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解读标题
人皆有不忍之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忍”,狠。
(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一课时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知人论世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
2.仁政学说
3.性善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孟子道性善”
养浩然之正气,寡欲以养心
政治思想——仁政论(德治)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反对霸道,提倡“仁政”“王道”
价值观——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化常识
1.四端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2.十三经
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都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可以说,儒家经典对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文化常识
3.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这组概念,在春秋时似乎尚未出现,《论语》和《左传》中都还没有将仁、义、礼、智合成一组概念的记载。但到了战国中期,儒家已经将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它们一定的内容和意义。到了孟子时,他直接将仁义礼智纳入人性的基本结构当中,将“四端”视为仁义礼智存在的基础。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时代背景
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自主学习
1、诵读感悟
2、理解文本
(1)解释文中加框的词语,翻译画线句子。
(2)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导图的空白内容。
孺 子 ( rú ) 怵 惕 (chù tì)
恻 隐 ( cè ) 内 交 ( nà )
要 誉 ( yāo ) 羞 恶 ( wù )
检查读音
活动一:诵读感悟
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④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⑤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⑦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⑧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⑨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不狠心对待别人的心,即怜爱别人的心。
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状后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于是,就

施行
运转,转动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状语后置句+否定判断句(不是...)
……的原因
突然
惊骇,恐惧
求取
表因果,因为
哀痛,怜悯
同“纳”,结交
厌恶
这样
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人们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同乡
所以:
(1)用来……的;(2)表因果,……的原因
质疑与思考?
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这是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思考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
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
质疑与思考:合理性
2.时代判断: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1.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论是仁政的理论基础。
从对象、目的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孟子论断的合理性和伟大性。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质疑与思考?
1.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是否就“非人”了?
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孟子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孟子确实不讨人喜欢,但是这两个今人看起来是骂人的词语,在孟子这里却并非是辱骂。他们只是孟子人性论的必然的演绎结果而已。既然孟子的人性论指向性善,那么不善甚至邪恶自然就称不上所谓人了。
他探讨的是进入政治生活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但凡一个有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的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如果不具备这些心理品质,那便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的野蛮人,或者用孟子的话来说:非人也。
质疑与思考?
2.见孺子将入于井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但是孟子省去了对后面三个“心”的解释,直接给出了结论。
为了仁政的目的提出的性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句
萌芽,发端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谦逊推让
国骂“王八蛋”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王八蛋”其实是“忘八端”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跟我一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最终燎原),泉水刚刚流淌(最终变成江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用来侍奉父母都不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使…安定
侍奉
就像
取独

四肢
在自我,在自身
划分层次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了解论证特色。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第2课时
划分层次
心”,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开头…可运之掌上):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
第一层
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所以谓人皆有…非恶其声而然也):论证“人皆有
第二层
(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
第三层
端”的意义。
(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
第四层
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白内容。
明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事例
先王治国
推导四心
提出四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扩充“四端”
仁之端
义之端
礼之端
智之端
比喻
正反:
足以保四海
不足以事父母
论证








孺子入井
“四端”为人固有
四端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排比
对比
假设
论证思路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①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
②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③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诵读文章,再次疏通文意,小组合作交流: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
2.具备“四端”是否等同于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何还要“扩而充之”?
是非之心
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
恻隐之心
思考: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源头?
“四端”说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是非之心
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
恻隐之心
思考:2.具备“四端”是否等同于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
⑧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⑨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非之心
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
恻隐之心
思考:2.具备“四端”是否等同于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
“端”的意思是“开端,开始”,可以理解为萌芽,但萌芽并不等于观念本身,因此具备“四端”并不等于具备“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潜能。
孟子说人有四端是为了说明人性本善,但人性本善不等于人的行为做到了善,所以想要行为达到善,具备仁义礼智四种美德,需要“扩而充之”。
思考:3.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
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知识回顾:
《齐桓晋文之事》
不忍人之心: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扩而充之: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从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吗?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为了推广仁政。
主题总结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孟子 论辩特色
①观点明确,注重推理,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②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③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④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譬喻对比辞从容,刚柔相济心悦服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以修身为本。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根本是修身。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群文比较
学习任务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论语》十二章 孔子 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
大学之道 戴圣 讲为人处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 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表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三篇儒家作品,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诗》、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
比较《论语》《孟子》的言说、形式、说理、风格,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 《论语》 《孟子》
语言
形式
说理
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
语录体,孔子语录或孔子和弟子谈话记录,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和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
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
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
对话论辩体散文集,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
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善用比喻、寓言说理;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观点争鸣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呢
人性本善
观点争鸣
人性本

V
S
辩论擂台争霸赛规则
第一阶段:开篇立论阶段
正反双方一辩开篇立论,每人3分钟,共六分钟。
第二阶段:攻辩环节
攻辩环节共12分钟。由正方二辩首先提问反方二辩或三辩,双方共用3分钟,正反双方二三辨交替进行。
第三阶段: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共4分钟双方各具两分钟,由正方一辨最先开始。
第四阶段:自由辩论
正反双方各具5分钟时间,共10分钟。双方对所持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一方发言结束,该方时间立即停止,而另一方计时开始,如此轮换发言,一方时间先用完者停止发言,由另一方继续发言。(该环节每组可使用一次场外亲友团求助机会一次,由场外观点支持者与对方辩论,时间1分钟)
第五阶段:观众提问
回答时一二三辩可交替回答,四辩不作答。
第六阶段:总结陈词
由正反方四辩交替进行,双方各具四分钟时间,反方四辩先开始。
第七阶段:评委点评。
所需人员:计时员一名、主持人一名、双方辩手各四名,其他同学按照观点分为两组作为场外智囊团和观众。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随堂检测
结语: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鼓励人们追求善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循着孟子先贤的智慧,点燃内心“善”的火种,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课堂小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的人),众人必定会诽谤他”。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古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分别为正反两方观点举行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端
四心




——
——
——
——
扩而充之
仁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