.阿拉伯地区主要位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的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讲阿拉伯语,故A项正确;在欧洲,西班牙语仅限西班牙人使用,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也讲西班牙语;故B项错误;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等地,故C项错误;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A。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届非遗保护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经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传承数千年的节庆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民俗实践,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获得国际社会更广泛认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下列诗句中,能够体现春节习俗的是( )①新岁前夕大扫除,除旧布新驱晦气②除夕之夜共守夜,惜别旧岁盼新年③良宵共赏白玉盘,清辉满洒寄情思④新正之时祭祖先,缅怀感恩传家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春节”申遗成功,其意义主要在于( )A.改变庆祝方式,成为全球节日 B.拉动春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C.增强民族认同,弘扬传统文化 D.推动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答案】24.B 25.C【解析】24.“新岁前夕大扫除,除旧布新驱晦气”,大扫除是春节前常见习俗,体现春节习俗。“除夕之夜共守夜,惜别旧岁盼新年”,守夜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体现春节习俗。“新正之时祭祖先,缅怀感恩传家中”,春节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体现春节习俗。①②④能够体现春节习俗,“良宵共赏白玉盘,清辉洒满寄情思”描述的是赏月,一般是中秋习俗,不是春节习俗。③不能够体现春节习俗,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春节”申遗成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不是改变庆祝方式,成为全球节日;A错误;“春节”申遗成功,拉动消费、推动旅游发展,是间接影响,非申遗的核心意义。BD错误;增强民族认同是“春节”申遗成功的本质意义,通过国际认可强化文化自信和传统保护。C正确;故选C。某中学学生分组开展“生活中的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26.传统节日美食反映当地民俗文化。“地理与美食”小组开展了节日美食制作活动,下列活动为中秋节传统美食制作的是( )A. B.C. D.27.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与诗词”小组搜寻的下列古诗词中,能够在端午节期间看到的景象是( )A.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答案】26.C 27.B【解析】26.摇元宵是元宵节的美食制作活动,排除A;包水饺是春节、除夕、冬至等节日的习俗,排除B;打月饼是中秋节传统美食制作活动,象征团圆,C正确;包粽子是是端午节的美食制作活动,排除D。故选C。27.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粽子主要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用箬叶等包裹,故在端午节期间能看到“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的景象,B正确;“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的是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景象,与端午节无关,A错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与端午节无关,C错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入冬时节,千里的黄云遮盖了太阳,北风吹雪大雁南归时送别时的景象,与端午节无关,D错误。故选B。二、解答题28.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总数突破80亿。全球人口分布受地理环境影响,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过多或过少,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产生人口问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变化及预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据图写出亚洲人口稠密区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 部。(2)非洲的①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这里主要是 色人种。(3)根据世界人口变化及预测示意图,说出世界人口整体呈现 的总趋势。(4)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 。(5)指出1930年至今,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增长最快的时间段是 。(6)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会造成资源减少、环境破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数量少的不利因素是什么?【答案】28.(1)南(2)处于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白(3)增长(4)短(5)2011—2022年(6)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解析】28.本大题以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变化预测示意图为材料,涉及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1)从世界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亚洲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所以人口密集。(2)图中①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人口密度为<10人/平方千米,由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疏。撒哈拉沙漠地区主要是白色人种。(3)观察世界人口变化及预测示意图,无论是实际数据曲线还是预测数据曲线,人口数量都是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的,所以世界人口整体呈现增长的总趋势。(4)从世界人口变化及预测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世界人口从10亿到20亿经历的时间较长,之后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逐渐缩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在加快。(5)读图可知,从193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间段是2011-2022年,世界人口增长10亿人经历了11年。(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会出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过重、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9.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4.4亿,60岁以上人口超2.8亿,占19.8%,意味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增长明显变慢。(1)F地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G地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2)B、E和H地纬度大致相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该地位于 洲东部。(3)A、B、C、D四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大部分位于 地带(从纬度、海陆、地形来看)C、D两地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4)人口稠密区C地位于 洲,当地常见尖顶的宗教建筑,居民多信仰 教。(5)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29.(1)气候过于湿热 纬度高,气候寒冷(2)B 亚(3)中低纬度沿海平原 大西洋(4)欧 基督(5)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社会养老负担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完善养老保障。【解析】29.本题以世界人口分布图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宗教、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读图可知,F地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该地人口稀疏的原因是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G位于北极圈附近,该地人口稀疏的原因是纬度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2)B、E和H地纬度大致相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B,该地位于亚洲东部,农业发展历史早,自然条件优越。E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人口稀疏。H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人口稀疏。(3)读图可知,A亚洲南部、B亚洲东部、C欧洲西部、D北美洲东部四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大部分位于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C、D两地共同濒临的大洋是大西洋。(4)人口稠密区C地位于欧洲,当地常见尖顶的宗教建筑,居民信仰基督教,主要是白种人,语言为英语。(5)由材料二可知,根据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增长明显变慢,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社会养老负担重。措施:鼓励生育(如放开三孩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机制、延迟退休、完善养老保障。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3 多样的世界文化(导学案)(原卷版).docx 4.3 多样的世界文化(导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