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10月月考(四)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由整理排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老年人口迁移已逐渐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a、图b分别示意我国1995-2020年间各省份老年人口迁出及迁入规模。据此完成1-2小题。
1、1995-2020年间,我国老年迁移人口的空间格局主要表现为( )
A、迁出地分布相对集中,迁入地分布相对分散
B、迁出地分布相对分散,迁入地分布相对集中
C、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布都相对分散
D、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布都相对集中
2、2005-2020年间,老年人口迁入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是( )
A、广东B、浙江C、海南D、新疆
碳酸参与下的岩石风化对流域碳循环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漾弓江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发源于丽江玉龙雪山南麓,图1为漾弓江流域图。图2为漾弓江流域某水文站1980-2019年月均径流变化图。完成3-4小题。
3、下列选项中影响该流域碳汇的是( )
①多断裂破碎带,岩溶发育显著②全球气候变暖,石灰岩反应快
③农业规模扩大,光合作用增强④植被覆盖度高,呼吸作用强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从 1980 年至 2019 年,漾弓江某水文站月径流量最大值出现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推测正确的是( )
A、提前 季风异常,降水变率大B、延后 雪线升高,消融期推迟
C、提前 全球变暖,消融期提前D、延后 湿地增加,丰水期延后
大别山国家森林步道横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全长840公里,全线串联17处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达75%。目前,该步道部分路段已开放骑行。下图示意大别山腹地某区域等高线地形。据此完成5-6小题。
5、图示区域内,国家森林步道的相对高度为( )
A、600~1000米B、800~1200米C、1000~1400米D、1200~1600米
6、某游客在图示国家森林步道匀速骑行(方向为从①向⑤),骑行最费力的路段是( )
A、②③之间B、④⑤之间C、①②之间D、③④之间
下图为我国某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结构图,该地的石堰梯田具有"叠石(石灰岩)相次,包土成田"的特点。据此完成7-8小题。
7、该石堰梯田可能位于( )
A、云南省B、山西省C、江西省D、天津市
8、关于该遗产景观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上的森林和灌丛,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B、田埂上的经济树种,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
C、民居多以石为建材,主要原因是坚固防风
D、景观所在地的河流,主要补给是冰雪融水
辐射雾是由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近地面大气水汽凝结而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其来去突然,具有一定的难预报性。2024年1-3月广西南宁发生3次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交通出行。下图为3次大雾期间的大气能见度变化。据此完成9-11小题。
9、南宁2024年1-3月大雾频发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
A、强太阳辐射、高风速、高湿度B、弱大气逆辐射、低风速、高湿度
C、强大气辐射、高风速、低湿度D、强地面辐射、低风速、低湿度
10、日出后,辐射雾常因气温回升而消散,但3月5日出后一段时间,南宁的大气能见度未明显改善,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近地面逆温层较厚,抑制空气对流B、高空冷空气过境,水汽可持续补充
C、城市热岛效应使雾滴蒸发速度加快D、地面风速突然增大,雾被快速吹散
11、与3月份两次大雾相比,1月14日大雾持续时间较短。其原因最可能是( )
A、风速过小B、水汽较少C、气温偏高D、气压偏低
崖柏属常绿乔木,自身繁殖能力非常低,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裸子植物和白垩纪孑遗植物。大巴山南麓海拔1300~1900m的悬崖、山脊和陡峭山坡(南坡或西坡)是崖柏的主要分布区,出露地层为石灰岩山地,崖柏幼树多出现在林窗(林隙)或地势开阔地段。研究发现,260万年(第四纪)前,崖柏曾出现在现代分布区偏北5~6个纬度的山西榆社盆地(约37°N)。据此完成12-13小题。
12、促使崖柏南迁的主要驱动力是( )
A、板块漂移B、气候变冷变干C、地壳抬升D、人类过度干扰
13、大巴山南麓成为崖柏的主要分布区,主要得益于( )
A、秦巴山地影响冰川分布B、太阳辐射强烈C、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石灰岩分布广
小叶锦鸡儿是沙化草地促进植被恢复中常用的灌木树种,在对呼伦贝尔沙地中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质草地3个典型沙化草地植被恢复阶段的小叶锦鸡儿灌丛的研究发现,小叶锦鸡儿灌丛通过改善土壤理化特征,对植被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在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灌丛内的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灌丛外,在沙质草地阶段植被物种丰富度则表现为灌丛外大于灌丛内,且到沙质草地阶段灌丛内外生物量均有所减少。下图是小叶锦鸡儿灌丛在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土壤物理特性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小题。
14、图示小叶锦鸡儿灌丛在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表现为( )
A、10~20cm土壤含水率均高于0~10cm土层,其中沙质草地灌丛内的不同土层差异显著
B、在2个土层中,随着植被恢复程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且灌丛内高于灌丛外
C、在2个土层中,黏粒、粉粒和沙粒表现为随沙地植被恢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D、在2个土层中,黏粒、粉粒和沙粒含量在沙质草地阶段表现为灌丛内高于灌丛外
15、关于小叶锦鸡儿灌丛对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灌丛冠层减少了太阳辐射,缺少光照,难以为灌丛内种子的萌发提供适宜的环境
B、灌丛冠层蒸腾作用消耗深层土壤水分,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后期生物量减少
C、灌丛冠幅在沙质草地阶段增大,灌丛内光合作用受阻,种间竞争加剧,物种丰富度降低
D、灌丛拦截的沙尘中盐分在根部富集,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导致生物量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受青藏高原隆升差异的影响,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的格局。清水江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总体自西向东流,其上游河流下切速度大于下游,部分河段不断发生推移。下图为清水江下游某地河段剖面示意图,阶地沉积物多由基岩产生,T1阶地形成晚于T2阶地,施洞镇分布在宽广的T1阶地上。
(1)分析清水江上游河流下切速度大于下游的原因。(6分)
(2)说明T1阶地利于聚落分布的原因。(6分)
(3)图示河岸线不断向北推移,试从河流侵蚀角度解释原因。(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若尔盖高寒湿地地处四川、甘肃和青海省交界,位于川西高原北端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第一大高原沼泽湿地,被誉为"黄河水塔"。若尔盖湿地气候属高原严寒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左右、霜冻期极长,年降水量约600-800mm,雨季(6-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90%。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春季气温与春季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图1示意若尔盖湿地位置,图2为1985年-2015年若尔盖黑河年平均流量变化图。
(1)说明若尔盖湿地被称为"黄河水塔"的原因。(6分)
(2)指出1985-2015年若尔盖地区气候变化特点。(4分)
(3)利用水平衡原理解释若尔盖地区"春季气温与春季流量呈显著负相关"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浙江安吉余村曾"靠山吃山"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采矿、建水泥厂,虽短期增收,但是村民生活环境日渐恶化。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关停矿山,治理环境。依托本地可再生竹林发展竹编、竹家具等特色产业,打造"余村竹品"品牌;同时开发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分红、产业入股分红、旅游就业等方式,建立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走上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转型之路。
(1)从地球的圈层结构角度,说明余村在转型前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8分)
(2)阐述余村转型后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做法。(5分)
(3)分析余村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8分)
地理答案
1.B 2.C
3.A 4.C
5.D 6.A
7.B 8.A
9.B 10.A 11.B
12.B 13.A
14.B 15.C
16.(1)上游地势起伏较下游大,河流向下侵蚀显著;上游地壳抬升速度大于下游,河流落差大,下切侵蚀强;上游受地壳运动影响剧烈,地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河流侵蚀等。
(2)地势平坦开阔,利于聚落建设;地处清水江沿岸,生产生活用水便利;河流沉积土壤深厚肥沃,便于农业生产等。
(3)南部阶地为河流凸岸,北部阶地为河流凹岸,河流不断向北部侵蚀,导致北岸基岩消失,河岸线不断向北推移。
17.(1)若尔盖湿地位于黄河上游,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湿地面积大,储水量丰富,能为黄河补充水源;地处高原,地势较高,水源可顺地势补给黄河,保障黄河上游水量稳定,故被称为“黄河水塔”。
(2)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影响);年降水量可能略有变化,但整体趋于干旱(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雨季降水量占比高,但年际变化可能增大”),导致湿地水资源补给受影响。
(3)水平衡原理是指某区域水量收入等于支出(降水=蒸发+径流+下渗等)。春季气温升高,湿地冻土融化速度加快,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加,导致湿地储水量减少;气温升高使地表积雪融化提前且速度加快,春季前期径流增加,但后期积雪融水减少,径流补给不足;同时,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植被生长提前,蒸腾作用增强,消耗更多水分;综上,春季气温升高使湿地水分支出增加、补给不稳定,导致春季流量减少,故二者呈显著负相关。
18.(1)①岩石圈:大规模采矿破坏地表结构,导致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增加;②水圈:采矿和水泥生产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影响水质,破坏水循环系统;③生物圈:植被破坏、栖息地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大气圈:采矿和水泥厂排放粉尘和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影响空气质量。
(2)①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治理废弃矿区,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②依托可再生竹林资源,发展竹编、竹家具等绿色产业,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③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④打造“余村竹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①依托竹产业、乡村旅游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②通过“土地流转分红+产业入股分红”,拓宽村民增收渠道;③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④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