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1. A(“核心原因” 表述错误,材料一未明确 “年轻群体学习周期长、初期收入低” 是传承断层的核心原因,且传承断层由多重因素导致)
2. A(B 项 “以发展历程为线索” 错误,材料二以 “产品设计、技艺传承、市场推广” 为维度;C 项 “材料一数据仅说明困境” 错误,也有转化成效数据;D 项 “无内容关联” 错误,材料二是材料一协同体系的实践案例)
3. 关键问题及 “青蓝集” 解决方式:
技艺复杂:开发 DIY 材料包、线上简化课堂,降低学习门槛。
产品脱节现代:简化传统纹样用于现代产品,针对办公、租房等场景开发细分品。
推广单一:IP 联名、场景化营销,线下体验工坊增强互动。
4. “线上 + 线下” 模式价值:
传承:线上扩大传播,线下保专业传承,防技艺断层。
用户:线上吸粉,线下沉浸式体验,实现 “体验转消费”。
传承人:建工作室提供稳定收入,激发传承积极性。
5. 传统工艺与生活场景适配性:
适配是活力关键:《红楼梦》贾府绣品贴合穿戴礼仪,“青蓝集” 可拆卸装饰适配 租房场景。
脱离适配易淘汰:未转化的传统染织服饰成 “博物馆展品”,丧失实用与市场价 值。
适配需平衡传统与现代:二者均保留工艺内核,同时贴合对应时代场景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 II
6. A(“悲剧不可逆转” 错误,结尾新草、新公约象征重生希望)
7. D(“削弱哲理性” 错误,口语化表达凸显利益诱惑的现实性,强化 “个体与集体冲突” 的哲理)
8. 个体贪婪与规则失效联系:
个体贪婪直接破规则:巴图违规引发效仿,规则权威受损。
规则失效助贪婪蔓延:规则失约束力,个体更逐短期利益,形成恶性循环。
9. 阿古拉 “明白” 的内涵:
反思悲剧:公地是集体 “生命根系”,个体贪婪致生态与集体利益受损。
人性救赎:认识到犯错后可通过守护公地弥补,如制定新公约。
集体未来:需集体觉醒,共守公地规则,才能实现公地与人性的双重重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AEG(若元制榻长一丈五尺,以足抵足,今居斋室狭促,安能适用)
11. B(“徒取雕绘文饰” 中 “徒” 为 “只,仅仅”;“徒以有先生也” 中 “徒” 为 “只,不过”,但语境不同,前者表对做法的否定,后者表强调原因,含义有差异)
12. D(沈春泽未说 “长物无用”,而是说其 “不可衣食” 但能 “观韵与情”)
13.
(1)把它们放在书房,一定古朴雅致令人喜爱,且坐卧依靠,没有不舒适便捷的。(“置”“便适” 各 1 分,句意 2 分)
(2)拳头大小的石头,可代替极高的山;一勺水,能比拟万里江湖。(“千寻”“拟” 各 1 分,句意 2 分)
14. 审美与君子品格相通处:
均拒浮华守本真:器物 “宁朴无巧” 拒雕饰,莲花 “出淤泥不染” 拒世俗污染。
均重内在轻外在:器物重实用雅致,莲花重品格高洁,均不以外表炫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C(“直抒胸臆” 错误,借 “难补金镜” 含蓄抒亡国悲)
16. 结句赏析:
意境:“云外山河”“桂花影老” 营造苍凉意境,暗指故国山河易主。
情感:借望月观山河,含蓄抒亡国之痛与对故国的思念。
余味:“还老尽” 暗含时光流逝、复国无望的悲怆,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1)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或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等合理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18. “循序渐进” 使用不当:理由:“循序渐进” 指按步骤推进,此处强调 “不追求极致” 的心态,不符语境。替换为 “知足常乐”(或 “适可而止”)。
19. 语病类型:搭配不当(“习俗、物候” 与 “知之甚少” 搭配不当,“物候” 是现象,不能 “知之甚少”)。修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年轻人对小满的习俗知之甚少,甚至将 “小满” 与 “小暑” 混为一谈,实在令人叹惋。
20. 修辞关联:引用与阐释的关联。作用:引用 “太满则溢,过犹不及”,精准阐释 “未满” 特质的内涵,增强观点的文化底蕴与说服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21. 修改后:“牛奶促销,买三赠一,数量有限,欢迎选购!” 理由:①“买三送一” 改为 “买三赠一”,“赠” 比 “送” 更规范,符合商业表述习惯;②“快来选购” 改为 “欢迎选购”,语气更礼貌亲和,提升消费者体验。
22. ① 替代词:“这家馆子味道巴适”→“这家馆子味道可口”(理由:“可口” 贴合饮食场景,表味道好);“今天天气巴适得很”→“今天天气舒适”(理由:“舒适” 贴合天气场景,表体感佳);“这张沙发坐起巴适”→“这张沙发坐起舒服”(理由:“舒服” 贴合家具使用场景,表触感好)。② 生活态度:反映西南地区乐观豁达、注重当下体验的生活态度,如用 “巴适” 形容饮食、天气等日常小事,体现对平凡生活的满足与热爱,不刻意追求极致,享受简单舒适的生活状态。机密★启用前
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手工染织技艺(如扎染、蜡染、蓝染、缂丝等)拥有千年历史,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全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工染织技艺共38项,涉及22个省份,其中云南白族扎染、贵州苗族蜡染、江苏南通蓝染等技艺已形成一定的传承规模。但调研显示,传统手工染织技艺面临“传承断层”与“市场适配不足”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达58岁,35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15%,年轻群体因学习周期长(平均需5-8年掌握核心技艺)、初期收入低等问题,参与意愿较低;另一方面,传统染织产品多以服饰、家纺为主,图案风格偏向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生活场景适配度不足,2022年传统染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2%,远低于机械化染织产品。
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的现代转化需突破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技艺简化与标准化。传统扎染的“捆扎”工序需手工完成,耗时耗力,单件产品制作周期达3-5天,难以批量生产。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传统捆扎技法的核心参数(如捆扎力度、面料张力、染色时间),研发出“模块化捆扎工具”,将手工操作步骤从12步简化为5步,制作周期缩短至1天,同时保证花纹的传统韵味不丢失;二是色彩创新与实用性。传统蓝染以靛蓝色为主,色彩单一,难以满足现代设计的多元需求。科研人员在保留天然植物染色优势的基础上,引入苏木、茜草、栀子等天然染料的复配技术,开发出16种符合现代审美的渐变色彩,且色牢度(水洗50次不褪色)达到国家标准;三是场景拓展。突破传统服饰、家纺的局限,将染织技艺应用于文创产品(如笔记本封面、装饰画)、家居软装(如窗帘扣、桌旗)、公共空间装饰(如酒店墙面挂件、商场展陈)等领域,2023年场景拓展后的手工染织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8%。
报告指出,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的现代转化需构建“传承-研发-市场”协同体系:联合高校设计专业开设“手工染织设计课程”,培养兼具技艺基础与现代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技艺数据库”,记录传统纹样、技法的核心参数,为现代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搭建“线上+线下 销售渠道,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展示技艺过程与产品故事,线下在商圈、文创园区设立体验店,让消费者参与染织制作,增强产品情感附加值。
材料二:
2021年,“青蓝集”品牌在江苏南通成立,以“让传统染织走进现代生活”为理念,依托南通蓝染技艺,开展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实践,短短3年实现年销售额从50万元到800万元的突破,成为手工染织领域的新锐品牌。
在产品设计上,“青蓝集”注重“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品牌设计团队从南通蓝染的传统“鱼纹”“云纹”中提取线条元素,简化为几何图形,应用于笔记本、帆布包、茶具套装等产品。例如,其爆款“青蓝几何”帆布包,将传统云纹拆解为三角形、曲线组合,搭配靛蓝与米白的撞色,既保留蓝染的辨识度,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2023年销量达 12万个。同时,品牌针对现代生活场景开发细分产品:为办公室人群设计可折叠的蓝染棉麻餐垫(便于携带),为租房人群设计可拆卸的染织墙面装饰(无需打孔),为亲子家庭设计DIY染织材料包(含简化工具与说明书),这些产品的复购率达4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技艺传承与用户互动方面,“青蓝集”创新推出“线上技艺课堂+线下体验工坊”模式。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蓝染小课堂”,每周更新1期,内容包括“10分钟学会简易扎染”“天然染料的家庭提取方法”等,累计播放量超5000万次,吸引超20万粉丝关注;线下在南通、上海、杭州等城市设立12个“染织体验工坊”,消费者可预约参与1-3小时的手工染织体验,由非遗传承人或专业设计师指导,完成的作品可自行带走。2023 年,线下体验工坊累计接待用户8.6万人次,其中30%的体验用户转化为品牌消费者。此外,品牌还与28位非遗传承人合作,建立“传承人工作室”,将传承人设计的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产品,既为传承人提供稳定收入(人均年增收12万元),又丰富了品牌的产品体系。
在市场推广上,“青蓝集”避开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选择“文化IP联名+场景化营销”。2023年,品牌与国产动画《中国奇谭》联名,推出以动画角色为灵感的染织挂件、抱枕,借助动画热度实现销售额环比增长200%;同年,与15家精品酒店合作,将染织产品融入酒店的客房装饰(如床品、窗帘)、餐饮器具(如餐布、杯垫),消费者在入住过程中可体验并购买产品,这种场景化营销带来的销售额占品牌总销售额的35%。
“青蓝集”的实践表明,传统手工染织技艺并非“博物馆里的遗产”,而是可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文化资源。其成功关键在于:既尊重技艺的传统内核(如天然染色、手工制作),又精准对接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如审美简约化、使用场景化、体验互动化),实现 “传统技艺有根,现代设计有用”的转化目标。
1.根据材料,下列对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现代转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手工染织技艺面临传承断层问题,核心原因是年轻群体学习周期长、初期收 入低,参与意愿不足。
B. “青蓝集”品牌的“青蓝几何”帆布包,通过提取传统云纹元素并简化为几何图 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C. 材料一提出的“技艺简化与标准化”策略,在“青蓝集”的DIY染织材料包(含 简化工具与说明书)中得到了实践体现。
D. 传统手工染织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与产品类型单一、图案风格传统、难以适配现 代生活场景密切相关。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与写作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先指出技艺困境,再分 析转化路径,最后提出协同体系,逻辑严密。
B. 材料二以“青蓝集”品牌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对比传统染织产品与现代产品 的销量,突出品牌转化实践的成效。
C. 两则材料均大量使用数据论证,材料一的数据侧重说明技艺困境,材料二的数据 侧重证明市场推广效果,数据作用各不相同。
D. 材料一侧重理论指导,语言严谨专业;材料二侧重案例分析,语言生动通俗,二 者风格差异显著,且无内容上的关联。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现代转化需突破的关键问题,并举例说明“青蓝集”的解决方式。(4分)
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青蓝集”“线上技艺课堂+线下体验工坊”模式的价值。 (4分)
5.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与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工艺与生活场景适配性”的理解。(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蚀的草甸 佚名
阿古拉第一次见到黑山口的草甸时,风正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得满坡都是。那是1987年的夏天,他跟着父亲从旗里来,骑着一匹叫“踏雪”的白马,走了整整三天。草甸像一块被太阳晒暖的绿绒毯,从黑山口的山脚铺到天际,羊群踩在上面,像撒了把碎盐。
“这片草甸是咱们嘎查(蒙古语,指村屯)七户人的命根子。”父亲勒住马,指着远处飘着的炊烟,“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每户夏天最多放五十只羊,多一只都不行。”阿古拉顺着父亲的手指看过去,七座蒙古包像散落在草甸上的白蘑菇,炊烟缠着风,慢慢融进蓝得发脆的天空里。
那时的达西爷爷是嘎查的带头人,脸上的皱纹像草甸上的车辙,深且直。每年春末,他都会召集七户人在敖包前议事,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嘎查公约》,用蒙汉双语念:“黑山口草甸,属七户共有,每户牧羊不得过五十只,禁挖草根,禁烧荒……”念到最后,他会把腰间的铜酒壶递给每户人,喝了酒,就算是立了誓。阿古拉记得,父亲喝了酒,把壶还给达西爷爷时,手是抖的。
草甸的好日子过了十年。2000年的冬天,旗里来了个收羊绒的贩子,开着锃亮的皮卡车,喇叭里喊着 “一斤羊绒五十块”,把蒙古包前的狗都惊得直叫。那时候,阿古拉已经娶了媳妇,家里有四十只羊,每年卖羊绒能赚两千多块。可当他看到邻居巴图家的羊圈里多了二十只小羊羔时,心里像被草叶挠了一下。
“达西爷爷的规矩是老黄历了。”巴图拍着阿古拉的肩膀,烟卷的火星落在雪地里,“你看我多放二十只,明年就能多赚一千块,够给儿子买台电视机了。”阿古拉看着巴图家的羊在雪地里啃着残留的枯草,心里犯了嘀咕:草甸就这么大,多一只羊,大家的草就少一分。可当他回到家,媳妇拿着邻居家新买的花布头巾说“人家巴图家要盖砖房了”时,他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第二年春天,草甸上的羊突然多了起来。达西爷爷拄着拐杖去各家羊圈数羊,每数一家,脸色就沉一分。“你们忘了祖辈的规矩?”他在敖包前吼,声音像被风刮碎的石头,“草甸是公地,多一只羊,就是多啃一口大家的命!”可没人听他的——巴图家盖了砖房,萨仁家买了摩托车,就连最老实的额尔德尼,也偷偷多放了十只羊。达西爷爷气得把《嘎查公约》摔在地上,羊皮封面沾了泥,像一只受伤的老羊。
阿古拉也开始多放羊了。他把羊从五十只加到七十只,每天天不亮就把羊赶到草甸深处,那里的草长得密,不容易被人发现。可草甸像有灵性似的,先是远处的草开始发黄,接着是近处的草根被啃得露出了土。2003年的夏天,一场罕见的旱灾来了,太阳把草甸晒得冒白烟,原本齐腰深的草,只剩下贴着地面的枯黄根须。
羊开始饿死了。巴图家的羊死得最多,一百多只羊剩下不到三十只,他坐在砖房门口哭,眼泪砸在水泥地上,没一会儿就干了。萨仁的摩托车卖了,额尔德尼把多放的羊赶去旗里卖,却没人要——到处都是饿死的羊。阿古拉家的羊也死了二十只,他牵着剩下的五十只羊,走到达西爷爷的蒙古包前,看见老人正蹲在地上,用手把枯黄的草叶拢在一起。
“阿古拉,你看这草。”达西爷爷的声音很轻,像风拂过空荡的草甸,“祖辈说,公地是镜子,照见的不是羊,是人的心。”阿古拉顺着老人的手看过去,草甸上布满了羊蹄踩出的坑,像一张被揉皱的纸,远处的黑山口,裸露的岩石在太阳下泛着冷光。
旱灾过后,旗里派来了草原生态专家,说黑山口草甸的退化已经到了“不可逆”的程度,建议嘎查实施“禁牧休草”。七户人坐在敖包前开会,没人说话,只有风把地上的枯草吹得打旋。达西爷爷没再来,他在旱灾最严重的时候走了,临死前让儿子把他埋在草甸深处,说“要看着草重新长起来”。
阿古拉现在是嘎查的带头人了,手里攥着一本新的《草原保护公约》,封面是绿色的,像当年的草甸。每年春末,他都会带着儿子去达西爷爷的坟前,坟上长了些零星的草,儿子问他:“爸爸,这里以前都是草吗?”阿古拉点点头,想起1987年的夏天,风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得满坡都是,踏雪的马蹄踩在草甸上,软得像踩在云朵里。
有一天,阿古拉在草甸深处发现了一小片新长的绿草,嫩得能掐出水来。他蹲下来,轻轻摸了摸草叶,风从黑山口吹过来,带着一丝久违的湿润。他突然明白,达西爷爷说的“公地是镜子”,照见的不只是贪婪,还有救赎——当人们终于懂得,公地不是可以随意索取的“免费蛋糕”,而是需要共同守护的“生命根系”时,枯萎的草甸,或许还有重新绿起来的希望。
6.下列对小说内容与思想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 1987 年黑山口草甸的“绿绒毯”景象,与后文草甸“枯黄裸露” 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公地悲剧”的不可逆转。
B. 巴图 “多放二十只羊”、萨仁“买摩托车”等情节,展现了个体在利益诱惑下对 “公地规则”的突破,是“公地悲剧”的直接诱因。
C. 达西爷爷摔《嘎查公约》的细节,既表现了他对族人破坏规矩的愤怒,也暗含了 传统规则在现代利益冲击下的无力感。
D. 结尾处“一小片新长的绿草”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象征着“公地”重生的 可能,暗含对人性救赎与集体觉醒的期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阿古拉”的视角串联起草甸的变迁,通过个人经历的起伏,折射出 “公 地悲剧”下集体与个体的命运纠葛。
B. 文中多次出现“风”的意象,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如开头 “风送蒲公英” 引出 回忆),也暗示了草甸生态的脆弱与变迁。
C. 达西爷爷这一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作为“传统规则”的象征,其形象的消逝与《嘎 查公约》的命运形成呼应,深化了主题。
D. 小说语言兼具诗意与质朴,如“草甸像一块被太阳晒暖的绿绒毯”等描写充满画 面感,而“一斤羊绒五十块”等口语化表达则削弱了哲理性。
8.小说中“公地悲剧”的发生,既与个体的贪婪有关,也与传统规则的失效相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9.小说结尾阿古拉明白了达西爷爷“公地是镜子”的含义,这一“明白”不仅是对“公地悲剧”的反思,更是对人性与集体未来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燕衎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何施不可。斋中设榻,当取阔三尺余,长六尺者,竹篾为席,素木为框,不施雕饰,乃见幽致。
今人制作,徒取雕绘文饰,以悦俗眼,而古制荡然,令人慨叹实深。有以紫檀为榻,镂龙凤于四足,贴金箔于边缘者,虽费千金,终近尘俗。盖古人致谨于日用,故器物虽微,必有可观。若元制榻长一丈五尺以足抵足今居斋室狭促安能适用?故弗取也。
书橱宜深仅尺许,每格容书十册,层板可抽换,以便检取。旁设小几,高尺二,供置砚台笔格,方为合宜。禅椅宜矮不宜高,宜阔不宜狭,踏足处镶竹片,庶历久不坏。友人有藏旧椅者,藤面已裂,犹珍之不已,曰:“此椅伴吾读书三十年,肌骨与之相适。”
水石之设,亦同此理。一拳之石,可代千寻之山;一勺之水,能拟万里江湖。必取太湖石之瘦透皱漏者,配细竹老藤,方有林泉之意。若堆砌彩色顽石,凿池如方镜,便成市井气。
夫器物之佳者,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若雕龙凤花草诸俗纹,金漆摺叠以炫人者,皆不足取。友人沈春泽曰:“长物者,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然品人者于此观韵与情。”信哉斯言!观其器物,可以知其志趣矣。
(节选自《长物志·器物》,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1初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
若元制A榻长一丈五B尺C以足D抵足E今居斋室F狭促G安H能适用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燕衎之暇”中的衎与《醉翁亭记》“宴酣之乐”中“酣”含义不同
B. “徒取雕绘文饰”中的徒与《送东阳马生序》“徒以有先生也”中“徒”含义相同
C. “庶历久不坏”中的庶与《出师表》“庶竭驽钝”中“庶”含义相同
D. “信哉斯言”中的信与《论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人制榻兼顾实用与雅致,斋中竹席素木榻与友人的旧藤椅,均体现这一理念。
B. 作者否定元制长榻与紫檀雕龙榻,前者因不适用,后者因过于奢华显俗。
C. 书橱设计注重便捷,禅椅注重耐用,水石注重意境,核心均为“简约合宜”。
D. 沈春泽认为“长物”无用,唯有懂得欣赏器物的人才能从中见出情韵与品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
(2)一拳之石,可代千寻之山;一勺之水,能拟万里江湖。
14.文中强调器物应“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这一审美追求与《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有何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与课文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眉妩 新月 王沂孙【注】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注】王沂孙(约 1230-1291),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末词坛四大家之一,工咏物词,以含蓄深婉之笔寄托亡国之悲,有词集《花外集》存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以 “新痕悬柳”“淡彩穿花”勾勒新月初升之态,“破初暝”的“破”字,精 准写出月色穿透暮色的灵动。
B.“画眉未稳”既状新月弯斜如眉的形态,又暗喻南宋山河尚未重整,“素娥离恨” 则将自然之景与人事之悲相融。
C.“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化用“玉斧修月”典故,“难补”二字直抒胸臆,慨叹亡 国后的山河难以复原。
D.下阕“太液池犹在”与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异曲同工,均以景物依旧反衬人 事已非,饱含黍离之悲。
16.词的结句“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历来被赞“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全词主旨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追忆早年抗金壮志与 战场经历,实则暗写理想落空的悲怆,将个人际遇与时代困境紧密交织。
(2)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态场景,反衬山 居环境的静谧,既写出自然之美,更暗含诗人远离官场、甘于淡泊的精神选择。
(3)当你在浮躁的环境中坚守内心准则,不愿随波逐流时,会想到“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这种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小满是夏季第二个节气,民间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谚语。②此时,北方麦类作物籽粒开始灌浆,南方则进入夏收夏种旺季,可谓“农忙无闲时”。③古人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苦菜枝叶繁茂,喜阴的靡草枯萎,麦子迎来成熟之“秋”,万物呈现出蓬勃却不盈满的状态。④这种“未满”的特质,也被古人赋予人生智慧——不追求极致圆满,而是以“循序渐进”的心态面对生活,认为“太满则溢,过犹不及”,这种理念至今仍对我们有深刻启示。⑤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年轻人对小满的习俗、物候知之甚少,甚至将“小满”与“小暑”混为一谈,实在令人叹惋。
18.请找出文章中一处成语使用不当,请找出、说明理由并替换为正确的成语。(3分)
19.文段第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句子(3分)
20.文段第④句中“太满则溢,过犹不及”与“这种‘未满’的特质”存在怎样的修辞关联?这种关联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21.某超市提示牌写道:“牛奶促销,买三送一,数量有限,快来选购。”请对这则提示牌文字进行两处优化修改,要求:① 一处优化词语搭配,让表述更准确;② 一处增加礼貌性表达,让语气更亲和。请写出修改后的完整提示牌内容,并分别说明两处修改的理由。(4分)
22.西南官话中有“巴适”一词,可用于形容“环境舒适”“心情愉悦”“事物合意”等多种场景,如“这家馆子味道巴适”“今天天气巴适得很”。① 请为“巴适”设计三个不同语境下的通用语替代词(需与具体场景匹配,如“这家馆子味道巴适”可替换为“这家馆子味道地道”),并说明替代理由;② 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巴适”的多义性反映了西南地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方言使用场景简要阐释(不少于8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闻刚晒过的衣服,说“是太阳的味道”——可太阳本身,没有味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