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遵义市南白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队”一词源自波斯语,意为“一群商人、朝圣者或游客为互保而结伴旅行”。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指出:“商业就是通过买进商品再以高价卖出,以增加财富获得收益的一种活动。”贱买贵卖,是商业的规律。商人们通过长途贸易将商品贩卖到不同国家与地区,以赚取高额利润,而在当时降低运行风险的最佳方式就是组队出行。从“商队”衍生而来的“商队旅馆”也源于波斯语。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商队旅馆指为西亚北非的商队、朝圣者、旅行者提供的客栈,其名称因地而异。
世界上最古老的商队出现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三角洲,到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商队贸易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罗马。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商队旅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国际贸易,丝路贸易不仅环境错综复杂、变化多端、风险较大,而且贸易路线长、货物品种多、中间环节多。为此,组建商队不仅可提高贸易的可预测性,而且有利于商品定期和安全抵达。商队由独立商贩结合而成,一般出发前签订经商协议,制定行为规范。商人在丝路上经营的商品,主要是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价格昂贵、利润高的奢侈品。每支商队的骆驼数目少则50头,多则近千头;商队成员少则数百人,多则万人。
商队成员身份多样。由于丝绸之路穿越了整个亚欧大陆,商队离不开拥有语言、民族等地方知识的向导和护卫。其他成员包括学者、工匠、艺术家、官方使者、宗教徒和医生,如玄奘在取经途中,常常与商队同行,曾任500人商队的首领。从公元7世纪开始,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朝圣者也加入了商队的行列。
每支商队都有首领,粟特商队称之为萨宝,穆斯林商队多称之为谢赫,也有的称之为卡尔万·巴希。首领由经验丰富、威信卓著的人担任,对内有权作出各种决定,对外负责与路经之地首领会商解决所遇困难。他们必须携带当地统治者签发的证书,从而享受各种规定的服务和特权,如唐朝政府所发的“过所”。商队纪律严格,首领启程的令鼓一旦敲响,人们立刻整装待发,鼓声响两次后,驼队启程。商队一般选择春秋季出行,以免在炎夏寒冬穿越沙漠。
享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是商队的主要交通工具。“风之所至,唯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快,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商队中的骑马者,或者是商队首领,或者是护卫,因为马的速度快、机动性强,适合担任侦察、探路等重要任务。
商队和商队旅馆有天然的共生关系。据记载,商队旅馆最早出现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不断兴盛。一般来讲,商队旅馆根据所有权分为皇家、私人和捐赠三类。多数商队旅馆是根据苏丹的命令建造的皇家商队旅馆,其收入完全由苏丹支配;为数不多的商队旅馆由私人管理,而捐赠商队旅馆则向普通民众提供免费住宿。从商队旅馆获得的收入除了进入政府国库和私人腰包外,另有部分用于慈善事业。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商队旅馆又分为城市和农村的旅馆,前者又分为郊区与内城旅馆两类,内城商队旅馆通常位于主要巴扎道路的后面。
商队旅馆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住店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它们同时是信息中心,成为城市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在战争期间,一些商队旅馆被用于军事目的;旅馆也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聚集和交友的场所;商队旅馆还可饲养、治疗马匹,并成为马匹交换的市场;它们也可以用作外国使馆,且为狩猎出行的政府官员提供食宿。
商队与商队旅馆的发展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密切相关。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东亚的汉朝、中亚的贵霜、西亚的帕提亚、欧洲的罗马成为横贯亚欧大陆的四大帝国,有力地支撑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商队动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交换物以高档的奢侈品、丝绸、金银货币为主。从中亚到东亚,丝路早期的商队主要由粟特人经营,他们在丝路贸易中的强势地位一直延续到8世纪中期。在西亚,7世纪伊斯兰文明崛起后,阿拉伯人成为丝路商队的主导力量,商队旅馆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常见的建筑。当时,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和沙漠中,每25—35公里就有一座商队旅馆。在大多数情况下,商队旅馆的建造规模与道路的重要程度有关,如阿尤布王朝(1171年—1250年)时期,大多数商队旅馆沿阿勒颇—大马士革、大马士革—开罗道路分布。13世纪初,蒙古人主导建立起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的欧亚经济体系,帝国各地设有驿站1500多处。
(摘选自车效梅《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与商队旅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上的一支支商队主要是通过贱买贵卖的方式完成长途贸易高额利润的获取。
B.汉朝张骞“凿空”西域,可以理解为张骞成功打通、开辟了西域各国之间的交往通道。
C.政府所发的“过所”,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是各国商队成员必须携带的身份证明文书。
D.丝绸之路上,商队的主导力量不断发生变化,栗特人、阿拉伯人都曾是这样的主导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强调“商队”“商队旅馆”都是源自波斯语,目的是用词源学的方式突出当时波斯商业活动的发达。
B.丝绸之路上商贩们组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商队,主要是为了降低长途贸易的风险,提高贸易的可预测性。
C.为了应对长途贸易中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商队会选择经验丰富、威信超群的商人担任商队首领。
D.正因为有了丝绸之路上那些强大中央集权帝国的有力支撑,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旅馆才得以出现和发展。
3.下列关系中,不能用来类比论证文中“商队和商队旅馆有天然的共生关系”的一项是( )
A.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蜜蜂在采集花蜜时,会帮助花朵传粉,促进其繁殖,而花朵提供的花蜜则为蜜蜂提供了食物来源。
B.牛刺螨与鸟类之间的关系。牛刺螨寄生在牛身上吸食血液,吸引了食肉鸟类前来觅食,同时也帮助清理了牛身上的寄生虫。
C.犀鸟和犀牛之间的关系。犀鸟在犀牛的背上寻找食物并清理其外皮上的寄生虫,而犀牛的粪便则提供了犀鸟的食物来源。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通过氮固定作用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而植物提供给根瘤菌所需的碳源。
4.依据文本信息,作为唐朝“西天取经”人的玄奘大师在取经路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
A.他欣赏过这样的画面:漫漫的黄沙中,蜿蜒的驼队渐行渐远,悦耳的驼铃声悠悠传来。
B.他带着当时政府发给他的“过所”,接受过沿途国家提供的服务,享受过规定的特权。
C.他敲响启程的令鼓,带领几百人的商队再次出发,与沿途首领会商解决遇到的困难。
D.他曾投宿在西亚帕提亚帝国提供的皇家商队旅馆,见证丝绸、瓷器等高档奢侈品的交易。
5.你认为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与商队旅馆的发展对当时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归纳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穷人的专利权
[英]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
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
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姊妹一百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去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
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
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作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
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
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一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
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 (陈才宇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翰办理专利权经历了繁复的手续,花费了六个多星期,交纳了近百英镑,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
B.小说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刻画了作品中的“我”——约翰——一个聪明勤劳、温和老实的老工人形象。
C.小说叙述了老约翰申请专利时国家机关的层层盘剥,一系列不合理流程的出现有着浓浓的讽刺意味。
D.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虚伪、丑恶的本质,同时满怀热情地抒发了普通民众的心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姻兄弟乔治·贝雷给约翰的妻子留下银行股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我办理专利权的花费”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表述,运用幽默诙谐的笔法,不厌其烦地议论说理,以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了约翰这个人物形象。
C.这篇小说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但批判的倾向从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也蕴含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D.作者以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中心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通过情节揭示社会问题,从而突出主题。
8.小说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①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②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③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邓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选自《三国志 邓艾传》,有删改)
材料二:
唐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李靖曰:先教之以奇正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诸将多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且安识虚是实、实是虚哉!
唐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此则奇正在我,虚实在敌欤?李靖曰: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为奇。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臣奉诏,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
(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维:指姜维。②艾:指邓艾。③方轨:大路。④“奇正”是中国古代兵法里的术语。“奇”,指打破常规,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正”,指依规依矩,循序渐进,正面临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斩瞻及尚书张遵A等B首C进军D到雒E刘禅遣使F奉皇帝玺绶G为笺H诣艾请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趣,通“趋”,奔赴,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中的“趣”用法和词义相同。
B.“去成都三百余里”与“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中的“去”词义不同。
C.“又粮运将匮”的“匮”意为“缺乏”,与成语“民穷财匮”中的“匮”词义相同。
D.“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和“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的“故”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元四年,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钟会进攻剑阁,但姜维把守着此地,钟会始终没有攻下来,在此情况下,邓艾献上奇计。
B.邓艾在涪地遇到了诸葛瞻狙击,派邓忠和司马师纂左右包抄,但邓忠和司马师纂首战失利,遭到邓艾痛骂。
C.唐太宗认为《孙子兵法》的计谋都在虚实之内,弄清了虚实,作战才能够得胜,因此让李靖为自己讲解一下认识虚实的要领。
D.李靖认为,与对奇正相互变化的认知相比,对虚实情形的认知更重要,学会了奇正的用法,自然就知道敌人的虚实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2)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
14.请概括说明邓艾进军西蜀涪地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题兴善寺后池
卢纶
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
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
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
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窗外栖息着白鹤,仿佛与镜湖为伴,营造出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
B.颈联“青”“绿”色彩词的运用,使得画面更显清新自然,让人心生向往。
C.作为僧人,诗人愿在此终老,传达出其厌恶尘世、超脱世俗的心境与情感。
D.本诗语言平易浅显,情感真挚,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16.本诗颔联富有哲思,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钱塘自古繁华,不同的地域文化交汇于此,正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 , ”两句,写出了杭州既有西北的羌管乐,也有江南的采菱歌。
(2)《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3)小刚在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写介绍词,其中一幅画面内容是春水荡漾、飞鸟翱翔,他不禁想到名句“ ,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三日,一周之间,日以继夜,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
有一日,日机轰炸沙坪坝,要摧毁文化中心精神堡垒,我家屋顶被震落一半,邻家农夫被炸死,他瘦弱的母亲坐在田坎上无休无止地哭了二天三夜。我与洪婵、洪娟(我爸爸好友洪兰友伯伯的女儿)勇敢地回到未塌的饭厅,看到木制的盆中白饭尚温,她们从厚厚的炮灰中摸出碗筷,竟然吃完了一碗才回学校。当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全家半坐半躺,挤在尚有一半屋顶的屋内。那阵子妈妈又在生病,必须躺在自己床上,全床铺了一块大油布遮雨,爸爸坐在床头,一手撑着一把大油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等着天亮……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
(摘自齐邦媛《巨流河》)
18.简答题
选文第一段写敌寇的轰炸时间用了“至十三日”,而不是用“到13日”,作者为何这样写?
19.简答题
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20.简答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行星科学的角度来看,火星就如同地球的一个孪生兄弟,这两颗行星的形成时间、结构,乃至在形成初期的环境都极其相似。但在随后几十亿年的时间里,这一对兄弟却分道扬镳——一个蔚蓝而__①__,一个火红而荒凉死寂。
正因为地球与火星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人类对火星逐渐认识加深的几百年里,难免有过各种浪漫的想象。人类曾认为火星和地球一样,星球表面上河道纵横,或许也有茂盛的植被、__②__的动物,甚至可能有如同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组成一个个火星人的家庭,形成一个复杂的火星社会。这些火星上的生命是否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称心如意?是否也会如同人类一样感到痛苦和孤独?他们是否知道地球生命的存在?对人类又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火星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它或许意味着一种远离尘世的渴望和幻想,一种超凡脱俗的激情与活力,一种当我们在仰望星空时所感受到的神秘和崇高。
(    ),有的温柔平静,有的邪恶暴戾,也有的__③__,试图侵略地球——无论在人类心目中火星生命呈现出什么面貌,实际上都是人类自己内心的展示。人类从幻想中的火星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身的孤独。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多的科幻作品中的火星人
B.火星人成为众多的科幻作品的想象
C.关于火星人的科幻作品很多
D.对火星人的想象出现在很多科幻作品里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6年,郑振香主持发掘河南安阳妇好墓,甲骨卜辞中的神秘王后随之被世人了解,殷商历史神秘的面纱也被掀起一角。有人说,正是郑振香坚持和果断的性格让她“坚持挖”,妇好墓才重现天日。也有人认为郑振香的坚持和果断,实则建立在她自身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专业判断上。还有人认为如果郑振香没有一铲一铲地艰辛挖掘,她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判断又来自何处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2.B 3.B 4.D 5.①与丝绸之路贸易有关的城市会发展壮大,并声名远播。丝绸之路上商队以及商队旅馆的不断兴盛,会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带动当时相关城市的发展,商队的流动性会为城市扬名。 ②当地政府(帝国)的经济实力会大大增强。文中说到多数商队旅馆是皇家商队旅馆,商队旅馆的部分收入以税收方式进入政府国库,帝国有力地支撑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帝国的实力增加。 ③中西方的文化得到传播。比如丝绸之路的商队成员身份多样,包括学者、工匠、艺术家、官方使者、宗教徒和医生,在贸易的同时,东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得以进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是各国商队成员必须携带的身份证明文书”错,原文说商队首领“他们必须携带当地统治者签发的证书,从而享受各种规定的服务和特权,如唐朝政府所发的‘过所’”,可见“过所”是商队首领必须携带的证书,商队成员身份多样,原文并没有涉及商队成员是否必备证书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目的是用词源学的方式突出当时波斯商业活动的发达”错,用词源学是为了解说“商队”以及“商队旅馆”的内涵,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不是为了说明当时波斯商业活动的发达。
C.“商队会选择经验丰富、威信超群的商人担任商队首领”错,举例作为宗教徒的“玄奘”就曾担任过商队首领可以得知,首领身份也不见得一定是“商人”。
D.原文说的是“商队与商队旅馆的发展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密切相关”,后文说帝国有力支撑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其“出现”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商队和商队旅馆有天然的共生关系”的观点可归纳为“一种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ACD项是两者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一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
B.牛刺螨与鸟类之间并未互利互惠,而且牛刺螨对牛也造成了伤害。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玄奘取经是发生在唐朝的事件,D项出现的“西亚帕提亚帝国”是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的帝国,他不可能跨越时空出现在帕提亚帝国提供的皇家商队旅馆。
其余三项,依据题干说他属于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去往天竺取经,曾经担任“500人商队首领”这些信息可以得知其可能性。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与丝绸之路贸易有关的城市会发展壮大,并声名远播。材料说“商人们通过长途贸易将商品贩卖到不同国家与地区,以赚取高额利润”“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和沙漠中,每25—35公里就有一座商队旅馆。在大多数情况下,商队旅馆的建造规模与道路的重要程度有关”,丝绸之路上商队以及商队旅馆的不断兴盛,会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带动当时相关城市的发展,商队的流动性会为城市扬名。
②当地政府(帝国)的经济实力会大大增强。文中说到“一般来讲,商队旅馆根据所有权分为皇家、私人和捐赠三类。多数商队旅馆是根据苏丹的命令建造的皇家商队旅馆,其收入完全由苏丹支配”“商队与商队旅馆的发展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密切相关。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东亚的汉朝、中亚的贵霜、西亚的帕提亚、欧洲的罗马成为横贯亚欧大陆的四大帝国,有力地支撑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多数商队旅馆是皇家商队旅馆,商队旅馆的部分收入以税收方式进入政府国库,帝国有力地支撑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帝国的实力增加。
③中西方的文化得到传播。比如“商队成员身份多样。由于丝绸之路穿越了整个亚欧大陆,商队离不开拥有语言、民族等地方知识的向导和护卫。其他成员包括学者、工匠、艺术家、官方使者、宗教徒和医生”,丝绸之路的商队成员身份多样,包括学者、工匠、艺术家、官方使者、宗教徒和医生,在贸易的同时,东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得以进行。
【答案】6.A
7.B
8.①人物塑造:体现了老约翰内心情感的变化,暗示了老约翰经济处境的窘迫。②情节结构:以租期的不断延长暗示了情节的发展。③情感主旨:批判了专利权申请过程的拖沓烦琐,凸显了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的无奈。
9.“我”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①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更引人深思;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的认识;③以“我”的见闻串联起情节,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解析】6.“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错。小说最后说“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由此可知,专利权只在英国适用,并不通用。
7.“不厌其烦地议论说理”错。小说中没有抽象的议论和空洞的说理,应为“不厌其烦地叙事”。
8.从文中来看,“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我临时住在……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节俭过日子”“到现在,我待在……掏得差不多了”“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延长”“又”“已经”“到这时”这些词语说明“我”在汤姆斯那儿的租期不断地延长,而这延长也就逐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是情节方面的作用;从形象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租住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而“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等表现出“我”经济处境的窘迫,这是形象方面的作用;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展现了申请专利过程的烦琐,而面对这样的情形,“我”这样的小人物只能无奈地等待,毫无办法可想。
9.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我”有如下作用: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起小说的情节。从本文来看,“我”既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从讲述者的角度来看,作者从“我”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申请专利的过程,让整个环节展示在读者面前,让故事更为真实,同时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展示申请专利过程的拖沓烦琐,展示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的无奈,更能表达作者对这种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以及对小人物遭遇的同情;且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起整个情节,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答案】10.CEG 11.A 12.C 13.(1)邓艾亲自用毡子裹住身体,滚落下来。将士都攀树木爬悬崖,如同水中游鱼一个接一个地前进。
(2)如果将帅不知道奇正的变化,即使知道敌人的虚实,又怎能战胜敌人呢? 14.①涪地是西蜀的腹地,在剑阁与成都之间 。
②西蜀涪地兵力空虚 。
③可以牵制剑阁的蜀军。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首级,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
“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中,“刘禅”是主语,“遣”是谓语,“使”既是“遣”的宾语,又是“奉皇帝玺绶”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前后E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通“趋”,奔赴;取。句意: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B.正确。距离;同“弆”,收藏。句意:距成都三百余里。/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
C.正确。句意:加之运来的粮食将要匮乏。/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
D.正确。缘故;老交情。句意:而反为敌人所左右的缘故。/你怎么会跟项伯有交情呢?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让李靖为自己讲解一下认识虚实的要领”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的信息可知,是让李靖给将领讲解用兵虚实。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毡”,用毡子;“推转而下”,滚落下来;“鱼贯而进”,如同水中游鱼一个 接一个地前进。
(2)“苟”,如果;“虽”,即使;“安”,怎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可知,涪地是西蜀的腹地,在剑阁与成都之间。
②由原文“则应涪之兵寡矣”可知,西蜀涪地兵力空虚。
③由原文“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可知,可以牵制剑阁的蜀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景元四年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我军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 。(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应对)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书上说:‘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现在 我们奇袭敌人空虚之处,打败敌人是一定的。”
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七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 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来的粮食将要匮乏,形势近于危险。邓艾亲自用毡子裹住身体,滚落下来。将士都攀树木爬悬崖,如同水中游鱼一个接一个地前进。首先来到江由,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阻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师篡等率兵从左边包抄。但邓忠、司马师纂二人出击均告失利,一起退回来说:“敌人不可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时刻,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司马师纂,要将他们斩首示众。邓忠、司马师纂二人又率兵再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首级,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
材料二:
唐太宗说:我看过的各种兵书中,没有超过《孙子兵法》的。《孙子》十三篇,没有超出虚实的范围。用兵作战,如果能认识到虚实的形势,就能无往而不胜。现在的将领中,只能空谈避实击虚,到了临敌作战的时候,则又很少能识破敌人虚实的,这大概是他们不能左右敌人,而反为敌人所左右的缘故。你以为怎样?你尽可能为诸将讲解一下认识虚实的要领。李靖答:先教他们奇正相互变化的方法,然后再讲如何认识虚实的形势就可以了。现在诸将领多数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的变化,又怎能认识到敌人的虚是实、实是虚呢!
唐太宗问:分析敌情,就会知道敌人的利害得失;激怒敌人,就会知道敌人动静的规律;摆出阵形,才会知道敌人生死的地方;对敌试探攻击,就会知道敌人的强处和弱处。 这就是以我的奇正察知敌人虚实的方法吗?李靖答:所谓奇正,是用以对付敌人虚实的。 敌强,我就用正兵;敌弱,我就用奇兵。如果将帅不知道奇正的变化,即使知道敌人的虚实,又怎能战胜敌人呢?我奉命后,只要先教诸将学会奇正的用法,然后他们对于敌人的虚实自然就知道了。
【答案】15.C 16.①明月从哪一年开始照耀着树,花儿也不知遇见了多少代人;②诗人以“月”“树”“花”这些自然界中常见却又永恒的事物为依托,对比出人世的匆匆与短暂,充满了对自然恒久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作为僧人”“厌恶尘世”错误,从诗中“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中的“永愿”来看,诗人并未真的入寺为僧。虽然此句确实表达了愿意在此处与僧人为伴,终老此生的愿望,但并不能就此得出诗人“厌恶尘世”的结论,也许只是因为对兴善寺后池这一清幽环境的喜爱。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诗句“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大意是:月光照在多少年的树木上,花朵遇到多少代的人。
②月亮是永恒的,始终照耀着这里的树木;花朵也年年开放,只是观花人却年年改换。“月”“树”“花”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是永恒的,但人却无法像它们一样生命长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树木历经多年依旧矗立,而赏花的人却不断更迭,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界的永恒。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悠然生活的向往。
17.【答案】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羌、臆、鹭、鳜。
【答案】
18.①“至十三日”用汉字描述时间,与前文的时间词“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在表述上保持行文风格的一致。②“到13日”较口语化,“至十三日”更书面典雅,选用“至十三日”与后文的多个四字句保持结构上的整饬,简洁有力,既兼顾了史料性质,更显示出文学风采。
19.①运用转折关系阐释直面死亡的勇毅。面对不分日夜从天而降的死亡,幸存者用越磨炼越强韧的生命力予以回应,毫不畏惧。②运用假设关系进一步展示年轻人的抗战意志。在幸存者中仅仅观察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们尚不服输,更何况其他成年人呢?③运用递进关系具体展示抗战心防。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不仅有不服输的内在精神,更要发出怒吼,回击敌寇。
20.细节描写。“厚厚的炮灰”这一细节表现出轰炸现场之惨烈。“白饭尚温”“吃完了一碗才回学校”吃饭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两位友人的勇敢坚韧,面对敌军的轰炸,还能冷静从容地吃饱饭去学校。“竟然……才……”这组关联词,也精准刻画出我内心对“她们”的敬佩之情。
【详解】
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前文“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用文字表示大的年代背景,而此处用“至十三日”表示日机轰炸的具体时间。因此,用“至十三日”这一汉字形式,能与大的时间背景“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在表述上保持行文风格的一致。
同样表示到达某个时间段,“到”是口语化的表达,而“至”则是书面语,因此用“至”这一书面语会使行文更加典雅。此外,根据前文的“几乎每日”和后文的“一周之间”“日以继夜”可知,这些时间虽都根据史料而来,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连串的四字词语的文字形式来表示时间。这种表达方式会使得行文更为整齐,也更简洁有力,这就使得作者对于时间和事件的表达既能兼顾史料性质,又能显示出文学风采。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关联词“但”可知,“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运用了转折关系的表达。作者通过这一转折连词,强调了后者“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这种“愈磨愈强”的生命力,在面对“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这一情境,面对“日夜由天而降”的死亡时,都不会受到阻碍。
根据关联词“即使……也……”可知,作者运用了假设关系的表达。“只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看似是力量无比渺小、生命无比脆弱的一群人,但他们都能以“不服输”的精神去面对日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其他更为年长、更有力量的中国人的态度和精神也就可见一斑了。
根据关联词“也……也要……”可知,作者运用了递进关系的表达。这些看似弱小的十七八岁年轻人,面对日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的丑恶目的,不仅不会被压倒,能以不服输的内在精神来抵抗,更能用“发出怒吼”来给予有力的反击。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品析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中,“未塌的饭厅”“木制的盆中”“厚厚的炮灰”是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而“厚厚的炮灰”这一细节描写则生动地展现了日军轰炸时间之久、状况之惨烈。
而在如此惨烈的战况下,洪婵、洪娟这两个年轻的小姑娘,还能“摸出碗筷”“吃完了一碗才回学校”。这一对他们吃饭的细节描写,足以看出她们面临大难时无比冷静从容的心态。作者对她们如此冷静的细节描写得越细致,作者这两位小友人的勇敢坚韧的形象也就表现得越生动。
此外,作者在描写这一生活细节时,还添上“竟然……才……”这组关联词来表示作者自己的态度。在如此惨烈的情况下,两位姑娘还能如此冷静,“竟然”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难以置信。而通过这难以置信的态度,也精准刻画出我内心对“她们”的敬佩之情。
【答案】
【答案】
21.【示例】①生机盎然 ②各种各样 ③野心勃勃
22.【示例】正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对火星认识逐渐加深的几百年里,人类难免有过各种浪漫的想象。
23.A 
【解析】
2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形容地球的特点,且此处成语与火星“荒凉死寂”相对,可填“生机盎然”等成语。②处,此处语境用来形容动物种类丰富多样,可填“各种各样”等成语。③处,由“温柔平静”“邪恶暴戾”可知,此处需要填写形容火星生命的形象的词语,结合“试图侵略地球”的提示,可填“野心勃勃”等成语。
2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地球与火星”应改为“火星与地球”,“逐渐认识加深”应改为“认识逐渐加深”;二是成分残缺,应将“人类”移至“难免”前作主语。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后文“有的温柔平静……试图侵略地球”可知,括号处所填语句的主语应是“火星人”,据此排除C、D两项;B项提取主干为“火星人成为想象”,与后文联系不如A项紧密。故选A。
24.【答案】例文:
夯基础 精专业 勇坚持
一场风的呼啸,也许起于因为千万里之外蝴蝶翅膀的扇动;一座山的形成,也许起于千万年前一粒灰尘的降落;一座墓的出土,也许起于数年前郑振香挖掘的那一铲土。时光酿成甘醇,日月沉淀为诗,诗酒趁年华,昭示着永恒的哲思:没有突如其来的惊艳,只有水到渠成的情理。青春华年,只有夯基础,精专业,勇坚持,方能一显身手,光芒万丈!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艰辛的基础积累,是专业能力和判断的基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基础厚实,方能在专业领域呼风唤雨,一飞冲天。全红婵每天坚持400跳,一练就是数年,终能在奥运会上上演“水花消失术”,用强悍的专业能力震惊世人;张雨霏几乎每天泡在游泳池里,让肌肉在暗夜里燃烧,终蜕变为蝶后;景海鹏每天坚持锻炼,记忆飞行手册,节假日都在坚持,终四上太空。没有凭空而来的专业能力,郑振香的专业能力来自她数年里一铲一铲地艰辛挖掘。夯实基础,方能为我们事业成功奠基,怎怕艰辛?
胸有成竹,不惧前路,强大的专业能力,是能够坚持和果断的底气。
能力给人信心,专业让人坚持,身经百战又何惧战事漫长?身怀绝技,又怎怕前路迷茫?袁隆平有丰厚的培育水稻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所以面对国际定论——水稻不可杂交时,他坚持自己的理论,果断去寻找杂交苗株;林鸣有过硬的桥梁修建基础技能,所以面对外国人拒绝援助技术并肯定修桥环境不可行时,他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终建成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界奇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术业有专攻,不怕做不成。每个人都必须有精湛的专业能力,方能立足于世,锤炼专长,精益求精,迈向人生远方,成就大国“工匠”。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夯基础,精专业,勇坚持,守得梦想的花开。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郑振香是这样,我们、祖国亦如是。我们惊艳于书圣的行书、诗仙的诗篇、钱锺书国学的渊博,可知他们当初是如何铁杵磨针,清池尽墨地夯实基础,细研专业,又是怎样地笔耕不辍,苦吟不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呢?“世人只惊羡于中国的巨龙腾飞,国富民强,又怎知当初我们的先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筚路蓝缕地奠定我们的工业基础?又怎样精益求精,紧追猛赶地开拓我们的专业领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拥有了这煌煌盛世。不积跬步,无以至于里。我们踏着基础—专业—坚持的跬步,才能走向成功的峰顶。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知道它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人生亦如是,每一个梦想的获得,都需要以基础为台阶,以专业为钥匙,以坚持作动力,才能登堂入室,登高望远,采撷成功的芬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郑振香发掘妇好墓”一事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句为第一层次,记叙了郑振香主持发掘妇好墓这一事件。第二、三、四句为第二层次,也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所在。本层借用三个“有人认为”分析了郑振香发掘取得成功的原因:第二句话强调郑振香的坚持和果断,无疑是妇好墓得以发掘的重要因素。在考古工作中,面对未知的地下世界,往往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决策。第三句话强调这种坚持和果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其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专业判断之上。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第四句话强调郑振香的专业能力和判断力并非一蹴而就。它们是在长期的考古实践中,通过一铲一铲地艰辛挖掘,一日一日地积累和学习,逐渐形成的。郑振香发掘妇好墓如此,我们的人生亦如此,事业的成功亦如此。写作中,学生能抓住某一种观点展开或综合思考都可以。
写作时,在文章开头,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郑振香考古发掘的成功,给我们以人生启示,成功需要坚持和果断。在论证部分,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取得伟大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势必荆棘丛生,沟壑遍地,想要获得最终的成功,坚持就是拔掉荆棘、填平沟壑的秘诀和利器。“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在弄清楚道理后,果断地付诸行动,而非一味拖延思考。果断的行动,则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坚持和果断相辅相成,让我们在不断坚持的基础上果断行动,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立意:
1.成功需要坚持和果断。
2.专业能力和敏锐判断往往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3.成功离不开艰辛的付出和长期的积累。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