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五石之瓠》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庄子与他的最佳辩友
庄子与惠子,
一位是道家宗师,一位是名家鼻祖;
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
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
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
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品读故事,了解庄惠之交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生率性,崇尚自然。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品读故事,了解庄惠之交
惠子(约前370—约前310),惠氏,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子是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惠子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以善辩成名,做过梁惠王的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
庄子最后说 “我知之濠上也”,并非回避问题,而是直指语言的局限:当惠子问 “汝安知鱼乐” 时,其实已经默认了 “庄子知鱼乐”(否则无需追问 “如何知”)。
濠梁之辩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场 “谁对谁错” 的争论,而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yuān鶵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惠子相梁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的“持竿不顾”,除了明哲保生的全身哲学之外,当然还有庄子本性中对自由的渴望。这份强烈的自由之心,远远超出了名利的诱惑。
曳尾涂中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说道:“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一星点白灰粘在鼻子上,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挥起斧子,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任凭斧子向鼻端挥去,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郢都人站立不动,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把石匠召去,说道:‘试着替我再做一遍。’石匠说道:‘臣下确实曾经削掉过鼻尖上的泥点,不过现在可以配合我的人已经死了很久了!’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知音了,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yǐng人垩è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zhuó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惠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平生唯一的挚友。
以上可以看出,二人身份、志向不同,在性格、思想等方面也有差异。
庄子灵慧而善感,主张“逍遥”,也就是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惠子务实而理性,注重逻辑推理,且长于辩论。他一心从政,推行合纵抗秦策略。
这种不同在本文中也可看出。
——《五石之瓠》
庄惠之辩,无用有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代表作《庄子》的相关知识。
2. 通过朗读、默读、圈画,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
知人论世
题目解说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一生率性,崇尚自然,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子的主要思想:清静无为,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周王朝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时代背景
《五石之瓠》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了解《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瓠”,葫芦。
“五石之瓠”,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石”是先秦时期的容量单位, 1石=10斗=100升 (战国时期1升约190毫升),因此五石即500升,按现代标准换算约为95升。
题目解说
疏通文意
感知内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贻:赠送。瓠:葫芦。
树:名作动,种植。
而:连词,表顺承。实:盛放,容纳。
以盛水浆:省略句,以(之)盛水浆,之,代指瓠。以:用。
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自举:宾前,即“举自”,承受自己。
以为:把……做成。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所容:所字结构,承受的东西。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为:连词,表原因,因为。而:表因果,因而,所以。掊:击破。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够空虚而宽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固:本来,确实。
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龟jūn:同“皲”,皮肤冻裂。
以……为:把……作为。
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漂洗丝絮。洴澼,在水中漂洗;絖,同“纩”,丝棉絮。事:职业。
请买其方百金:省略介词“以”;状后,(以)百金买其方。方:药方。
一朝:一旦。
鬻yù:卖,出售。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他家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当作职业。有一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请求用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聚合家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超过数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得到百金,还是卖给他吧。’。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以说吴王:省略句,以(之)说吴王。
说:劝说。一说,同“悦”,取悦。
越有难:这里指越人发兵侵吴。
将jiàng:动词,率领军队。
水:名作状,在水上。
裂地:划分土地。
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的。
或:有的人。以:凭借。
以封:省略句,以(之)封,省略介词宾语“之”,即药方。
所用:使用的方法/使用的地方,所字结构。
异:不同。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客人得到药方,用它来取悦吴王。越人发兵侵吴,吴王派他带兵。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使越军大败,吴王划割土地来封赏他。能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不能免于漂洗丝絮,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虑:古义: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樽:盛酒器。此指大瓠形似酒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即腰舟。
乎:于,在。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却。
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当做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宽大空廓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品析文本
领悟哲思
惠子:五石之瓠
庄子:不龟手之药
两个
1.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他曾经有一个能装五石东西的大葫芦,因为实在没什么用,被他打破丢掉了。而庄子则会把它做成腰舟浮乎江湖。
曾经有一个能让手不皲裂的药方。有人用这个药方洗涤丝线,有的人却能用这个药方带兵打胜仗封侯拜相。
2.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都有什么用意?(联系时代背景)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说明同样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只是漂洗丝絮,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
3.《五石之瓠》给你怎样的启发?
①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功用也不同。
②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惠子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不见事物背后的“大用”,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庄子是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眼界宽广,思维活跃,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局限而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不凝滞于物的形象。
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
惠子:本质出于功利的心机。
庄子:将五石之瓠用于“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他不仅保全了大瓠,做到“顺随物性,因物而用”,超越了大葫芦的功利价值,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地栖居” 的境界,悠然潇洒,体现了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根据两人对“五石之瓠”的处置方式,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分析二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道:顺其自然,自由逍遥。
2.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
惠子
庄子
实用主义
(功利)
审美主义(精神)
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瓠,做到“顺随物性,因物而用”,超越了大葫芦的功利价值,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悠然潇洒,体现了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拓展:在“逍遥”中丰盈生命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庄子的哲学在当今盛世有什么作用?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感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