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孝感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周”系列活动,大家一起来参与吧!
活动一:启幕文化盛宴
(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为本次活动撰写了新闻稿,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我校“校园文学周”开幕 文学新星展风采
秋日晴空下,校园银杏渐染金黄,9月16日上午9点,我校“校园文学周”开幕式在操场隆重举行。飘扬的彩旗与摇曳的金叶相映成趣,全校师生热情高涨,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作为省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九年级小文同学以“文学与成长”为题发表演讲。她的声音清亮,语调抑扬顿挫,从初涉写作的懵懂初衷,谈到获奖背后的坚持与热爱,将创作历程中的故事讲述得巧妙绝伦。讲到动情处,她慷慨激昂地号召同学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能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一同用文字书写青春!”真挚的话语引发全场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此次文学周还将开展戏剧表演、诗词大会等活动,必将为校园增添更多文化魅力。
1. 请你为新闻稿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抑扬顿挫( ) ②慷慨( ) ③真挚( )
2. 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映成趣 B. 热烈非凡 C. 巧妙绝伦 D. 经久不息
3. 小雨为“校园文化周”开幕式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墨香满苑书华彩”,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A. 琴韵绕梁谱妙音 B. 琴韵绕梁谱佳曲
C. 诗韵盈园赋妙音 D. 诗韵盈园赋佳曲
4. 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5. 下面是小文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请你帮他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自然美景是我们的良友,我们临清流而赋诗,联想到欧阳修的“①______________,溪深而鱼肥”;行走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我们顿觉心胸开阔,吟诵出李白的“山随平野尽,②______________”;秋日萧瑟,漫步悠闲,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刘禹锡诗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③______________”;温庭筠的诗歌中“鸡声茅店月,④______________”描述了早行之景。光阴流转、繁华易尽,“无可奈何花落去,⑤______________”,晏殊词中物是人非的伤感涌上心头。“风声一何盛,⑥______________”,正如刘桢诗中所说,狂风吹不倒松柏,困难也击不垮英雄。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习李白的豪情和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⑦______________”。也要学习苏轼的豁达乐观“⑧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畏艰难,不惧坎坷。
活动二:共享阅读体验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
班级开展文学沙龙活动,同学们分组交流学习心得。
摘录一: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②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坼(chè):分裂。②戎马:指战争。
摘录二: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6. 【批注】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表现了忧国之情。
7. 【随感】诗中的两个字“□”“□”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广阔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8. 【圈点】小雨在摘录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集:______________ ②偕:______________ ③尝:______________ ④微:______________
9. 【释义】小雨用横线画出了最喜欢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摘录三: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10. 【句读】小雨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三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1. 【理解】结合摘录二和摘录三的内容,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有忧国济世的情怀。
B. 孟子赞赏齐宣王在雪宫的行为和言语。
C. 君主应该乐民之乐。
D. 孟子认为以天下为乐,以天下为忧的君主,是可以称王于天下。
12.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揭晓,下面是当选人物霍英东先生的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要开展“感动中国十大历史人物”评选活动,请你选择以下某一人物作为当选人,用以上颁奖词风格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可选择的人物:范仲淹、欧阳修、孟子、陶渊明、诸葛亮
我选择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小雨邀请你一起在实践中探究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
梁衡
①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
②一般认为科学多用逻辑思维,艺术多用形象思维。但写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两种思维都会用到。在写作过程中,从宏观方面看,逻辑思维管主题思想的推演,形象思维管意境的创造;从微观方面看,逻辑思维管语法的严谨,形象思维管修辞的灵活。
③我们读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形象思维之下,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了琢磨不尽的美。是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李商隐。
④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它们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它们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⑤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
⑥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3.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介绍两种思维的不同,是为了突出写作中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
B.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点明了文章的论题,简洁明了。
C. 文章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形象,有说服力,且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D. 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这就是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
14. 文章第③④⑤段均介绍了“形象”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这三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15. 请结合下面诗句,简析作者是如何“靠形象思维来创造和平衡美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三)
小雨邀请你探讨小说阅读方法,一起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收秋
张朝林
①“乡亲们,来村部集合,咱们收秋啦!”
②村部老槐树上的大喇叭里,响起了村支书山爹的声音。
③福爷是支部委员,听到大喇叭响,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打开房门,东方的晨曦,夹杂着柳树林里的鸟叫声一起扑面而来。福爷仰起头看天。朝霞打过来,落在门前的小河里,河中便有了金红色的波纹。
④简单收拾一番,福爷戴上草帽出了门。
⑤东西两丘夹南北平川,是家乡的地貌。一条由北向南的小河,从村前而过。小河岸边是垂柳,初秋下的柳树,变了颜色,绿中透黄。河西,沿堤排列的是新村的别墅群。别墅群后,一望无际的平田是甘蔗林。河东的沙土地,是蔬菜水果基地。甘蔗酿酒厂和蔬菜烘干厂就在河东平田中间。
⑥山爹领着村民们在河西剥甘蔗叶儿。
⑦河西的甘蔗林,长得一丈多高,粗壮的甘蔗被叶子包裹,秋风拂过,泛着绿波。甘蔗是不忙着收的,趁着刚刚来的秋天,是要晒的。剥开紧裹的叶儿,劈出秆儿,让秆儿晒晒秋阳,吹吹秋风,落落秋霜,秆儿就更甜,汁水就更饱满,出糖率就更高。
⑧噗噗噗,一根根甘蔗叶儿被拽下。沙沙沙,拽下的甘蔗叶儿铺在地上,铺成绿油油的早原,铺成写给家乡的绿色诗篇。剥叶儿是力气活儿,粗中有细,须从根部剥向顶部,顶部留上五六片叶儿,得轻轻剥,慢慢撕。秆儿高的,还须踮起脚剥。秋阳高照,地如蒸笼,晶莹的汗水落入地上铺平的甘蔗叶儿里。
⑨小憩时,山爹挑几根粗壮的甘蔗扳倒,让大伙儿品秋。一截截秆儿,一咬,满唇白,再嚼,满口甜,乐得大伙儿的脸绽成一朵朵秋菊花,连声说:“好甜!”甘蔗是从南方引进的优良品种,乡亲们在家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
⑩甘蔗叶儿剥好,田野空荡了。地面是一片平静的绿浪,林立的甘蔗仿佛在秋风里哗哗啦啦地笑。
那边,福爷领着村民们在河东的蔬菜水果基地里收秋。
一个个大棚被揭开,秋阳下的蔬菜水果基地,就是一幅家乡的浪漫油彩画,一串串的圣女果,绿的、黄的、红的,坠在枝叶间,大自然把秋天的色彩都涂抹给了它们。一簇一簇的火龙果叶子,仿佛绿色的瀑布,点缀着白的、黄的花儿,一个个咧开红嘴唇憨笑的火龙果藏在其间。
辣椒也不甘示弱,“朝天红”“线椒”“水果椒”挂在枝头。尖朝天、头向地的“朝天红”辣椒,一爪一爪地在枝,闪烁着红晕,在秋风里起舞。“线椒”躲在枝叶中间,风吹来,摇来晃去。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上,吊满一枚枚黄的、绿的、红的胖嘟嘟的“水果椒”。
乡亲们头戴草帽,轻轻地摘“朝天红”,放进篮子里。掐“线椒”的,满把满把地揪,满把满把的汁儿,把手指都染绿了。摘“水果椒”的,一次只能攥住一棵,一揪,整个秧儿都摇晃,摘下的辣椒,要趁着秋阳晾晒。巧手的村姑村嫂,把各色辣椒摊在地上,拼成一个大大的“丰”字,献给秋日的蓝天。
母亲最爱吃“朝天红”辣椒,总爱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上“朝天红”,炒菜、做汤都要放。母亲说,生活中不能没有辣味,日子里有了辣味,生活就齐全了。我们最爱吃母亲做的“朝天红”捣蒜泥,放入豆瓣酱和五香粉,用热油一泼,香味就被激发出来,蘸馍吃,辣到心底,也香到心底。
秋风在吹,秋阳在照。蔬菜水果基地边是一片荷塘。莲蓬饱满了,一个个莲蓬垂着头,微风里密密匝匝的,仿佛在向秋天致意。还没开败的几朵莲花,躲在田田的荷叶下,听水鸟在荷叶下唱歌,唱着秋天丰收的歌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5段介绍家乡的地貌,交代时节,是为了给后文河西、河东的丰收作铺垫。
B. 河西别墅群后面的甘蔗是不忙着收的,因为晒后的甘蔗可以直接卖个好价钱。
C. 通过文章,可知蔬菜水果基地里种满了圣女果、火龙果和各种各样的辣椒。
D. 文章通过村落秋收的情景,为读者展示一幅热闹、温馨、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
17. 根据小说,完成下面的采访提纲。
【知识链接】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般包括采访的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采访提纲
采访日期 10月1日 采访地点 村委会议室 采访对象 福爷
采访目的 (1)______________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视频录制
采访问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赏析第10段画线句子。
甘蔗叶儿剥好,田野空荡了。地面是一片平静的绿浪,林立的甘蔗仿佛在秋风里哗哗啦啦地笑。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和《秋收》相比,本文标题《收秋》好在哪里?
(二)
小雨请你运用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完成以下名著练习。
大堰河——我的保姆 1
我爱这土地 7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0
吹号者 15
雪里钻 23
人民的城 36
光的赞歌 48
在智利的海岬上 62
黎明的通知 70
太阳 75
北方 77
20. 上面是一部名著的部分目录。这部名著是《______________》,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
21. 有关这部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B.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表达了诗人对银装素裹的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 《黎明的通知》,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吻道出了人们对光明的祈盼。
D. 《北方》一诗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22. 有人评价《艾青诗选》中《煤的对话》的艺术特点时说:“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请阅读下面选句,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及作用两方面作具体阐述。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选自艾青《煤的对话》)
23. 《海底两万里》中,众人乘坐“鹦鹉螺”号潜艇,海底历险;《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替天行道;《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磨难,西天取经。在他们各自的团队中,都有中心人物,请你从其中一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中心人物,简要说明这个人物的“中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三:共叙故事成长
(表达与交流55分)
24. “校园文化周”活动拟定于9月30日下午15:00闭幕,现邀请你作为主持人,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完成闭幕式的结束语。(80字左右)
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50分)
任务一:
25. 成长似春日抽芽,懵懂中蕴含力量。课堂专注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实践活动里,携手攻克难题,懂得协作。挫折来袭,咬咬牙迎难而上,在泪与汗交织中,少年们正一步步褪去青涩,向着广阔天地拔节生长。
请将“在______________中,我学会成长”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任务二:
26. 光是会意字,“光”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一团火,下面是一个跪着的人。《说文解字》对光的解释是:“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这世上,最万古不朽的,就是光。有光环绕与照耀,人生的趣味,才源源不断。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追光前行,人生才能闪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答案】1. ①. cuò ②. kǎi ③. zhì 2. C 3. C
4. 示例:“书写”重读。“书写”是这句话中的核心动作,它代表着用文字去记录、描绘青春的行为。强调“书写”突出了通过实际行动去展现青春、赋予青春意义的过程,契合“校园文化周”鼓励学生积极创作、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主旨,更能激发同学们用文字展现青春的热情。
【答案】 ①. 临溪而渔 ②. 江入大荒流 ③.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 人迹板桥霜 ⑤.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⑥. 松枝一何劲 ⑦.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⑧. 人有悲欢离合
【答案】6. ①. 戎马关山北 ②. 凭轩涕泗流
7. 坼、浮 8. ①. 停息 ②. 都、一起 ③. 曾经 ④. 如果没有
9.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10.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1. B
12. ①. 示例:陶渊明 ②. 生于浊世,以淡泊之心坚守精神净土;逝于田园,用归隐之志留下千古诗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五斗米难折傲骨,千钟禄不换初心;他有这样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案】13. A 14. 不可以。第③④⑤段是按照形象的接收与玩味、形象的象征义与比喻义的运用、许多形象的模块的有机组合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来阐述“形象”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的,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如果调换顺序,论证思路就变得混乱了。
15. 示例:诗人选取“早莺”“暖树”“新燕”“春泥”这4个代表早春的形象,再辅以“几处”“谁家”等词,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发现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选取典型形象来指代,虽未言“情”而有“情”,美就这样产生了。
【答案】16. B 17. ①. 示例: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感受村民丰收的喜悦,展示农业发展成果 ②. 在这么多年的农田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③. 我看到蔬菜水果基地满是琳琅满目的果实,请问丰收之后怎么销售?销路如何?
18. 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甘蔗叶比作绿浪,并将甘蔗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甘蔗长得茂盛、充满生机的特点,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19. ①“收秋”重点强调“收”这个动作,即本文中山爹带领大家收甘蔗、福爷带领乡亲收蔬菜的收获场景,是具体化的表达。②“收秋”更加口语化,写出了农民们在秋季收获时的喜悦、满足。③“收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乡人深厚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答案】20. ①. 艾青诗选 ②. 艾青或蒋海澄 21. B
22. 诗句运用拟人、反复的修辞,采用一问一答的句式,通过诗人平静的问话与煤炽热如火的回答形成“强烈的反差”,用“我”的冷静反衬煤的热烈,使煤的自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23.【答案】示例一:《水浒传》中,宋江是一百零八将中的核心人物,他带领兄弟们聚义梁山,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讨伐田虎、王庆、方腊等人。
示例二:《西游记》中,唐僧是师徒四人的中心,他虽然个性懦弱,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妖怪百出凶险不断,金钱、美女、王位的诱惑层出不穷,在这些面前,唐僧从来没有抱怨退缩说过一点点放弃的话,他平静面对,凭借其坚定的信念带领四个比他厉害百倍的徒弟取得真经。
24.【答案】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本次“校园文化周”即将落幕。在这段时光,我们触摸文化脉络,感受传承力量。文化在传承中坚守,于发展中焕新。让我们带着收获,期待未来共谱文化新章!
25、26.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