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4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五石之瓠》课件(共4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庄子
寻访逍遥游:
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教学课件(情境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01
02
03
二、教学过程
什么是“无用之大用”呢?谁能说说你的理解?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庄子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背景介绍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也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2..作品简介
背景介绍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2..作品简介
背景介绍
《庄子》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的7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作品简介
背景介绍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据传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亦称《南华真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3.文体知识
背景介绍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为郭象整理。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为庄子所作,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把哲理讲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文字汪洋恣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超凡脱俗。
3.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1).通假字
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②世世以洴澼絖为事(絖,同“纩”,丝绵絮)
③客得之,以说吴王(说,同“悦”,取悦)
(2).古今异义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担忧,发愁)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3).一词多义
①以
以盛水浆(介词,用来)
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客得之,以说吴王(连词,用来)
②为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动词,认为)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动词,制作)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3).一词多义
③与
请与之(动词,给)
与越人水战(介词,和)
(4).词类活用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作动,种植。实,形作动,充实,填塞)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坚固程度)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④吴王使之将(将,名作动,率领军队)
整体感知
5.特殊句式
①请买其方百金(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状语后置句)
④剖之以为瓢(省略句)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
⑥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庄子批评惠子见识浅陋。
2、内容概览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五石之瓠”的价值之争,小故事是“不龟手之药”。这两个故事相互呼应,共同阐述了“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
1.庄子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本探究
明确:
相同点:宋人和惠子都只看到事物的“小用”,而忽略了其“大用”。
不同点: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的“大用”,但客追求的是功利价值,而庄子追求的是精神自由。
2.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
文本探究
明确:
惠子: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认为大瓠无用。
庄子:从审美主义的角度,认为大瓠可以用于泛舟江湖,追求精神自由。
3.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
文本探究
明确:
庄子通过“五石之瓠”的故事,阐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他认为,事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实用性,还在于其精神层面的意义。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人才能发现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达到逍遥之境。
4.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文本探究
明确:
庄子和客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客追求功利价值,而庄子追求精神自由。
5.庄子与客是一类人吗?
文本探究
明确: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6.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文本探究
明确: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惠子: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7.本文中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庄子、惠子。试概括文中庄子和惠子的形象特征。
文本探究
明确:
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善用不同的事物。
8.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文本探究
明确:
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
9.艺术特色
文本探究
明确:
②运用浅近的寓言,文姿多彩。
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③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
9.艺术特色
文本探究
在《逍遥游》的瑰丽世界里,庄子与惠子围绕“五石之瓠”展开了一场关于“有用”与“无用”的千古哲思。惠子讥讽巨瓠大而无用,庄子却一笑置之,言其可“浮乎江湖”。这不仅是语言的机锋,更是两种人生态度的碰撞。今天,让我们通过声音、文字与思辨,穿越时空,叩问这则寓言,探寻庄子留给我们的逍遥智慧。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语文实践活动
1.活动背景
朗读庄惠对话,探究“濠梁之辩”与“瓠樗之喻”的关联,讨论“无用之用”的现代意义,最终共创一幅“逍遥江湖”哲理画卷,诠释对“至人无己”境界的理解。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语文实践活动
2.任务要求
【原文片段】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活动内容】
若你手中有一个能装五石水、却因太重而无法提起的巨葫芦,除了砸碎它,还能如何发挥它的价值?试着从庄子的回应中寻找答案。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惠子之问——大瓠何用?
【文本解读】
惠子以“五石之瓠”讽刺庄子学说看似宏大却无实际用途,如同巨葫芦虽大,却既不能盛水也不能为瓢。唐代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中指出,惠子借此讥讽庄子之言“不切机务”。然而,庄子以“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反问,提出将巨葫芦制成舟船,泛游江湖——这正是“化无用为大用”的智慧。庄子批评惠子“有蓬之心”,即心灵被茅草堵塞,仅执著于世俗常规的“用”,却未能洞察事物更深层的价值。这一譬喻实则揭示了庄子学说的核心:突破功利性思维,以超越世俗的视角重新定义“有用”与“无用”。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惠子之问——大瓠何用?
【原文片段】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活动内容】
若你遇见一棵歪扭臃肿、连木匠都不愿多看的樗树,你会如何重新定义它的价值?试对比庄子与惠子的视角差异。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樗树之辩——无用何以成庇荫?
【文本解读】
惠子继“五石之瓠”后,再以“樗树”喻指庄子学说的“大而无用”。樗树因木质疏松、形态不合规矩,被匠人弃之不顾。然而庄子提出“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强调樗树虽不材,却因此免遭斧斤之灾,成为逍遥休憩的庇荫。成玄英疏云:“无用之用,何所困苦哉!”此句点明庄子的核心思想:世俗眼中的“无用”恰恰是保全自然本性、实现逍遥境界的途径。这与“五石之瓠”的辩论一脉相承,共同批判了功利主义对价值的狭隘定义。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樗树之辩——无用何以成庇荫?
【相关内容】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活动内容】
若你戴着礼帽闯入断发文身的越人部落,或像尧一样突然忘却天下功业,这两种情境如何与“五石之瓠”共同诠释“破除执念”的主题?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三部分:寓言连环——宋人之冠与尧之忘天下
【文本解读】
“宋人资章甫”与“尧丧天下”是《逍遥游》中紧邻“五石之瓠”的寓言。宋代林希逸在《庄子鬳斋口义》中指出,宋人执著于中原衣冠之礼,却不知越地风俗迥异,暗喻人若固守己见,必陷于无用之境。而尧见姑射神人后“丧其天下”,则象征超越功名执念、融入自然大道的境界。晋代郭象注云:“尧之无所用天下为,亦犹越人无所用章甫。”三者共同说明:执著于单一标准下的“有用”,反而遮蔽了更广阔的天地。庄子以连环寓言层层推进,引导读者跳出自我局限,体悟“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真谛。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三部分:寓言连环——宋人之冠与尧之忘天下
【相关内容】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活动内容】
若将“五石之瓠”视为通往逍遥的密码,它如何与“无己”“无功”“无名”这三重境界相呼应?试从寓言结构与哲学逻辑中寻找关联。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四部分:逍遥之境——何以游于无穷?
【文本解读】
陈引驰在《无为与逍遥》中指出,《逍遥游》以鲲鹏寓言开篇,逐步导向“乘天地之正”的终极自由。“五石之瓠”及其关联寓言(宋人章甫、尧丧天下、樗树之辩)正是为阐释“至人无己”而设。惠子执著于“用”,实为“有己”;庄子则主张“去己合天”,如巨瓠化舟、樗树成荫,皆需打破对“我”的执念。唐代成玄英疏曰:“至言虽广,应物而无心。”唯有摒弃功利性自我,才能与天道合一,抵达“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浩瀚境界。这一结构表明,“五石之瓠”绝非孤立寓言,而是庄子构建逍遥哲学体系的关键例证。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四部分:逍遥之境——何以游于无穷?
【活动内容】
若将“五石之瓠”与著名的“濠梁之辩”对比阅读,你会发现庄惠二人始终在争论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何在?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五部分:濠梁回响——庄惠之辩的终极对话
【文本解读】
庄惠之辩贯穿《庄子》全书,“五石之瓠”与“濠梁之辩”恰成镜像:前者争“用”,后者争“知”。惠子以逻辑质疑瓠之无用、鱼之乐不可知,庄子则以直观体悟回应——瓠可浮江湖,鱼乐本自然。二人分歧本质在于认知方式:惠子持经验主义与功利判断,庄子主张超越形迹、直抵本真。成玄英评惠子“未能直达玄理”,正是点明其困于理性分析而失落天地大美。然而,庄子并未否定惠子之问的价值,反而以激辩启人深思。正如“五石之瓠”的结局:庄子不以胜辩为终,而是邀惠子(与读者)共游于江湖,在实践与体验中证成“无用之大用”。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3.学习内容
第五部分:濠梁回响——庄惠之辩的终极对话
庄子的寓言从未止步于言语机锋,而是指向生命实践的无限可能。“五石之瓠”启示我们:阅读《庄子》时,唯有跳出字句束缚,化身江湖泛舟人、樗下偃仰者,方能真正领会“无所可用,安所困苦”的逍遥真义。当文字成为渡人之舟,哲学便不再是高阁经典,而是照进现实的一缕天光。
寻访逍遥游:叩问千年巨瓠中的心灵回响
结语:瓠落天地间,逍遥无可待
写一篇短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