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佳士中学高二历史(上)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佳士中学高二历史(上)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上)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吠舍 C.刹帝利 D.首陀罗
2.亚历山大帝国疆域辽阔前所未有,从西面的希腊本土到东面的印度,从南面的埃及、波斯湾到北面的色雷斯、里海、巴克特里亚一线。据此分析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的是( )
①定都于帝国的中心巴比伦 ②鼓励将领和士兵与当地人通婚
③以亚历山大命名多座城市 ④任命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受中国政治文明影响较深,曾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政权是( )
A.高丽王朝 B.笈多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4.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的是( )
A.古埃及人 B.古印度人 C.苏美尔人 D.古希腊人
5.西方学者认为,古代希腊开启了欧洲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希腊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 )
A.众多的城邦 B.繁荣的市场
C.发达的交通 D.统一的国家
6.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
A.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 D.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7.下图为非洲文明分布示意图,对非洲文明认识正确的是( )
A.文明“1”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B.文明“2”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C.文明“3”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印加文明
D.文明“4”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8.在古代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的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罗马帝国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这一现象表明( )
A.古罗马文明领先同期的印度文明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沟通
C.宗教是早期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 D.区域文明之间存在着联系与交流
9.12世纪晚期,西欧的大学通常提供完整的七艺教育,包括语法、修辞、逻辑“三艺”和进阶的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四艺”,此外还会传授更高等的专业性内容。此时的大学教育( )
A.冲击了基督教会的统治 B.推动了封建王权的强化
C.反映了文艺复兴的要求 D.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10.在古希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均有权参加,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这表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
A.权力制衡 B.直接民主 C.人民主权 D.精英政治
11.古印度史诗《梨俱吠陀》和《摩诃婆罗多》中描写的驾驭马拉战车的弓箭手都属于贵族群体。但到了大约公元前900年,铁器传播到南亚次大陆,使那些无力购买战马和战车的穷人也能用盔甲保护自己。由此可知,铁器的使用( )
A.被统治阶级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地域之间文明交流增强
C.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 D.贵族支配地位受到冲击
12.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这段材料说明( )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13.历史上,古埃及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扩张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一度征服埃及;古罗马帝国凭借强大的军队把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可见古代文明扩张( )
A.英雄人物推动 B.以两河流域为中心
C.依靠军事征服 D.专制国家充当先锋
14.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波斯人、马其顿人和罗马人先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据表可知,三大帝国( )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统治概况 政治制度: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 措施: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系统,任用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政治制度: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 措施:推广希腊文化,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政治制度:中央:元首制(帝制)地方:行省制 措施:以罗马法维系统治,基督教定为国教
A.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
C.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D.在统治策略上存在继承与创新
15.中世纪欧洲庄园与罗马大地产制很大的不同点是耕种人身份的变化,欧洲庄园由农奴而不是由奴隶耕种。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这一变化( )
A.源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
C.反映欧洲生产关系的变化 D.打破领主对庄园经济控制
16.古埃及雕塑经常出现神祇、法老、祭司等形象,缺乏对人的关注,以神性掩盖人性;而古希腊的雕塑正好相反,艺术家们通过构图、动作等方面来塑造人的美,展现人体美学。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文明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形态 C.自然地理环境 D.艺术家的素养
17.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使日本( )
A.建立了幕府统治 B.完成了工业革命
C.实现了脱亚入欧 D.建立了中央集权
18.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记载:“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 )
A.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奴隶劳动 B.与东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 D.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
19.《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共有300多个故事,包括古代埃及、波斯、伊拉克的许多民间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以中国为背景。这反映了古代阿拉伯文化( )
A.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 B.依靠商人和旅行家创造
C.对美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D.完全来源于被征服地区
20.如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加扎利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1.下表是关于“9—10世纪欧洲政治中的教皇”的记载。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大事
9世纪初 版图遍及中欧和西欧的查理曼帝国建立,查理大帝把教皇当做他国土上的一位首席主教来对待
从9世纪末 教皇逐渐成为意大利贵族和罗马党派争夺权力斗争中的“政治足球”
962年 教皇把“罗马人皇帝”的称号献给了实力强大的德意志君主以求保护
A.教权与王权逐渐融合 B.教权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
C.西欧封建制走向衰弱 D.教权与王权势力斗争激烈
22.中古时期,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规定:“根据共同遵守的和约,凡往来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货物,均不得受到侵犯……凡违此条者,经两名瓦朗西安市民指证,应对受害商人作出相应赔偿,另缴纳60先令罚金,其中20先令归受害商人,40先令归法官……”下列对该和约解读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封建制度瓦解 B.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促进了工业革命产生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3.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
A.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限制了贵族权力的滥用
24.阿拉伯帝国时期创作的《一千零一夜》的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乃》,其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第二部分内容源于伊拉克民间故事;第三部分内容源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时期流传的故事。这反映阿拉伯帝国( )
A.控制领土远达印度和埃及 B.多元文化文明的交汇特征
C.广泛翻译印度和希腊文献 D.商品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
25.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前27年,古罗马处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阶级斗争、奴隶起义和愈演愈烈的军人干政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存亡。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盖约·格拉古一度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由于元老院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这说明( )
A.内部危机导致改革失败 B.改革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帝制不适合罗马的发展
26.公元前390年,罗马遭到高卢人入侵,城市被焚毁。重建城市时由于人口增加,地价高涨,新建房屋多不再遵守留空地的规定,而是毗邻而建。基于此,罗马法完善了有关支撑地役权的法规,如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等。这反映了罗马法( )
A.旨在维护公共权益 B.蕴含人人平等观念
C.调和帝国社会矛盾 D.呈现灵活务实特征
2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认为,虽然战争显然是罗马灭亡的原因,但帝国的器质性疾病是经济,即生产率低下。比如早在公元前1世纪帝国东部行省都已经知道水车,但直到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罗马才开始使用水车。学者意在强调( )
A.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B.技术推广阻碍罗马经济走向繁荣
C.内忧外患处境导致罗马帝国灭亡 D.奴隶制深刻影响罗马的历史进程
28.公元前146年,在罗马人征服希腊本土后,希腊大批教师,其中包括修辞学家和哲学家来到罗马,把开办学校作为谋生之道。同时,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奥德赛》曾长期作为罗马的儿童教本。这些现象会使得( )
A.希腊文化在罗马扩散 B.希腊民主遭受致命打击
C.罗马的法治迅速发展 D.罗马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9.在古代社会,两河流域政权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希腊和罗马则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总体而言,上述历史现象说明(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大河是古代文明的摇篮
C.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 D.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30.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大,国家已经产生,进入了文明时代。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最高统治者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 ②城市功能不断的完善
③莎草纸成为书写材料和出口物资 ④出现古老的楔形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题(本题共3题,共40分)
31.【古代世界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图为某帝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清理路面上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帝国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道路交通网络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6分)
32.对欧洲的中世纪,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认为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学者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围绕“欧洲中世纪”,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公元前334-前323年),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但由马其顿人掌握军权;保留当地贵族的治理权,以安抚民心;鼓励马其顿-波斯通婚。在苏萨,亚历山大举办集体婚礼。他与80名部下迎娶波斯贵族女子。他本人娶大流士三世之女斯妲特拉为第二任妻子……他宣称这种联姻将使两族融合为一。亚历山大建立数十座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作为贸易与行政中心,统一货币(希腊式银币),推动跨区域商业网络形成。他推广希腊语为官方语言,但包容各地宗教;资助学者研究,将希腊哲学、科学与东方天文学、数学相结合,形成希腊化学术体系。
——摘编自[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路;佛教艺术经中亚传入,融合中原风格,形成敦煌石窟等多元文化遗迹。
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固定的通道,而是一个动态的贸易网络。中国输出的不仅是丝绸,还有青铜镜、漆器、纸张;西方传入的玻璃器、金银币与中亚乐器(如箜篌)同样改变了东亚的物质文化。
——摘编自余太山《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外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推动文明交融的主要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亚历山大帝国与汉朝在促进跨区域交流方面的异同。(10分)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A A B D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D C B D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B C D D A A D
31.(1)措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2)特点:道路交通遍布全国(或道路交通发达);由御道和普通道路组成;交通网络具有政治性,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32.示例:中世纪是“黑暗时代”。论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总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混乱、压抑的年代,许多因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33.(1)主要措施:实行包容的政治管理体制,任命不同民族的人担任行省官职;鼓励不同民族通婚;建立众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统一货币为希腊式银币;推广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尊重不同地区的信仰;资助学者研究,将希腊哲学、科学与东方天文学、数学结合。
(2)相同点:都有政府的支持推动;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不同点:交流方式不同:亚历山大帝国主要通过武力方式,汉朝则主要通过和平的方式。交流深度与侧重点不同:亚历山大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交流,汉朝则侧重于物质(经济)交流。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