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高三(上)10月月考(四)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由整理排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问一:可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所吸引,最终走向这个研究领域的?
包华石(以下简称"包"):庄子开启了我的汉学道路。《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来写过文章专门讨论《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物体特性。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
问二:如何从学术层面探寻中国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
包:这需要学者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除了艺术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外,还要放在历史文化、商业流通、言论管道、风尚习俗等领域全面考察。我认为视觉艺术具有认知维度,可以运用于追踪抽象概念的发展进程。通过考察文本—图像的具体构成,我们能够透视政体、权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演变轨迹。
问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国,艺术也是"民意反馈管道"之一,这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包: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之一,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言论自由程度。在中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的许多画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内涵的图像,如拓片《北风其凉》、武氏祠画像《淮南子》等;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贵族统治时期,唐代的绘画题材大多限于贵族阶级……不同时期的政治风俗画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与政治制度、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问四:……
包:……
问五:您在近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中提出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观点?
包: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比如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时,欧洲人才谈及"政权"概念,但用的是"贵族性"。虽然有人说西方的制度是科学民主,实际上一开始并非如此。英国人看到中国科举制度,觉得可以学习这"举贤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几百年调整社会结构与文化,才施用于政。
问六:在此基础上,您还提出了"中国的八大发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范围的界定、平等的来源、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仁政的对象、人情。您以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方式,试图证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许多现代概念,其来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
包:"西方诡辩术"常把许多东西,包括民主、言论自由、贤能或自然等,都视为西方的专有概念。这种诡辩术有两种逻辑弱点:一是将地方习惯视为准则,例如多数美国人甚至汉学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更为民主平等,这种视角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诋毁其他区域,而在于以群体身份认同取代客观历史事实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二是年代置换、反客为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给中国贴上"社会停滞""东方专制主义"等负面标签就是如此。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之中,因此,当代中国人应该重新反思自身文化中的知识传统,不要被"西方诡辩术"所迷惑。
问七: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包:我认为只有跨文化的艺术品才有能力超越"本土性",成为用于文化竞争中的国际性产品。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但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无法为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出合理的辩护,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产品,恐怕还得重新思考"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问八: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为中国人民声辩》中认为您的著作揭露了西方学者"偷窃历史"的各种诡辩术和偏狭的民族主义,指出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底蕴,验证了中国文化当年的势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
包:我想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西方并非总是先进的,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艺术将以巨大的感召力和魅力,拆除我们在理解之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偏见,把人类不同的心灵沟通在一起。
(摘编自刘燕《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开启了包华石的汉学道路,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
B、除了现代平等观念外,许多当代人不言而喻的西方现代概念,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
C、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不仅折射出采访者对西方中心论调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
D、访谈涉及了受访者走向汉学的路径与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建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一将受访者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的过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营造了亲切而不失专业的对话氛围,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B、问三的回答颠覆了大众惯常认知,举例较丰富,体现受访者的观点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
C、问四可能会提出"中西方在政治风俗画中表现的观念有什么不同"或"在西方艺术中,是否也存在反馈民意的案例"等问题。
D、联合国副秘书长在2025年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上的"文明对话是通往和平的途径"发言与问八中受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3.下列选项中,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问五回答的是(3分)
A、南宋的《望贤迎驾图》具体描绘了妇孺形象,16世纪《利维坦》插图中却只有群众以背影衬托国王巨兽的画面。
B、清代《古文渊鉴》提出任用官员"不限资格之高下",18世纪初被译为英文,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该书影响很大。
C、1593年由杨东明创作的《饥民图说》反映了收成欠佳时期饥民的悲惨生活,但欧洲16世纪却尚未出现此类作品。
D、宋代税率依靠收入而定,赚得越多,则纳税越多;17-18世纪的欧洲,税率仍然靠世袭身份进行区分,世代相同。
4.访问者在对谈中运用哪些策略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从其提问设计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拿来主义》与本文都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鲁迅和包华石观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界河
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人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翻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
文本二:
希腊作家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的微型小说《界河》并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明确深广的环境背景,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这并不妨碍《界河》成为一篇优秀的小说,那么本文的魅力来自何处呢?答案就是题目"界河"。可以说,界河是一条死亡之河,快乐之河,人性之河,蕴藏的丰富内涵引发我们深深思考。
(节选自杜琰燕《"界河"的魅力》,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名中士和两个士兵因下河洗澡而被对岸的敌人射杀,这是司令部下达禁令的直接原因。
B、梦中"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反映战争让主人公身心疲惫、内心痛苦。
C、多种"泳姿"的描写意在提醒我们:主人公只是个年轻的孩子,充满着朝气和生命的活力。
D、本文内涵丰富,诸如战争与人性、欲望与纪律、理性与情感等问题,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7.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文章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因果更加清楚明了,叙述方式富于变化。
B、中士和两个士兵的死亡渲染了紧张气氛,烘托出界河对士兵的巨大诱惑力,为下文写主人公下河洗澡作铺垫。
C、"鸟群在自由飞翔"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主人公愉悦的心情,表现出他对和平安定、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D、小说结尾反复出现"赤条条""赤裸"这样的词语,意在表现此刻的士兵彻底摆脱了外界束缚,回归了生命本质。
8.文本一结尾处,主人公占得先机却没有开枪而被对方射杀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9.文本二画线处说"界河是一条死亡之河,快乐之河,人性之河",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皆往依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习俎豆①,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羞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
材料二:
管宁在辽东,专讲诗书、习俎豆,非学者勿见。或以宁为全身之善术,岂知宁者哉?王烈为商贾以自秽,而逃公孙度长史之辟命,斯则全身之术,而宁不为也。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天下废之,而存之者在我。故君子一日不可废者,学也。舜、禹不以三苗为忧,而急于传精一;周公不以商、奄为忧,而慎于践笾豆。见之功业者,虽广而短;存之人心风俗者,虽狭而长。一日行之习之,而天地之心,昭垂于一日;一人闻之信之,而人禽之辨,立达于一人。其用之也隐,而嫥捖③清刚粹美之气于两间,阴以为功于造化。君子自竭其才以尽人道之极致者,唯此为务焉。宁之自命大矣,岂仅以此为祸福所不及而利用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志。谓所重在此,而不在彼也。若管、张④数子,特避世之士耳,盖所谓"天地闭,贤人隐"者也。方是时奸雄睥睨神器仇雠正士士以才知杀身者多矣。之数子者,屏迹山樊,危行言孙,卒以免祸,贤矣哉!
(节选自萧常《续后汉书》)
【注】①习俎豆:俎与豆皆古时礼器。习俎豆犹言习礼节。②清议以格物:意谓用评论人物的方式来纠正人们的行为。③嫥捖:调和。④管、张:指管宁、张臶。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方是时A奸B雄睥睨C神器D仇雠E正士F士以才G知H杀身者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庐,结庐,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
B、遗,遗失,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遗"读音和含义均不同。
C、推,退让,与《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的"推"意思不同。
D、危,危险,与《谏逐客书》中"求国无危"的"危"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宁前往海外依附公孙度,受到公孙度的礼待;与多数居于郡南的避难者不同,管宁为表示自己无意返回中原的决心,独选郡北而居。
B、盗牛者被抓后甘愿受刑,只求不让王烈知晓自己的恶行;王烈听说后,认为盗牛者还有羞耻之心,不仅没有批评他,还赠送他布匹。
C、王烈为逃避公孙度的任命而自污去做了商人,王夫之对这一做法提出了批评,并指出管宁绝不会这样做。
D、王夫之举舜、禹急于向民众传授道理,周公谨慎践行祭祀礼仪的例子,意在说明传扬礼仪风尚比建立功业更加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2)或以宁为全身之善术,岂知宁者哉?
14.对于管宁"庐于山谷""不及世事"的行为,王夫之和萧常的评价有何不同?(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蝶恋花·为问宛溪桥畔柳
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蝶恋花是词牌名,也可以作为蝴蝶眷恋花朵的意象,与本词的内容情感有暗合之处。
B、词以问为开头,采用人与柳枝柳叶对话的方式,将人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景物之上。
C、词人用"白绵"来比喻"柳絮",不仅外形贴切,且更显其漫天飞舞的轻盈之态。
D、柳荫依然如往日般美丽,但人已稀疏,说明此景已经不必等待秋天到来时再欣赏了。
16.词中其他句子未见"离"字,却尽显"今日离亭还对酒"一句中的"离"意,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达了同样的意志和决心。
(2)《春江花月夜》中与左图中内容相契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中与右图中内容相契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名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①名和字是个人称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③表达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④古人取名和字的时间并不相同。⑤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⑥由父亲或祖父慎重选取一个名,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在内。⑧而字则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
在社会交往中,一般自称用名以表谦训;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也可以直接称呼名。同样,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则尊称其字,以表敬重;平辈之间也要称字,以视礼貌。相反,若是直接称对方的名,则是对此人的不敬甚至不屑。
古人的字与名当( )。根据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一般有五类情况。一是"并列式":同义互训,意义相同。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也有"平"的意思。二是"矛盾式":反义相对,意义相反。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但却取了一个意义相反的字。三是"扩充式":连类推论,意义相顺。即字与名都出自名句或成语,从而使二者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例如赵云,字子龙,取自《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四是"延伸式":据义指实,意义相延。此类字补充说明名字的意思,或为名字意思的延伸。例如苏辙字子由,"辙"是车轮碾出来的痕迹,引申为路途;而"由"有经由、通过之义,正与"辙"相关。五是"辅助式":辨物统类,意义相近。这一类型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梁鸿,字伯鸾,"鸾"与"鸿"都是飞禽。
如今,世人的名与字已合二为一,但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份礼物;每喊一声某个人的名字,都传达了对他的期许和祝福。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并改正。(4分)
20.下列各句中,对古人"名""字"的使用不符合文中社交礼仪规范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在写给宰相王安石的信中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安石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B、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C、(蔺)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21.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休戚相关 B、相辅相成 C、不谋而合 D、始终如一
22.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下列名与字的关系类别,并说明理由。(6分)
①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②宋代学者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取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楚人渡江,剑坠水中,遂刻舟记其处,待舟靠岸,按记寻剑,终不可得。
材料二:有人故地重游,昔日街巷或已改筑,草木或已枯荣,却仍能于旧景残迹中,寻得当年心绪、过往记忆,生发新的感悟。
"刻舟求剑"因固守静止标记而失剑,"故地重游"却能于时空变迁中有所得。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 文 答 案
1.D
2.B
3.B
4.①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访谈对象。如问一"如何开启学术之路";②对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追问。针对受访者提出的"中国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这一观点,继续追问"如何才能跳出‘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或针对问六"如何跳出西方诡辩术的陷阱",继续追问"当下时代语境下,中国艺术家该如何做");③逐步深入地(或有逻辑性地)提问。从学术研究缘起问起,再到具体的学术观点,最后关注当下时代的困局与做法。④从受访者的学术背景切入,建立对话基础。拉近双方距离,消除陌生感。
5.侧重点差异:①鲁迅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写"占有""挑选",亦给分);②包华石强调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创新,吸纳文化资源(展开学习、借鉴和交流)。
原因差异:①鲁迅的目的是针对半殖民地背景下国民党政府媚外的"送去"政策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批驳当时知识分子无原则全盘西化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极端态度;②包华石的目的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想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提出建议(或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的困局)。
6.C
7.A
8.①丰富人物形象。先上河岸占得先机的"他"本可以很容易地杀死敌人,可他无论如何也开不了枪,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善良、尊重他人生命的可贵品质。②使情节陡生波澜,耐人寻味。"他"本可以先发制人,结果却被后上岸的敌人射杀了,这个结局使故事陡生波澜,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余地。③使主题更加丰富深刻。这一结尾在彰显人性中善良、尊重他人生命的美好品质外,更以冷峻的笔法揭示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残酷事实。
9.①它是一条"死亡之河",文章开头就是一条令人触目惊心的军令,赋予它军事属性,界河向读者展示了它残酷的一面,文中只要下水之人,最后大多被射杀;②它是一条"快乐之河",河水洗去了战争带来的一切残酷印记。文中的"他"在河中游泳时的状态可以 感受到"他"无比快乐。这条河既抚慰了士兵伤痕累累的肉体,又慰藉了他充满欲望的心灵。③它是一条"人性之河",在河水的洗礼下,界河在解除了"他"军人属性的同时又恢复了"他"普通人的善良本性,然而战争的残酷本性最终要扼杀善良的人性。它绝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士兵之死的故事,而是围绕这条波澜不惊的界河,上演着人性的美好可贵与脆弱无奈。
10.ADF
11.D
12.C
13.(1)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都相互推让认为对方正确,不敢让王烈知道。
(2)有的人认为这是管宁用来保全自身的好方法,这难道是了解管宁的人吗?
14.王夫之认为管宁此举是为了保存并传播道。萧常认为管宁此举避免了杀身之祸,是明智的做法。
15.D
16.①古人的"折柳"赠送即表达了离别之意。
②词的开头写与友人分别之际,词人要借故问柳,让柳树通人性,懂人情,在乐景之中融入悲情。
③词人形容柳叶细如"眉",柳絮白如"绵",用比喻使之形象化。柳叶皱眉,柳树消瘦,表现了离别之愁,寓情于景。
④结尾写柳树都懂得别离的滋味,柳枝也变得稀疏起来,何况人呢。
17.(1)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8.语句③;修改为: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
语句⑦;修改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
19.①"谦训"改为"谦逊" ②"以视"改为"以示"
20.A
21.B
22.选①,矛盾式。"熹"意为光明,"晦"有昏暗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反,符合矛盾式特征。
选②,扩充式。"载"与"厚"都出自《易经》,从而使"名"与"字"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意思相顺,符合扩充式特征。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孙度在海外享有威名,中原一带为避战乱的人有许多去投靠他,北海人管宁、邴原、王烈都去投奔了他。管宁、邴原都以操行高尚著称,公孙度空着客房来迎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后,便在山谷里搭了座茅屋,当时避难的人大多居住郡南,而管宁独居郡北,以表示不回去的决心,后来逐渐来了些追随者,这里不出一个月就成了村落。管宁每次拜见公孙度,言语只谈儒家经典,不涉及时事;回到山里,专门讲授《诗经》《尚书》,研习礼仪,不是求学的人不会见。因此公孙度对他的贤明很宽慰,民间也受到他道德感化。邴原生性刚强耿直,喜欢褒贬人物以纠正不当行为,公孙度以下的各级官吏心里感到不安宁。管宁对邴原说:“潜在水下的龙,以不为人所见才修炼成德。不合时宜地发表意见,是招惹灾祸的原因。”秘密地让邴原逃了回去,公孙度得知后,也不去追赶。王烈的器度学业超人,年轻时的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擅长教诲诱导。乡里有个偷牛的人,牛的主人捉到了他,小偷请求治罪,说:“我甘心受刑被杀,只请求不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便让人去感谢他,送布一匹。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小偷害怕我听到他的过错,是有以恶为耻的心。既然知道以恶为耻,那么善心将会萌发,所以我给予他布来勉励他行善。”后来有位老人把剑丢失在路上,有个过路人发现了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返回,找到了剑,很惊异,就把这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让人去寻找,原来是先前偷牛的那个人。许多人互相争论是非曲直,要去找王烈裁判,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都相互推让认为对方正确,不敢让王烈知道。公孙度想任命他为长史,王烈拒辞不受,去经商来玷污自己,公孙度这才作罢。
材料二:
管宁在辽东,专心讲授诗书、教习礼仪,不是求学的人他都不见。有的人认为这是管宁用来保全自身的好方法,这难道是了解管宁的人吗?王烈做商贾以自污,从而逃避公孙度任命他为长史的辟命,这才是保全自身之术,而管宁是不会那样做的。天下一天也不能荒废的是道,天下人荒废了道,而保存道就靠自己了,所以君子一天也不能荒废的是学。舜、禹不把三苗当作忧虑的对象,而急于向民众传授精纯的道理:周公不为商、奄感到忧虑,而对于践行祭祀礼仪却非常谨慎用心。人们建立的功业,影响面虽广,而持续时间却很短暂;存在于人心之中的礼仪风尚,影响面虽然窄,持续时间却很长。只要实践和学习这种道一天,天地之心就能存在于人间一天;一个人听闻并相信了道,则立即有一个人懂得了人与禽兽的区别。这种道在天下的传播应用并不显著,但却在天地之间调和、塑造出清正刚直、纯粹美好的气息,悄无声息地为造化立下大功。君子想竭尽自己的才能为人类社会做出极致的贡献,就要唯独致力于此。管宁赋予自己的使命是很宏大的,难道会仅仅因为讲书传礼不会关系到自己的祸福而加以利用吗!
材料三:
《易经》说:不侍奉王侯贵族,以坚守自己的志向为高尚。这是说士人看重的是内在的志节,而非外在的功名。像管宁、张臶这类人,正是避世隐居的贤士,也就是所谓“天地闭塞之时,贤人选择隐退”的情况。正当这个时候,奸雄们觊觎政权,仇视正直之士,士人因才识过人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例子太多了。这些贤士们选择隐居山林,行为端正却言语谦逊,最终得以避开灾祸,真是明智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